⑴ 石油開采技術哪個國家最好
基本是歐美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他們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比較多。
不過我們國家的油氣田開發技術發展也很快,有信心趕超。
1、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2、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3、單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4、中國石化江漢石油管理局第四石油機械廠
5、蘭州蘭石集團有限公司
6、勝利石油管理局工程機械總廠
7、南陽二機石油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8、川油廣漢宏華有限公司
9、中原石油勘探局特種車輛修造總廠
10、大港油田集團中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11、河北華北石油榮盛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12、大港油田集團新世紀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13、二重集團(德陽)重型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14、上海壓縮機有限公司
15、浙江金洲管道工業有限公司
16、山東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8、廣州廣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19、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
20、蘭州蘭石機械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此榜單由中國工業經濟研究院、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世界製造商協會、全球製造評論中文版聯合主辦
2009年8月,由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聯合設計製造的、國際上公認的第四代核能系統———中國首台實驗快堆主設備反應器堆容器及堆內構件、旋轉屏蔽塞設備經過1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全部製造任務圓滿完成。此次製造完成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標志著中國首座實驗快堆核島主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展現了中國在復雜核設備領域的科技水平和製造實力。
此次任務的完成,使中國一重實業報國的理想再次得到彰顯。中國一重在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又一次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
中國一重始建於1954年,前身為第一重型機器廠,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重型裝備製造企業。目前,中國一重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53戶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之一,擁有10家從事重型裝備研發、設計、生產、國際貿易和服務等業務的子公司。
近年來,中國一重以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為目標,不斷開拓和進取,企業規模和實力逐年提高,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鑄鍛鋼生產和重大技術裝備製造企業。中國一重將逐步實現企業成長持續化、管理集團化、市場國際化、技術產業化的戰略目標,最終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品牌、擁有核心製造能力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
中國一重自1960年投產以來,為國家提供重大技術裝備和機械產品220餘萬噸,填補國內工業技術空白450多項,開發研製新產品350多項。為中國冶金、能源、石化、礦山、汽車、造船、航空航天等行業做出巨大貢獻,也打造出了「中國一重」這一譽滿九州、聞名全球的製造品牌。2008年創立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實現產值超百億元,翻開了科學發展嶄新一頁。同年,在中國工業經濟研究院、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世界製造商協會、全球製造評論中文版聯合主辦的2008年「中國石油機械設備行業20強」的評選結果中,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其雄厚的實力奪得中國石油機械設備行業20強的榜首。
如今,中國一重就像一棵參天大樹,在中華大地這片沃土上鬱郁蔥蔥、蓬勃成長。回望中國一重走過的道路,每一步都那麼鏗鏘有力,令人回味無窮。
艱苦奮斗
上世紀50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齊聚富拉爾基,懷著火熱的激情興建新中國第一個重型機器廠。大家風餐露宿,冒酷暑,戰嚴寒,夙興夜寐,共克難關,邊基建,邊生產,終於迎來1960年6月的開工盛典,並很快奉獻出1150毫米初軋機和12500噸水壓機兩大舉世矚目的產品。盡管中國一重當時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但其產品的設計製造仍然逐漸實現了由模仿研製向獨立研製的過渡,僅1965年就試製成功新產品19項。在冶金、電力、礦山、有色金屬和國防等領域,中國一重麾下的鋼鐵巨人挺起了民族工業的堅實脊樑。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一重經受住了市場經濟的沖擊和考驗,相繼克服了資金緊張、社會負擔重、人才流失等困難,研製成功了以熱壁加氫反應器、小松機械壓力機、23立方米電鏟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技術裝備,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石化、汽車、煤炭等重點產業的升級調整,並在大連棉花(14595,65.00,0.45%)島建立了出海港口和核電石化產品生產基地,為企業產品結構的轉型和國家能源戰略的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1993年,中國一重正式成立。1999年,國家把中國一重列為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爭創第一、報效祖國是中國一重的立業之源。投產至今,中國一重共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0多項,開發研製新產品300多項,創造了數十個行業第一。
在冶金設備方面,中國一重是鋼廠全流程設備供應商。其中熱連軋機、冷連軋機、中板軋機具備全規格、成線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總包交鑰匙能力;自行設計製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鞍鋼1780毫米冷連軋機及平整機組,填補了國內在大型冷連軋機製造領域中的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石化容器方面,中國一重是當今世界煉油用加氫反應器的最大供貨商,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為神華公司製造的世界首台2000噸級煤液化反應器即是突出代表。
在核電設備方面,中國一重具備300—600MW核島鍛件及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生產業績和製造能力,並已進入百萬千瓦級核島設備製造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是核島鍛件世界四大製造廠之一。
在電站鑄鍛件方面,中國一重是國內300—1000MW火電機組大型鍛件生產能力最強的企業,並具備700MW以上機組葉片、上冠、下環、水輪機大軸等鑄鍛件的製造能力。此外,一重在冶金設備工礦備件、重型礦山設備、重型鍛壓設備等方面也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優勢。
科學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對重型裝備製造業高度重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逐步落實,中國一重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相繼製造完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鞍鋼1780毫米冷連軋機和2000噸級神華煤液化反應器等重大技術裝備,並逐漸形成了自主品牌優勢。尤其是近5年來,中國一重憑借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商品產值年均遞增 50%的高速增長,於2008年一舉登上了百億元產值平台,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其間15000噸水壓機、5.5米寬厚板軋機、AP1000錐形筒體等高端產品橫空出世,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非凡的業績贏得了非凡的榮譽,在中央企業第一任期業績考核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國一重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績效進步特別獎」。2008年12月,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宣告成立,為中國一重進一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開創了新路。
在中國一重科學發展的征途中,核電大發展稱得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一重2009年 8月 1日與中國核工業集團簽訂了4台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及9台蒸發器鍛件的供貨協議,其中4台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分別是為方家山核電站和福清核電站提供。兩公司的此次合作,吹響了國家能源局正式組建後加快發展核電,推進核電自主化的號角。
我國目前已投產核電裝機容量約90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1.3%,發電量份額比例很低。發改委目前計劃對《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加以調整,以加速沿海核電發展,科學規劃內陸地區核電建設。
但中國推進核電建設面臨著不少制約因素,其中的首要挑戰就是實現核電裝備自主化,並使能力不斷改進提高,從而實現核電標准化、批量化發展。中國一重同核工業集團聯姻,對推動中國核電裝備自主化建設將會大有裨益。
馳騁四海
在商品產值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一重立足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跟國家戰略部署,積極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專業化、規模化和自主化製造的戰略進程,2007年年底,中國一重提出了建設「三大基地」的遠大目標,即:把富拉爾基建成世界一流的鑄鍛鋼基地,在大連建成世界一流的核電石化容器製造基地,在天津建成世界一流的成套設備基地。目前,鑄鍛鋼基地建設已近尾聲,核電石化容器製造基地正在擴建,成套設備基地已初具規模。中國一重正努力向著具有國際知名品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國際企業集團目標邁進。
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中國一重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加大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力度,調整營銷方式;加快建設國際一流鑄鍛鋼基地和核電製造基地,盡快釋放優勢產品的產能潛力;加快新產品研發,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一重人正萬眾一心、勵精圖治,頑強拼搏,共克時艱。
中國一重以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為目標,不斷開拓和進取,企業規模和實力逐年提高,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鑄鍛鋼生產和重大技術裝備製造企業。中國一重將逐步實現企業成長持續化、管理集團化、市場國際化、技術產業化的戰略目標,最終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品牌、擁有核心製造能力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
⑶ 美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進步歷程
美國一百多年的石油工業史,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每一次石油技術的革命無不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此時出現了大馬力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固井的質量;油氣開采方面,不再延續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的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二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這個時期成為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在勘探技術方面,大量採用數字地震儀,多道多次覆蓋技術,配以大容量高速計算機作數據處理,使油氣勘探技術達到新的水平,在勘探程度高的老探區也不斷擴大了儲量;在鑽井技術方面,實行「科學化鑽井」,發展了噴射鑽井、平衡鑽井、定向鑽井和優選參數鑽井技術;在油田開采方面,廣泛使用注水提高油層壓力、大型水力壓裂技術,三次採油(EOR)技術由室內轉入現場試驗,熱力法也已經工業化推廣,海上採油也有了很大進展。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三個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37]。在勘探技術方面,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方法重新興起;在鑽井技術方面,水平井、分支井技術不斷發展;在油田開采方面,三次採油技術不斷發展。
2.3.2.1 地震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1923年美國開始出現實驗扭秤及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應用獲得成功,該地區石油聚集與岩鹽有關。鹽體與圍岩之間的彈性波旅行時差造成地震波的不同傳播特徵,鹽體、蓋岩和圍岩之間的密度差則是扭秤測量的特徵。這兩種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導致許多鹽丘油田的發現。
從1925年起,上述兩種勘探方法在美國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廣。E.L.DeGolyer和Karcher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公司對機械式地震儀作了改進,以電磁式取代,又以精確的無線電信號測量方法取代聲波法測定爆炸時間和距離,這提高了折射地震的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成本。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海灣地區推廣應用後,四年發現了近40個鹽丘。在1924~1929年間,折射地震勘探技術在墨西哥灣勘探中起著主導作用。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地震反射法相繼在俄克拉何馬州、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獲得成功應用。1928年,在俄克拉何馬州發現的Seminole油田,是單獨依靠地震技術發現的第一個油田。1934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墨西哥灣北岸發現了Old Ocean油田,以後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地區相繼發現了一系列油田。1937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伊利諾伊州發現了Salem特大油田;1938年在墨西哥灣發現了第一個海上油田——Creole油田。這些大發現確立了反射地震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價值。
1940年以後,地震技術的革新使地震儀器和解釋技術發生了許多變化,如採用自動增益控制的多道儀器,應用混波技術及連續剖面法,採用磁阻壓檢波器及大量檢波器組合,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模擬磁帶記錄系統投入使用。地震儀器以及勘探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對更深的油氣儲層和更復雜的油氣圈閉進行勘探。
地震技術的不斷改進,提高了復雜地區和深層的勘探能力,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在發現大油氣田數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相繼發現了許多中小油氣田。1950~1953年間,中小油氣田年發現量達到近1.8億噸。
20世紀60年代初地震技術的數字化變革使勘探技術發展產生了重大突破,開始了地震數字記錄和數字處理的新時代。一些新技術(包括可控震源和共深度點覆蓋)的應用,增加了地下覆蓋的密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
地震數字記錄和處理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力是模擬磁帶技術無法比擬的,它所能完成的地震數據運算是模擬儀器難以實現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數字地震技術逐步取代了常規地震勘探方法,使地震勘探的效率和勘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擴大了勘探領域和勘探深度,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地震技術的新進展使美國油氣勘探工作進入了新時代。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勘探地球物理不斷受益,成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多道地震採集系統和多種縱波可控震源的開發和應用,以及其他非炸葯震源的改進都大大增強了地震的勘探能力,三維地震技術改進了地下復雜構造和地層的成像,從而提高了勘探成功率。三維地震技術已應用到油氣勘探和開發的各個階段,特別是用於油田開發前提供詳細的地下構造和地層圖像,以及油田開發後的油藏評價和油藏動態監測。目前,三維地震勘探已經成為美國成熟區勘探的重要技術手段。
從地震數據處理技術來看,地震數據處理最重要的進展應屬以波動方程為基礎的成像和反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中包括疊前與疊後偏移、多次波抑制、基準面和位移靜校正、速度估計。人機聯作解釋系統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地震資料解釋的效率和精度,改進了復雜構造和地層圈閉的解釋。
從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AAPG)1977年出版地震地層學專輯以來,將地震地質解釋從構造地震學延伸到地震地層學解釋領域中,推動了地震解釋技術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提高油田採收率成為美國地球物理活動的重要領域。三維地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高解析度地震、井間層析成像技術成為研究與開發的重點技術(表2.3)。
表2.3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地震勘探技術[36]
2.3.2.2 測井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美國的測井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測井技術對於美國發現新的油氣儲量,提高勘探和開發效益等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測井技術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起步至今大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38]:
(1)模擬測井階段。該階段中由於測井手段有限,獲得的地下岩石物理參數較少,因此測井資料主要用於地層對比,劃分滲透層以及定性判斷油水層。20世紀40年代初,石油工程學家阿爾奇根據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砂岩的實驗室資料,得出了適合於純凈地層的含水飽和度公式,即著名的阿爾奇公式,標志近代測井技術開始發展形成,對岩性較為單一的儲層能定量評價出孔隙度、流體飽和度、泥質含量等參數。
(2)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測井技術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測井方法、測井系列開始配套完善,廣泛採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全面推廣計算機控制測井技術,大大提高了測井解釋精度。測井資料與其他資料結合可進行較為詳細的油藏描述。利用測井資料可以評價儲層的孔隙度、滲透率、含油氣飽和度以及油氣的可動性、烴的類型、岩性、地層傾角及構造、沉積環境、地層岩石彈性常數等。
(3)20世紀7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全面融入測井數據的採集和資料的處理技術,這是測井技術的第三個階段。多種測量儀器一次下井的組合能力、測量項目系列配套已日趨成熟,從而有助於提高鑽井效率,有效地進行地層評價。
(4)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開始應用成像測井技術提高油氣勘探和油氣田開發效益,這成為當今現代測井技術的代表,測井技術進入第四個階段。現代測井技術已向地質構造、沉積研究、油氣層快速測試、儲層壓裂改造、岩石力學、產能預測、固井質量全新評價等領域全面發展,為油氣勘探不斷向深層、隱蔽油氣藏、非均質性儲層等領域拓展,以及保持儲量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4 20世紀50~90年代美國測井技術[36]
2.3.2.3 美國鑽井技術發展歷程
1859年,德雷克(E.Drake)在賓夕法尼亞州應用沖擊鑽鑽出了美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口油井。在隨後的140多年裡,鑽井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一般將20世紀的鑽井技術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39]:
(1)概念時期(1901~1919年)。將鑽進與洗井結合在一起,並開始用牙輪鑽頭和注水泥固井技術。
(2)發展時期(1920~1948年)。牙輪鑽頭、固井工藝及鑽井液技術進一步發展,同時出現了大功率鑽井設備。
(3)科學化鑽井時期(1949~1969年)。鑽柱力學與井斜控制技術;噴射鑽井;鑲齒、滑動密封軸承鑽頭;低固相、無固相不分散體系鑽井液及固控技術;鑽井參數優選;地層壓力檢測、井控技術及平衡壓力鑽井等。
(4)自動化鑽井時期(1970年至今)。PDC鑽頭;計算機應用;特殊工藝鑽井技術;綜合錄井及井下隨鑽測量;鑽井工具與裝備的自動化發展等。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和無線隨鑽測量技術的研發,是鑽井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加快了科學化鑽井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是深井鑽井的高峰期,美國在1982年完成深井、超深井(超過4500米)1289口。到20世紀90年代,特殊工藝及高效鑽井的研究與開發備受重視,大位移井、多分支井、小井眼鑽井、欠平衡鑽井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在此階段逐漸發展成熟。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研究水平井技術,並取得了初步的進展。這項技術本身可追溯到1891年,當時的第一項專利技術是從一口直井裡打出一個水平洞;1929年,第一口真正的水平井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完鑽。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油價的低迷、降低勘探費用的需要以及鑽探設備的發展,水平鑽井技術再一次被廣泛研究應用。雖然鑽水平井比鑽直井的費用更高,但一口水平井可以起到幾口直井的作用,因而鑽水平井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在某些情況下,用常規井開采是不可行的,但水平井卻可以使開發項目變得經濟可行。20世紀90年代,水平井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現已經作為常規鑽井技術應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油藏。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世界上鑽水平井最多的國家。
目前,水平井鑽井技術的應用正在向綜合方向發展,大位移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等鑽井完井技術近幾年在美國獲得了迅速發展並大量投入實際應用(表2.5)。
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運用大位移井,到90年代該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在美國主要用於加利福尼亞州近海。90年代以來,小井眼鑽井技術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目前,該技術也已應用於水平井、深井鑽井中,如側鑽小井眼多分支水平井等,並開始用連續管鑽小井眼。因技術領先,小井眼鑽井數量最多。
表2.5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主要鑽井技術發展[36]
欠平衡鑽井技術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近些年來,隨著鑽井新裝備的不斷涌現,欠平衡鑽井技術再次受到高度重視,而且正逐步走向成熟。欠平衡鑽井技術的主要優點是減輕地層傷害,提高單井產能、鑽井效率,降低鑽井成本,及時發現地質異常情況和識別產層。2003年,美國採用欠平衡方式鑽井達2200多口,約占當年鑽井數的20%。
⑷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震勘探船"活動探測"號是什麼國家建造的
美國米特薩比布油船股份有限公司製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具有人工地震設備的海底石油勘探船。這艘命名為「活動探測號」的海底石油勘探船,總噸位為3338噸。
⑸ 我國深海鑽機鑽探深度刷新世界紀錄,我國深海鑽探有多強大
最近有一條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我國深海鑽機鑽探的深度刷新了世界紀錄,那麼我國深海鑽探有多強大呢?今天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來一起聊一下。
藍鯨1號鑽井平台:因為南京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動物,所以用藍鯨命名了這個鑽井平台。因為這個鑽井平台的面積非常大,甲板面積有標准足球場那麼大。高度達到了118米,而且配備了27,300多台設備,光是連接這些設備的管路就有4萬多根,而且電纜總長度加起來有120萬米長,可以在3600米的深海作業鑽井深度可以達到15,000多米,而且整個藍鯨1號鑽井平台的重量達到了4.3萬噸,他在海上就是一個巨無霸。
南京1號鑽井平台是一個半潛式的鑽井平台,它可以靠自身的動力系統,每小時可以行駛18.5公里到達預定的海域。當開始進行工作的時候,南京1號的平台會漂浮在海面,但是他的鑽桿會插入深海里,平台還配備了全球最先進的定位系統,通過調節推進器的方向和轉速可以在天氣變幻莫測的大海上依然保持在原地不動。
⑹ 有沒有介紹石化工業的
一、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業已具有堅實基礎 石油、石油化工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1年,全國生產原油1.65億噸;原油加工量2.10億噸;生產乙烯480.67萬噸;生產化肥3396.52萬噸;生產合成材料1203.84萬噸,主要經濟指標居全國工業各行業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為其提供裝備的石油、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的發展。建國五十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研製、開發、合作生產、引進技術,使我國石油、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製造體系。據統計,2001年行業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專用設備405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現價)達134億元,利潤總額2.9億元,從業人員12.8萬人。 (1)石油鑽采設備製造體系已經形成 石油鑽采設備製造業是為陸地、沙漠、淺灘和海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提供裝備。建國初期,石油基本依賴進口,而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更談不上,全國只有幾家小廠生產一些石油設備零配件。經過五十年來的努力,已建成幾個比較集中的製造基地:以寶雞、蘭州、南陽等為主的鑽井設備基地;以上海、江蘇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漢、四川為主的石油鑽頭基地;以西安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設備基地;以濟南為主的石油鑽機專用柴油機製造基地。採油設備的製造分散在全國各地,東北地區較為集中。 全世界具有生產成套石油鑽機能力的國家不多,只有英國、俄羅斯、羅馬尼亞、英國、挪威等國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唯一能生產成套石油鑽機的國家,且已具備年生產1000-9000米系列成套鑽機120套左右能力。目前,生產成套石油鑽機企業已發展到八家。其中,國企四家:寶雞石油機械廠、南陽石油機械廠、江漢第四石油機械廠、勝利油田動力機廠;中外合資企業二家:蘭石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高石油設備有限公司;民營企業二家:成都瑜宏石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川油廣漢機械有限公司。2001年共生產銷售石油鑽機106台,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是歷來最好水平。 採油采氣井口裝置已是我國的成熟產品,單油管採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105mpa,雙油管採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70mpa;機械採油設備已達到國際水平;生產適用於井筒直徑51/2〃-7〃,溫度為50℃-150℃,壓力為10mpa及以上各種規格成套電動潛油泵;鉤載60-120噸、修井深度為3600-7200米修井機;江漢石油鑽頭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石油鑽頭生產企業,其能力為年產108個品種、23萬只鑽頭。 國內製造的油氣集輸設備規格齊全、質量過硬,如流量為750-3000米3/時、揚程90-550米的ks型離心輸油泵,pcl長輸管線壓縮機,800-1100mm口徑、4-10mpa球閥,直徑325-1420mm、壁厚6-16mm油氣集輸鋼管生產能力達上百萬噸,以及生產製造海洋油氣集輸單點系泊系統、浮式生產貯油船、穿梭油輪海底管道輸送系統和加壓設備等。 (2)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有了歷史性突破 五十年來,我國石油煉制工業一直走自主發展的道路,因而,帶動了煉油技術裝備的發展。目前,已可以製造500萬噸/年以上煉油廠成套設備、8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裝置、200萬噸/年以上重油催化裂化裝置、1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200萬噸/年渣油加氫脫硫裝置、10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等。一些高難度設備,如加氫裂化和加氫精製裝置用的加氫反應器、高壓換熱器、高壓空冷器;加氫和重整裝置用的離心式循環氫壓縮機、50及80噸活塞力的往復式新氫壓縮機;催化裂化和延遲焦化裝置用的主風機、富氧壓縮機、高效旋風分離器、外取熱器、煙機以及重要的流程泵等都能製造。 曾幾何時,我國製造的小型化肥、中型化肥設備遍布全國各地,解決了當時對化肥的急需。這些化肥設備,由於其技術經濟指標已落後,逐漸被大型化肥設備淘汰。以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為代表的大型化肥裝置的設備,包括關鍵設備:直徑2.8米的快活素合成塔、co2汽提塔、原料氣壓縮機、氨壓縮機、合成氣壓縮機、co2壓縮機等都已研製成功。 因此,我國的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行業從滿足國內市場為主,到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市場,進入發展新階段的條件已經成熟,一定會大有可為。
⑺ 亞洲生產石油鑽井平台規模最大的國家是哪裡
2008年6月6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宣布:目前全球最大的座底式鑽井平台——中油海三號座底式鑽井平台安全抵達冀東南堡油田。該平台投用後,將大大提高中國石油灘海地區勘探開發的能力。中油海三號是由中國石油海洋公司與上海708所聯合研製,由山海關造船廠製造。該平台長78.4米,寬41米,上甲板高20.9米,空船總重量5888噸,適合10米以內水深的海上作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座底式鑽井平台。中國石油海洋公司組建於2004年11月,2006年,公司在渤海灣三個油田海上鑽完井17口,試油試采11.2萬噸,動用自有船舶8艘、外雇船舶19艘,安全完成了19次海上平台的拖航、移位。目前,中國石油海洋公司已擁有各類移動式平台七座,包括五座自升式鑽井平台和兩座生活平台,還有正在新加坡建造三座自升式鑽井平台,預計將於2008—2009年間陸續完成。
⑻ 世界上最先進的鑽探機可以鑽探到地面以下多少千米
前蘇聯克拉超深鑽12600m,為當前世界第一深鑽。當前鑽機的鑽探能力一萬米是沒得問題,我國自主研發的鑽機理論上有此能力。當前國內新疆及四川地區的石油鑽探深度七八千米很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