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IM是什麼
BIM考試,是用以檢測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建模和應用技能的考試。比較普遍的是圖學會BIM考試、人社部BIM考試,以及中建協BIM考試等。通過相應級別的BIM考試後,由相關組織考試的單位頒發相應級別證書。
一級和二級BIM技能,應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學歷(或其同等學歷),三級BIM技能,應具有土木建築工程及相關專業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或其同等學歷)。
BIM考試的考試規則
1、社會考試:社會考生,參加統考,每年組織兩次考試,分別是6月中下旬,12月中下旬,官方網站會公布考試時間。參加統考的考生必須在4月下旬、9月下旬到官方網站填報考試報名。
2、校內考試:高校在校大學生考生,不固定考試時間,由高校考點自行決定,報BIM項目平台備案並配合開放考試平台。
Ⅱ BIM是什麼意思
01 BIM模型維護
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建立和維護BIM模型,實質是使用BIM平台匯總各項目團隊所有的建築工程信息,消除項目中的信息孤島,並且將得到的信息結合三維模型進行整理和儲存,以備項目全過程中項目各相關利益方隨時共享。由於BIM的用途決定了BIM模型細節的精度,同時僅靠一個BIM工具並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業內主要採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項目現有條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這些模型根據需要可能包括:設計模型、施工模型、進度模型、成本模型、製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災害應急模擬
利用BIM及相應災害分析模擬軟體,可以在災害發生前,模擬災害發生的過程,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災害發生的措施,以及發生災害後人員疏散、救援支持的應急預案。當災害發生後,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員緊急狀況點的完整信息,這將有效提高突發狀況應對措施。此外樓字自動化系統能及時獲取建築物及設備的;狀態信息,通過BIM和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結合,使得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現出建築物內部緊急狀況的位置,甚至到緊急狀況點最合適的路線,救援人員可以由此做出正確的現場處置,提高應急行動的成效。
Ⅲ 什麼是bim技術
bim是什麼
bim是什麼,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簡稱(建築信息建模)是一個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各階段統一協調的過程,是把使用標準的理念轉換成相應數據的操作軟體。
BIM圖像看似簡單的3D CAD檔案,事實上BIM組件在應用程序中比較復雜,並提供更佳的操作靈活性。創造單一組件時,每個BIM組件作為建築形態內單一的獨特元素,當載入到項目模型時,則允許用戶看到該組件與其它元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構建;例如,將多瑪的旋轉門載入到單一測量的模型。yd119.cn/article/917
bim是什麼,bim技術是什麼
bim技術是什麼,BIM是以3D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起來,並對各個信息作完善的描述。
在建築工程中設計人員及施藉由BIM的使用,能夠將工程所遇到的問題在中做出正確解決辦法,並可加強工程之協同作業模式。建築信息型也是一種在設計、造及管理上應用信息技術之手段,他能夠使建築工程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顯著提高效率和大量減少風險。
Ⅳ BIM是什麼意思啊
BIM一般指建築信息模型
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築學、工程學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建築信息模型或建築資訊模型一詞由Autodesk所創的。它是來形容那些以三維圖形為主、物件導向、建築學有關的電腦輔助設計。當初這個概念是由Jerry Laiserin把Autodesk、奔特力系統軟體公司、Graphisoft所提供的技術向公眾推廣。
BIM建模軟體有:
1、Autodesk公司的Revit建築、結構和設備軟體。常用於民用建築。
2、Bentley建築、結構和設備系列,Bentley產品常用於工業設計(石油、化工、電力、醫葯等)和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市政、水利等)領域。
3、ArchiCAD,屬於一個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應該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個具有市場影響力的BIM核心建模軟體。
Ⅳ 我想知道bim是什麼東西,求解
BIMBOX詳細的解釋是這樣的:
BIM這個詞語是英文單詞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縮寫,這三個詞國內一般的翻譯方法為「建築信息模型」。
如果我們上網一查,一般還會看到,BIM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幾大特點。
然而,我們知道這些後,還是對BIM是什麼,該怎麼用,該怎麼學習,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那麼今天,我們就嘗試剝開BIM神秘的外衣,為大家講個清楚,這BIM到底是什麼。
前面我們說到,國內一般對於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這三個英文單詞的翻譯呢,是「建築信息模型」,其實這個翻譯是不太合適的。
在這個解釋下,我們會覺得BIM的重點就是「模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工程項目應用BIM這種技術後,收效不明顯的原因——用戶花了不少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後就得到一個電腦中的模型,感覺看起來很直觀很炫,然而並沒有什麼用。這肯定很不劃算的。
那麼對更好的解釋應該是什麼呢?
對BIM技術更好的解釋應該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構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並可由電腦程序直接解釋的,工程信息模型。換句話說,BIM就是由數字技術支撐的對建築環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這么說大家可能還是有點暈,我們來進一步拆解BIM這三個字母。
B
首先,這第一個字母B,building,不應該理解為狹義的「一棟建築」,而應該是整個建設領域。
這個領域包括一些常規建築,以及城市規劃,交通工程 ,環境工程,節能工程,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景觀工程,水務工程,農業工程,給排水與工程,建築智能化工程,風景園林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蓋的,可以是建築的某一具體部分,比如水暖電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單體建築,還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僅是搞「建築」會用到BIM技術,搞設備的、搞材料的、搞園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領域中從事一份工作,BIM技術就會和你發生不同層面的關系。
M
BIM中間的字母「I」我們放到最後來說,我們先來看看第三個字母M,modeling。現在國內對這個詞的翻譯是「模型」,我們說這種理解是很不對的,因為model這個詞才是模型,它是一個名詞,一個結果。
而modeling作為一個動名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那麼我們應該把這個詞理解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為「模擬」。
如果我們把M理解為「模型」,我們就把BIM技術與實際施工建設拆分開了,而實際上國內有很多的工程項目恰恰就是這樣做的。
比如有的企業會單獨設立一個BIM小組,把所有關於BIM的工作安排給這個小組來做。
這樣的BIM小組主要工作有兩個。第一個工作是在建設開始的時候,根據二維平面圖紙「翻」出來一個三維的模型,其實不過是換了一種更炫的表達方式罷了。工程開工後,所有的建造工作還是會按照傳統的方式來實施,並不跟BIM產生關系。
等到工程項目結束了,BIM小組再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這種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模型」,它僅僅是一個模型,把圖紙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電腦中,用三維的方式給人看。這樣的BIM,自然產生不了什麼價值。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批從事了BIM工作的人們經常吐槽的地方,錢沒少花,夜也沒少熬,沒創造什麼價值,覺得BIM沒有用。
而如果我們按照「模擬」來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這樣的工作方式了。我們知道一個工程項目是多方參與的動態結果。
目前市場上用BIM技術應用最多是在設計階段,用三維的模型來代替傳統的平面圖紙,只有設計階段會應用到BIM,參與方只有設計,而一個工程作為一個產品,設計階段只是剛剛開始。
我們講BIM要參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注意這里的參與者不僅僅是設計方。比如使用BIM技術的各方,就經常忽略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這個階段,我們實際上是在工程真正開始之前,在電腦中把整個項目模擬建設一次。這時候這個模型其實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計算機中,它已經完成了。
在實際建造的過程中,參與人員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進行建設,而要想大家根據模型去建設,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開始的「模擬建設」中,各方就都能夠參與到「數字模型」的建立中來,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說在建模的時候有一方沒有參與,比如施工方,那這個數字化模型在實施的時候就會遇到和傳統方法中同樣的問題。
舉個大家都能聽懂的例子,比如我們蓋一個房子,門是0.9米寬,屋子裡放著一個3米見方的大魚缸。如果僅僅是設計方把魚缸的模型花在這個房間里,那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模型很容易就能在電腦中被畫出來。
但如果沒有施工方的參加,沒有過程的模擬,那到了實際施工的時候,就會發現門開好了,魚缸抬不進來。那麼就得把門重新拆掉,搬進魚缸後再把門裝上,這一拆一裝,就是傳統施工中的浪費。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術,我們只是把平面上建築的完成狀況變成了三維的,但魚缸搬不進來這個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好轉。只有當數字模型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實際進行建造的各方參與進來了,並且在建設的過程中,這個模型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斷地再問題出現之前預先解決的,這個模型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再回到我們房子中的魚缸的例子,這里涉及到的是設計方、施工方還有設備生產商。這個問題可以這么來解決:要麼就是在工序上,我們考慮到先把牆留上一個三米的孔洞,然後搬魚缸進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門,這個是可以的。
或者我們需要魚缸的生產商設計一個可以拆裝的魚缸,每一個部件的尺寸都能夠搬進門,這也是可以的。
到了實際的項目中,我們面對的可不僅僅是一個門,和一個魚缸。我們遇到的會是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是空間尺寸的問題,有的是施工工序的問題,有的是意外出現的物體擋住了一扇窗造成的採光不足的問題,有的是物料進場時間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誤工期的問題,有的是裝好的東西必須拆下來重裝引起浪費的問題,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這些問題在現實中發生之前,大家在電腦模擬的模型中發現他們,提出方案,解決後再次模擬,持續的預先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這個M翻譯為模擬,它不僅僅是設計的階段和最終竣工階段的一個交差的工作,它應該是貫穿在整個建造過程中的。
剛才我們也說到,一個工程項目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門和魚缸碰撞的問題,還會遇到形形色色其他的問題,那麼我們就知道,光是把尺寸這個事兒解決了還是不夠的,這就要回到我們BIM中間這個字母I上來了,它才是BIM技術的靈魂。
I
最後我們看看這個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這個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兩種。我們先說說幾何信息。
剛才我們舉的例子中,門的尺寸和魚缸的尺寸,就是幾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處,就是用幾何信息來解決碰撞的問題。它可以檢查魚缸是不是和旁邊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說,模型中如果這兩個東西碰撞了,那再實際建造過程中,我們要麼把魚缸挪開,要麼把桌子挪開,一挪開可能又會碰撞到其他的東西,碰撞檢查就是用電腦自動地計算各個物體在空間中是不是互相打著架了,來預先解決這樣的問題。
除了這個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幾何信息。還是回到我們的例子,剛才說了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先搬魚缸,在補孔洞開門,那這個先搬魚缸,再開門的順序,就是一個信息。第二種方案,是要求生產商生產出可以拆卸安裝的魚缸,那麼這個魚缸該拆裝成幾份,按照怎樣的順序安裝?是購買方自己裝還是有人上門給安裝?上門安裝的時間、地點、聯系電話,也同樣是一個信息。
再比如預先開洞的這個牆,史什麼樣的材質?是不是能夠承受足夠的內力,使建築不至於倒塌?這是一個信息。安裝後的魚缸是不是需要螺栓來固定,螺栓的尺寸型號是什麼?這還是信息。
這些信息,都是用幾何信息無法表達的,都是要被各方參與者為了提前發現問題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當然,我們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理解的一個簡單例子,而一個項目中被成功運用的非幾何信息的多少,往往決定了這個項目BIM技術運用的深度。
我們來看看項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運用。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遊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築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 智能建築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雲平台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雲、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這些信息,在傳統的設計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們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記錄在工程項目中的,很難整理,用的時候也很難對應。
我們的BIM技術,就是要把這些information,放到我們實時變化的模擬中去。
BIM技術在一種近年來流行的建築項目交付模式-集成項目交付(IPD)中得到廣泛應用。BIM把項目交付的所有環節即建築設計、土木工程設計、結構設計、機械設計、建造、價格預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聯合和互相合作。簡單來說,就是BIM使得建築業能夠像一般的工業產品那樣,實現信息化,高效率的進行生產。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體現BIM的價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慧、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智能化,這些手段所應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夠被二次利用。
那麼說到這兒,我們再來回顧一下BIM的正確理解,B應該被理解為廣義的建築工程領域而不是單個的建築,I應該被理解為信息化,而不是簡單的信息,M應該被理解為模擬,而不是模型。
所以對BIM這個詞更准確的理解應該是:建築業信息化模擬。
那麼市面上經常宣傳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學習一款軟體,這種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那麼BIM行業中究竟需要用到哪些軟體,為什麼國內很多項目運用BIM不是很成功導致很多人不看好BIM?我們廣大的設計師、施工人員和運營管理人員,又到底該不該學習BIM,又應該從何入手進行學習?
好了,以上就是BIM的詳細介紹,記得採納哦~
Ⅵ 什麼是BIM
建築信息建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簡稱BIM)是一個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各階段統一協調的過程,是把使用標準的理念轉換成相應數據的操作軟體。
理想情況下,BIM過程是利用集中式數字三維建模為核心資源。每個建築參與者規劃數據模型,同時也允許其他人的許可權和數據修改。在此階段,BIM模型由細部的BIM單位,如門、牆壁、設備等構成。
BIM圖像看似簡單的3D CAD檔案,事實上BIM組件在應用程序中比較復雜,並提供更佳的操作靈活性。創造單一組件時,每個BIM組件作為建築形態內單一的獨特元素,當載入到項目模型時,則允許用戶看到該組件與其它元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構建;例如,將多瑪的旋轉門載入到單一測量的模型。
如果建模對象比原先結構更具敞開性,超過或違反其約束的話,系統會跳出相關提示訊息。
BIM建模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說它可以預防建築項目在規劃階段可能發生的潛在沖突。BIM系統能讓建築師和設計師更迅速,更簡單地了解和實現門控,自動化和其他多瑪產品的特性。
建模完成後,最終也可提供業主或維護人員所需信息,因為所有產品都會有清楚地標識和服務需求說明。
拓展資料
使用BIM對終端客戶的優勢
突出優勢如下:
少出錯——設計的初期檢查出問題所在,從而降低成本和控制費用的支出。
高效率——無接縫的數據交換標准,縮短了整個規劃調整的時間。
好設計——通過使用高解析度的可視化性能可看到非常早期的建模形態和完美的設計輪廓。
低風險——資產管理人可以提高安全性操作。所有建模信息須在整個有效期內可被查看。
Ⅶ 什麼是BIM技術
bim是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是一種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是用來形容以三維圖形為主、物件導向、建築學有關的電腦輔助設計。Bim技術是由美國Autodesk公司在2002年提出的,目的在於幫助實現建築信息的集成,從建築的設計、施工直至項目終結,所有的信息都會集合在一個三維模型的信息資料庫
Ⅷ bim是什麼
建築信息建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簡稱BIM)是一個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各階段統一協調的過程,是把使用標準的理念轉換成相應數據的操作軟體。
理想情況下,BIM過程是利用集中式數字三維建模為核心資源。每個建築參與者規劃數據模型,同時也允許其他人的許可權和數據修改。在此階段,BIM模型由細部的BIM單位,如門、牆壁、設備等構成。
BIM圖像看似簡單的3D CAD檔案,事實上BIM組件在應用程序中比較復雜,並提供更佳的操作靈活性。創造單一組件時,每個BIM組件作為建築形態內單一的獨特元素,當載入到項目模型時,則允許用戶看到該組件與其它元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構建;例如,將多瑪的旋轉門載入到單一測量的模型。
如果建模對象比原先結構更具敞開性,超過或違反其約束的話,系統會跳出相關提示訊息。
BIM建模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說它可以預防建築項目在規劃階段可能發生的潛在沖突。BIM系統能讓建築師和設計師更迅速,更簡單地了解和實現門控,自動化和其他多瑪產品的特性。
建模完成後,最終也可提供業主或維護人員所需信息,因為所有產品都會有清楚地標識和服務需求說明。
Ⅸ BIM技術名詞解釋
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英文首字母的縮寫,BIM是一門技術,我把它翻譯為,建築模型信息化,也有老師把他翻譯為建模信息化模型,這個看個人理解。這兩個詞順序不一樣,理解也有一點區別,我理解的重點是後面的信息化。
一、BIM理念發展背景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由於石油資源的短缺和提價,美國全行業均在考慮節能增效的問題。
1975年,"BIM之父"-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築描述系統),以便於實現建築工程的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設效率。
1999年,Eastman將「建築描述系統」發展為「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ct Model),認為建築產品模型從概念、設計施工到拆除的建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均可提供建築產品豐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購三維建模軟體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連起來使用,成了今天眾所周知的「BIM」。
二、BIM概念
B:Building ,「建築」,不是狹義理解的房子,可以是建築的一部分或一棟房子或建築工程。
I:Information,「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幾何信息是建築物里可測量的信息,非幾何信息包括時間、空間、物理、造價等相關信息。
M:從設計階段,分為三個等級,三個遞進概念:
Model,建築設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Modeling,在模型的基礎上,動態應用模型幫助設計、建造、運營、造價等階段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Management,在模型化基礎上,多維度、多參與方信息的協同管理
三、BIM優點
可視化:BIM比CAD圖紙更形象、直觀。
協調性: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
模擬性:在設計階段,BIM可以進行一些模擬實驗。
優化性:通過對比不同的設計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可出圖性: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
以上就是對BIM,從發展,到概念,再到特點的一個簡要解讀,要理性對待這一門技術,他包含的不僅僅是一系列軟體基礎,也不僅僅是一個模型,一個動畫,也不僅僅是一個施工流程。
BIM是一門技術的統稱,以具體的工作流程為載體,藉助各個信息化軟體,將建築工程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發展,是這樣的一門技術。
Ⅹ BIM 是指什麼
簡明扼要: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英文首字母的縮寫,BIM是一門技術,我把它翻譯為,建築模型信息化,也有老師把他翻譯為建模信息化模型,這個看個人理解。這兩個詞順序不一樣,理解也有一點區別,我理解的重點是後面的信息化。
一、BIM理念發展背景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由於石油資源的短缺和提價,美國全行業均在考慮節能增效的問題。
1975年,"BIM之父"-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築描述系統),以便於實現建築工程的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設效率。
1999年,Eastman將「建築描述系統」發展為「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ct Model),認為建築產品模型從概念、設計施工到拆除的建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均可提供建築產品豐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購三維建模軟體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連起來使用,成了今天眾所周知的「BIM」。
二、BIM概念
B:Building ,「建築」,不是狹義理解的房子,可以是建築的一部分或一棟房子或建築工程。
I:Information,「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幾何信息是建築物里可測量的信息,非幾何信息包括時間、空間、物理、造價等相關信息。
M:從設計階段,分為三個等級,三個遞進概念:
Model,建築設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Modeling,在模型的基礎上,動態應用模型幫助設計、建造、運營、造價等階段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Management,在模型化基礎上,多維度、多參與方信息的協同管理
三、BIM優點
可視化:BIM比CAD圖紙更形象、直觀。
協調性: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
模擬性:在設計階段,BIM可以進行一些模擬實驗。
優化性:通過對比不同的設計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可出圖性: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
以上就是對BIM,從發展,到概念,再到特點的一個簡要解讀,要理性對待這一門技術,他包含的不僅僅是一系列軟體基礎,也不僅僅是一個模型,一個動畫,也不僅僅是一個施工流程。
BIM是一門技術的統稱,以具體的工作流程為載體,藉助各個信息化軟體,將建築工程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發展,是這樣的一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