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算每小時產能多少
算產能必須得算出每個產品的標准工時,然後用3600除以標准工時,就得到了每小時標准產能。
一、使用秒遲巧棚表測試工序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使用的時間,連續測定3~5次後取平均值得出生產一台產品需要使用多少秒。
二、用3600秒(1小時)÷生產一台產品所需的秒數=1小時的產能×當天生產小時=當天產能。
三、取當天產能的90%作為最終的目標產能(10%的產能時間用於離位、物料拿取等損耗)。
影響因素:
1、長期因素
取得生產能力的時間在一年以上的都可歸入長期因素。它們包括:建設新廠、擴建舊廠、購置安裝大型成套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等。這些措施都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系統的狀況,大幅度地提高生產能力,但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用這寬手些因素屬於戰略性決策。
2、中期因素
在半年到一年之內對生產能力發生影響的那些因素為中期因素。如採用新的工藝裝備、添置一些可隨時買到的通用設備,或對設備進行小規模的改造或革新;增加工人,以及將某些生產任務委託其他工廠生產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庫存來調節生產的作用。
這些因素是在現有生產設施的基礎上所作的局部擴充。它們屬於中層管理的決策。一般在年度生產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中加以考慮。
3、短期因素
在半年之內以至當月就能對生產能力產生影響的屬於短期因素。這類因素很多,如:臨時增加工人,增開班次;採取措施降低廢品率;改善原材料質量;改善設備維修制度。這能減少設備故障時間,提高碼則設備利用率而提高生產能力等等。
⑵ 工廠個人產能如何算,是怎樣的一個工式
產能的計算要先計算1人1小時的產出,1200÷28=42。計算產能用42乘以出勤總工時即可。
⑶ 如何計算生產的產能
首先要掌握每個產品的生產基數,(每個產品的日產量),然後將全月所需完成的產品需時累總,除於現時車間的生賣祥產人力和每天工作時間,就能計算出是否能夠完成生產任務,這譽鍵就是所謂的產慶配巧能。
⑷ 產能怎麼計算
產能就是生產能力.要計算生產能力需要首先確定生產能力的計量單位.不同類型的企業生產能力計算方式不同.相比之下,機械製造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稍微復雜一些,主要原因是這類企業產品的加工環節多,參與加工的設備數量大,設備能力又不是連續變動的,而是呈階梯式發展的,所以各環節的加工能力是不一致的.計算工作通常從底層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先計算單台設備的能力,然後逐步計算班組(生產線)、車間、工廠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的計算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流水線生產類型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成批加工生產類型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和服務行業的生產能力計算.
⑸ 工時和產能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標准工時的計算公式:
標准時間=觀測時間*評比系數*(1+寬放率)=正常時間*(1+寬放率)
觀測時間:褲清是實際觀測得到的時間值的平均,而觀測時間由於受到作業者熟練度、工作意願、情緒等的影響,並能代表真實的情況,故此應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評價系數,求得實際時間作為標准時間的主體,而實際時間應考慮一定的寬放,作為疲勞、等待、喝水、上廁所等必須要項的預備,這樣才得到標准時間。
評比系數: 評比是一種判斷或評價的技術,目的是將實際的操作時間調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其中影響評比的因素包括:操作者的熟練胡鄭前程度,設備工具的完善度,操作者的教育程度,工作的困難度。
寬放:寬放是指由於疲勞,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給予標准工時制定調整的一個方法。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周期時間
周期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
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叢慎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⑹ 生產線如何同時計件、計時怎樣統計產能
第一條:制訂本制度的目的:;1.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2.讓所有的員工清楚自己當天的工資所得,將計件工;3.計件方式必須公平,公正,公開,合理;第二條:適用范圍;本公司生產作業人員,不包括生產車間主任、副主任,;第三條:管理職責;1.生產車間:車間主任匯總統計各車間當日產品產量;2.質檢部門對產品和定額進行確認和分析,異常的確;3.財
第一條:制訂本制度的目的:
1.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
2.讓所有的員工清楚自己當天的工資所得,將計件工資透明化。
3.計件方式必須公平,公正,公開,合理。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公司生產作業人員,不包括生產車間主任、副主任,倉管員,技術員,辦公室人員.
第三條:管理職責
1.生產車間:車間主任匯總統計各車間當日產品產量。
2.質檢部門對產品和定額進行確認和分析,異常的確認,並經主管廠長批准,生產及品質人員簽名確認。
3.財務部:負責工資的及時發放。
4.人力資源部:負責根據標准工時以及考勤記錄計算出員工的計件工資,加班費,獎金,罰款,扣款等。並對計件工資進行核查,監督,並按公司的發展需要以及市場的波動調整工價。
5.其他部門:負責對本部造成異常的原因進行跟時及核實。
第四條:術語定義
定額:是指生產單位產品消耗的時間,或者是單位時間內應當完成的合格產品的數量即產量定額,還有消耗標准及消耗定額。
標准工時:是指在正常的操作條件下,以標准化的作業方法
及合理的勞動強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質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業時間。標准工時是指完成一個工序或者一件成品的標准時間。
第五條:工資結構
計件工資+工齡工資+崗位津貼。合成車間實行集體計件,特殊時期進行保底,通過個人出勤工時分配個人工資.
第六條:記件工資計算辦法
集體記件工資=車間月良品總點數×相應的點單價-超定額消耗頂部分,車間負責人應及時公布車間每天總產量以便調整生產進度。
個人計件工資=個人月生產良品總點數×相應的點單價-超定額消耗頂部分
第七條:異常情況處理
一、計算工資的異常
1.因來料不良需加工挑選時,公司為此挑選,加工而造成的浪費工時按5元/小時計算,由此形成的支出由采購部門根據不良品的比例來決定是否需要向供應商索賠。
2.因客戶臨時改變產品要求而造成的返工,按5元/小時算.
3.因為機器設備出現故障進行維修或者進行機台保養停產的時間,按40元/日計算工資.
4. 在生產過程中由於設備故障造成的品質異常,效率低,需馬上反饋至設備部及時處理,若無法處理,經廠長確認又必須生產時按工價5元/小時計算
5.上班時間參加公司各類培訓活動或者技能培訓,按培訓相
應的工時按5元/時進行計計算工資.
6.所有因為在物料上線時造成的異常(停產,等料,物料供應不足),所浪費的工時按5元/小時計算工資,並且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7.因停電超過半個小時不能進行生產的,按5元/小時計算.
8.所有計算工資異常由車間主任申請,經廠長批准,並累計一個月的異常提報人力資源部。
第八條:不計算工資的異常
1.品質異常:由於生產員工操作原因造成返工,全檢。
2.設備故障異常:由於製程中由於設備操作不當造成的品質異常,效率低下。
3.資料錯誤:工廠誤用文件所造成的製程效率,品質異常。
4.由於工序沒有控制好,檢驗時沒有發現,使得產品生產時造成不良或報廢超出公司規定的范圍。
5.出現批量不良的重大質量事故,以及因機器設備,治具等人為因素造成的異常。
6.因計劃原因,人為損壞,人為操作不當造成批量出錯所造成的浪費工時不計算補償。
7.生產線造成的返工,車間內部的返工不計算補償
8.對於以上問題造成的異常應提報相應單位處理,並回復處理結果。
⑺ CNC的單位人時產能怎麼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節拍時間按照設備的單位產量*標准生產時間=標准產能。標准產能:將單位時間除以標准時間即得標准產能。①先算出總工時(人數X工時)②再用總產量除以總工時,UPH和UPPH算出來的都是某個工位的產能。UPH=年生產量/(12*月工作日*日工作小時)UPPH (units per people per hour)人均時產能,指每小時每個人的產能,UPPH=日生產量/ (日工作小時*投入人工)。UPPH=年生產量/ (12月*月工作日*日工作小時*工人人數)日人員效率(勞動效率)=當期產量/(當期參與計效的人員X日工作小時數)其中參與計效人員包括:直接從事生產活動的工人及部分管理人員(計件工人、上料工、司機、現場技術人員、設備維護管理人員、工具材料保管、專線計劃調度員、主管廠長、生產線線長及檢驗)。產能計劃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能力。後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計劃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⑻ 設備產能如何計算
問題一:標准產能怎麼計算出來的 根據現有最優化工藝流程後得到的最大生產量,是理想狀態,如果你生產一個產品要經過20道工序,在瓶頸消除後,每個工序的時間是10分鍾,那麼你一天正常工作八小時的產能就是:8*60分鍾/10=48件,即單班的標准產能是48件產品。
我就是搞工藝這一塊的 ,對那挺熟悉的,就是沖著分來的,有疑問可以提出來
問題二:怎樣計算設備產能? 點川單生產能力/設備產能,
彈出設備產能計算界面,是以產品-設備為依據的匯總,
填寫入每周工作天數,每天工作時數,
點計算產能按鈕即可.
問題三:設備利用率的計算公式 設備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公式一:設備利用率=每小時實際產量/ 每小時理論產量×100%公式二:設備利用率=每班次(天)實際開機時數/ 每班次(天)應開機時數×100%公式三:設備利用率=某抽樣時刻的開機台數/ 設備總台數×100%
問題四:怎麼算每小時產能多少 把每天八小時計算的總產能除以8,就是每小時的產能了。
問題五:產能的產能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周期時間・拉的周期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問題六:工廠個人產能如何算,是怎樣的一個工式? 產能的計算要先計算1人1小時的產出,1200÷28=42。計算產能用42乘以出勤總工時即可。
問題七:怎樣為公司計算生產能力 如太少的產能又不能滿足顧客的訂單需求,同時也會造成成本浪費。因此,生產能力是需要根據當期現實情況加以分析和平衡的。
筆者(佟天佑)認為:生產能力是把握整個質與量的過程→其趨向分析為基本預計值和標准衡量值。生產能力(產能)包括最大產能和正常產能,其實際衡量和組合則為以下三種狀態:
第一種是滿負產能:這是生產設備在完全發揮的狀態下的最大生產潛力。
第二種是計劃產能:基於每周工作天數和每台機器排定及每班工作時數。
第三訓是有效產能:以計劃產能為基礎減去機器維護及損耗的實際工時。
生產能力衡量,簡單地說是生產設備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每周或月)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正常產能是過往生產設備的平均使用量,最大產能是生產設備所能最大程度產量,這是滿負苻產量。它是一個理論參考值,是作為顫渣計劃產能的參考。而作為計劃產能是未有把相關主客觀因素考慮在內工時計算。因此,標准衡量值也就是有效產能。它是使用機器和設備生產中,把維修、待料和生產過程返修的不良品等因素都考慮在內,從而作為考核生產部門的標准(業績指標)基準。
其生產能力所體現的質與量過程和趨向性,正是不遺餘力地貼近柔性管理,也就是在充分茄迅悄預估人、物、機、法、環各種情況下,獲得生產計劃與實際完成的調節、變通和靈活掌控。
第一點,該企業生產機台的製造流程和承受能力,主要是機台運轉的滿負荷。同時,要預留材料准備的前置時間,即從物控、采購和入倉的時間准備。
第二點,產品的總標准時間,每個製程的標准時間是有效產能標准和人力負荷能力;即依據計劃產量、標准工時計算的總工時和人員數。
第三點,生產配置和環境場地和承載能力,當出現急單沖燈時,應在評估機台承受程度後運用分班制或加班方式,從人力上則考慮增加員工人數來提高機台使用率。
問題八:機械產能計算公式 要回答這個似乎非常簡單:把定理、公式都記住,勤思好問,多做幾道題,不就行了。
事實上並非如此,比如:有的同學把書上的黑體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可就是不會用;有的同學不重視知識、方法的產生過程,死記結論,生搬硬套;有的同學眼高手低,「想」和「說」都沒問題,一到「寫」和「算」,就漏洞百出,錯誤連篇;有的同學懶得做題,覺得做題太辛苦,太枯燥,昌散負擔太重;也有的同學題做了不少,輔導書也看了不少,成績就是上不去,還有的同學復習不得力,學一段、丟一段。
問題九:設備運轉率的定義及如何計算、考核 我知道的有兩種方式:1、根據設備的運行時間來定義。
2、根據設備的產能來定義。
⑼ 產線產能如何計算,有什麼公式
年生產量/12月/每個月的工作日(約等於22天)/日產量(每人每8小時的產量),這個公式不對。
產線產能公式:
產能=單位工作時間/節拍時間。
其中:節拍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
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工作時間:員工的實際的作業時間,由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良品產出數:生產現場的產出必須一定要是良品才能作為產能計算的依據。
(9)設備工作中加工工時如何計算產能擴展閱讀
產能計劃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能力。後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計劃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對於老企業可能由於產品方向有所改變,或者是產品結構重新設計,也可能因為工藝方法有所改進等種種原因,當初的設計能力已完全不能反映實際情況,這時需要對企業的產能作重新核准,稱此結果為查定能力。
查定能力是企業的實際能力,對於企業各類計劃有指導作用,是企業計劃工作的基本參數.
計算工作通常從底層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先計算單台設備的能力,然後逐步計算班組(生產線)、車間、工廠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的計算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流水線生產類型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成批加工生產類型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和服務行業的生產能力計算。
⑽ 機械加工工時計算公式
機械加工工時計算是直接累計工時的,沒有計算公式。計算規則如下:
1、一般以月、季、年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
2、其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當與法定標准工作時間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在綜合計算周期內,某一具體日(或周)的實際工作時間可以超過8小時(或40小時),但綜合計算周期內的總實際工作時間應當不能超過總法定標准工作時間。
3、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制的,無論勞動者平時工作時間數為多少,只要在一個綜合工時計算周期內的總工作時間數不超過以標准工時制計算的應當工作的總時間數,即不視為加班。若超過,則超過部分視為延長工作時間,並按規定支付報酬,且延長時間的小時數,平均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10)設備工作中加工工時如何計算產能擴展閱讀:
機械加工工時的相關介紹:
1、經批准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不受《勞動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日延長工作時間標准和月延長工作時間標準的限制。
2、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用人單位應採取適當的休息方式,確保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和生產。工作任務的完成。
3、實行不定時工作制,除法定節假日工作外,其他時間工作不算加班。根據勞動部《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勞部發[1994]503號)的第四條規定,企業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職工,可以實行不定時工作制。
(1)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外勤人員、推銷人員、部分值班人員和其他因工作無法按標准工作時間衡量的職工。
(2)企業中的長途運輸人員、出租汽車司機和鐵路、港口、倉庫的部分裝卸人員以及因工作性質特殊,需機動作業的職工。
(3)其他因生產特點、工作特殊需要或職責范圍的關系,適合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