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器材知識 > 乙太網集成設備是什麼意思

乙太網集成設備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11-04 01:43:17

『壹』 什麼是乙太網為什麼要叫做「以太」網


乙太網這個名字,起源於一個科學假設: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那麼光呢?在外太空沒有空氣光也可以傳播。於是,有人說光是通過一種叫以太的物質傳播。後來,愛因斯坦證明以太根本就不存在。

大家知道,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那麼光是通過什麼傳播的呢?

在牛頓運動定律中,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比如,地鐵車廂裡面的人看見您在車廂里原地踏步走,而位於車廂外面的人卻看見你以1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前進。

但光的運動並不是這樣,您無論以什麼物體作為參照物,它的運動速度始終都是299792458米/秒。這個問題困惑了很多科學家,難道牛頓定律失靈了?一個來自瑞士專利局的職員,名叫愛因斯坦的人在1905年發表了篇論文,文中提到,無論觀察者以何種速度運動,相對於他們而言,光的速度是恆久不變的,相對論便由此誕生了。

這簡單的理念有一些非凡的結論。可能最著名者莫過於質量和能量的等價,用愛因斯坦的方程來表達就是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以及沒有任何東西能運動得比光還快的定律。由於能量和質量的等價,物體由於它的運動所具的能量應該加到它的質量上面去。換言之,要加速它將變得更為困難。這個效應只有當物體以接近於光速的速度運動時才有實際的意義。例如,以10%光速運動的物體的質量只比原先增加了0.5%,而以90%光速運動的物體,其質量變得比正常質量的2倍還多。當一個物體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上升得越來越快,它需要越來越多的能量才能進一步加速上去。實際上它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因為那時質量會變成無限大,而由質量能量等價原理,這就需要無限大的能量才能做到。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以太這種物質,因為光速是永遠恆定不變的,為其找個運動參照物是個笑話。有鑒於此,乙太網的命名也就是一個笑話。但乙太網並不會消失,它正隨著人們追求高速度而不斷的進行蛻變。以前,只要數據鏈路層遵從CSMA/CD協議通信,那麼它就可以被稱為乙太網,但隨著接入共享網路設備的增加,沖突會使網路的傳輸效率越來越低。後來,交換機的出現使全雙工乙太網得到了更好的實現。未來,乙太網會披上光的外衣,飛的更快。

『貳』 "乙太網"是什麼意思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技術。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准制定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乙太網實現了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想法,每個節點必須獲取電纜或者信道的才能傳送信息,有時也叫作以太(Ether)。

(這個名字來源於19世紀的物理學家假設的電磁輻射媒體-光以太。後來的研究證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地址,以保證乙太網上所有節點能互相鑒別。由於乙太網十分普遍,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卡直接集成進計算機主板。

乙太網的標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拓撲,但目前的快速乙太網(100BASE-T、1000BASE-T標准)為了減少沖突,將能提高的網路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換機(Switch hub)來進行網路連接和組織。

如此一來,乙太網的拓撲結構就成了星型;但在邏輯上,乙太網仍然使用匯流排型拓撲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載波多重訪問/碰撞偵測)的匯流排技術。

(2)乙太網集成設備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

乙太網技術起源於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先鋒技術項目。人們通常認為乙太網發明於1973年,當年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給他PARC的老闆寫了一篇有關乙太網潛力的備忘錄。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認為乙太網是之後幾年才出現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發表了一篇名為《乙太網:區域計算機網路的分布式數據包交換技術》的文章。

梅特卡夫曾經開玩笑說,Jerry Saltzer為3Com的成功作出了貢獻。Saltzer在一篇與他人合著的很有影響力的論文中指出,在理論上令牌環網要比乙太網優越。

受到此結論的影響,很多計算機廠商或猶豫不決或決定不把乙太網介面做為機器的標准配置,這樣3Com才有機會從銷售乙太網網卡大賺。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另一種說法「乙太網不適合在理論中研究,只適合在實際中應用」。

也許只是句玩笑話,但這說明了這樣一個技術觀點:通常情況下,網路中實際的數據流特性與人們在區域網普及之前的估計不同,而正是因為乙太網簡單的結構才使區域網得以普及。

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MAC項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層樓工作,當時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學畢業論文,在此期間奠定了乙太網技術的理論基礎。

1979年,梅特卡夫為了開發個人計算機和區域網離開了施樂(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對DEC、英特爾和施樂進行游說,希望與他們一起將乙太網標准化、規范化。

這個通用的乙太網標准於1980年9月30日提出。當時業界有兩個流行的非公用網路標准令牌環網和ARCNET,在乙太網浪潮的沖擊下他們很快萎縮並被取代。而在此過程中,3Com也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

『叄』 乙太網是什麼東西

乙太網的意思如下:

首先乙太網是計算機區域網的技術標准,是目前最廣泛的區域網技術。它的傳輸介質可以是光纖或雙絞線這些。簡單的說,乙太網就是一種在區域網內,把附近的設備連接起來,使它們之間可以進行通訊的技術。所以,也可以說,乙太網是當今被應用的最普遍的網路技術,目前大部分網路都屬於乙太網范疇內。

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准制定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當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乙太網內容:

乙太網有兩類:第一類是經典乙太網,第二類是交換式乙太網,使用了一種稱為交換機的設備連接不同的計算機。

經典乙太網是乙太網的原始形式,運行速度從3~10 Mbps不等;而交換式乙太網正是廣泛應用的乙太網,可運行在100、1000和10000Mbps那樣的高速率,分別以快速乙太網、千兆乙太網和萬兆乙太網的形式呈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乙太網

『肆』 乙太網是什麼啊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技術,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

乙太網實現了在網路上向無線系統中的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思想。每個節點必須獲取電纜或通道來傳輸信息,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

乙太網可以通過當前的快速乙太網將最大限度地提高網路速度和效率,以減少沖突,使用集線器進行網路連接和組織。

(4)乙太網集成設備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乙太網的網路介面類型

SC光纖介面類型。SC光纖介面已在乙太網時代得到應用,介面種類繁多,主要用於區域網交換環境,它在一些高性能乙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上提供。

FDDI介面類型。FDDI是乙太網區域網中技術中傳輸速率最高的一種,它具有定時令牌協議的特點,支持多種拓撲結構,傳輸介質為光纖。

RJ-45介面類型。這個介面是最常見的網路設備介面,俗稱「水晶頭」,屬於雙絞線乙太網介面類型,傳輸介質均為雙絞線對。

『伍』 乙太網是什麼意思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乙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乙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 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乙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路當時被稱為Alto 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乙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路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路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論」(luminiferous ether)所闡述的那樣,古代的「以太理論」認為「以太」通過電磁波充滿了整個空間。就這樣,乙太網誕生了。
最初的乙太網事一種實驗型的同軸電纜網,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980年,三家公司(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施樂公司)聯合研發了10M乙太網1.0規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於該規范,並且與該規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組於1983年通過了草案,並於1985年出版了官方標准ANSI/IEEE Std 802.3-1985。從此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標准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與更新,以支持更多的傳輸介質和更高的傳輸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並生產出第一個可用的網路設備:乙太網卡(NIC), 它是允許從主機到IBM終端和PC機等不同設備相互之間實現無縫通信的第一款產品,使企業能夠以無縫方式共享和列印文件,從而增強工作效率,提高企業范圍的通信能力。

乙太網和IEEE802.3:
乙太網是Xerox公司發明的基帶LAN標准。它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速率為10Mbps,傳輸介質為同軸電纜。乙太網是在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網路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開發的,而IEEE802.3標準是在最初的乙太網技術基礎上於1980年開發成功的。現在,乙太網一詞泛指所有採用CSMA/CD協議的區域網。乙太網2.0版由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聯合開發,它與IEEE802.3兼容。
乙太網和IEEE802.3通常由介面卡(網卡)或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電纜協議規定用收發器將電纜連到網路物理設備上。收發器執行物理層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沖突檢測及收發器電纜將收發器連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種電纜規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與乙太網最為接近。在這一規范中,連接電纜稱作連接單元介面(AUI),網路連接設備稱為介質訪問單元(MAU)而不再是收發器。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http://www.yestar2000.com/A200508/2005-08-02/183118.html
引自:

『陸』 乙太網是什麼和寬頻連接有區別嗎

有區別。

一、定義不同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技術。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准制定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寬頻連接在基本電子和電子通訊是描述續號或者是電子線路包含或者是能夠同時處理較寬的頻率范圍,它是一種相對的描述方式,頻率的范圍愈大,也就是頻寬愈高時,傳送資料相對增加。

二、原理不同

乙太網實現了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想法,每個節點必須獲取電纜或者信道的才能傳送信息,有時也叫作以太(Ether)。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地址,以保證乙太網上所有節點能互相鑒別。由於乙太網十分普遍,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卡直接集成進計算機主板。

傳統的電話線系統使用的是銅線的低頻部分(4kHz一下頻段)。而ADSL採用DMT(離散多音頻)技術,將原來電話線路okHz到1.1MHz頻段劃分成256個頻寬為4.3khz的子頻帶。

其中,4khz以下頻段人用於傳送POTS(傳統電話業務),20KhZ到138K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上行信號,138KhZ到1.1M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下行信號。DMT技術可以根據線路的情況調整在每個信道上所調制的比特數,以便充分的地利用線路。

三、類型不同

各類乙太網的差別僅在速率和配線。如:10Mbps乙太網;100Mbps乙太網(快速乙太網);1Gbps乙太網;10Gbps乙太網;100Gbps乙太網。

寬頻連接的區別是使用的技術不同,如:ADSL技術是運行在原有普通電話線上的一種新的高速寬頻技術,它利用現有的一對電話銅線,為用戶提供上、下行非對稱的傳輸速率(帶寬)。

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數字用戶環路)技術是基於普通電話線的寬頻接入技術,它在同一銅線上分別傳送數據和語音信號,數據信號並不通過電話交換機設備,減輕了電話交換機的負載;並且不需要撥號,一直在線,屬於專線上網方式。

FTTH指光纖直通用戶家中,一般僅需要一至二條用戶線,短期內經濟性欠佳,但卻是長遠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的接入網解決方案。

『柒』 什麼是乙太網接入設備

乙太網接入設備,顧名思義,就是能夠接入乙太網(一般俗稱網路)的設備,如計算機的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可以稱為乙太網接入設備。

『捌』 什麼是乙太網的中心設備

中心設備必須是處理能力強,背板帶寬大。千兆上級聯等
交換型乙太網 交換式乙太網獨占帶寬,網路規模的擴大對網路速度的影響不大 網路的組建需要交換機
共享型乙太網 共享型乙太網共享帶寬,隨網路規模的擴大對網路速度影響比較大網路組建需要集線器
TCP/IP協議叫做傳輸控制/網際協議,它是Internet國際互聯網路的基礎。TCP/IP是網路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協議。TCP/IP包括兩個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但TCP/IP實際上是一組協議,它包括上百個各種功能的協議,如: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等,而TCP協議和IP協議是保證數據完整傳輸的兩個基本的重要協議。通常說TCP/IP是Internet協議族,而不單單是TCP和IP。
IP地址是由網路供應商提供的,根據TCP/IP協議來分配,它可以改變。
MAC地址是網卡的物理地址,每一個網卡對應一個MAC地址,它是網路設備製造商來定的不會發生變化的。

『玖』 什麼叫乙太網

乙太網概述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 協議 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 協議 :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拾』 簡述乙太網互聯的設備功能和作用

集線器:乙太網集線器(Ethernet Hub)的出現使得網路更加可靠,接線更加方便。集線器是指將多條乙太網雙絞線或光纖集合連接在同一段物理介質下的設備。集線器是運作在OSI模型中的物理層。它可以視作多埠的中繼器,若它偵測到碰撞,它會提交阻塞信號。

中繼器:中繼器可以把電纜中的信號放大再傳送到下一段。中繼器最多連接5個網段,但是只能有4個設備(即一個網段最多可以接4個中繼器)。這可以減輕因為電纜斷裂造成的問題:當一段同軸電纜斷開,所有這個段上的設備就無法通訊,中繼器可以保證其他網段正常工作。

橋接交換:在工作在物理層的中繼器之基礎上,橋接工作在數據鏈路層。通過網橋時,只有格式完整的數據包才能從一個網段進入另一個網段;沖突和數據包錯誤則都被隔離。通過記錄分析網路上設備的MAC地址,網橋可以判斷它們都在什麼位置,這樣它就不會向非目標設備所在的網段傳遞數據包。象生成樹協議這樣的控制機制可以協調多個交換機共同工作。

閱讀全文

與乙太網集成設備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錦州五金機電城出租出售 瀏覽:417
卡爾蔡司公司有哪些醫學器材 瀏覽:261
重慶市機械鑿打岩石套什麼定額 瀏覽:557
閥門外面加個框是什麼意思 瀏覽:756
會議設備系統哪裡有 瀏覽:340
列印室需要哪些設備多少錢 瀏覽:577
通用型機床設備加工用於什麼 瀏覽:290
書畫工具箱套裝 瀏覽:772
燃燒固體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969
2213ktn1是什麼軸承 瀏覽:640
電腦固體硬碟怎麼加機械硬碟 瀏覽:197
崑山汽車門板超聲波焊接機怎麼樣 瀏覽:787
發說說怎麼隱藏設備 瀏覽:804
機械革命z2海岸燈怎麼開 瀏覽:204
自動沖洗裝置套定額 瀏覽:250
北京電動工具回收 瀏覽:586
漢江機床廠屬於什麼級別 瀏覽:854
志俊壓力軸承壞了會怎麼辦 瀏覽:68
電動車液晶儀表盤不顯示怎麼辦 瀏覽:944
火災自動監測報警裝置安裝要求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