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
一.塊范法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
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鍾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黏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心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鍾方法適用於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挫、鏨鑿幾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B. 古代青銅器是怎樣鑄造出來的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一、塊范法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其法步驟如下
1 .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范
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除了外范,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一般說來,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選擇粘土)含量大些,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顆粒較粗些。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採集好的泥土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其間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塊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對於像刀、戈、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製作相比,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量及分布狀況。現簡單地將其製法介紹如下:第一步驟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鬆散。接下來是做內壁。內壁的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為內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第二種方法用於大型器物,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內部為模型制出內芯,並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最後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500℃為佳。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再入窯高溫焙燒。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燒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並在外加木條箍緊。
范預熱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要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氣孔(范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一次渾鑄」或是「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二、失蠟法
失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范,待外范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內形成和內模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這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復雜有關,或許也是應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系。
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曾侯乙墓也曾經出土了青銅尊盤。
C. 青銅器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1、范鑄法
范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後在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2、失蠟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3、渾鑄法
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鑄造方式,稱為渾鑄法。器形過大或形狀過於復雜,需要將整個器物分為數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後拼接成一個整體,這種鑄造方法稱為分鑄法。鑄造多個較小物件時,還會將多個鑄范層疊裝在一起,由一個澆口澆注銅水,一次鑄成多件器物,這種工藝稱為疊鑄法。疊鑄法多用於鑄造錢幣等小型器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代時逐漸流行。
(3)什麼是青銅器鑄造中的渾鑄法擴展閱讀:
青銅器的修復與保養
焊接
對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銅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銅器拼接成一個完成的器物,焊接是傳統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據青銅性質、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銼平,然後焊接是用電烙鐵將錫融化注入要修復青銅器上。
補配
補配是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補配就是殘缺的青銅器不完整了,根據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補配要根據青銅器的紋飾先拓下來,然後通過紋飾製作補配的器形,然後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銅器文物。
整形
埋藏於地下的青銅器由於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現裂縫等。出土後的青銅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銅器整形的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選擇方法的依據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地。
D. 渾鑄法與范鑄法的區別
渾鑄法與范鑄法的區別為:
渾鑄法:整個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方法。習慣上指泥范鑄造。商周時期廣泛用於鑄造器形較簡單的青銅器,如觚、觶、杯等。
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鏡背圖案、銘文,陰干後再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器成品。
范鑄法的歷史背景
先秦的鑄錢工藝,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不盡相同,有用陶范、有用石范、亦有用金屬范鑄造。西漢早期,民間鑄錢大多採用石范,郡國鑄錢則多採用銅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後,上林三官統一採用銅范鑄錢;王莽時期從銅范過渡到疊鑄。
從陶范經石范再經銅范至王莽以後採用疊鑄,這些范鑄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進步與否的問題,其中蘊含著社會大背景的因果關系。
通過對傳統范鑄技術及歷史文獻的綜合研究,我們發現,從春秋時期的陶范鑄錢,到西漢初石范作為主流;武帝時期的銅范鑄錢,到王莽以後的疊鑄,既與錢幣形制的變化、合金的變化相關,也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E. 古代鑄造方法與設備是什麼
最早的鑄造方法出現在商周青銅器時期。據實物分析和試鑄結果證明,當時所用的鑄造方法可以分為渾鑄法和分鑄法兩種。
(1)渾鑄法。
渾鑄法,指整個鑄件在一次澆注中全部完成,適用於比較簡單的零件鑄造。渾鑄法鑄造成型的一般工藝步驟如圖2-4所示。從出土實物可知,中國古代鑄造青銅器時大量使用陶模。陶模由泥製成,其外形與要鑄的零件外形完全相同,上面可以制出美觀復雜的花紋。製成後一般需經過焙燒才可用來翻制鑄范。鑄造用的模也可用石頭刻制或直接用要復制的實物作模。
圖2-11商代銅制斧、斤、鑿、鋸
F. 奴隸社會時期的青銅器主要由范疇法和什麼等方法製作完成
青銅器的製作方法主要有范鑄法、失蠟法、渾鑄法三種。其中范鑄法可分為塑模、翻范、合范、澆注、打磨和整修五個步驟,而失蠟法是先使用石蠟和細泥漿制模並硬化鑄形,再把鑄形烘燒陶化,最後澆注銅水就可以製成青銅器。
1、范鑄法
范鑄法是青銅器的製作方法之一,並且是應用較早、最普遍的青銅器製作方法,而范鑄法主要分為塑模、翻范、合范、澆注、打磨和整修五個步驟。
2、失蠟法
失蠟法是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之一,這種方法的流程分為三步,分別是用易熔化的石蠟和細泥漿製成蠟模並硬化成鑄形,之後將鑄形烘燒陶化,再往內部澆注銅水製成器物。
3、渾鑄法
渾鑄法死一種一次將器物澆鑄成形的鑄造方法,如果器物的形體大或形狀復雜,還可以將整個器物分成多個部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後拼接成一個整體,而這種方法也成為分鑄法。
G. 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在中國的鑄造史上,最早出現的就是土陶范鑄造。由兩塊土陶范對扣起來,澆鑄出實心的、造型比較簡單的小型工具,發展到由多塊外范加一塊芯范的鑄造技術,就鑄造出了有空腔的容器,空腔容器的鑄造成功,是在鑄造技術上完成了一次關鍵性的飛躍。從簡單的小工具到大型容器,經歷了4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還是以圓鼎為例,看一下它的鑄造工藝變化。
初期的三足圓鼎為什麼要鑄成錐形足呢?這是因為在脫范時,只有將三足製成尖錐形,才能脫下三塊外范的緣故。這一時期鼎的外底都留有「Y」形的范線,三條線之間的夾角均為120°。後來工匠們發明了增加一塊底外范,再加三塊腹外范的方法之後,就由錐形足變成了柱形足。柱形足可以加高,鼎的造型就更加雄偉和美觀了。大多數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圓鼎,就是這一技術的產物。特點就是在鼎底的外側有「」的范線。
另一種進步就是由渾鑄發展到分鑄,所謂渾鑄,就是整器一次澆鑄而成,對技術操作要求很高,制范、脫范比較困難,費時費力還效率低,適用於鑄造結構較簡單的器物。而分鑄是將所鑄之器的某一部分先鑄出來,然後再將先鑄出的部件固定在外范的某一部位,二次澆鑄,將其鑄為一體。或是兩件以上部分,分別單鑄後,再用鉚接、套接或焊接的方法連成一器。效率提高,更便於鑄造結構較復雜的器物和批量生產。分鑄法雖在商周就有,但真正廣泛使用是在春秋開始,春秋及以後鑄鼎已經基本不再用渾鑄法。鼎的兩耳由原來的直耳變為附耳,柱形足變成了造型更富力度與美感的獸蹄足。
H.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范鑄法,失蠟法,混鑄法。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I. 青銅器的製作工藝分別是哪三個
青銅器的三大製作工藝:范鑄法和失蠟法,渾鑄法。
以范鑄法為例子,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大多採用的是范鑄法,即用泥料在陶模上制范。一般實心的銅器如劍、簇等只使用外范即可製成,不需要墊片;而那些具有空心的青銅器如壺、漱缶、簋及一些薄壁容器等,則需採用內范和外范裝配起來才能鑄成,內、外范之間的間隙,就是器物的壁厚。
J. 青銅文明——青銅器鑄造工藝
自從黃河流域進入青銅時代,銅礦石的冶煉和青銅器的鑄造已經分開進行,到了商代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有了很高的水平。
從商代青銅器遺址出土的陶范、坩堝、陶范、泥芯、陶模、銅煉渣、銅礦石、木炭等物品來看,工具種類的繁多是為了滿足不同的器物的鑄造。
商代前期的熔銅源碰和爐工具種類:
1 .泥質灰陶大口尊改製成的熔銅坩堝。2. 砂質紅陶大口缸改製成的坩堝。3 .用粘土堆製成的坩堝。
商代後期的熔銅爐工具種類: 1 .一種是土爐式熔爐即豎爐。2 .土坑式熔爐。3 .小型陶質煉銅器皿夾砂爐。4 .與熔鑄青銅有關的陶制器皿。
商代大型的熔銅爐和小型的熔銅坩堝,滿足了當時不同類型青銅器的澆築需要。商代用內加熱熔銅,就是把銅料和木炭一起加入爐中,鼓吵遲風燃燒來熔化銅。內加熱法可以是熔銅溫度更高,有利於木炭和銅直接接觸,避免了銅的氧化,提高了鑄件的質量。
商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是范鑄法 。范鑄法分為雹盯渾鑄法和分鑄法兩種。一次性澆鑄完的鑄造法稱之為渾鑄法。需要多次鑄造的澆鑄方法稱分鑄法。
渾鑄法是出現最早的青銅器鑄造方法,主要用於鑄造一些簡單的小型器物。分鑄法是是隨著器皿鑄造的需要後期出現的,它和渾鑄法並行存在。
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器,必須了解它的工藝,這樣才能對器物有一個明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