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教下:鑄造件,想外協鑄造毛坯,那麼鑄造毛坯的圖紙需要提供嗎餘量如何留呢有標准可依嗎
鑄造件,不需要提供鑄造毛坯的圖紙,鑄造廠根據你的圖在需要加工的的面上會放足餘量,其餘量的大小根據機械設計手冊及鑄造手冊上均可查到。一般鑄造廠有鑄造工藝師會在你的圖上標注出放收縮量與加工餘量的圖(一般用紅綠筆標出)送給木模工製作木模或其它材料的模具圖。
B. 鑄造工藝流程
澆注出來之後一般就是拋丸了,拋丸後就是開始初選了,選完廢品後進行熱處理,熱處理之後就是再拋丸了,拋丸之後就是二次檢驗了,看缺陷,尺寸等等還有探傷之類的,這些要看具體的零件要求,二次檢驗合格的就可以入庫了,入庫之後有特殊要求的就按特殊要求執行,比如刷漆,發黑 發藍之類的,還有可能是你要供成品的話還要拿出去外協加工後才可以入庫,然後就是發貨了,在二次檢驗之後會發現一些廢品,有的缺陷是可以修補的,可以膠補,或者焊補之類的,但焊補之後還要熱處理,再拋丸再、、、、
熱處理也是鑄造的一個工序,為什麼熱處理,一般鑄造出來的東西都有鑄造應力,一般大家就採取人工時效和自然時效來解決,對於鑄鐵來說,一般不需要熱處理的,特別是灰鐵之類的,有也是退火之類的,而對於鋼來說就必須要熱處理了,因為應力很大,不熱處理就是脆的,沒法用的,還有一些特殊的材質,比如ZG40Cr之類的,要求硬度高的,就可以通過熱處理之中的調質處理把硬度提高,還有有些零件要求金相成份之類的都可以通過熱處理來實現,有些鑄造做出來硬度高了,沒法加工,這是就要降低它的硬度,也需要熱處理來完成,總之,熱處理可以使鑄件組織緻密,力學性能得到提高,等等好處,所以需要熱處理,希望能幫到你,你可以去翻翻書,這些書上比我說的好的多了,也詳細的多
C. 鑄造工藝流程
砂型鑄造的主要流程有:
模具生產部分:按照圖紙要求製作製作模具,一般單件生產可以用木模、批量生產可以製作塑料模、金屬模,大批量鑄件可以製作模板。
2.混砂階段:按照砂型製造的要求及鑄件的種類不同,配製合格的型砂,以供造型所用。
3.造型(制芯)階段:包括了造型(用型砂形成鑄件的形腔)、制芯(形成鑄件的內部形狀)、配模(把坭芯放入型腔裡面,把上下砂箱合好)。造型是鑄造中的關鍵環節。
4.熔煉階段:按照所需要的金屬成份配好化學成份,選擇合適的熔化爐熔化合金材料,形成合格的液態金屬液(包括成份合格,溫度合格)
5.澆注階段:把合格的融熔金屬注入配好模的砂箱里。澆注階段危險性比較大,要特種注意。
6.清理階段:澆注後等融熔金屬凝固後,把型砂清除掉,打掉澆口等附設件,就形成了所需要的鑄件了。
(3)鑄造毛坯圖怎麼鑄造擴展閱讀
總體概述
製造砂型的基本原材料是鑄造砂和型砂粘結劑。最常用的鑄造砂是硅質砂。硅砂的高溫性能不能滿足使用要求時則使用鋯英砂、鉻鐵礦砂、剛玉砂等特種砂。為使製成的砂型和型芯具有一定的強度,在搬運、合型及澆注液態金屬時不致變形或損壞,一般要在鑄造中加入型砂粘結劑,將鬆散的砂粒粘結起來成為型砂。應用最廣的型砂粘結劑是粘土,也可採用各種乾性油或半乾性油、水溶性硅酸鹽或磷酸鹽和各種合成樹脂作型砂粘結劑。砂型鑄造中所用的外砂型按型砂所用的粘結劑及其建立強度的方式不同分為粘土濕砂型、粘土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種。
粘土濕砂
以粘土和適量的水為型砂的主要粘結劑,製成砂型後直接在濕態下合型和澆注。濕型鑄造歷史悠久,應用較廣。濕型砂的強度取決於粘土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粘土漿。型砂一經混好即具有一定的強度,經舂實製成砂型後,即可滿足合型和澆注的要求。因此型砂中的粘土量和水分是十分重要的工藝因素。
以型砂和芯砂為造型材料製成鑄型,液態金屬在重力下充填鑄型來生產鑄件的鑄造方法。鋼、鐵和大多數有色合金鑄件都可用砂型鑄造方法獲得。由於砂型鑄造所用的造型材料價廉易得,鑄型製造簡便,對鑄件的單件生產、成批生產和大量生產均能適應,長期以來,一直是鑄造生產中的基本工藝。
砂型鑄造所用鑄型一般由外砂型和型芯組合而成。為了提高鑄件的表面質量,常在砂型和型芯表面刷一層塗料。塗料的主要成分是耐火度高、高溫化學穩定性好的粉狀材料和粘結劑,另外還加有便於施塗的載體(水或其他溶劑)和各種附加物。
粘土濕砂型鑄造的優點是:①粘土的資源豐富、價格便宜。②使用過的粘土濕砂經適當的砂處理後,絕大部分均可回收再用。③製造鑄型的周期短、工效高。④混好的型砂可使用的時間長。⑤砂型舂實以後仍可容受少量變形而不致破壞,對拔模和下芯都非常有利。缺點是:①混砂時要將粘稠的粘土漿塗布在砂粒表面上,需要使用有搓揉作用的高功率混砂設備,否則不可能得到質量良好的型砂。②由於型砂混好後即具有相當高的強度,造型時型砂不易流動,難以舂實,手工造型時既費力又需一定的技巧,用機器造型時則設備復雜而龐大。③鑄型的剛度不高,鑄件的尺寸精度較差。④鑄件易於產生沖砂、夾砂、氣孔等缺陷。
粘土干砂型製造這種砂型用的型砂濕態水分略高於濕型用的型砂。
粘土砂芯用粘土砂製造的簡單的型芯。
D. 零件的毛坯圖怎麼畫。。具體要求是什麼
零件的毛坯圖 是建立在零件圖的基礎上的,就是講零件圖上需要加工的面添專加上加屬工餘量出圖紙,由此,相應的精度要求就放寬了,一般形位公差也不會體現,相應的,技術要求中要體現材質要求、表面質量要求、金相要求、拔模斜度要求、鑄造圓角要求、表面處理要求等。
此外,一些加工定位較困難的鑄件,還要在毛坯圖上設計上定位點。
E. 毛坯圖怎麼畫
仿照零件圖畫。
方法是仿照零件圖,但不標注加工後的尺寸和加工符號,標注的尺寸及公差是對毛坯的,有關技術要求改成對毛坯件的有關要求(如表面粗糙度、鑄造件的脫模斜度及鑄造外觀缺陷等)。但應注意到鑄造件尺寸公差等級是自成體系。
零件圖的基本要求應遵循GB/T 17451-1998《技術制圖-圖樣畫法-視圖》的規定。該標准明確指出:繪制技術圖樣時,應首先考慮看圖方便。根據物體的結構特點選用適當的表達方法,在完整、清晰地表達物體形狀的前提下,力求制圖簡便。
(5)鑄造毛坯圖怎麼鑄造擴展閱讀
選擇毛坯圖時應該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零件的生產綱領。大量生產的零件應選擇精度和生產率高的毛坯製造方法,用於毛坯製造的昂貴費用可由材料消耗的減少和機械加工費用的降低來補償。如鑄件採用金屬模機器造型或精密鑄造;鍛件採用模鍛、精鍛;選用冷拉和冷軋型材。單件小批生產時應選擇精度和生產率較低的毛坯製造方法。
(二)零件材料的工藝性。例如材料為鑄鐵或青銅等的零件應選擇鑄造毛坯;鋼質零件當形狀不復雜,力學性能要求又不太高時,可選用型材;重要的鋼質零件,為保證其力學性能,應選擇鍛造件毛坯。
(三)零件的結構形狀和尺寸。形狀復雜的毛坯,一般採用鑄造方法製造,薄壁零件不宜用砂型鑄造。一般用途的階梯軸,如各段直徑相差不大,可選用圓棒料;如各段直徑相差較大,為減少材料消耗和機械加工的勞動量,則宜採用鍛造毛坯,尺寸大的零件一般選擇自由鍛造,中小型零件可考慮選擇模鍛件。
F. 尋求鑄件毛坯圖的畫法
用三視圖畫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8%FD%CA%D3%CD%BC&t=3
http://www.yinghua-ndt.com/UserData/1582/images/071006162655687.JPG
(這個零件比較簡單)
http://www.yinghua-ndt.com/UserData/1582/images/071006162719500.JPG
相關介紹
將人的視線規定為平行投影線,然後正對著物體看過去,將所見物體的輪廓用正投影法繪制出來該圖形稱為視圖。一個物體有六個視圖:從物體的前面向後面投射所得的視圖稱主視圖——能反映物體的前面形狀,從物體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視圖稱俯視圖——能反映物體的上面形狀,從物體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視圖稱左視圖——能反映物體的左面形狀,還有其它三個視圖不是很常用。三視圖就是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的總稱。
一個視圖只能反映物體的一個方位的形狀,不能完整反映物體的結構形狀。三視圖是從三個不同方向對同一個物體進行投射的結果,另外還有如剖面圖、半剖面圖等做為輔助,基本能完整的表達物體的結構。
三視圖的投影規則是:
主視、俯視
長對正
主視、左視
高平齊
左視、俯視
寬相等
∽∽∽∽∽∽∽∽分割線∽∽∽∽∽∽∽∽∽∽
三視圖的畫法
一、畫組合體三視圖的方法
在畫組合體三視圖之前,首先運用形體分析法把組合體分解為若干個形體,確定它們的組合形式,判斷形體間鄰接表面是否處於共面、相切和相交的特殊位置;然後逐個畫出形體的三視圖;最後對組合體中的垂直面、一般位置面、鄰接表面處於共面、相切或相交位置的面、線進行投影分析。當組合體中出現不完整形體、組合柱或復合形體相貫時,可用恢復原形法進行分析。
1.進行形體分析
把組合體分解為若干形體,並確定它們的組合形式,以及相鄰表面間的相互位置,
2.確定主視圖
三視圖中,主視圖是最主要的視圖。
(1)確定放置位置
要確定主視投影方向,首先解決放置問題。選擇組合體的放置位置以自然平穩為原則。並使組合體的表面相對於投影面盡可能多地處於平行或垂直的位置。
(2)確定主視投影方向
選最能反映組合體的形體特徵及各個基本體之間的相互位置,並能減少俯、左視圖上虛線的那個方向,作為主視圖投影方向。圖9-10(a)中箭頭所指的方向,即為選定的主視圖投影方向。
3.選比例,定圖幅
畫圖時,盡量選用1:1的比例。這樣既便於直接估量組合體的大小,也便於畫圖。按選定的比例,根據組合體長、寬、高預測出三個視圖所佔的面積,並在視圖之間留出標注尺寸的位置和適當的間距,據此選用合適的標准圖幅。
4.布圖、畫基準線
先固定圖紙,然後,畫出各視圖的基準線。每個視圖在圖紙上的具體位置就確定了。基準線是指畫圖時測量尺寸的基準,每個視圖需要確定兩個方向的基準線。一般常用對稱中心線,軸線和較大的平面作為基準線,
逐個畫出各形體的三視圖
根據各形體的投影規律,逐個畫出形體的三視圖。畫形體的順序:一般先實(實形體)後空(挖去的形體);先大(大形體)後小(小形體);先畫輪廓,後畫細節。畫每個形體時,要三個視圖聯系起來畫,並從反映形體特徵的視圖畫起,再按投影規律畫出其他兩個視圖。對稱圖形、半圓和大於半圓的圓弧要畫出對稱中心線,回轉體一定要畫出軸線。對稱中心線和軸線用細點劃線畫出。如圖9-11(b)(e)。
6.檢查、描深、最後再全面檢查
底稿畫完後,按形體逐個仔細檢查。對形體中的垂直面、一般位置面、形體間鄰接表面處於相切、共面或相交特殊位置的面、線,用面、線投影規律重點校核,糾正錯誤和補充遺漏。按標准圖線描深,可見部分用粗實線畫出,不可見部分用虛線畫出。
描深後,再進行一次檢查,不僅可以發現描深時的筆誤,而且還能發現描深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