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軸承的失效原因和失效的形態是什麼
軸承的失效原因: 一,軸承往往因安裝不合適而導致整套軸承各零件之間的受力狀態發生變化,軸承在不正常的狀態下運轉並過早失效。根據軸承安裝、使用、維護、保養的技術要求,對運轉中的軸承所承受的載荷、轉速、工作溫度、振動、雜訊和潤滑條件進行監控和檢查,發現異常立即查找原因,進行調整,使其恢復正常。此外,對潤滑脂質量和周圍介質、氣氛進行分析檢驗也很重要。 首先,結構設計合理的同時具備有先進性,才會有較長的軸承壽命。軸承的製造一般要經過鍛造、熱處理、車削、磨削和裝配等多道加工工序。各加工工藝的合理性、先進性、穩定性也會影響到軸承的壽命。其中影響成品軸承質量的熱處理和磨削加工工序,往往與軸承的失效有著更直接的關系。近年來對軸承工作表面變質層的研究表明,磨削工藝與軸承表面質量的關系密切。 軸承材料的冶金質量曾經是影響滾動軸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因素。隨著冶金技術(例如軸承鋼的真空脫氣等)的進步,原材料質量得到改善。原材料質量因素在軸承失效分析中所佔的比重已經明顯下降,但它仍然是軸承失效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選材是否得當仍然是軸承失效分析必須考慮的因素。 軸承失效分析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大量的背景材料、分析數據和失效形式,找出造成軸承失效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延長軸承的服役期,避免軸承發生突發性的早期失效。 軸承失效基本形態: 1.粘附和磨粒磨損失效 是各類軸承表面最常見的失效模式之一。軸承零件之間相對滑動摩擦導致其表面金屬不斷損失稱為滑動摩損。持續的磨損將使零件尺寸和形狀變化,軸承配合間隙增大,工作表面形貌變壞,從而喪失旋轉精度,使軸承不能正常工作。滑動磨損形式可分為磨粒磨損、粘附磨損、腐蝕磨損、微動磨損等,其中最常見的為磨粒磨損和粘附磨損。 軸承零件的摩擦面之間由外來硬顆粒或金屬磨削引起摩擦面磨損的現象屬於磨粒磨損。它常在軸承表面造成鑿削式或犁溝式的擦傷。外來硬顆粒常常來自於空氣中的塵埃或潤滑劑中的雜質。粘附磨損主要是由於摩擦表面的輪廓峰使摩擦面受力不均,局部摩擦熱使摩擦表面溫度升高,造成潤滑油膜破裂,嚴重時表面層金屬將會局部溶化,接觸點產生粘著、撕脫、再粘著的循環的過程,嚴重時造成摩擦面的焊合和卡死。 2.接觸疲勞(疲勞磨損)失效 接觸疲勞失效是各類軸承最常見的失效模式之一,是軸承表面受到循環接觸應力的反復作用而產生的失效。軸承零件表面的接觸疲勞剝落是一個疲勞裂紋從萌生、擴展到裂紋的過程。初始的接觸疲勞裂紋首先從接觸表面以下最大正交切應力處產生,然後擴展到表面形成麻點狀剝落或小片狀剝落,前者被稱為點蝕或麻點剝落;後者被稱為淺層剝落。如初始裂紋在硬化層與心部交界區產生,造成硬化層的早期剝落,則稱為硬化層剝落。 參考資料: http://www.ttzcw.com/college/coll_info/tp1/2010102915210020504.html
Ⅱ 軸承常見的故障有哪些
滾動軸承是旋轉設備中使用最廣泛的機械零部件之一,也是很容易出現故障零部件。據統計,在使用滾動軸承的旋轉設備中,約有30%的機械故障是由滾動軸承引起的。滾動軸承有幾種常見的故障類型。
1. 疲勞剝落(點蝕)當滾動軸承工作時,滾動元件和滾道之間存在點接觸或線接觸。在交變載荷的作用下,表面之間存在很大的循環接觸應力,這很容易在表面形成疲勞源。疲勞源產生微裂紋。由於其高硬度和脆性,微裂紋難以深入發展。它們以小顆粒剝落並且在表面上具有良好的點蝕。這是疲勞點蝕。在嚴重的情況下,表面剝落形成凹坑;如果軸承繼續運轉,將形成大面積的剝落。疲勞點蝕會在運行過程中產生沖擊負荷,從而增加設備的振動和噪音。然而,疲勞點蝕是滾動軸承的正常,不可避免的失效形式。軸承壽命是指在第一個疲勞剝落點發生之前的總轉數。軸承的額定壽命是指軸承的90%壽命,沒有疲勞點蝕。 (使用軸承故障檢測器診斷軸承)
2. 磨損 潤滑不良,外界塵粒等異物侵入,轉配不當等原因,都會加劇滾動軸承表面之間的磨損。磨損的程度嚴重時,軸承游隙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加,不僅降低了軸承的運轉精度,而且也會設備的振動和雜訊隨之增大。
3. 膠合 膠合是一個表面上的金屬粘附到另一個表面上去的現象。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缺油、缺脂下的潤滑不足,以及重載、高速、高溫,滾動體與滾道在接觸處發生了局部高溫下的金屬熔焊現象。 通常,輕度的膠合又稱為劃痕,重度的膠合又稱為燒軸承。 膠合為嚴重故障,發生後立即會導致振動和雜訊急劇增大,多數情況下設備難以繼續運轉。
4. 斷裂 軸承零件的裂紋和斷裂是最危險的一種故障形式,這主要是由於軸承材料有缺陷和熱處理不當以及嚴重超負荷運行所引起的;此外,裝配過盈量太大、軸承組合設計不當,以及缺油、斷油下的潤滑喪失也都會引起裂紋和斷裂。
5. 銹蝕 銹蝕是由於外界的水分帶入軸承中;或者設備停用時,軸承溫度在露點以下,空氣中的水分凝結成水滴吸附在軸承表面上;以及設備在腐蝕性介質中工作,軸承密封不嚴,從而引起化學腐蝕。銹蝕產生的銹斑使軸承表面產生早期剝落,同時也加劇了磨損。
6. 電蝕 電蝕主要是轉子帶電,電流擊穿油膜而形成電火化放電,使表面局部熔焊,在軸承工作表面形成密集的電流凹坑或波紋狀的凹凸不平。
7. 塑性變形(凹坑和壓痕)對於速度極低(n <1 r / min)或間歇擺動軸承的軸承,失效模式主要是永久塑性變形,即凹槽在滾道上以最大力形成。坑。塑性變形主要是由於過度的擠壓應力,例如過大的工作載荷,過大的沖擊載荷和熱變形。當軸承有凹痕時,會產生很多振動和噪音。另外,當硬顆粒從外部進入滾動體和滾道時,在滾道表面上形成凹痕。
8. 保持架損壞 潤滑不良會使保持架與滾動體或座圈發生磨損、碰撞。裝配不當所造成的保持架變形,會使保持架與滾動體或座圈之間產生卡澀,從而加速了保持架的磨損。保持架磨損後,間隙變大,與滾動體之間的撞擊力增大,以致使保持架斷裂。
滾動軸承有許多類型的故障。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最常見和最具代表性的故障類型通常只有三種類型,即疲勞剝落(點蝕),磨損和膠合。其中,從粘合的發生到軸承的完全損壞的過程通常非常短,因此通常難以通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
Ⅲ 變速箱一軸軸承壞了有什麼現象
變速箱一軸軸承壞了可能會有沙沙響的噪音大,溫度也會變高。嚴重的話軸會發生位移,影響傳動的現象。
解決方法:
1、如果汽車怠速時或行駛過程中,在駕駛室聽到變速器部位有異響。可能是變速器油缺少或油質變壞;變速器軸承磨損、松曠或軸承損壞;變速器軸彎曲;齒輪嚙合不正常。
處理措施為汽車行駛中有金屬干摩擦聲,用手摸變速器外殼有燙手的感覺,這是由於缺少潤滑油或潤滑油變質而引起的響聲,應加油或檢查油質,必要時更換。
2、空檔時有異響,踏下離合器踏板後聲音消除,一般為變速器一軸前後軸承磨損、松曠或常嚙合齒輪響,如換入任何檔位都響,多為第二軸後軸承響,對於嚴重松曠或損壞的軸承,應進行修理或更換。
3、車輛低速行駛時出現,無節奏的「嘎啦、嘎啦、嘎啦」的噪音,而在車速增加時變為較雜亂的齒輪撞擊聲且掛檔也響,可能是由於變速器內齒輪嚙合不良引起的,如響聲輕微且較均勻,可繼續磨合使用,如較嚴重且不均勻時,應拆下檢查,必要時應重新調整或予以更換。
4、發動機怠速運轉時,發出「嘎啦、嘎啦、嘎啦」有節奏的響聲,加大油門時響聲更嚴重,並感到變速器有震動的現象,一般是由於齒面剝落或輪齒斷裂掉牙所致,如果修理裝配錯位,齒輪中心偏移,也會發出此響聲,遇此情況,應解體檢查,必要時予以更換新件。
(3)軸承失效有什麼危害擴展閱讀
長期使用過程中,因換擋頻繁,使變速箱中的零部件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磨損、變形,導致變速箱掛擋困難、自動脫擋、運轉中發出噪音等故障現象,影響使用。
所以在日常使用中,要經常對變速箱工作情況進行全負荷操作檢查,觀察變速箱傳動是否平穩,有無異常間隙及雜聲,及時找出原因進行調整或修理。常見故障如下所示:
掛擋困難
操縱變速桿掛擋時,感到掛擋很費力,不能順利進人擋位;或掛擋時出現打齒聲,嚴重時掛不上擋。
產生原因如下:
1、離合器分離不徹底,不能完全切斷動力。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操縱不當,踏板沒踏到底,造成分離不徹底,掛擋困難。這種現象常見於新手,由於不熟練,往往踏板沒踏到底就掛擋,出現掛不上擋,且齒輪發響的狀況;二是屬於離合器技術狀態較差導致的掛擋困難;
2、新車個別嚙合齒齒端粗糙,造成掛擋困難;
3、換擋撥叉松脫、彎曲,換擋叉軸彎曲、銹蝕,移動困難,撥叉軸固定撥叉的鎖定螺釘松動時,也會造成掛擋困難;
4、變速桿上的倒擋拉桿長度調整不當,掛倒擋時,致使鎖片上升高度不夠,不能順利進人倒擋位置。
自動脫檔
自動脫擋常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行駛中,稍抬加速踏板,擋位就跳回到空擋位置;另一種是在上坡負荷加大時,擋位立即跳回到空擋位置,這種情況下,如果重新掛擋未掛上,很容易形成溜坡,發生嚴重的事故。
產生原因如下:
1、撥叉彈簧彈力減弱或折斷,使自鎖定位失靈;
2、撥叉鎖定螺釘松動,撥叉軸定位槽或自鎖裝置的鋼球磨損,不能將變速桿可靠定位;
3、撥叉有效行程小或撥叉彎曲變形,導致齒輪嚙合不到位,受力後易脫擋;
4、撥叉端面磨損嚴重,撥叉端面與滑動齒輪環槽間隙過大,滑動齒輪易前後移位而自動脫擋;
5、齒輪工作面磨損成錐形,使齒輪嚙合間隙過大,易產生軸向推力,致使滑動齒輪脫開嚙合;
6、齒輪與軸的花鍵磨損,鍵槽間隙過大,使齒輪在傳動中擺動,滑動齒輪易脫離嚙合位置;
7、軸承磨損、軸承松曠,軸承與軸內圈滑轉、軸承與箱體座孔外圈滑轉,軸向間隙過大,都使齒輪軸產生傾斜和齒輪軸發生位移,導致齒輪受力後自動脫離嚙合。[1]
變速箱異常響聲
變速箱異常響聲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空擋位置時出現異響;另一種是在行駛中換擋時出現異響。
產生原因如下:
1、齒輪油油量不足或齒輪油質量太差;
2、齒輪齒面嚴重磨損,使嚙合間隙過大;
3、齒輪輪齒疲勞剝落或崩邊崩角;
4、中間軸、第二軸過度磨損,或是花鍵軸和齒輪內花鍵磨損嚴重,間隙過大;軸彎曲或軸上鎖止件松動;
5、軸承松動或保持架損壞;
6、撥叉的非工作部位接觸、碰擦;
7、修理時不是成對更換齒輪,而是單個更換新齒輪。
Ⅳ 軸承常見疲勞失效形式及抗疲勞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嗎
大量的應用實踐和壽命實驗都表明,軸承失效多為接觸表面疲勞。將疲勞列在軸承六種常見失效模式之首,被列在第六位的斷裂在形成過程中也因有疲勞的原因,被稱為疲勞斷裂。典型的疲勞失效分為次表面起源型和表面起源型。
一.次表面起源型疲勞
滾動接觸最大接觸應力發生在表面下一定深度的某處,在交變應力的反復作用下,在該處形成疲勞源(微裂紋)。裂紋源在循環應力下逐步向表面擴展,形成開放式的片狀裂縫,進而被撕裂為片狀顆粒從表面剝落,產生麻點、凹坑。如該處軸承鋼存在某種薄弱點、或缺陷(常見的如非金屬夾雜物、氣隙、粗大碳化物的晶界面),將加速疲勞源的形成和疲勞裂紋的擴展,大大降低疲勞壽命。
二.表面起源型疲勞
接觸表面處有損傷,這些損傷可能是原始的,即製造過程中形成的劃傷、碰痕,也可能是使用中產生的,如潤滑劑中的硬顆粒,軸承零件相對運動產生的微小擦傷;損傷處可能存在潤滑不良,如潤滑劑貧乏,潤滑劑失效;不良的潤滑狀態加劇滾動體與滾道之間的相對滑動,導致表面損傷處的微凸體根部產生顯微裂紋;裂紋擴展導致微凸體脫落,或形成片狀剝落區。這種剝落深度較淺,有時易與暗灰色蝕斑相混淆。
三.疲勞斷裂
疲勞斷裂的起源是過度緊配合產生的裝配應力與循環交變應力形成的疲勞屈服,裝配應力、交變應力與屈服極限之間的平衡一旦失去,便會沿套圈軸線方向產生斷裂,形成貫穿狀的裂縫。
實踐中正常使用失效的軸承,其損壞大多如上所述,即接觸表面疲勞,而三種疲勞失效類型又以次表面起源型疲勞最為常見,ASO281和ISO281/amd.2推薦的軸承壽命計算方法就是以次表面起源型疲勞為基礎得出的。
常用的抗疲勞方法有:
A. 熱處理技術
熱處理是常用的改善材料力學性能的工藝方法,為了適應不同材料零件的不同使用要求,需要選擇不同的熱處理工藝,預先熱處理組織、淬火加熱溫度、加熱速度、冷卻方式(介質與速度)、回火溫度與時間等都對機械性能有明顯影響,要對諸多熱處理參數進行優化、組合,以求得適應使用條件的最佳性能,從而延長零件的耐疲勞壽命。構建熱處理虛擬生產平台,推動熱處理技術向高新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熱處理工藝參數的優化及發展數字化熱處理技術是實現抗疲勞製造的重要前提。
B. 表面化學熱處理
表面化學熱處理的改性作用主要在表面,可根據不同的使用要求,選擇滲入的化學元素,如滲碳後淬回火以提高表面硬度,但工件畸變不易控制:滲氮後形成金屬氮化物可獲得更高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耐蝕性和抗疲勞性能,且工件畸變小,但效率不高;共滲工藝使硬度、耐磨、耐蝕、抗疲勞性能更優,且淬火畸變少,但硬化層薄,不宜於重載工件。表面化學熱處理的發展方向是擴大低溫化學處理的應用,提高滲層質量,加速處理過程,發展環保型工藝、復合滲工藝及模擬數字化處理技術。
C. 表面強化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表面強化技術源於冷作硬化原理,如拋丸、噴砂、噴丸等,新的表面強化技術如激光表面硬化、激光噴丸表面硬化、超聲滾光硬化、化學方法表面硬化,復合各種工藝的表面硬化新技術已在許多領域中被成功應用,如激光一噴丸工藝(激光沖擊處理),使用高能脈沖激光在零件表面形成沖擊波,使表面材料產生壓縮和塑性變形,形成表面殘余壓應力,從而增強了抗疲勞能力(如抗應力裂紋、耐腐蝕疲勞等)。
D. 表面改性技術
常用的表面改性技術主要有離子注入和表面塗覆。
離子注入是非高溫過程,沒有冶金學和平衡相圖的限制,可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注入元素與劑量以獲得預期的表面性能。如:注入鉻離子以增強基體材料的抗腐蝕和耐疲勞能力;注入硼離子以增強基體的抗磨損能力。
表面塗覆技術包括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射頻濺射(RF)離子噴鍍(PSC),化學鍍等。
此外,離子滲工藝在一定真空度下利用高壓直流電使被滲元素處於離子狀態,使產生的離子流轟擊工件表面,在表面形成化合物達到降低摩擦、提高耐磨性的目的。
E. 微細加工與光整技術
作為一種先進的製造技術,高精度的微細加工與調配、光整技術,也為提高基礎零件的抗疲勞能力發揮出重要作用。超精密的研磨加工、渦流光整加工,以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為目的,加工後的表面理化特性、力學特性、接觸處的輪廓形狀都發生有益的改變,可修正接觸應力分布,利於動力潤滑油膜的形成,提高疲勞壽命。
F. 協調硬度匹配
不同零件的硬度匹配關系,也能協調滾動接觸處的應力與應變傳遞狀態,對延長零件的疲勞壽命產生明顯效果。
Ⅳ 軸承損害的原因有哪些
一、軸承安裝不當(約佔16%)
1、安裝軸承時使用不當,用錘子直接敲擊軸承,靠滾動體傳遞力,是造成損壞的主要原因。
2、安裝調整不到位,安裝有偏差或未裝到軸承位,造成軸承游隙過大或小。內外圈不處於同一旋轉中心,造成不同心。
3、對於帶密封的,很多客戶在安裝前,喜歡先把密粉拆掉,再填充一些潤滑脂,這種方法都是錯誤的,密封的直接使用即可,因為在生產時已經填充好了潤滑脂,不建議拆封再加油,如有必要,建議把軸承內原裝的潤滑脂全部清洗後,再換新的潤滑脂,避免潤滑脂型號不一致,造成軸承過早損壞。
建議:選擇適當的或專業的軸承安裝工具,安裝完畢要用專用儀器檢測軸的徑向跳動和軸向竄動是否滿足工藝要求。
二、軸承潤滑不良(約佔50%)
據調查,潤滑不良是造成軸承過早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原因包括:未及時加註潤滑脂或潤滑油;潤滑脂或潤滑油未加註到位;潤滑脂或潤滑油選型不當;潤滑方式不正確等等。一般轉速低於3000轉的,建議採用脂潤滑,比如電機上使用的,一般都採用脂潤滑。
建議:選擇正確的潤滑脂或潤滑油,使用正確的潤滑方式和合理的加註周期。
三、軸承污染(約佔14%)
污染也會導致軸承過早損壞,污染是指有沙塵、金屬屑等進入軸承內部。主要原因包括:安裝前過早打開軸承包裝,造成軸承工作表面侵入污染物;安裝時工作環境不清潔,造成軸承工作表面侵入污染物;軸承的工作環境不清潔,工作介質污染等。
建議:在使用前最好不要拆開軸承的包裝;安裝時保持安裝環境的清潔,對要使用的軸承進行清洗;增強軸承的密封裝置。
四、軸承疲勞(約佔34%)
疲勞破壞是軸承常見的損壞方式。常見的疲勞破壞的原因可能是:軸承長期超負荷運行;未及時維修;維修不當;設備老化等。
建議:合理的選擇軸承的額定負荷,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
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並保證其回轉精度。
按運動元件摩擦性質的不同,軸承可分為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兩大類。其中滾動軸承已經標准化、系列化,但與滑動軸承相比它的徑向尺寸、振動和雜訊較大,價格也較高。
滾動軸承一般由外圈、內圈、滾動體和保持架四部分組成。按滾動體的形狀,滾動軸承分為球軸承和滾子軸承兩大類。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發明滾動軸承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古籍中,關於車軸軸承的構造早有記載。從考古文物與資料中看,中國最古老的具有現代滾動軸承結構雛形的軸承,出現於公元前221~207年 (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濟縣薛家崖村。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下,軸承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質快速發展時期。
軸承是各類機械裝備的重要基礎零部件,它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對主機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機械產品中,軸承屬於高精度產品,不僅需要數學、物理等諸多學科理論的綜合支持,而且需要材料科學、熱處理技術、精密加工和測量技術、數控技術和有效的數值方法及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技術等諸多學科為之服務,因此軸承又是一個代表國家科技實力的產品。
滾動軸承的潤滑目的是減少軸承內部摩擦及磨損,防止燒粘、其潤滑效用如下。
減少摩擦及磨損在構成軸承的套圈、滾動體及保持器的相互接觸部分,防止金屬接觸,減少摩擦、磨損。
延長疲勞壽命軸承的滾動疲勞壽命,
在旋轉中,滾動接觸面潤滑良好,則延長。相反地,油粘度低,潤滑油膜厚度不好,則縮短。排出摩擦熱、冷卻循環給油法等可以用油排出由摩擦發生的熱,或由外部傳來的熱,冷卻。防止軸承過熱,防止潤滑油自身老化。
其他
也有防止異物侵入軸承內部,或防止生銹、腐蝕之效果。
Ⅵ 滾動軸承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些
1、接觸疲勞失效
接觸疲勞失效系指軸承工作表面受到交變應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材料疲勞失效。接觸疲勞失效常見的形式是接觸疲勞剝落。接觸疲勞剝落發生在軸承工作表面,往往伴隨著疲勞裂紋,首先從接觸表面以下最大交變切應力處產生,然後擴展到表面形成不同的剝落形狀。
如點狀為點蝕或麻點剝落,剝落成小片狀的稱淺層剝落。由於剝落面的逐漸擴大,會慢慢向深層擴展,形成深層剝落。深層剝落是接觸疲勞失效的疲勞源。
2、磨損失效
磨損失效系指表面之間的相對滑動摩擦導致其工作表面金屬不斷磨損而產生的失效。持續的磨損將引起軸承零件逐漸損壞,並最終導致軸承尺寸精度喪失及其它問題。磨損失效是各類軸承常見的失效模式之一,按磨損形式通常可分為磨粒磨損和粘著磨損。
磨粒磨損是指軸承工作表面之間擠入外來堅硬粒子或硬質異物或金屬表面的磨屑且接觸表面相對移動而引起的磨損,常在軸承工作表面造成犁溝狀的擦傷。
粘著磨損是指由於摩擦表面的顯微凸起或異物使摩擦面受力不均,在潤滑條件嚴重惡化時,因局部摩擦生熱,易造成摩擦面局部變形和摩擦顯微焊合現象,嚴重時表面金屬可能局部熔化,接觸面上作用力將局部摩擦焊接點從基體上撕裂而增大塑性變形。
3、斷裂失效
軸承斷裂失效主要原因是缺陷與過載兩大因素。當外載入荷超過材料強度極限而造成零件斷裂稱為過載斷裂。過載原因主要是主機突發故障或安裝不當。
軸承零件的微裂紋、縮孔、氣泡、大塊外來雜物、過熱組織及局部燒傷等缺陷在沖擊過載或劇烈振動時也會在缺陷處引起斷裂,稱為缺陷斷裂。
應當指出,軸承在製造過程中,對原材料的入廠復驗、鍛造和熱處理質量控制、加工過程式控制制中可通過儀器正確分析上述缺陷是否存在。但一般來說,通常出現的軸承斷裂失效大多數為過載失效。
4、腐蝕失效
有些滾動軸承在實際運行當中不可避免的接觸到水、水汽以及腐蝕性介質,這些物質會引起滾動軸承的生銹和腐蝕。另外滾動軸承在運轉過程中還會受到微電流和靜電的作用,造成滾動軸承的電流腐蝕。
滾動軸承的生銹和腐蝕會造成套圈、滾動體表面的坑狀銹、梨皮狀銹及滾動體間隔相同的坑狀銹、全面生銹及腐蝕。最終引起滾動軸承的失效。
5、游隙變化失效
滾動軸承在工作中,由於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有配合間隙改變,精度降低,乃至造成「咬死",稱為游隙變化失效。外界因素如過盈量過大,安裝不到位,溫升引起的膨脹量、瞬時過載等;內在因素如殘余奧氏體和殘余應力處於不穩定狀態等,均是造成游隙變化失效的主要原因。
(6)軸承失效有什麼危害擴展閱讀
滾動軸承中的向心軸承(主要承受徑向力)通常由內圈、外圈、滾動體和滾動體保持架4部分組成。內圈緊套在軸頸上並與軸一起旋轉,外圈裝在軸承座孔中。
在內圈的外周和外圈的內周上均制有滾道。當內外圈相對轉動時,滾動體即在內外圈的滾道上滾動,它們由保持架隔開,避免相互摩擦。推力軸承分緊圈和活圈兩部分。
緊圈與軸套緊,活圈支承在軸承座上。套圈和滾動體通常採用強度高、耐磨性好的滾動軸承鋼製造,淬火後表面硬度應達到HRC60~65。保持架多用軟鋼沖壓製成,也可以採用銅合金夾布膠木或塑料等製造。
Ⅶ 壓力軸承壞了是什麼表現
壓力軸承壞了表現如下:
1、異響:當減震平面軸承因磨損嚴重而損壞時,車輛減震器在工作時會發出異常的響聲。
2、方向偏移:當減震平面軸承出現損壞時,車輛方向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偏移,難以回正,以及回正力度低等現象。
3、噪音變大:由於減震平面軸承損壞,減震器在工作的過程中,便會將吸收到的震動和沖擊毫無保留的由車架傳導至駕乘室。
4、原地轉向異響:即便減震器沒有工作,由於平面軸承的過度磨損和損壞,在原地打動方向盤也會發出非常明顯的異響。
解決方案:
如果損壞嚴重熱量產生的會更快,會拉傷車軸和端蓋。去汽配城買件找個維修部更換就行。
(7)軸承失效有什麼危害擴展閱讀:
在汽車前橋立軸專用軸承,包括中間帶軸孔的上、下圓壓力片,上、下圓壓力片之間有帶護套的多個滾珠,上、下圓壓力片外圓周有圓套,圓套上有通入其內部的注油嘴。
在以往的技術中,汽車前橋立軸專用軸承,包括中間帶軸孔的上、下圓壓力片其之間有多個圓錐狀滾柱體,上、下圓壓力片外圓周有沖壓成型的薄包套,其缺陷在於。
使用中若向滾柱體內添加潤滑油時,需要拆卸軸承,比較費時費力,也存在軸承受力較大時,圓錐狀滾柱體被擠出,薄包套變形,影響使用。
Ⅷ 軸承的失效機理
1.接觸疲勞失效
接觸疲勞失效系指軸承工作表面受到交變應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材料疲勞失效。
2.磨損失效
磨損失效系指表面之間的相對滑動摩擦導致其工作表面金屬不斷磨損而產生的失效。
3.斷裂失效
軸承斷裂失效主要原因是缺陷與過載兩大因素。當外載入荷超過材料強度極限而造成零件斷裂稱為過載斷裂。過載原因主要是主機突發故障或安裝不當。軸承零件的微裂紋、縮孔、氣泡、大塊外來雜物、過熱組織及局部燒傷等缺陷在沖擊過載或劇烈振動時也會在缺陷處引起斷裂,稱為缺陷斷裂。
4.腐蝕失效
有些滾動軸承在實際運行當中不可避免的接觸到水、水汽以及腐蝕性介質,這些物質會引起滾動軸承的生銹和腐蝕。另外滾動軸承在運轉過程中還會受到微電流和靜電的作用,造成滾動軸承的電流腐蝕。
5.游隙變化失效
滾動軸承在工作中,由於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有配合間隙改變,精度降低,乃至造成「咬死",稱為游隙變化失效。外界因素如過盈量過大,安裝不到位,溫升引起的膨脹量、瞬時過載等;內在因素如殘余奧氏體和殘余應力處於不穩定狀態等,均是造成游隙變化失效的主要原因。
滾動軸承常見失效模式及對策
1. 溝道單側極限位置剝落
採取的對策是確保軸承安裝到位或將自由側軸承外圈配合改為間隙配合,以期軸承過載時使軸承得到補償。
2. 溝道在圓周方向呈對稱位置剝落
採取的對策是提高外殼孔加工精度或盡可能不採用外殼孔兩半分離結構。
3. 滾道傾斜剝落
採取對策為確保軸承安裝質量與提高軸肩、孔肩的軸向跳動精度,或提高潤滑油的粘度以獲得較厚的潤滑油膜。
4.套圈斷裂
採取的對策是避免過載沖擊載荷、選擇適當的過盈量、提高安裝精度、改善使用條件及加強軸承製造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干貨!滾動軸承的失效分干貨
5. 保持架斷裂
a.保持架異常載荷。
b. 潤滑不良
c.外來異物的侵入是造成保持架斷裂失效的常見模式。
d. 蠕變現象也是造成保持架斷裂的原因之一。
e. 保持架材料缺陷(如裂紋、大塊異金屬夾雜物、縮孔、氣泡)及鉚合缺陷(缺釘、墊釘或兩半保持架結合面空隙,嚴重鉚傷)等均可能造成保持架斷裂。
採取對策為在製造過程中加以嚴格控制。
6. 卡傷
可以通過適當的預壓,改善潤滑劑和潤滑方法,提高軸、軸承箱的精度來解決。
7. 磨損
磨損失效是指表面之間的相對滑動摩擦導致其工作表面金屬不斷磨損而產生的失效。
8.擦傷
解決方法:改善預壓,改善軸承游隙,使用油膜性好的潤滑劑,改善潤滑方法,改善密封裝置等。
9. 壓痕
解決方法:改善密封裝置,過濾潤滑油,改善組裝及使用方法等。
10. 燒傷
可以通過改善潤滑劑及潤滑方法,糾正軸承的選擇,研究配合、軸承間隙和預壓,改善密封裝置,檢查軸和軸承箱的精度或改善安裝方法來解決。
11. 電流腐蝕
解決方法:在設定電路時,電流不通過軸承,對軸承進行絕緣,靜電接地。
12.生銹腐蝕
解決的方法有:改善密封裝置,研究潤滑方法,停轉時的防銹措施,改善保管方法,使用時要加以注意。
干貨!滾動軸承的失效分干貨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除上述常見的失效形式外,滾動軸承在實際運行中還有很多的失效形式,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綜上所述,從軸承常見失效機理與失效模式可知,盡管滾動軸承是精密而可靠的機構基礎體,但使用不當也會引起早期失效。
一般情況下,如果能正確使用軸承,可使用至疲勞壽命為止。軸承的早期失效多起於主機配合部位的製造精度、安裝質量、使用條件、潤滑效果、外部異物侵入、熱影響及主機突發故障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