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軸承失效的原因有哪些呢
軸承的失效原因如下:
一製造因素
1、產品結構設計的影響
產品的結構設計是根據使用性能目標值來確定的,這些目標值如載荷容量、壽命、精度、可靠性、振動、磨損、摩擦力矩等。在設計時,由於各種原因,會造成產品設計與使用的不適用或脫節,甚至偏離了目標值,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產品的早期失效。
2、材料品質的影響
軸承工作時,零件滾動表面承受周期性交變載荷或沖擊載荷。由於零件之間的接觸面積很小,因此,會產生極高的接觸應力。在接觸應力反復作用下,零件工作表面將產生接觸疲勞而導致金屬剝落。
就材料本身的品質來講,其表面缺陷有裂紋、表面夾渣、折疊、結疤、氧化皮和毛刺等,內部缺陷有嚴重偏析和疏鬆、顯微孔隙、縮孔、氣泡、白點、過燒等,這些缺陷都是造成軸承早期疲勞剝落的主要原因。
在材料品質中,另一個主要影響軸承疲勞性能的因素是材料的純潔度,其具體表現為鋼中含氧量的多少及夾雜物的數量多少、大小和分布上。
3、熱處理質量的影響
軸承熱處理包括正火、退火、滲碳、淬火、回火、附加回火等。其質量直接關繫到後續的加工質量及產品的使用性能。
4、加工質量的影響
首先是鋼材金屬流線的影響。鋼材在軋制或鍛造過程中,其晶粒沿主變形方向被拉長,形成了所謂的鋼材流線(纖維)組織。試驗表明,該流線方向平行於套圈工作表面的與垂直的相比,其疲勞壽命可相差2。5倍。其次是磨削變質層。磨削變質層對軸承的疲勞壽命與磨損壽命有很大的影響。變質層的產生使材料表面層的組織結構和應力分布發生變化,導致表面層的硬度下降、燒傷,甚至微裂紋,從而對軸承疲勞壽命產生影響。
受冷熱加工條件及質量控制的影響,產品在加工過程中會出現質量不穩定或加工誤差,如熱加工的材料淬、回火組織達不到工藝要求、硬度不均勻和降低,冷加工的幾何精度超差、工作表面的燒傷、機械傷、銹蝕、清潔底低等,會造成軸承零件接觸不良、應力集中或承載能力下降,從而對軸承疲勞壽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B、使用因素
使用因素主要包括軸承選型、安裝、配合、潤滑、密封、維護等。
不正確的安裝方法很容易造成成軸承損壞或零件局部受力產生應力集中,引起疲勞。過大的配合過盈量容易造成內圈滾道面張力增加及零件抗疲勞能力下降,甚至出現斷裂。
潤滑不良會引起不正常的摩擦磨損,並產生大量的熱量,影響材料組織和潤滑劑性能。如果潤滑不當,即便選用再好的材料製造,加工精度再高,也起不到提高軸承壽命的效果。
密封不良容易使雜質進入軸承內部,既影響零件之間的正常接觸形成疲勞源,又影響潤滑或污染潤滑劑。
根據疲勞產生的機理和主要影響因素,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如對表面起源損傷引起的疲勞,可以通過對零件表面進行表面強化處理,對次表面起源型疲勞可以通過改善材料品質等措施。而提高零件加工質量尤其是零件表面質量、提高使用質量、控制雜質流入軸承內部、保證潤滑質量等措施對預防和延緩疲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表麵塑性變形
表麵塑性變形主要是指零件表面由於壓力作用形成的機械損傷。在接觸表面上,當滑動速度比滾動速度小得多的時候會產生表麵塑性變形。
表麵塑性變形分為一般表麵塑性變形和局部表麵塑性變形兩類。
A、一般表麵塑性變形
是由於粗糙表面互相滾動和滑動,同時,使粗糙表面不斷產生塑性碰撞所造成,其結果形成了冷軋表面,從外觀上看,這種冷軋表面已被輾光,但是,如果輾光現象比較嚴重,在冷軋表面上容易形成大量淺裂紋,淺裂紋進一步發展可能(在粗糙表面區域區)導致顯微剝落,但這種剝落很淺,只有幾個微米,它能夠覆蓋很寬的接觸表面.
根據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理論,一般表麵塑性變形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兩個粗糙表面直接接觸,其間沒有形成承載的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膜.因此,當油膜潤滑參數小於一定值時,將產生的一般表麵塑性變形.一般油膜潤滑參數值越小表麵塑性變形越嚴重.
B、局部表麵塑性變形
局部表麵塑性變形是發生在摩擦表面的原有缺陷附近。最常見的原有缺陷,如壓坑(痕)、磕碰傷、擦傷、劃傷等。
1、壓坑(痕)
壓坑(痕)是由於在壓力作用下硬質固體物侵入零件表面產生的凹坑(痕)現象。
壓坑(痕)的形態特徵是:形狀和大小不一,有一定深度,壓坑(痕)邊緣有輕微凸起,邊緣較光滑。
硬質固體特的來源是軸承零件在運轉中產生的金屬顆粒、密封不良造成軸承外部雜質侵入。
壓坑(痕)產生的部位主要在零件的工作表面上。
預防壓坑(痕)的措施主要有: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軸承的清潔度、改善潤滑、提高密封質量等。
2、磕碰傷
磕碰傷是由於兩個硬質特體相互撞擊形成的凹坑現象。
磕碰傷的形態特徵視兩物體形狀和相互撞擊力的不同其形狀和大小不一,但有一定深度,在其邊緣處常有突起。
磕碰傷主要是操作不當引起的。產生部位可以在零件的所有表面上。
預防磕碰傷的措施主要有:提高操作者的責任心、規范操作、改進產品容器的結構和增加零件的保護措施等。
3、擦傷
擦傷是兩個相互接觸的運動零件,在較大壓力作用下因滑動摩擦產生的金屬遷移現象。嚴重時可能伴隨燒傷的出現。
擦傷的形狀不確定,有一定長底和寬度,深度一般較淺,並沿滑動(或運動)方向由深而淺。
擦傷可以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產生也可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
軸承製造成過程中的擦傷預防措施與磕碰傷的預防措施相同。使用中的擦傷預防措施主要是從防止「打滑」方面考慮,改進產品內部結構、提高過盈配合量、調整游隙、改善潤滑、保證良好接觸狀態等。
4、劃(拉)傷
劃(拉)傷是指硬質和尖銳物體在壓力作用下侵入零件表面並產生相對移動後形成的痕跡。
劃傷一般呈線型狀,有一定深度,寬度比擦傷窄,劃傷的傷痕方向是任意的,長度不定。產生部位主要在零件的工作表面和配合表面上。而拉傷只發生在軸承內徑(過盈)配合面上,傷痕方向一般與軸線平行,有一定長度、寬度和深度,並成組出現。
劃傷可以在軸承製造過程中產生也可在使用中產生。而拉傷只發生在軸承安裝拆卸過程中。
預防軸承製造過程中的劃傷與預防磕碰傷的措施相同。預防使用中劃傷與預防壓坑(痕)的措施基本相同。
預防拉傷的措施是嚴格安裝拆卸規程、保證配合面的清潔、安裝時在配合面上適當潤滑等。
綜上所述,預防表麵塑性變形的措施是要正確選用軸承、增強材料的耐磨性,保證潤滑的有效性、注意安裝方法、提高軸承密封裝置的密封性等。
三、磨損
在力的作用下,兩個相互接觸的金屬表面相對運動產生摩擦,形成摩擦副。磨擦引起金屬消耗或產生殘余變形,使金屬表面的形狀、尺寸、組織或性能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磨損。
磨損過程包含有兩物體的相互作用、黏著、擦傷、塑性變形、化學反應等幾個階段。其中物體相互作用的程度對磨損的產生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磨損的基本形工有:疲勞磨損、黏著磨損、磨料(粒)磨損、微動磨損和腐蝕磨損等。
產生磨損的主要原因:
A、異物通過了密封不良的裝置(或密封圈)進入了軸承內部。
B、潤滑不當。如潤滑油中的雜質未過濾干凈、潤滑方式不良、潤滑劑選用不當、潤滑劑變質等。
C、零件接觸面上的材料顆粒脫離,
D、銹蝕。如,由於軸承使用溫度變化產生的冷凝水、潤滑劑中添加劑的腐蝕性特質等原因形成的銹蝕。
實際中多數磨損屬於綜合性磨損,預防對策應根據磨損的形式和機理分別採取措施。
對於微動磨損,可以採用小游隙或過盈配合來減少使用過程中的微動磨損;可在套圈與滾動體之間採用稀潤滑劑潤滑或分別包裝來減少運輸過程的微動磨損;另外,軸承應放在無振動環境下保管,或將軸承內外圈隔離存放可以防止保管過程中產生的微動磨損。
對於黏著磨損可以採取提高加工精度、增強潤滑效果等措施來解決。
對於磨料(粒)磨損,可以採用表面強化處理、表面潤滑處理(如滲硫、磷化、表面軟金屬膜塗層等)、改善軸承密封結構、提高零件加工精度、保證潤滑油過濾質量、減少製造和使用過程中對表面的損傷等方法來解決。
對於腐蝕磨損,應減少軸承使用環境中腐蝕物質的侵入、對零件表面進行耐腐蝕處理或採用耐腐蝕材料製造產品等手段來解決。另外,還可以從產品結構設計和製造的角度進行改進,如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減少磨削加工中產生的變質層、保證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膜等實現預防磨損的目的。
四、腐蝕
金屬與其所處環境中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電化學反應變化所引起的消耗稱為腐蝕。
金屬腐蝕的形式多種多樣,就金屬與周圍介質作用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兩類
化學腐蝕是由於金屬與周圍介質之間的純化學作用引起的。其過程中沒有電流產生,但有腐蝕物質產生。這種物質一般都覆蓋在金屬表面上形成一層疏鬆膜.化學反應形成的腐蝕機理比較簡單,主要是物體之間通過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如金屬在大氣中與水產生的化學反應形成的腐蝕(又稱為銹蝕)
電化學腐蝕是由於金屬與周圍介質之間產生電化學作用引起的。其基本特點是在腐蝕的同時又有電流產生。電化學反應的腐蝕機理主要是微電池效應。
就滾動軸承而言,產生腐蝕的主要原因有:
A、軸承內部或潤滑劑中含有水、鹼、酸等腐蝕物質
B、軸承在使用中的熱量沒有及時釋放,冷卻後形成水分
C、密封裝置失效
D、軸承使用環境濕度大
E、清洗、組裝、存放不當
腐蝕產生部位:零件各表面都會有。按程度有腐蝕斑點或腐蝕坑(洞),斑點和蝕坑一般呈零星或密集分布,形狀不規則,深度不定,顏色有淺灰色、紅褐色、灰褐色、黑色。
對於金屬材料來說,消除腐蝕是比較困難的,但可以減緩腐蝕的發生,防止軸承與腐蝕物質接觸,可以通過合金化,表面改性等方法提高耐腐蝕能力,使得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穩定緻密與基體結合牢固的鈍化膜。
六、蠕動
受旋轉載荷的軸承套圈,如果選用間隙配合,在配合表面上會發生圓周方向的相對運動,使配合面上產生磨擦、磨損、發熱、變形,造成軸承不正常損壞。這種配合面周向的微小滑動稱為蠕動或爬行。
蠕動形成的機理是當內圈與軸配合過盈量不足時,在內圈與軸之間的配合面上因受力產生彈性變形而出現微小的間隙,造成內圈與軸旋轉時在圓周方向上的不同步、打滑,嚴重時在壓力作用下發生金屬滑移。在外圈與殼體也同樣會出理類似的情況。
蠕動形貌特徵在一些方面具有腐蝕磨損和微動磨損的某些特徵。蠕變在形成過程中也有一些非常細小的磨損顆粒脫落並立即局部氧化,生成一種類似鐵銹的腐蝕物。其區別主要根據它們的位置和分布來判斷,如果零件沒有受到腐蝕又出現了褐色銹斑,銹斑的周圍常常圍繞著一圈碾光區,出現的部位又在軸承的配合表面上,那麼可能就是蠕動。發生蠕動的配合面上,或出現鏡面狀的光亮色,或暗淡色,或咬合狀,蠕動部位與零件原表面有明顯區別。
在軸承的端面由於軸向壓緊力不足。或懸臂軸頻繁撓曲,運轉一定時間後也會出現蠕動的特徵。
產生蠕動的主要原因是內,外圈與軸或軸承座的配合過盈量不足,或載荷方向發生了變化。
預防的措施:採用過盈配合並適當提高過盈量,在採用間隙配合的場合的場合可用黏結劑將兩個配合面固定或沿軸(或軸承座)的軸向方向將軸承緊固。
六 燒傷
軸承零件在使用中受到異常高溫的影響,又得不到及時冷卻,使零件表面組織產生高溫回火或二次淬火的現象稱為燒傷。
燒傷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潤滑不良、預載荷過大、游隙選擇不當、軸承配置不當、滾道表面接觸不良、應力過大等因素所致。如:
A、在軸向游動軸承中,如果外圈配合的過緊,不能在外殼孔中移動;
B、軸承工作中運轉溫度升高,軸的熱膨脹引起很大的軸向力,而軸承又無法軸向移動時;
C、由於潤滑不充分,或潤滑劑選用不合理、質量問題、老化和變質等;
D、內外圈運轉溫度差大,加上游隙選擇不當,外圈膨脹小內圈大呈過盈導致軸承溫度急劇升高;
E、軸承承受的載荷過大和載荷分布均勻,形成應力集中;
F、零件表面加工粗糙,造成接觸不良或油膜形成困難。
燒傷的形貌特徵可以根據零件表面的顏色不同來判斷。軸承在使用中由於潤滑劑、溫度、腐蝕等原因。零件表面會發生變化,顏色主要有淡黃色、黃色、棕紅色、紫藍色及藍黑色等,其中淡黃色、黃色、棕紅色屬於變色,若出現紫藍色或藍黑色的為燒傷。燒傷容易造成零件表面硬度下降或出現微裂紋。
燒傷產生的部位主要發生在零件的各接觸表面上,如圓錐滾子軸承的擋邊工作面、滾子端面、應力集中的滾表面等。
燒傷的預防可根據燒傷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如正確選用軸承結構和配置、避免軸了砂承受過大的載荷、安裝時採用正確的安裝方式防止應力集中、保證潤滑效果等。
七、 電蝕
電蝕是由電流放電引起,致使軸承零件表面出現電擊的傷痕,此種損傷稱為電蝕。在兩零件接觸面間一般存在一層油膜,該油膜一定有的絕緣作用,當有電流通過軸承內部時,在兩面三刀零件接觸表面形成電壓差,當電壓差高到足以擊穿絕緣層時就會在兩零件接觸表面處產生火區放電,擊穿油膜放電,產生高溫,造成局部表面的熔融,形成弧凹狀或溝蝕。受到電蝕的零件,其金屬表面被局部加熱和熔化,在放大鏡下觀察損傷區域一般呈現斑點、凹坑、密集的小坑,有金屬熔融現象,電蝕坑呈現火山噴口狀。電蝕會使零件的材料硬度下降,並加快磨損發生速度,也會誘發疲勞剝落。
預防電蝕的措施是在焊接或其他帶電體與軸承接觸時加強軸承的絕緣或接地保護,防止電荷的聚集並形成高的電位差,避免放電現象產生。防止電流與軸承接觸。
八、裂紋和缺損
當軸承零件所承受的應力超出材料的斷裂極限應力時,其內部或表面便發生斷裂和局部斷裂,這種使材料出現不連續或斷裂的現象稱為裂紋。
在材料表面或表層下有一種貌似毛發的細微裂紋稱為發紋。當發紋擴展到一定程度,使得部分材料完全脫離零件基體的現象稱為斷裂。
裂紋一般呈線狀,方向不定,有一定長度和深(寬)度,有尖銳的根部和邊緣。裂紋有內部裂紋和表面裂紋之分,也有肉眼可見和不可見兩種形式,對於肉眼不可見裂紋需要採用無損檢測的方法進行觀察。發紋一般呈細線狀,方向沿鋼材軋制方向斷續分布,有一定長度和深度,有時單條有時數條出現。
裂紋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影響因素很多,如原材料、鍛造、沖壓折疊、熱處理、磨削、局部過大的應力等。發紋形成的原因是鋼材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氣泡或夾雜,經軋制變形後存在於材料表層。對於肉眼不可見裂紋需要採用無損檢測的方法進行觀察。
裂紋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在製造方面應控制原材料缺陷如非金屬夾雜、表面夾渣、折疊、顯微孔隙、縮孔、氣泡等。控制加工應力如熱處理淬火時產生的內應力(熱應力和組織應力)、磨削應力、沖壓應力等。在使用方面注意軸承安裝過程中的非正常敲(撞)擊以及安裝不良造成的局部應力過大等。另外,還要保證潤滑,增強密封效果,控制外部雜質流入,避免軸承與腐蝕性物質接觸等。
九、保持架損壞
當滾動體進入或離開承載區域時,保持架將受到帶有一定沖擊性質的拉(壓)應力作用,尤其是滾子軸承的滾子產生傾斜時所受到的應力會更大。在這種應力的反復作用下,保持架的兜孔、過梁、鉚釘會出現變形、磨損、疲勞,甚至斷裂現象。另外,不正確的安裝方式也會損壞保持架。保持架相對套圈的強度一般較弱(尤其是沖壓保持架),如果安裝不得當,將安裝力直接施加在保持架上,很容易造成保持架變形。沖壓保持架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應力過大也是造成保持架損壞的原因之一。
防止保持架損壞的措施可以從設計、製造、安裝方面考慮。保持架在運轉中受到的拉(壓)應力是無法避免的。但提高保持架的強度可通過適當增加保持架過梁(鉚釘)強度來解決。滾子產生傾斜可以通過提高製造和安裝質量來解決。改善潤滑條件有助於減少磨損。對沖壓保持架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應力可採用振動光飾等方法支除或減少應力。
十、尺寸變化
軸承運轉一定時間以後,會出現游隙減小或增大的現象。通過對零件尺寸檢測可以發現軸承內、外圈或滾動體直徑方向的尺寸發生了變化(增大或減小),影響軸承的正常旋轉精度。若沒有了游隙,會出現摩擦磨損加劇、工作溫度上升、甚至「卡死」等現象。若游隙變大,會出現振動或雜訊增大、旋轉精度降低、應力集中等情況。軸承內徑增大還很可能出現「甩圈」現象。
軸承零件在熱處理過程中,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殘佘奧氏體,而奧氏體是一種不穩定相,隨著時間或溫度的變化,奧氏體將逐步轉變為較穩定的馬氏體組織,由於馬氏體組織的體積大於奧氏體組織,因此,在轉變過程中零件的體積將發生漲大。而馬氏體組織自身也會產生分解,馬氏體分解的結果會出現尺寸收縮的現象。軸承工作溫度高對奧氏體的轉變和馬氏體的分解有促進作用。還有一種情況,零件在內應力釋放過程中也會引起尺寸的改變。
從預防或控制零件尺寸穩定性的角度考慮,可以在軸承零件熱處理時對不穩定的殘余奧氏體組織進行穩定化處理。另外,在使用中應保證軸承的使用溫度低於軸承允許的工作溫度,以防止尺寸出現較大的變化。
十一、使用不當引起的損壞
軸承使用不當引起的損壞在軸承失效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軸承使用不當涉及軸承選型、軸承配置、軸承支承結構、配合、安裝、潤滑、密封、維護保養等諸多方面。軸承失效與使用不當密不可分。
十二、其他損傷
A、變色
變色是由於軸承在運轉過程中因發熱引起的表面顏色變化。另外,在溫度作用下潤滑劑中的部分化學物質、磨損的金屬粉末等雜質會黏附在零件表面上也會引起軸承零件顏色變化,這種變色又稱污斑。表面顏色一般呈淡黃色、黃色、茶色、棕紅色、紫藍色及藍黑色等,發熱引起的變色一般沒有深度。對於使用中的軸承若出現深度變色如紫藍色或藍黑色的則有可能形成了燒傷。零件腐蝕也會引起變色,但這類變色有一定深度。
軸承零件在運轉過程中,因摩擦會產生大量的熱,若潤滑不充分或散熱條件差,熱量得不到及時的冷卻或擴散,熱量的聚積使軸承溫度很快升高,溫度升高會使附著在軸承零件表面的油膜產生氧化現象,形成一種淺褐色的氧化制,沉積附著在軸承的表面上。但這種變色並不影響軸承的使用,所以允許存生。當軸承因安裝不當(如安裝傾斜)或潤滑不良等原因使軸承處於一種極不正常的工作狀態,引起溫度的急速上升,此時軸承的局部溫度有可能超過軸承零件的回火溫度,甚至更高,並產生嚴重的變色如藍黑色或紫藍色,形成燒傷現象,這種情況的變色軸承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了。
B. 軸承跑外圈的情況怎麼解決
軸承跑外圈的情況分以下兩種情況解決:
1、用的是鋁軸承室
2、一般的鑄鐵,或者別的鐵質軸承室
對於第一種情況,由於鋁的膨脹系數比鐵的大一倍,所以,你在安裝的時候試驗的正確配合,在溫度升高以後就變鬆了,跑圈也就產生了。
有兩個解決辦法:
①在安裝的時候加緊配合,這個辦法不推薦使用。因為雖然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安裝的時候比較困難。
②使用一個橡膠圈,在軸承室內開個槽,槽深是橡膠圈厚度的0.8倍,寬1.4倍。這樣就好了。
第二種情況,鋁質軸承室,建議查查軸承室的配合,這個問題比第一種情況簡單多了,多數是配合鬆了!
C. 軸承是如何疲勞損壞的
一、軸承疲勞損壞的現象分析:
1、軸承從開始使用導第一個材料疲勞的現象出現的這個期間長短是和軸承的轉速,負載的大小,潤滑干凈度有關系的。
2、疲勞是負載表面下剪應力周期性出現所形成的結果,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剪應力便引發細小的裂顱,然後漸漸延伸到表面,當滾動件經過這些裂顱後,便有些裂塊脫落,形成所謂「剝皮現象」,然後隨著剝皮的情況繼續擴大,軸承即損壞不堪使用。
3、以上是軸承疲勞的描述,它最初是發生在表面以下的,雖然最初的剝皮情況通常非常輕微,但是隨著應力的增加和裂塊的增多,導致剝皮面積的蔓延,這種破壞形勢通常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其明顯可見的階段是在噪音及震動增加的時候。
4、自行車軸承在損壞的最初級階段,可能僅是轉動時難以感覺的,而後期發現轉動時有麻點感,而一但出現麻點感,軸承並不是不能使用,只是在每次前進珠子和軸碗和軸檔都發生更大的磨損和更嚴重的損壞,由於自行車是一種低速高極壓類型的軸承方式,所以即使表面剝皮現象嚴重,也不是不堪使用的,而是無形無聲中消耗你的動力,而你的感覺可能僅是覺得車子不知道為什麼不好騎不順了。
5、因此在軸承完全破壞前,它提供使用者足夠的發現時間,不要忽視這種摩擦的存在,它會令騎行的速度下降,讓長距離體力的消耗更大速度更慢。
如果對於表面的粗糙程度細微,若潤滑油膜有適當厚度時,則表面應力生成的機率相當的低,這也就是為什麼要適當的選擇適合的機油來進行潤滑的原因,然而,如果壓力的負荷超過了油膜的pu值(疲勞負荷極限值,如過高的轉速,過高的壓強沖擊),則材料的疲勞遲早會來。
二、軸承損壞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1、軸承提前損壞的原因-(潤滑不當)
盡管可以安裝「免維護」的膠封軸承,但是提前失效的軸承中仍然有百分36是由於潤滑脂技術應用不正確而造成的。
任何潤滑不當的軸承,都不可避免的提前失效,由於軸承是花鼓中膠不容易裝拆的部位,而先天使用了不正確的潤滑脂,而後期使用時不更換潤滑脂,或者在潤滑脂發生碳化變質污染後不進行及時更換,那你的花鼓就很難有足夠長的壽命和良好的潤滑度。
自行車使用的配林我們現在碰到大多數都是深溝球的小規格軸承,如609,6000,6001,6200,這些在工業上都是用於小規模電機的定子和轉子使用的培林,而這樣的小培林在購買時通常預裝的是低粘度,高潤滑度的廣譜潤滑脂。
而我們過去也曾經大量錯誤的購買和使用價格相當昂貴的這類潤滑脂,比如我們過去購買的SKF的LGMT-2合成鋰基脂,這是一種低扭距,低摩擦的小電機潤滑油,也正是大多數小號skf培林中使用的,當時的價格還很貴,200克的包裝價格高達60多元,但是這樣油料的粘稠度僅110,對高負荷,極壓,往復運動的能力都差,而根據自行車軸的使用情況,這應該是一種低轉速,高極壓(因為大量壓力僅集中在幾個細小的培林上,且沖擊跳躍時會產生更大壓力),所以我們後來選擇了SKF的LGEP-2合成鋰基脂,而這種雖然價格也貴(155元),但是其粘度達到200,高負荷,高防水,高防銹,高抗震,雖然在低扭距摩擦指標上不如LGMT-2,但是卻完全適合自行車的前後中軸和車首碗組(今天我們對一些老款花鼓,如rm40的修復中都是使用LGEP-2潤滑)。
2、軸承提前損壞的原因-(裝配不當)
另一個損壞高達百分16的原因,就是這個裝配不當,而錯誤或者暴力的裝入方法,使得那些培林在裝入時就已經發生了光滑鐺碗表面的敲擊硬傷。
為了讓培林卡緊軸心,防止軸套摩擦現象的產生(這種現象會在高速轉動機械上瞬間產生高溫,造成潤滑油燒干甚至導致熱漲卡死,造成停機),所以軸承的內鐺和外碗(工業上也稱軸承箱)使用一種「過盈」現象,通俗的說就是軸比內鐺大,或者外碗比裝入物大,這種過盈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裝入,而這樣的裝入對培林進行敲擊需要極大的力量,這會造成培林在敲擊的過程中損傷,所以工業上的大軸承通常採用加熱,液壓頂入等方式。
自行車使用的是膠封深溝球軸承,這樣的軸承最怕敲擊(滾針培林和大培林對敲擊的抵抗力稍強),且也不可使用加溫裝入方法,但是由於自行車培林的過盈很小,甚至如青豪培林花鼓可以用手放入培林,所以使用膠錘的敲入是相對安全的,但是頂入的墊背物卻是需要有非常平的表面,而使用靜力壓入,比如台鉗壓緊,是最佳的方式。
D. 滑動軸承失效後如何進行修理
為了使製造成本降低,一些草坪機械採用滑動軸承。一般草坪機械的滑動軸承多為帶(或不帶)軸承襯的油環潤滑的整體滑動軸承,或直接用鋼料製成圓筒形的軸承。其工作特點,都是軸頸包在軸承中間作相對滑動。雖然軸承中靠潤滑油建立起一層油膜早猛,形成液體摩擦,但實際上常是半液體、半乾性摩擦,所以在缺油等情況下軸承磨損很嚴重。當磨損超過所允許的間隙值時,就應停機修理。否則,溫度升高會使合金熔化,損傷軸頸,使草坪機械失去工作能力。
滑動軸承的修復主要是重澆合金層,有時也可在銅鉛合金層上加鍍或纖焊第三工作層。
(1)銅鉛合金軸承的修復
目前在國內外的高速柴油機中,廣泛採用具有第三工作層的銅鉛合金薄壁軸承,工作層磨損後可用以下工藝修復。
①去除殘留的原有第三工作層,一般鏜削量為0.04~0.06mm。
②擴大軸承的自由彈勢。由於焊後軸承內徑會有收縮,因此焊前應首先將軸承擴大,擴張量為0.5~0.8mm。
③除油。除油是保證後面焰焊質量的重要措施,必須徹底進行。
④烙焊。烙焊採用普通的錫鉛合金,焊劑採用氯化鋅水溶液。分段將焊錫烙焊到銅鉛合金層上,均勻地保持1~1.5mm厚的焊層。為了防止錫向銅鉛層中擴散迅咐,焊料中最好加3%~6%的銦。
⑤加工。用車床或鏜床加工到相應的尺寸及精度。
(2)巴氏合金軸承的修復
巴氏合金軸承磨損後,目前大多採用重新手工烙焊及硬模重澆合金修復。修復量大的可採用離心澆鑄修復。
方法一:手工烙焊。手工烙焊與上面所述烙焊錫鉛合金層基本一樣。先除去舊合金層,再擴張自由彈勢並除油,在烙焊前軸承基體表面要掛底錫,掛底錫可從軸承背面將軸承加熱至170~240℃,並在表而塗焊劑氯化鋅後,用焊錫條在表面擦塗即可。掛錫層一般厚度為0.10~0.15mm。掛錫層可採用大功率電烙鐵,加熱至350~380℃進行烙焊。
方法二:硬模澆鑄。軸承澆鑄前的准備工作與前述相同。此外還要進行合金的熔煉。熔煉是將配製好的銅銻合金倒入熔化錫的坩堝中,充分攪拌直到混合均勻為止。再加入錫磷中間合金,陸昌橋在溫度達410~430℃時即可澆鑄。澆鑄時,模具和軸承都要預熱到200℃左右,將熔化的巴氏合金澆入鐵芯與軸承之間,並用冷水冷卻軸承背面,可防止密度偏析。
方法三:離心澆鑄。離心澆鑄不僅效率高,而且質量好,沒有硬模澆鑄中易出現的夾渣、氣孔和砂眼。其工藝大致是:將准備好要澆鑄的軸承整副裝入夾緊圈裡,為了澆鑄後便於分開,兩片軸承的分界面上墊以薄石棉板,用夾具將兩片軸承夾在一起並預熱至250℃左右,把夾具和軸承放入離心機的兩個盤間,啟動電機。通過前盤上的孔注入一定量的巴氏合金溶液,經過5~10s後,迅速放水冷卻,待巴氏合金冷卻後,停止轉動,軸承即澆鑄好。
E. 滾動軸承的常見故障解決方案
草坪機械大多採用滾動軸承。滾動軸承成本高,但從使用中的好處和維修費用等方面,一般比使用滑動軸承節約30%以上。滾動軸承的結構如圖9-23所示。
圖9-27 滾動軸承的清洗方法
(5)滾動軸承的修復
①若滾動軸承磨損超限,則應更換同規格的滾動軸承。
②滾動軸承拆卸下後,可放到汽油或煤油內洗凈,然後進行檢查。若加工面上(特別是滾道內)有銹跡現象,可用00號砂布擦清,再放在805洗滌劑中洗凈;若有較深的裂紋或內、外套圈碎裂,須更換滾動軸承。
③若滾動軸承損壞,可以把幾只同型號的滾動軸承拆開,把它們的完好零件拼湊組裝成一隻滾動軸承。滾珠缺少或破裂,可重新配上繼續使用。
④有些用於高速電動機的滾動軸承,若磨損不很嚴重,可以換用在低速電動機上。
⑤若滾動軸承外蓋壓住滾動軸承過緊,可能是滾動軸承外蓋的止口過長,可以修正,如果滾動軸承蓋的內孔與軸頸相擦,可能是滾動軸承蓋止口松動或不同心,也應加以修正。
F. 軸承散架了怎麼辦
1、有些軸承可以維修處理,打開清洗干凈後,塗上擾如新鮮的黃油,便可解決。
2、有的是整體式的,壓出來就緩正啟會損壞,只能夠更換新的軸承清春解決
G. 剛換的軸承用了一個月就壞了
你好,更換一個月後軸承壞了的原因可能是:1。安裝不當;二是潤滑不良;第三,疲勞;四。污染。 5,質量問題等如下所示: 1.安裝不當:安裝時使用蠻力,用錘子直接敲擊軸承對軸承的傷害最大,這是造成變形的主要原因。安裝不到位,安裝有偏差或沒有安裝在軸承位置,導致軸承間隙過小。內圈和外圈不在同一個旋轉中心,導致中心不同。建議選擇合適的或專業的軸承安裝工具,安裝後要用專門的儀器進行測試。 2.潤滑不良:潤滑不良是逗纖搏軸承過早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原因包括:未及時加註潤滑劑或潤滑油;或者潤滑劑加註不到位;或潤滑劑選擇不當;潤滑不正確等等。建議選擇正確的潤滑劑或潤滑油,並使用正確的潤滑加註方法。 三。疲勞:疲勞損壞是軸承損壞的一種常見方式。疲勞破壞的常見原因可能是軸承長期超負荷運轉、保養不及時、維護不當、設備老化等。建議選擇合適的軸承類型,定期及時更豎困換疲勞軸承。 四。污染:污染也會導致軸承過早損壞。污染是指灰塵、金屬屑等。進入軸承。主要原因包括使用前過早打開軸承包裝,造成污染;安裝時工作環境不幹凈,造成污染;軸承工作環境山祥不清潔,工作介質受污染。 建議使用前不要拆開軸承包裝,安裝時保持安裝環境清潔,清洗要使用的軸承,加強軸承的密封裝置。
H. 滾動軸承為什麼用的時間不長就壞了
滾動軸承用的時間不長就壞了的原因如下:
(1)因污垢發生的磨損。這是最易發生的毛病,主要是因軸承沒 有清洗干凈,或密封裝置不良,進入塵土、砂粒及其他硬質微粒而將 滾道磨壞。其特徵是軸承圈的滾道表面失去光澤而「發毛」,像毛玻璃 的表面一樣,有時滾道表面還劃有溝痕。
(2)因銹蝕所發生的磨損。這在檢修鑽機變速箱中的軸承時,有 時會發現此情況。這主要是變速箱中採用機油潤滑,在鑽機較長時間 不用,而又保管不當或機油中竄入水分以後,就有可能發生此毛病。 此毛病多發生於軸承內圈與軸,或軸承外圈與變速箱的配合面之間。 在維修機器時,如果上述裝配部位配合不緊密,再碰到含有水分的油 液時,接觸面之間便可能生銹。如果軸承圈在軸上或在變速箱上的配合,因松動而發生不應有的轉動時,銹蝕就會在配合面之間起研磨劑 的作用,從而很容易地將外殼孔或軸頸磨損。
(3)因潤滑油缺少所發生的磨損。這也經常碰到,沒有潤滑油的 潤滑冷卻作用,軸承工作時溫度便會急劇上升。軸承圈和滾動體便會 因過熱而使硬度降低,滾道表面和滾動體很快磨損。這時磨損後的滾 道和滾動體表面不是「發毛」,而是顏色變成藍色或黑色。滾道上順著 轉動方向有無數的溝痕,鋼珠出現小平面,滾子出現棱面等現象。
(4)軸承裝配不正確。如安裝在同一軸上的幾個軸承不同心,使 機構產生很大的應力,從而使軸承承受過載造成很快磨損。軸承的同 心度,首先決定於軸承配合孔的同心度,如在安裝鑽機變速箱軸承 時,因軸承相互距離較遠,不同心更有可能發生。因此在安裝前,應 將所有的軸承都裝配在軸上,然後裝入軸承座,並用手旋轉軸來檢查 幾個軸承是否同心。
I. 什麼樣的軸承能避免在用久了有了間隙就會產生軸向竄動現象
圓錐輥子軸承啊。能承受徑向力,成對使用時可承受軸向力,產生間隙後還可以進行調整。
J. 軸承是怎麼進行修復的
1、滑動軸承的修復
常用滑動軸承有整體式和剖分式兩種。整體式滑動軸承的修復,一般用更換軸襯並通過鏜孔、鉸孔或鉗工刮削的方法修復,也可以用塑性變形即減少軸襯長度縮小內徑的方法修復。剖分式滑動軸承的修復有薄壁軸襯的修復和厚壁軸襯的修復兩種。薄壁軸襯常用於轉速較高、運動精度要求較高的部位,如發動機曲軸主軸頸軸承和連桿大端軸承等。當薄壁軸襯磨損較輕時,可用撤去軸承兩對合面間的薄墊片然後按軸頸刮配的方法修復。更換薄壁軸襯常用選配的方法。在選配時,首先應檢查軸承座孔的精度,然後按修磨後的軸頸尺寸選配軸襯,並使軸襯的削分面高出軸承座的剖分面0.025-0.05mm,以保證軸襯外圓與軸承座孔內壁貼緊。厚壁軸襯常用在中小型建築機械上,可以減少兩軸襯對合平面間的墊片或銼修對合面的方法縮小孔徑,然後按軸頸進行刮削,使其達到配合要求。
2、滾動軸承的修復
滾動軸承磨損和損壞後,很少進行修復,一般應換用原型號新軸承。但是有些情況也可以進行修理:圓錐滾子軸承可以通過調整壓緊螺母或增加(減少)墊片來減小軸承間隙;當軸承內圈和軸頸的配合或軸承外圈與軸承孔的配合松動時,可用電鍍的方法對軸承外圈或軸承孔進行修復,但從此電失去了互換性。
滾動軸承的使用壽命與安裝正確與否、使用合理與否以及保養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