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漢朝初年為什麼中央不鑄造貨幣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⑵ 漢武帝的幣制改革是怎樣的對西漢的財政有何影響
西漢初期的幣制是異常混亂的,至漢景帝時,西漢曾4次在“允民自鑄錢”與“禁民自鑄錢”之間來回徘徊,可謂是反反復復,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之中。
可以說西漢能在漢宣帝一朝步入極盛,並最終成為“強漢”,這跟漢武帝所推行的幣制改革是“脫不了干係”的。
⑶ 朝廷為何要壟斷鑄幣權
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看,「朝廷(帝王)壟斷鑄幣權」這一話題並未過時,只不過到現代演變成了「政府壟斷鑄幣權」,從根本上說,朝廷和現代政府,都是統治集團,所以,都可視之為:統治者壟斷鑄幣權。
統治者壟斷鑄幣權是千年不變的政治法則,其中有一些核心思想,非常經典,始終未變:一,對社會而言,朝廷(政府)壟斷鑄幣權,可實現貨幣統一,可保證貨幣流通秩序穩定,便利人們生產生活,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穩定;二,對於統治者而言,鑄幣權是政治權力的一部分,壟斷鑄幣權是強化政治權力、鞏固統治地位、彰顯統治權威的必然需要,統治者壟斷鑄幣權,可以幫助其實現對社會各種資源的支配與調度;三,掌握著鑄幣權,意味著掌握著財富的製造機,統治者可從中獨享巨利(鑄幣稅),無論是古代的金屬鑄幣改鑄,還是現代的紙幣發行,其實都是統治者的搖錢樹。
⑷ 漢朝初期,是什麼原因導致私人鑄造劣錢有了可乘之機
漢初,政府對鑄錢採取放任政策。當時政府鑄造的錢幣與實行重量懸殊很大,如劉邦時的莢錢(即五分錢),呂後的八銖錢,文帝、景帝時的四銖錢,幣面都是半兩(二十四銖為一兩),實際重量卻往往不足。錢幣鑄造不統一,銅錢大小、輕重又不一致,所以幣制非常混亂,這給私人鑄造劣錢造成了可乘之機。
⑸ 漢代鑄幣權什麼時候收歸中央為何這樣做穩定的貨幣是什麼
武帝晚年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精美的標准貨幣五銖錢,因為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雄厚物質基礎;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國家的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