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鑄鐵件是怎麼翻砂出來的
熾熱的鐵水冷卻後體積會縮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鑄件原尺寸的基礎上按收縮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應加厚。空心的鑄件需要製成砂芯子和相應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在製造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麼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砂型製成後,就可以澆注,也就是將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澆注時,鐵水溫度在1250—1350度,熔煉時溫度更高。然後還要經過起件、修復、打磨等過程,才能夠成為一件產品。製造鑄鐵件通常採用砂型。翻砂是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在汽車製造過程中,採用鑄鐵製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約佔全車重量10%左右,如氣缸體、變速器箱體、轉向器殼體、後橋殼體、制動鼓、各種支架等。砂型的原料以砂子為主,並與粘結劑、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粘合強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狀並能抵禦高溫鐵水的沖刷而不會崩塌。為了在砂型內塑成與鑄件形狀相符的空腔,必須先用木材製成模型,稱為木模。僅參考國際鑄業網
❷ 翻砂鑄鐵件
翻砂也稱為「鑄造」
翻砂是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在汽車製造過程中,採用鑄鐵製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約佔全車重
量10%左右,如氣缸體、變速器箱體、轉向器殼體、後橋殼體、制動鼓、各種支架等。製造鑄鐵件通常採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為主,並
與粘結劑、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粘合強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狀並能抵禦高溫鐵水的沖刷而不會崩塌。為了在砂型內塑
成與鑄件形狀相符的空腔,必須先用木材製成模型,稱為木模。熾熱的鐵水冷卻後體積會縮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鑄件原尺寸的基礎上
按收縮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應加厚。空心的鑄件需要製成砂芯子和相應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在制
造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麼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砂型製成後,就可
以澆注,也就是將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澆注時,鐵水溫度在1250—1350度,熔煉時溫度更高。然後還要經過起件、修復、打磨等過程,才
能夠成為一件產品。
❸ 求翻砂法鑄造古錢幣.所需要的東西.及技術講解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工藝和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自從先案鑄幣產生以後,用冶鑄法製造錢幣長達幾千年,直至清末,才逐漸被引進的國外機制生產工藝所替代。所謂冶鑄法製造錢幣,乃是將熔化的液態高溫金屬注入預制有錢幣型腔的器具中,金屬在型腔中冷卻凝固成型,再經過一定的加工程序製成錢幣。因預制型腔工藝的不同,冶鑄法先後出現了范鑄法和翻砂鑄造法兩種生產工藝。中國早期製造錢幣採用的是范鑄法,後來經過技術上的改進與發展,唐朝前後開始普遍採用了翻砂鑄造法。
(1)范鑄法
范鑄法鑄錢的主要工具是硬質的錢范。根據錢范的功能不同,可區分為子范、母範、祖范與錢樣范,根據製作錢范的材料不同,則可分為石范、陶范、銅范、鐵范、鉛范等。
①子范:是指直接用以澆鑄錢幣的錢范。在范體上預制了凹陷的待鑄錢幣型腔,一般是正背兩塊對合。最原始的子范型腔是 直接由入工在范體上刻制出來的,如石范和早期的泥陶范。後來發展為印製和用模型翻制子范,翻制的子范有泥陶范、銅范、鐵范等多種。
②母範:是指用以翻制子范的模具。在范體上制有待鑄錢幣的凸體模型,通常是兩塊配對,有陶質母範、銅質母範、鉛質母範,大部分母範是用統一的模具翻制而成,亦有部分母範是直接刻印加工成的。
③祖范:是指用以翻制母範的模具,在范體上預制有翻制母範的型腔。翻制一件母範,至少要有兩塊配套的祖范對合使用,祖范的型腔大都是由人工直接刻印而成。
④錢樣范:是指為印製泥陶母範的凸體錢模型所用的一種模具,在范體上制有1到2枚待鑄錢幣的型腔。錢樣范大都是銅質的,由專用的祖范翻制而成。《古泉匯》錄有一具成連珠形布列2權五銖錢型腔的銅質錢樣范,范體上無流道。用它印製五銖錢泥陶母範,可按適當間距先在泥范坯上印出凸體錢型,再加作澆口、流槽模型。由於用了錢樣范,印出的錢型比較一致。用它翻制的子范所鑄的錢幣,型制、重量就比較統一。
⑤石范:人類祖先首先製造和使用的工具即為石器,用石製作錢范理所當然成了人們首先採用的方法之一。製作石范的材料,是質地細膩、硬度適於雕刻扣能耐高溫的石料。石范直接作子范使用,為便於脫模和提高耐高溫性能,使用前在范面還要上一層塗料。
發現的石范,有先秦「成白」刀幣殘石范,「安陽」方足布石范,漢代「三株」錢殘石范。
⑥泥陶范:製作泥陶范的主要材料是粘土。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掌握了以粘土燒制陶器的技能。粘土可塑性很強,因而泥陶范亦成為我國最早採用的鑄錢工具之一。早期的泥陶子范,是在泥范坯上直接刻劃或用模印出錢幣型腔的,有的還需刻印各種線條和反書的陰刻文字,為便於脫模和提高泥陶范的耐高溫性能,在范型腔一面要塗上一層和以泥炭、石英粉等的混合塗料。製成的泥范坯強度很低,待陰干後再置入窯個焙燒,製成可用的泥陶錢范。後來,製作泥陶子范的方法有了改進,採用了母範翻制泥陶子范的技術。西漢以後,又出現了泥陶母範的製作技術,如西漢的五銖面母範,普遍採用了泥陶母範,在《古泉匯》等舊譜中早有收錄。在陝西等地也發現了大量實物。
發現的先秦泥陶子范,有晉國的聳肩尖足空首布、燕國刀幣、齊國刀幣等等。
⑦銅范:由青銅鑄成,可以反復使用,提高了鑄錢的質量和效率。但是,銅范的製作比較復雜,銅質子范大都是用母範澆鑄而成,銅質范范面光滑清潔,使用時在表面需塗上一層塗料,既可調節鑄錢時冷卻的時間,又可減輕高溫的金屬熔液對銅范的損傷程度,以延長銅范的使用壽命。發現的先秦銅子范有半兩錢范、「貝益」六化范、鬼臉錢范等等。漢至南北朝,五銖錢制的銅子范就更多了。
近10年來,陝西等地連續發現了戰國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五銖等銅子范。
銅母範亦陸續有所發現,如「貝益」六化范、「貝益」四化范、秦半兩范、漢半兩范、五銖錢范,還有王莽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多種錢范。
⑧其他質地的錢范,亦有所發現。
鉛范,如197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上瓦房鄉出土一塊燕國「一化」圓錢鉛質母範,1983年在河北平泉縣榆林子鄉發現一件西漢「半兩」鉛質母範。
鐵范,如清末《泉貨匯考》一書,輯入王莽「貨泉」鐵母範一塊;山西定襄縣出土過漢「五銖」鐵子范。
范鑄法是在不斷進化與發展的,如制范工藝,最早是直接刻制而成的石、泥子范,錢范用後即毀,一次鑄錢不多,且形制不一,鑄錢的質量和效率都很低。後來出現了母範翻制技術,節省了製作子范的時間,所鑄錢幣的形制又比較一致。特別是出現了銅子范,可以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鑄錢的質量與效率。范鑄法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制范工藝上,亦反映在澆鑄工藝的改進與革新上。最原始的是單范澆鑄,一般將錢范豎立,金屬熔液自上部澆口注入,從而完成澆鑄工序。後來出現了卧式疊鑄技術,將多塊豎立的錢范排合在一起,溝通它們的燒注口,注入一次金屬熔液,可完成多塊錢范澆鑄的工序。進而又革新為立式疊鑄技術,每塊錢范的澆注口都設於中心,錢幣型腔呈放射形列於澆注口四周,錢范平放,多塊相疊,使澆注口上下相通,外用草泥包裹。這樣,注入一次金屬熔液可以完成更多塊錢范的澆鑄工序,使鑄錢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卧式疊鑄法為春秋戰國時期錢幣主要鑄造方法。漢魏南北朝時期,立式疊鑄法逐步取代了卧式疊鑄法。然而,由於各地區的經濟、技術水平和其他條件存在差別,新的澆鑄技術出現並非一下子就將舊工藝全部淘汰了。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地處東南沿海的閩國,依然在採用單范單枚的泥陶范澆鑄工藝鑄造「永隆通寶」鐵錢。而南漢則仍在沿用石范鑄錢的舊工藝鑄造「乾亨重寶」鉛錢。在清朝咸豐年間,民間還出現用人工刻制的泥陶錢范私鑄「咸豐元寶」當百大錢的現象。
(2)翻砂法
翻砂法鑄錢與范鑄法鑄錢的主要區別,在於預制錢幣型腔的方法有了根本的變化。它不再以硬質的范體為製作型腔的依託,而是採用土陶末或型砂等,適當摻入其他混合物作為凝聚材料,將凝聚材料分置上下兩個框內組成一對「砂箱」,製作精整的錢幣模具——母錢,在砂箱內印製出錢幣型腔、流槽、澆注口,往往上下砂箱各印其半,印畢後取出母錢,上下砂箱原樣對合,以完成錢幣型腔的製作工序。又常用類似范鑄的立式疊製法,將多框已預制的錢幣型腔的砂箱重疊,連通它們的澆注口,以一次注入金屬熔液完成多框的澆鑄工序。
翻砂法鑄錢在唐代前後已有出現,到宋代已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一直沿用到近代冶鑄法鑄錢以後才結束。盡管翻砂法在不斷改進與發展,但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過程不離其宗。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當時以翻砂法鑄錢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凡鑄錢模,以木四條為空框(木長一尺一寸,闊一寸二分)。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框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於其面上,或熏模,則用松香與清油,然後以母錢百文(以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框,如前法填實合蓋之。既合之後,已成面背兩框,隨手覆轉,母錢盡落後框之上,又用一框填實,合上後框,如是覆轉,只合十餘框,然後以繩捆定,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銅眼孔,鑄工用鷹嘴鉗烘爐,提出容罐,一人到鉗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傾入孔中冷定,解繩開框,則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樹枝樣,挾出逐一摘斷,以待磨銼成錢。」
母錢,作為印製砂箱內錢幣型腔的模具,要求比較高。它應該選取精純的金屬材料鑄成,母錢上無肉眼可辨的氣孔;錢文筆劃挺拔,文字與周郭、地張間不允許有流銅侵入,如果發現流銅,必須修去,否則無法使用;正背之間不能有明顯的錯范。發現的母錢,一般是將銅或鉛錫台金等金屬材料用翻砂法澆鑄而成,並且經過精心加工,達到了模具的要求。翻制第一批母錢的模具,是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雕刻而成的。這些由人工雕刻的錢幣模具稱為雕母錢。製作雕母錢的材料,通常有銅、鉛錫合金等。清朝的雕母錢在鑿成之後,其穿口僅留一圓孔,即所謂「金口未開」,在使用之前,由錢局專人開鑿成方孔,才正式啟用。
❹ 什麼是翻砂鑄造法
先將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緊實刮平,下型造完,將造好的砂型翻轉180度,放上半型,撒分型劑,放上砂箱,填型砂並緊實、刮平,將上砂箱翻轉180度,分別取出上、下半型,再將上型翻轉180度和下型合好,砂型造完,等待澆注
❺ 砂型鑄造的手工造型方法有哪些
1 普通砂型鑄造法: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2、砂型鑄造方法:濕型砂機器造型方法、自硬樹脂砂造型制芯、水玻璃砂造型制芯、干型和表干型、實型鑄造、負壓造型、手工造型。
3、砂芯製造方法:是根據砂芯尺寸、形狀、生產批量及具體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的,在生產中,從總體上可分為手工制芯和機器制芯。
4、金屬模鑄造法: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製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受制於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5、脫蠟鑄造法:這方法可以為外膜鑄造法和固體鑄造法。先以蠟復制所需要鑄造的物件,然後浸入含陶瓷的池中並待乾,使以蠟制的復製品覆上一層陶瓷外膜,一直重復步驟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鑄造過程(約1/4寸到1/8寸),然後熔解模中的蠟,並抽離鑄模。
(5)怎麼鑄造翻砂擴展閱讀:
製造砂型的材料稱為造型材料,用於製造砂型的材料習貫上稱為型砂,用於製造砂芯的造型材料稱為芯砂。型砂是由原砂、粘結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有時還加入少量如煤粉、植物油、木屑等附加物。
原沙是骨乾材料,其主要作用是:一方面為型砂(芯)提供必要的耐高溫性能和熱物理性能,有助高溫金屬順利充型,以及是金屬也在鑄型中冷卻、凝固並得到所要求形狀和性能的鑄件。另一方面原砂砂粒能為砂型(芯)提供眾多孔隙,保證型、芯具有一定透氣性。
粘結劑起粘結砂粒的作用,使型砂具有必要的強度和韌性,附加物是為了改善型(芯)砂所需要的性能,或為了抑制型砂不希望有的性能而加入的物質。
型砂和芯砂的質量直接影響鑄件的質量,型砂質量 不好會使鑄件產生氣孔、砂眼、粘砂、夾砂等缺陷。
❻ 請問如果做鑄造模具、消失模模具,需要的鋁合金怎麼翻砂出來的
現在一般是用泡沫做一個粗胚,然後用這個粗胚去翻砂,然後再用翻砂出來的鋁合金去精加工(CNC)
❼ 有誰知道翻砂鑄造的具體工藝流程
總的說,鑄造包括:混砂工序、造型工序、熔煉工序、澆注工序、清理工序。混砂不用說了,造型工序:模型-造型-(制芯-下芯)-合箱-澆注;熔煉工序:鐵料-熔煉-爐前處理-澆注;(造型和熔煉工序在澆注工序匯合);澆注-落砂-清理-(返工返修)-入庫!括弧內代表可有可無,針對部分產品。我用的手機,不能給你發流程圖!請諒解。
❽ 翻砂鑄造的介紹
翻砂鑄造是用粘土粘結砂作造型材料生產鑄件,是歷史悠久的工藝方法,也是應用范圍最廣的工藝方法。說起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論其應用范圍,則可說世界各地無一處不用。
❾ 翻砂鑄造
傳統鑄造就是把金屬加熱熔化倒入砂型或模子里,使凝固成為器物。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溶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因為跟砂子打交道,所以鑄造俗語成翻砂。
❿ 砂型鑄造工藝流程
砂型鑄造工藝流程圖:製作木模-翻砂造型-熔化-澆注-落砂-去澆冒口清理-檢驗入庫。
壓鑄鑄造工藝流程圖:壓鑄模具設計—壓鑄模製造—壓鑄模試模—澆口沖裁-檢驗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