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制銅的方法
冶煉技術
古代的銅礦開采術
先秦時期青銅冶鑄的高度發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銅礦開采技術的先進。湖北省大冶銅綠山的古銅礦遺址,向人們展現了從商周至漢代銅礦開采狀況和采礦技術的發展過程。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古礦遺址,在世界礦業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遺存。
清代所修《大冶縣志》記載,銅綠山「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時,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故名。」這里,銅礦富集,礦體規模大,而且礦石含銅品位高,成為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采銅中心。至今,地上堆積著40萬噸以上的古代煉渣,地下古礦井分布密集,還有多種形式的煉銅豎爐,記錄著古代礦冶生產的宏大規模和卓越技術。
商代遺址採用的是群井開采方法。井筒打在礦體內,下掘井筒就是開采礦石,掘進終了即開采完畢。繼續開采又另打新井。群井開采簡單易行,井深一般為20~30米,開挖在軟岩或圍岩蝕變帶內,用打水井的工具即可掘進。提升礦石和廢石,採用大輪導嚮往返拉動。
西周的遺址仍用群井開采。井為方形,井深與商代相同。井中有支護遺址,支護形式為間隔支護,距離40~60厘米。井框木為帶榫的套接方式,榫口一律鑿成方形。井框外,四壁先背一層竹席,竹席內間格敷有直徑4~5厘米的木枝條。這時期已出現有巷道、平巷,但處於初始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豎井、斜井、平巷的聯合挖掘,初步形成了地下開采系統。其中,斜井的掘進施工和支護技術都有較大的難度,它的出現,是坑采技術的一大進步。斜井的傾度因地而異,由25度至70度不等。斜井的作用不僅可以沿礦體傾斜延伸,節省人力和費用,而且還有探礦的作用。平巷和豎井也較西周時期有明顯的進步,最大井深達64米,延伸至潛水面下8~10米。春秋時期主要的開挖工具為銅制,戰國時期則主要應用鐵制工具。同時,這時期已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有關掘進、通風、排水、照明、運輸、支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技術,在當時世界上都是無與倫比的。
銅綠山遺址現在已被作為重要的文化史跡,受到國家的保護。
青銅冶鑄術
從世界范圍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大約於9000年前開始利用自然銅,6000年前有了銅的冶煉,5500年前有了煉青銅;古埃及大約於7000年前開始煉銅,5000年前有了青銅。相比之下,中國對於銅的加工和利用要晚得多,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方有自然銅的利用和青銅的冶煉。但是中國不像其他古文明地區那樣,曾經經歷過較長時間的煉制紅銅階段,而是在紅銅加工出現不久就開始冶青銅,並利用青銅熔點低、易於澆鑄的特點,使青銅冶鑄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一躍而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居領先地位,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青銅文明。
迄今出土或傳世的大量先秦青銅器,向人們展示著中國青銅文化的盛況。其中,河南殷墟出土的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編鍾,總重量達10噸以上,以及精巧絕倫的銅尊盤;在地下埋藏2500多年,表現依然花紋清晰、光彩照人的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等等,都堪稱世界之最。這些青銅器物,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技術的高度發展水平,包括渾鑄、分鑄、失蠟法、焊接、鑲嵌、表面處理等工藝的高超程度。
高超的青銅鑄造加工的技術工藝,是以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為基礎的。沒有優質的青銅材料,就不可能產生優秀的青銅器物。當時的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而且已掌握了鑒定青銅質地是否精純的方法。這就是在《考工記》一書中記載的火焰顏色判定法。
《考工記》中說,在冶煉青銅時,銅料與錫料中會先冒出黑濁的氣體,「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近代科學證明,金屬加熱時由於蒸發、分解、化合等作用,會產生不同的顏色。冶煉青銅時,原料中所附著的碳氫化合物會燃燒,產生黑濁的氣體;隨著爐溫的升高,原料中所含的氧化物、硫化物等雜質會產生黃白、青白的氣體;到只冒青氣時,說明雜質已基本去除,青銅已經煉成,可以澆鑄了。這是冶金史上關於火焰顏色鑒別法的最早記載。
順便應該指出的是,「爐火純青」是我們常用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功夫達到純熟完美的程度。其來源,現在通用的一般辭典中都說是來自道家煉丹成功時火焰發青,有的還加註「迷信」二字。這種說法恐有誤。它的最早出現應是上引的《考工記》記載。
濕法煉銅
濕法煉銅,也叫膽銅法,這是中國歷史上在煉銅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發明。
今天,鐵元素比銅元素活躍,它能在銅鹽溶液中,經過置換反應,置換出銅來,這已是最基本的化學知識。而這種置換反應,卻是由中國首先發現,並加以實際利用的。
鐵銅置換反應的發現,是煉丹家在化學方面的一大貢獻。他們在煉丹實踐中,觀察到這一置換現象,並不斷加以記錄和總結。現知這一置換現象的最早文字記錄,是2000多年前在西漢時成書的《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所記載的,「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曾青,又叫空青、石膽、膽礬,為天然的硫酸銅。硫酸銅一般是藍色結晶體,因在空氣中會部分風化失去水分,而呈白色,故又有白青之稱。曾青是煉丹家在煉丹活動中的常用葯物,被認為「久服身輕不老」。它亦被引入醫學,作為治療瘡癤等疾患的用葯,故中葯本草著作中也有記載。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即記有石膽「能化鐵為銅」。不單是硫酸銅會與鐵起置換反應,其他可溶性銅鹽也會與鐵起置換反應。對此,古代的煉丹家和葯物學家也有所發現。南北朝時著名的煉丹家和葯物學家陶宏景就說:「雞屎礬……投苦酒中,塗鐵皆作銅色」。苦酒即醋酸,雞屎礬可能是鹼性硫酸銅或鹼性碳酸銅,因難溶於水,要加醋酸方能溶解。
所謂膽銅法,就是把鐵放在膽礬溶液(膽水)中,使鐵離子置換出膽水中的銅離子,從而析出單質銅的冶銅方法。膽銅法,是一種先進的煉銅方法,為中國所首創。與火法煉銅相比較,它有著多方面的優越性。它可以就地取材,在膽水多的地方設置銅場,設備簡單,技術操作容易,成本低;只要把蒲鐵片或碎鐵塊投入膽水槽中浸漬,就可獲取銅,而且銅質精純。它的冶煉過程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可以節省大量燃料,免除鼓風、熔煉等設備,也減輕了煉銅工人的勞動強度,並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膽銅法不管是貧礦還是富礦,都可使用。
膽銅法何時由煉丹家的煉丹實驗轉成工業生產,現在尚不清楚。有人推測在唐末或五代已經開始濕法煉銅,而在北宋時已經實際應用並得到推廣,卻是確定無疑的。在11世紀末葉,北宋哲宗時的張潛已著有濕法煉銅專著《浸膽要略》,盡管此書已經佚亡,但卻反映了當時已有一整套濕法煉銅的工藝,並已有人進行了總結。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北宋時用濕法煉銅的地區有11處,分布在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其中,信州鉛山(今江西省鉛山縣)的冶銅工場有浸銅溝漕77處,紹聖三年(1096年)產銅38萬斤;而廣東韶關岑水的工場,在政和六年(1116年)產銅達100萬斤之多。據統計,在1107~1110年間,北宋政府每年收銅660萬斤,其中膽銅有100多萬斤,佔15%~20%。到南宋時,政府收取的銅中,膽銅所佔的比例達到 85%之多。濕法煉銅的方法,在明、清兩代仍繼續採用,至今仍有些地區用此方法煉銅。
生鐵冶鑄和柔化術
與煉銅一樣,中國冶鐵技術的發明亦晚於其他一些古文明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埃及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愛琴海地區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印度大約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而中國則是在公元前600~500年左右開始煉鐵的。但是,中國不似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塊煉法冶鐵時期,而是很快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和生鐵柔化技術,因此後來居上,很快躍居世界冶鐵事業的前列,並長期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歷史上中國的鋼鐵除輸往鄰近國家外,還曾遠銷古羅馬和西南亞。
在歷史上,煉鐵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塊煉法,一是生鐵冶煉。塊煉法是在比較低的溫度下進行的,它用燒紅的木炭使鐵礦石直接由固態還原成鐵。用塊煉法煉得的鐵質地疏鬆,故有海綿鐵之稱。海綿鐵含夾雜物較多,要把它製成鐵器,必須經過反復加熱鍛打。生鐵是在1100~1200℃的爐溫下,由還原出的固態鐵吸收碳而煉成。由於其熔點低,冶煉時呈熔融狀態,可直接用范澆鑄成器,從而免除了塊煉鐵加工費工費時的缺陷,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使鐵器的大規模、高效率生產成為可能。中國在公元前6世紀即已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這項技術在世界領先約2000年。羅馬人雖在公元前後也偶爾煉出過生鐵,但卻被當作廢品而拋棄,直至14世紀時,歐洲人才認識到生鐵的意義,開始生產生鐵。
生鐵的最大特點是其可鑄性,故又稱鑄鐵。但生鐵含碳量高,一般都在2%以上,往往又含有硫、磷等雜質,因而性脆,韌度低,直接鑄造出來的農具、工具和兵器,使用時容易斷裂。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的祖先在戰國時期又發明了鑄鐵柔化術。
中國早期的鑄鐵柔化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生鐵進行脫碳熱處理,使成白心韌性鑄鐵;一類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生鐵進行石墨化熱處理,使成黑心韌性鑄鐵。在西方,白心韌性鑄鐵的生產技術是1722年由法國人發明的,黑心韌性鑄鐵是1831年在美國問世的。到漢代時,鑄鐵柔化術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鑄鐵脫碳鋼的生產工藝,可以由生鐵經熱處理直接生產低、中、高碳的各種鋼材。
鑄鐵柔化術的發明,在冶金史上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它大大加快了鐵器取代銅器的歷史進程,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社會邁人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大約在明代時,出現了從生鐵到熟鐵的連續生產工藝。據《天工開物》記載,這項技術是把煉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一起,讓由煉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急攪,使生鐵液中的碳份氧化,而成熟鐵。這種連續生產的工藝,已初具組合化生產的系統思想,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了能耗,是冶鐵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
灌鋼技術
灌鋼技術是中國歷史上在煉鋼技術方面的一項重大發明。其工藝過程大致為,將生鐵與熟鐵合煉,因生鐵熔點低,熔化後的生鐵水就會向熟鐵中滲透,使熟鐵增加碳份而成鋼。因生鐵水像灌進熟鐵一樣,故稱灌鋼。這種煉鋼方法無需加熱鍛打,碳份分布均勻,且可去除部分雜質,得到的即是優質鋼材,可用以製造刀鋒的鋒刃。在1740年西方坩鍋煉鋼法發明之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方法。
灌鋼法大約創始於5世紀後半葉的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說:「鋼鐵是雜煉生柔作刀鐮者。」「生」指生鐵,柔指柔鐵,即熟鐵。北齊的冶金專家綦母懷文也說:「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挺,數宿則成鋼。」他用灌鋼造出的宿鐵刀,是當時的名刀,非常鋒利,可「斬甲過三十札」。也有人認為,東漢末年王粲《刀銘》中的「灌辟以數」,西晉張協《七命》中的「乃煉乃煉,萬辟千灌」,其中之「灌」即指灌鋼。如是,則灌鋼的創始年代可提前到3世紀時。
在灌鋼技術應用的初期階段,需經多次灌煉,方能成鋼。宋以後灌鋼技術不斷得到改進。據史籍記載,其加工工藝大致可分為3種,其發展趨勢是減少灌煉次數,以至一次煉成。
第一種加工工藝,是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三所記載的,「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其中,把柔鐵屈盤起來,是為了增加生熟鐵的接觸面,提高灌鋼的效率,並使碳份分布更加均勻;封泥則可以促進造渣,去除雜質,並起保護作用。《夢溪筆談》中還說「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反映了加工時灌煉次數的減少。
第二種加工工藝,記載於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卷十四之中。它把柔鐵屈盤改為薄熟鐵片,進一步增加了生熟鐵的接觸面,加速了「生熟相和,煉成則鋼」的進程,泥封亦改為草泥混封,反映了明代灌鋼技術的改進。
第三種加工工藝,是自清代至近代盛行於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福建等地的「抹鋼」或「蘇鋼」。其特點是,先將料鐵加熱,再把生鐵板的一端伸入爐中,待生鐵熔化時,用鉗夾住生鐵板的一端,並不斷移動,同時不斷轉動料鐵,讓生鐵水均勻地滴在料鐵上,再經鍛打,去除雜質。這種方法有利於去除夾雜,提高金屬的收得率。
壘鑄技術
中國冶金史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鑄造技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至於鑄造既作為成形工藝而存在,又成為冶煉工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達到了「冶」與「鑄」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獻中往往是冶鑄並稱,而且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常用詞彙「模範」、「范圍」、「陶冶」、「熔鑄」、「就範」等,都是由冶鑄技術演生而來的。這種冶與鑄密不可分的冶金傳統,是古代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中國鑄造技術可以說是伴隨青銅冶煉而產生與發展,其後又隨著生鐵冶煉而持續發展著。歷史上,在鑄造技術方面有很多重要的發明,並取得過很多重要的成就。例如,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象徵的商周到戰國的青銅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鑄造技術所造就的。從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和大型的隨縣編鍾群,以至大量的禮器、日用器、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術,在冶鑄工藝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疊鑄技術則是在鑄造方面的又一重大發明。
所謂疊鑄,是把許多個范塊或成對范片疊裝在一起,由一個共用的澆口和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可以得到幾十件,以至上百件鑄件。它可以批量生產,生產效率高,成本比較低,又能夠節省造型、澆注的用地,是一種比較先進的鑄造方法。這種方法在西方是隨著大機器生產才出現和發展起來的,至今仍被廣泛採用。而在中國,這種方法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已經開始應用。
現在發現的最早疊鑄件,是戰國時齊國的刀幣。它是用銅質范盒翻制出具有對稱性和互換性的范片,每兩片合成一層,再多層疊合澆注而成。
在漢代,疊鑄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本世紀70年代,在陝西咸陽、西安,河南南陽、溫縣,山東臨淄等地,都曾多次出土有漢代的疊鑄泥范。其中,以溫縣烘范窯中出土的疊鑄范數量最大,保存最為完好,計出土有16類、36種規格的疊鑄范500多套。每套鑄范由5至14層疊成,最少的一次可澆鑄5件,最多的達84件。這些鑄范的設計和製作都很精細。據分析,用這些鑄范澆出的鑄件,表面光潔度可達五級(計分14級),金屬收得率可達90%,工藝水平已相當先進。而且,從中還可以看到當時已具備了制范、烘范、疊裝、澆鑄、成器等一整套成熟的生產工藝。
『貳』 銅精礦制備的過程中主要包括哪三個步驟
一種銅精礦濕法氧化制備硫酸銅的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1)首先將磨好的銅精礦粉分散在浸出溶液中,用稀硫酸調節pH值1~2,加入氧化劑,通入空氣進行銅離子浸出;2)溶液經過濾得到含銅離子的濾液,向其中加入鐵屑作為置換劑,並用硫酸調節所得置換液的pH值,進行反應,恆溫焙燒,得到氧化銅粉末;3)將得到的氧化銅粉末進行酸浸反應制備硫酸銅.本發明的優點是:1)方法簡單,容易操作,能耗低,礦石中銅的浸出率可達98%以上;2)海綿銅純度可達90%;3)實現了生產中的循環利用;4)氧化銅的浸出率可達97%以上.硫酸銅溶液,經濃縮,結晶可得五水硫酸銅晶體,其純度可達97%該方法是在銅精礦粉中加入復配添加劑,使銅精礦中的鐵在焙燒過程中之與形成難溶於稀硫酸溶液的鹼式硫酸鐵復鹽沉澱,在浸取銅焙砂的硫酸銅時,該沉隨殘渣濾出,濾液可以不經過除鐵凈化,直接降溫結晶,過濾,便可以得到硫酸銅合格產品,濾液補加硫酸和水,調節密度,再返回浸取工段,作浸取液循環使用.該發明克服了硫酸法除鐵凈化操作復雜
『叄』 劍網3里的銅礦怎麼變成銅錠子
你要學鍛造的生活技能 然後就能吧銅礦鍛造成銅錠子
『肆』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幾種
青銅器的鑄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專門的技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代青銅器都是范鑄法的產品。這和西方各文明(包括印度河文明)很早便採用失蠟法,代表了不同的傳統。中國最早使用失蠟法的實物是屬於春秋時代,例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銅禁(放置酒器的小方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尊和盤。冶鑄青銅技術的發明和廣泛採用是有其重要的意義的。首先,青銅的原料銅和錫不像石器時代那些製造石器的石料,並不是到處都有,可以就地取材。其次,銅和錫都是礦物,其中自然銅的產地很稀少,一般銅礦和錫礦都要經過提煉才能提出金屬的銅和錫。金屬提煉出來以後,還需要翻鑄,才能鑄造出可用的青銅器來。這意味著要有一批掌握冶金技術的熟練工匠,又要一定的貿易活動和保證交通路線的暢通,才能解決原料和產品的運輸問題。這又需要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上一定的改革,以適應新的經濟情況,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商代青銅器所代表的完全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中華文明。
『伍』 銅是怎麼製造的
從銅礦中開采出來的銅礦石,經過選礦成為含銅品位較高的銅精礦或者說是銅礦砂,銅精礦需要經過冶煉提成,才能成為精銅及銅製品。
『陸』 古代如何煉銅
銅礦石-粉碎,置於柴火上-隨著溫度的上升銅礦石融化成銅水。
在我國古代的煉銅技術中,還應特別指出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了銅
鹽溶液里的銅能被鐵取代,從而發明了「水法煉銅」的新途徑。這一方法以我國為最早
,是水法冶金技術的起源,在世界化學史上是一項重大貢獻。
早在西漢的《淮南萬畢術》里,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曾青成分是2C
UCO3?CU(OH)2,易溶於苦酒(醋),又叫白青、空青。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也有:
「石膽……能化鐵為銅」的話,石膽或膽礬,成分是含水硫酸銅CUSO4?5H2O。南北朝時
的陶弘景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不僅硫酸銅,而只要可溶性的銅鹽類就能與鐵置換反應。他
說:「雞屎礬……投苦酒中(醋),塗鐵,皆作銅色」。雞屎礬可能是不純的鹼式硫酸
銅或鹼式碳酸銅,難溶於水,但卻能溶於醋,而與鐵起置換反應。從而擴大了以前的認
識范圍。
這種認識大約到唐末、五代間就應用到生產中去了。宋時更有發展,成為大量生產
銅的重要方法之一,這就是水法煉銅的「膽銅法」。這種方法比火法煉銅有許多優點:
它一則可以在產膽水(即硫酸銅溶液,俗稱「膽水」)的地方就地取材;二則設備簡單
,操作容易,不要冶煉、鼓風設備,在通常溫度下就可提取銅,不須高溫,節省了燃料
。
宋代時由於鑄造錢幣的大量需要,同時「膽水煉銅」又有上述優點,因此對「膽水
煉銅」甚為重視。宋代文獻記載,當時南方用「水法煉銅」的約有十一處,其中以饒州
德興、信州鉛山和韶州岑水規模最為宏大。北宋每年產膽銅達一百萬至一百七、八十萬
斤,占當時銅總產量的白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南宋時銅產量雖大為減少,但膽銅比
重卻大有增加,紹興(宋高宗)年間,竟占銅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膽銅的生產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浸銅,二是收取沉積的銅。目前,我國有的地
方(如湖北黃石市)還仍用這種方法生產銅。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現了銅與錫、銅與鉛的配比的改變,能夠使煉制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生變化.青銅熔點低,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同時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後來,人們又發現在青銅中加入定量的鉛,就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通過反復的實踐,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總結出配製青銅的合金規律.
古代世界冶煉生鐵的技術最早發現於中亞,但是由於煉鐵爐過小,鼓風力弱,只能煉出海綿狀的塊煉鐵.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在煉鐵技術上就開始獨領風騷,豎式煉鐵爐成了生鐵冶煉的主要設備.特別是到了漢代,國家專營的冶鐵作坊技藝精進,使生鐵得以大量生產.
『柒』 怎麼學鑄造啊!
鑄造
★准備工作
一.職業:礦物商
二.技能:工業引取(阿姆斯特丹)、礦石引取(突尼西亞/里斯本)
三.物品:船匠的鐵錘(鑄造+1修理+1)
四.書藉:船匠入門˙鑄造的書(波爾圖、普利茅斯)、 火器製作技能書(巴塞隆那)、金屬提煉書(盧貝克)、 合金精煉之書(都柏林投資40 W)
方法:(有道具的話可以直接跳到相應的步驟)
1-2級,奧斯陸買木材,用《船匠入門˙鑄造的書》做工匠工具
2-3級, 奧斯陸買木材, 用《船匠入門˙鑄造的書》做預備舵
3-5級,倫敦或普利毛斯用青銅做撤退大鍾,或者去都柏林做子彈
5-7級,都柏林用《火器製作技法》將鐵材+煤做成炮彈。或者在漢堡用《金屬提煉書》做鐵材製法、銅的製法、鉛的製法
7-9級,都柏林用《火器製作技法》將鐵材+煤做成短槍。或者在漢堡用《合金精煉之書》將銅礦+錫礦做成青銅。再者去呂貝克做黃銅。如果用鑄造練管理技能,可以做黃銅一直做到鑄造畢業
9-11級,可以都柏林繼續做短槍。或者去阿爾及爾與巴塞羅納之間,用武器書做雙手劍
11-12級,都柏林用《火器製作技法》將鐵材+煤做成大炮。在這里,可去都柏林直接刷鐵,也可在漢堡用鐵礦做鐵,前者省時間後者省書。或者還是跑阿爾和巴塞做西洋甲
12-15級,最好巴賽做炮(道具)到畢業,或者用《貴金屬煉製法》(納塔爾、索法拉投資166萬)將黃礦石(農場或者商管買),煉制金,沒有的話就去哈瓦那做黃金。也可以在都柏林做大炮到畢業或者做黃銅到畢業.
『捌』 用黃銅礦是如何煉銅的
煉銅術
在人類使用的金屬中,首先被加工利用的是天然紅銅。從中國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銅刀、銅錐、銅鑿和銅環等多種天然紅銅器,經分析其含銅量達99.8%。在埃及和美索布達米亞的最古老的文化遺址中,也曾發現被熔鑄和冷鍛而成的紅銅器。由於當時燒制陶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既有了耐高溫的陶器,又有能造出窯溫1000℃以上的高溫窯體,這就具備了用礦石冶煉金屬的條件。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已進入了冶煉紅銅的時期。最初利用的是孔雀石類氧化銅礦石。人們將它與木炭混合加熱還原,得到紅銅。隨著對熔鑄技術的熟練掌握,人們能夠更有效地利用紅銅了。
中國幾乎在開始冶煉紅銅的同時就出現了青銅。青銅主要是銅、錫的合金,其中往往含有鉛和其他金屬。由於其硬度比紅銅大而且堅韌,熔點也較低,容易鑄造,所以得到了較快發展。商、周時期,青銅技術進入鼎盛時期。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銅器。這個距今有3000年的青銅器重875kg,通耳高1.33m,寬0.79m,長1.66m,經化驗,含銅84.77%、錫11.84%、鉛2.76%和少量其他元素。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有力地說明了中國當時鑄造水平的高超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在埃及和印度發現的青銅器古跡表明,其在公元前3000年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在西歐也發現了青銅時代銅礦的豎井式開采遺址。
中國古代不僅用火法煉銅,還發明了水法煉銅。這種方法比火法煉銅有以下優點:一可在產「膽水」的地方就地取材;二則設備簡單,操作容易,常溫下提取銅,不要冶煉、鼓風設備,節省了燃料。這一方法以中國為最早,是水法冶金技術的起源,為世界化學發展做出了一項重大貢獻。
『玖』 怎麼用銅礦石祭煉銅錢
銅礦石 是不能造銅錢的,要銅礦才可以 在襄陽城按鍵M顯示李二虎(336,898)對話後,點擊左邊鑄造銅錢,要查看在襄陽礦石倉庫目前現有的銅礦石數量,再點擊鑄造,把可以鑄造的銅礦石數量輸入,確定鑄造就可以了,而銅礦換銅錢的對比是:1:11.75 1銅礦=11銅錢
『拾』 劍網3 如何鍛造銅錠
首先要學會採金,鑄造兩項生活技能。背包里要有鋤頭、錘子兩樣工具,然後挖銅礦,跑到初級鑄造師旁邊的鑄造台,點擊生活技能圖標,右鍵點擊
鑄造
然後選中可製作的物品,就會有銅錠,點擊銅錠,下面選擇製造,另外是2個銅礦製成一個銅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