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鑄造和壓鑄有什麼區別
一、發展歷史不同
1、鑄造: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2、壓鑄:1838年,為了製造活字印刷的模具,人們發明了壓鑄設備。第一個與壓鑄有關的專利頒布於1849年,它是一種小型的,用來生產印刷機鉛字的手動機器。
二、特點不同
1、鑄造:可以生產形狀復雜的零件,尤其是復雜內腔的毛坯;適應性廣,工業常用的金屬材料均可鑄造,幾克到幾百噸;原材料來源廣,價格低廉,如廢鋼、廢件、切屑等。
2、壓鑄:鑄件擁有優秀的尺寸精度、可以直接鑄造內部結構,比如絲套、加熱元件、高強度承載面。其它一些優點包括它能夠減少或避免二次機械加工,生產速度快、鑄件抗拉強度可達415兆帕、可以鑄造高流動性的金屬。
三、流程不同
1、鑄造:砂型鑄造中用來造型、造芯的各種原材料,如鑄造原砂、型砂粘結劑和其他輔料,以及由它們配製成的型砂、芯砂、塗料等統稱為造型材料,造型材料准備的任務是按照鑄件的要求、金屬的性質,選擇合適的原砂、粘結劑和輔料,然後按一定的比例把它們混合成具有一定性能的型砂和芯砂。
2、壓鑄:傳統壓鑄工藝主要由四個步驟組成,或者稱做高壓壓鑄。這四個步驟包括模具准備、填充、注射以及落砂,它們也是各種改良版壓鑄工藝的基礎。在准備過程中需要向模腔內噴上潤滑劑,潤滑劑除了可以幫助控制模具的溫度之外還可以有助於鑄件脫模。
行業趨勢
鑄造業的發展,鑄造是現代機械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因此鑄造業的發展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生產實力。據2008年統計,我國年產鑄件3350萬噸,是世界鑄造第一大國。隨著我國鑄造產業的不斷發展,國內鑄造產業將打造「四有」創新企業,即有創新思想、創新計劃、創新的制度和體系以及創新的工作方式。而在轉型升級方面,則要打造具有六大特徵的新型企業:
一,製造前端市場研發和後端服務變大,製造環節縮小的業務模式創新的企業。
二,從賣商品轉變到賣方案,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
三,以智能和集成為標志的數字化企業。
四,三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型企業。
五,先進科技、綠色製造、持續創新的企業。
六,打造高端產品、精品,引導消費、品牌制勝的企業。這樣的產業革新,相信我國鑄造業未來將更加輝煌,美好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Ⅱ 古代澆鑄鐵的模子是什麼材質
古代澆鑄鐵的模子材質常見的有泥、鐵和蠟。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我國的金屬鑄造鍛件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其中以泥范、鐵范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一、泥范鑄造,用泥范鑄造器物,是我國古代最主要、應用最普遍的鑄造方法。如滄州的五代鐵獅,當陽的北宋鐵塔,北京大鍾寺明代的大鍾等。
二、鐵范鑄造,戰國時期,我國已用鐵范鑄造。在1953年河北興隆出土的鐵范,包括鋤、鐮、斧、鑿、車具等類共87件,大部分完整配套,可以看到范的結構十分緊湊,外形和鑄件相吻合,范壁較薄(5毫米左右),且壁厚均勻,范壁均鑄有把手,以便握持。
三、熔模鑄造,在古代又稱為失蠟法或撥蠟法。是先用調好的油蠟制模,然後在外面敷上泥料制型,陰干後加熱化往蠟模,進窯焙燒,燒成後即可趁熱澆注。早在戰國以前,我國就出現了熔鑄造廠模鑄造技術。
Ⅲ 關於塔的知識
塔這種建築形式緣起於古代印度,稱作窣堵坡(梵文 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14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系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築學層面,塔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建築,其體量高大用料多樣,在不同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建塔技術也不同,對塔的建築學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壤學、地質學等諸多方面。
在東方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建築學層面。塔承載了東方的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東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Ⅳ 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是什麼
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應該是隕鐵(天然鐵隕石),它是當時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得而且性能比石頭更優的材質。
因為當時原始人類的採集、冶煉水平尚未達到冶煉提純金屬晶體甚至合金的水平。
至於紅銅(鈍銅)還是青銅,那是有史料記載的,所謂的「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
Ⅳ 槽鋼選擇哪家
銷售槽鋼的公司:河北九秦金屬貿易有限公司、重慶碩發物資有限公司、天津市國華鋼管有限公司、鄭州市紅宇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山東聊城博瑞鋼聯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1、河北九秦金屬貿易有限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正定縣正定鎮三角村村西,注冊機關為正定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法人代表為張香果,經營范圍包括鋼材、閥門管件、不銹鋼、鋁合金、防水材料、建築材料、五金交電、五金交電、塑料製品、管件、閥門、普通機械配件、不銹鋼製品。
2、重慶碩發物資有限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重慶市大渡口區八橋鎮互助村九社,注冊機關為重慶市大渡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法人代表為陳士濤,經營范圍包括銷售:鋼材、管材、金屬材料(不含稀貴金屬)、建築材料(不含危險化學品)、裝飾材料(不含危險化學品)。
5、山東聊城博瑞鋼聯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路東首雙榮商貿公司院內,注冊機關為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法人代表為付茂芹,經營范圍包括鋼管、鋼材、型材、管材、建材、鋁材、銅材、五金機電、法蘭、不銹鋼製品。
Ⅵ 中國歷朝歷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鍾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陝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台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於奴隸形象。春秋以後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製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漢時期
漢代各類材料製作的俑,對於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徵,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徵,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徵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雲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鬥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製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於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於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雲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嚴渾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傑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後,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徵。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於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於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於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於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於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於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後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於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並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後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於南朝,數量日增,並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後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後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
隋唐時期
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後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後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後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後,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於高宗、武後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庄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范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於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於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於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庄、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製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於表現人物處於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誇張而有分寸。對於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於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並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五代、宋、遼、金時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於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庄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嶽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聖母殿彩塑),江蘇直保聖寺、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徵,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並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餘件。自永昌陵以後形成定製,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於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於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
元、明、清時期
元代以後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築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築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雲台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雲台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於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築雕刻的精華薈萃於故宮建築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築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雲龍、雲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築的庄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築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後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傑作。建於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於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陝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築、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Ⅶ 能夠代表中國鑄造工藝輝煌成就的文物有哪些
歷史上的石家莊--明代 能夠代表中國科學技術、鑄造工藝輝煌成就的文物,當推正定崇因寺的銅鑄千佛墩。通古8米,構思奇巧、設計精美、造型獨特。共計1072尊佛像,是我國古代銅造佛像中的精品,現存正定隆興寺內。
Ⅷ 請你根據朝代順序,分條寫出我國冶金曾有過的輝煌歷史
中國冶金歷史
夏王朝時期
在甘肅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5000年的青銅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相繼發現的早期銅器和銅渣等,標志著中國冶金業的誕生。
商周青銅冶鑄的興盛
商周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①鑄造出世界罕見的青銅文物。如商代精美的四羊尊、重875公斤的司母戊青銅鼎及東周曾侯乙墓出土的音調准確的大型成套編鍾等。②掌握了先進的古代鑄造技術。鑄造工藝有范鑄法、分鑄法、鑲鑄法、失蠟法等;制范材料有石范、泥范、陶范、鐵范;鑄造型範結構有單面范、雙面范、復合范、疊鑄范等。③總結了最早的青銅合金配比和性能、用途關系的規律,即《考工記》所載的「六齊」。④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純銅-砷銅-青銅」發展歷程,至今尚未發現中國有砷銅階段。
東周、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冶鐵業的發展
春秋末期,煉鐵爐溫提高,得到含碳3.5%以上的生鐵,可以在較低溫度(1200℃)熔化、鑄造,並通過加熱退火,消除脆性,得到韌性鑄鐵器件。這一發明早於歐洲約2000年。戰國中期,鐵在農具、手工工具、兵器上大規模應用,冶鐵業中心逐漸形成。
秦漢時期,冶鐵業成為最重要的手工業。與東周比,秦漢鐵器具有品種多、質量好、數量大、分布廣的特點,鐵器遍及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個方面;材料質量有塊煉鐵、各種不同硬度的鋼和鑄鐵等;製作工藝採用鑄、鍛、柔化、滲碳、淬火等技術。尤其是出現了用生鐵反復加熱鍛打和淬火的百煉鋼工藝,使鋼的質量達到較高的水平。
魏晉南北朝時期冶金業最大的特點是:形成了中國古代鋼鐵生產技術的獨特體系和某些產品的規范化、系列化。
唐宋元時期冶金業的繁榮
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從多方面促進了冶金業的繁榮。首先,工農業發展需要大量鐵工具。元代潁州地區就有每年輸鐵100多萬斤,鑄農具20萬件供應市場的記載。其次,商品經濟發展使貨幣的需要量猛增,銅、鉛、錫等消耗日大,宋代部分地區還行使鐵錢。另外,宗教的興盛,藝術品和建築裝飾的發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屬。其中一些大型鑄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冶鑄的新水平。唐武則天時在洛陽鑄銅天樞,高105尺,下有鐵山圍170尺。鑄九州鼎,高14尺到18尺,用銅56萬多斤。五代時所鑄滄州鐵獅重10餘萬斤。宋代在太原晉祠鑄有四個大鐵人,在正定鑄大銅佛高73尺。元代用鐵1.6萬斤鑄鐵龜,又鑄銅殿長2.7米、闊2.5米。又有一些極為精巧的鑄件,如唐代鑄造的黃道游儀,北宋鑄造的水轉渾天儀等。這一時期的金屬加工,工藝精湛,嵌鑲銅鏡技術達到高峰,金銀飾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界贊譽。
明清時期冶金業的發展
明清以來,冶金業的規模遠遠超過前代,並發展了鑄造、鍛造、有色金屬生產和加工技術,向歐洲出口白銅、鋅這些當時還是獨特的產品。不過,清代冶金業與歐洲崛起的資本主義近代冶金工業相比,已日見落後。
Ⅸ 築就輝煌是"築"還是"鑄"
鑄就輝煌。
鑄,金屬材料融化成液體。例如鐵水(澆鑄在模具里冷卻後就定型了。)
我們的輝煌成就是不會改變的!
Ⅹ 金屬傳統工藝有哪些
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鐵畫、金銀飾品等
分類
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特種工藝品之一。明代的景泰年間,是這種工藝品 金屬工藝
的鼎盛時期,並創造了以藍為主的風格,故「景泰藍」便成為這種工藝品的美名。 景泰藍技藝到清代乾隆年間空前興盛。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曾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 景泰藍是用細扁銅絲掐成圖案,焊在銅胎上,再填點上彩色釉料,經燒制而成。這種工藝品晶瑩奪目,金碧輝煌,具有渾厚持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品種有瓶、碗、盤、煙具、酒具、燈具、糖罐、料盒、獎杯、飛禽、走獸和各種裝飾品等60餘類。
燒瓷
燒瓷,又名「銅胎畫琺琅」,與景泰藍同為金屬工藝中的姐妹藝術。它與景 金屬工藝
泰藍的區別在於不用掐絲,而是在以銅制胎之後,在胎體上敷上一層白釉,燒結後用釉色進行彩繪,經二、三次填彩、修正後再燒結、鍍金、磨光而成。 燒瓷技藝比景泰藍產生的要晚。現有最早的燒瓷製品為清康熙年間的製品「彩荷畫蓋碗」和「彩黃地纏枝牡丹唾壺」等。乾隆年間是燒瓷製作的鼎盛時期。在花紋圖案上側重於富有民族風格的裝飾;在開光製作上,注重吸收中國畫的技法;彩繪常用洋紅、粉紅做底色,視若凝霜,光亮細膩。 北京燒瓷工藝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胎體鏨金配飾燒瓷,屬高級工藝品;一類是無鏨金配飾燒瓷,屬普及品。北京燒瓷種類繁多,有瓶、盤、碗、罐、碟、盞、酒具、煙具,以及爐、鼎、爵、熏、掛瓶、插瓶等裝飾品。北京燒瓷在清代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 金屬工藝
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製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代就已有雛形,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涌規,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北京花絲鑲嵌工藝品曾在東南亞舉行的首飾比賽中榮獲優秀設計獎。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絲工藝為主,常以無胎成型。成都花絲鑲嵌中的銀燒藍、錯金銀等金銀工藝,都獨具特色。主要工藝品種有花瓶、果盤、煙具、茶具、掛瓶、首飾等。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中陳列的平填銀絲大掛盤《丹鳳展翅》、《孔雀開屏》,就是成都花絲鑲嵌工藝師們的傑作。
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 金屬工藝
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因產於浙江龍泉縣而得名。 相傳,龍泉寶劍創始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唐朝時,龍泉劍 金屬工藝
名聲大震。詩人李白曾寫下「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 龍泉寶劍的製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有單、雙劍(鴛鴦劍)、長峰劍、短峰劍等幾十種類。具有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傳統特色。 龍泉寶劍名揚海內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喜愛把它掛在室內或床頭,既為避邪,又是裝飾。
編輯本段代表
清代銅鎏金麒麟
麒麟,亦作騏麟,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在民間「麒麟送子」的說法曾廣為流傳,並傳孔子即為麒麟所送。由此可見,麒麟在中國古代人的心中,具有和龍一 清代銅鎏金麒麟
樣崇高的地位。 該銅鎏金麒麟,系用銅鑄造,高183毫米,長248毫米,全身鎏金,除上面的斑斑綠銹外,其餘部分仍金光閃爍;體態不僅較好地表現出傳說中的麒麟形象,而且還有所發展,如有能飛的雙翼等。其主要的特徵是:身體像矮個麋鹿,頭像豬頭,口張開,下有山羊鬍須,上有獨角,角的中間有分叉,眼圓,雙耳豎起,脊上有魚鰭狀突起,兩側有張開的翼,尾較長,末端膨大,呈火焰形,有四足,蹄為馬蹄狀,身上及四腿裝飾雲紋。其形象很生動,給人以一種快要飛起來的感覺。 從該銅鎏金麒麟的造型、工藝和銹色等分析,應是清代作品。
金鏨花絲
聞名於世的「金鏨花絲」工藝是中國古代宮廷工藝的傑出典範。至今 金鏨花絲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僅限於為皇宮貴族服務。用鏨刀鏨出的流暢花紋和細如發絲般的金絲所編織的精美花飾,顯示出宮廷工藝大師們的非凡技藝。這些精湛的手工藝品,採用黃金和天然寶石製成,是財富和權利的象徵。 他們以中國獨有的藝術神韻和宮廷色彩,成為世界藝術寶庫的珍品,也是國內外藝術博物館和著名收藏家的珍愛。
編輯本段相關
上海的金屬工藝
上海的金屬工藝由3部分組成: 金屬工藝
一是金銀鑲嵌,它的品種有台燈、煙盒、首飾等。造型新穎別致,線條清晰,工藝精良,無接頭痕等特點。 二是機制琺琅,它主要以小件為主,如花鳥和人像掛件、別針和戒指、手鐲、開信刀及各類刀具、指甲鉗、捲尺、手鏡、粉盒、牙簽筒、燈具、調味具等便於攜帶的小東西,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喜愛。已形成了造型精巧、圖案精美、色澤鮮艷、富麗堂皇的風格。 三是鋁制工藝品,如相片架、日歷、氣溫表、日歷旋轉兩用鏡、鑰匙鏈、掛件等。設計構思巧妙,造型簡練,色彩明快,銷路非常好。 金銀擺件「星月生輝」,是18K黃金用焊、鏨、壓等技法製成的,飛舞著的金龍從嘴裡吐出了一簇由5個小鑽石球和一個大鑽石球所組成的一組水花,這些鑽石球,都是由1,164顆圓鑽石鑲嵌而成,並巧妙地將金龍、水花、雲彩等連接在一起。同時可以旋轉的大鑽石球,又可取出做吊墜,做到一物兩用。這件作品是由年青設計師張京羊設計的,它榮獲了1982年東南亞鑽石首飾設計大賽最佳設計獎、中國地區特別獎。他的另一個設計「愛的項鏈」又在1983年東南亞地區鑽石首飾比賽中榮獲最佳設計獎和中國地區特別獎。
成都銀絲工藝面臨後繼乏人
成都是中國銀絲工藝品的傳統產區。成都銀絲工藝迄今已有2000多 成都銀絲工藝
年的歷史,戰國時期出土的銀器已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 「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其銀絲製品都是省、市外貿出口創匯主要工藝品之一。而由於近年來的低迷,現在的成都銀花絲工藝品,正面臨著重新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任。 談起銀花絲工藝人才,田渝有些感慨。「要培養一名銀絲工藝技術工人,需花費兩三年時間才能掌握基本技藝,獨立完成則需要五六年。由於其製品屬高檔工藝品,全部採用手工製作,周期長,市場容量小,經濟效益差,企業招用學徒工也十分困難。隨著老藝人及第二、三代技工相繼退休,中青年技工留下的也不多。現在只有20多個工人能製作銀花絲工藝品,而原來成都僅有的四位銀花絲工藝大師,一位已不搞本行,另兩人退休在家。干這一行很辛苦,比如,有些工序不能有風,需要在緊閉門窗的房間里進行高強度的高溫作業,熱得人汗流浹背。另外,製作工序太復雜,做成一件成品少則兩三天,多則需要一兩個月。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干這又累又不掙錢的事。」 雖然銀絲工藝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但對未來,田渝還是充滿了信心。「現在做一件藝術品不能像過去一樣,幾十年都一個樣,那樣是會被市場淘汰的。我們現在已經著手進行銀絲花工藝的改進,包括設計圖案的翻新,製作工藝的革新,在國內、國外加強對銀絲花工藝品的推廣。其目的都在於重新開拓銀絲花工藝品原來的市場,使它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使成都銀絲花工藝得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