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重慶極鼎金屬鑄造廠怎麼樣

重慶極鼎金屬鑄造廠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2-17 03:25:28

❶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

作為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是為自己做替身嗎?各位,小編可以明確告訴你,關於秦始皇為啥要鑄造十二金人,目前學術界說法不一。但,肯定不是為自己做替身。有人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說嬴政在掃清六國後,建立了我國首個大一統的封建制朝代,秦朝.嬴政建立秦朝後不久,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於是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因為嬴政怕人造反,才將天下的兵器全部沒收,這件事是真的嗎?

在秦始皇看來,只要他控制了武器,那麼底下人就不敢造反,秦朝的江山便可以千秋萬代,於是秦始皇就下令讓手下人將百姓的兵器沒收,鑄造成12金人。然而,嬴政這么做,並沒有阻止民眾的起義,鑄金人之後不久,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紛紛起義,推翻了秦朝暴力的統治。

❷ 陝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陽能工具」,專家:偉大的古人

如果說, 早在遙遠的西周時期,古人想要取火就只需要用3秒鍾了 ,不知各位相信不相信?

可能不少人都會有點懷疑。畢竟如此迅速的取火方式,不靠一點 科技 實在不太可能達到。然而, 這種3秒鍾的取火方式,靠的正是現在看起來高端無比的「太陽能」。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995年,陝西省的考古隊得到了一份報告,說是扶風郡發現了一座被盜墓賊光顧了的古墓,希望他們能過來處理一下。結果 考古隊們趕到現場,開始搶救性發掘的時候,都有點傻眼了。

畢竟「搶救性發掘」,指的是搶救墓穴,收集並保護被盜墓賊遺漏或者來不及帶走的文物。然而這一次,盜墓賊乾的可以說是相當徹底。 這座西周大墓只剩下了一點陪葬的牛羊骨頭,和一些零碎的飾品。

但在這些散亂的文物中, 有那麼一個「擺件」格外引人注目 。它看起來像是一面銅鏡,不過, 這銅鏡雖然鏡面凹陷,但頗有角度,並不像是被破壞成了這個樣子,更像是製作者的有意為之。 在場的考古隊員紛紛開始好奇起來,這面銅鏡為何會被設計成這副古怪的模樣呢?

而當周原博物館館長、知名考古學家羅西章在看到了這面銅鏡時,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來, 這面銅鏡對他來說並不算是個稀罕物。

1972年,羅西章剛剛進入考古隊,當時省里正在修建劉家溝水庫,剛好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墓葬,也出土了一副跟它差不多的銅鏡。不過,那時候大家普遍比較忙,也就把這面銅鏡的考據放下了。

現在二十年過去了,羅西章已經是一個經驗卓著的老考古學家了, 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面銅鏡的身份搞清楚。

周原是西周王朝的「龍興之地」 ,此處發現的西周墓葬和文化實在不少。而羅西章作為周原博物館的館長,對於西周時期的物件自然十分熟悉。

西周時期,青銅器是相當尊貴的存在,很多都被用於禮敬天地。而這部分禮器,在西周的諸多禮樂著作中,都有不少記錄。他在腦海里回憶了一下這些著作, 很快就把猜測的范圍,鎖定在了一件叫做「陽燧」的東西上。

這「陽燧」又是何物呢?

根據記載,它正是古代利用太陽能取火的工具。《周禮》中記載,在周朝,就有專門的官員,隨身攜帶陽燧, 「取火於日」 ,可見, 早在3000年前,人們就基本掌握了將日光的熱能轉化為火的辦法。

而宋代科學家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更是直接指出了 陽燧是一種「面窪」的鏡子,也就是凹面鏡 。並點明了 陽燧的生火原理,就是極為科學的凹面鏡聚光,甚至連焦點和焦距都說得一清二楚。

當然,沈括的說法也有很多人不認同, 認為這不過是對古人生火的一種想像和模仿。

因為北宋時期, 人們早就 探索 出了極易摩擦生火的火鐮 ,這種東西輕輕一刮就火星直冒,可比要對著陽光被曬得睜不開眼的陽燧省事多了。所以, 陽燧對不少人來說,都屬於一種比較「老土」的東西,不怎麼用,也不怎麼了解。

再說, 北宋時期的中國已經有了玻璃,也有了眼鏡和放大鏡,所以做個曲面鏡不成問題 。用玻璃做出來的凹面鏡,在取火方面肯定是比不透明的銅鏡要容易得太多。換句話說,當時的人們對於銅鏡陽燧是沒什麼概念的。

那麼,沈括該如何證明,他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不是基於現有陽燧而附會於古代的「想像」,而是 古代的確已經掌握了將銅鏡打造成陽燧的技術呢?

所以,哪怕有《夢溪筆談》的背書, 史學界對於西周時期的「陽燧」的模樣仍然有一些質疑。

而現在羅西章面前的這個凹面銅鏡,如果真的是《周禮》中所說的陽燧,那麼它所能反映出的意義將是十分巨大的。畢竟這代表著, 早在3000年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學會了,利用太陽能高效率地取火造火,也能讓我們對於古代人的智慧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

而要驗證這個猜想倒也不難,羅西章現在手裡的這尊陽燧,雖然已經銹跡斑斑,直接拿來聚光的話效果極差,但是 完全可以將其仿製出來,用復製品進行試驗。

說干就干,羅西章立刻聯系了光學廠,委託了他們兩件事: 第一 ,測量一下這面凹面銅鏡的製作是否有章可循, 第二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他們能夠將其復制出來。

而光學廠那邊發回的消息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首先 ,這面銅鏡的弧度確實是經過精密設計過的,完全可以用來聚光。 其次 ,這面銅鏡的內部構成十分透明易懂,完全可以輕易仿製。

光學廠之所以敢打這么大的包票,其原因很簡單, 這銅鏡的製作材料,古人已經很詳細的寫出來了。 《周禮·考工記》中,對於陽燧的製作方法,寫的是 「金、錫半,謂鑒燧之齊。」 也就是說,製作銅鏡類器物時,銅錫比例應當保持各半的比例。而 光學廠經過分析,發現這銅鏡的鑄造材料比例,與《考工記》嚴絲合縫。

1995年8月,羅西章從光學廠拿到了這面熠熠生輝的銅鏡仿製品。與其他仿製出的青銅器金燦燦的外表不同, 這個凹面銅鏡渾身上下散發著銀白色的光澤。 這是因為錫的比例過高。但正是這金屬光澤,大大加強了太陽光的反射能力。

在現場諸位專家的見證下,羅西章將仿製品對准了陽光,隨後, 他拿起了一團宣紙,放在了距離銅鏡10厘米的地方 ,這里是被光學廠測算出來的 焦點所在的地方

只過了3-5秒鍾,只聽得一聲輕微的爆裂聲,宣紙被成功引燃了 ,在熊熊火焰之下,在場的考古隊員無不歡欣鼓舞,慶賀著我們古代先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了證明。

陽燧的發現,證明了 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掌握了幾何光學原理 。而這份三千年前的「太陽能工具」的問世,也得到了舉國的震動,甚至 有專家將其稱呼為「第五大發明」

不過,可能有些人會比較好奇, 既然「陽燧」如此神奇,為什麼一直以來如此名不見經傳呢?

對此有兩點解釋。 第一點 ,陽燧雖然取火極為方便,但到底還是 受限於天氣情況 ,如果連天陰雨,那陽燧的泛用性立刻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後期,我國發明了更為方便快捷的火鐮、火石來取火。

第二點,那就是陽燧在古代可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日用品 。就像「鼎」這個東西既可以用來當作炊煮的器具,又可以當作用來敬頌天地鬼神的禮器一樣,陽燧在古代也有著極強的禮樂意義。

畢竟,「陽燧」是 「取日之精華」,算是在奪天地之造化。 所以在古代,一尊上好的陽燧,需要取 至陽之日的極陽之時 打造,可以說是神聖感拉滿。這種行為也就導致了陽燧這種東西的流通性,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上層的干擾。

但隨著漢代以來,鐵器文化的傳播和青銅器禮樂功能的弱化,陽燧在我國開始不聲不響地走進了千家萬戶, 直到火柴傳入我國才徹底退出了 歷史 舞台。

如果各位留意的話,就會在歷朝歷代都能發現陽燧的身影 ,宋代甚至出現了雙面陽燧鏡,一面照容,一面取火,可謂是既顧及了 社會 生活,又方便了生產生活。

這些遺留下來的陽燧,作為實用的工具和禮器,其上面的裝飾,也反映了中國人的自然觀和科學觀,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而西周陽燧的發現,更是進一步地佐證了《周禮》中凹面鏡取火的真實性,把我國利用幾何光學的 歷史 提高到了三千年前,在全世界中居於領先的地位。

❸ 大克鼎:央視帶火的稀世國寶,禁止出國展覽,它的3千年不簡單

3000年前的貴族,死在了泥土裡,3000年後的貴族,卻活在了 歷史 中。

華夏 歷史 兩個時代的連接,是一件國之重寶:

它藏身於亂世,又現身於亂世,帶著290個字的 歷史 信息,從時空深處緩緩走來。

3000年前,一個叫「克」的西周貴族男子,在香煙裊繞的祭台之前,為它賦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嚴密工整的金文銘刻下誓文:

也就是說:「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謙讓,淡泊寧靜,清醒智慧……」

辭藻濃釅華麗,深深刻在青銅鼎身,彷彿只有創造了青銅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紀念祖先的光輝。

宛如時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飛煙滅。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一位婦人站在雜亂破舊的宅院里,對著這件國寶,心裡只回想著:怎麼把這件寶貝看好呢?

兩句誓約,讓這件國之重寶跨越時光,3000年的傳奇熠熠生輝:

它就是在央視首季《國家寶藏》里走紅的西周大克鼎,現藏上海博物館,位列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名錄。

大克鼎的珍貴之處在於,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價值,它背後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現了華夏正禮的流傳,盛滿令人戳心感動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別呢?

讓阿倫帶你回到這首詩的現場,只見塵土飛揚之間,西周先祖正帶領部族精銳築田建家:

時間流轉,當西周王朝跨越詩里的季節,來到創立兩百多年後。

我們看見,上面這幅辛苦創業的 歷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傳頌。

這種對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傳在詩經里,還棲身西周的青銅器之上,成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時必定要刻下的頌詞。

說到這里,你一定好奇,貴族家裡那麼多青銅器,這個時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銅鼎。

事實上,青銅鼎的 歷史 遠比西周王朝久遠。

最初的時候,作為炊具的一種,鼎用來烹飪。

當然,要吃上炒肉絲之類的炒菜還得等上幾千年,當時人們用鼎來把食物煮熟,約等於現在的鍋。

這點從鼎的器型就能看出來,後人總結「鼎」這種器具的特點就是:

常見的鼎包括三足圓鼎,以及四足方鼎,糾糾站立在華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來,隨著古代 科技 的發展,鼎的材質也發生了巨大轉變。

最早期的鼎常見為黏土燒制。

青銅冶煉技術興起後,中國的先民開始用青銅鑄造,讓鼎披上了光華燦爛的外衣。

與此同時,鼎的功用也漸漸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禮儀的神秘光芒。

從《史記》來看,青銅鼎與祭祀禮儀相聯系,最早可起源於中華始祖黃帝。

鑄成寶鼎後,黃帝成仙。

而根據一些傳說記載,大禹創建夏朝後,收集天下金屬鑄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異獸。

鼎從此成為「天命」象徵,走上至高王權的寶座。

不過,雖然傳說里的九鼎至今難覓蹤影,但從考古發現來看,青銅鼎在華夏晨光微熹之時就已被統治者採用。

在被認為是夏都陽城遺存的二里頭遺址,就曾出土過珍貴的青銅鼎。

這件如今看來走「極簡風」的網格紋青銅鼎,雖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類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義重大, 是我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里年代最早的青銅鼎。

從此,青銅鼎飛進上古時代的貴族禮儀,象徵著剛剛萌生的權威。

而中國的青銅書頁,從此徐徐打開。

當 歷史 的車輪碾入商朝,伴隨著青銅文明的繁榮,象徵國命的青銅鼎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在這段時期,王族祭祀必備青銅鼎。

在商朝,因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採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嚴、莊重、神秘成了青銅鼎的主要特徵。

比如從商代中期開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雖然論實用性,方鼎不如圓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鑄造復雜詭秘的圖案。

因此那些獸面紋、雲雷紋和夔紋之類的紋飾,從商代中晚期開始爬上鼎身,讓人一眼望去繁復而瑰麗。

像是著名的後母戊鼎(又稱作司母戊鼎),巍然森嚴,彷彿一頭遠古的青銅巨獸。

這種裝飾,承載著商朝貴族希冀通過青銅鼎與神靈溝通的心願,將青銅鼎的藝術形式推向了一個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變了。

西周時代,伴隨著思想觀念的發展,周朝 社會 不再像商代那樣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在家族血緣紐帶的基礎上,建立起禮樂高度發達的文明。

那麼,所謂的禮樂都靠什麼來傳達呢?

其中的禮就包括青銅器的身影。

這時期的青銅鼎,作為珍貴的家業,被貴族們用來祭祀天上神靈與祖先。

於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禮器」。

如此一來,青銅鼎上鑄造的花紋也進化出了新的模樣,走出了商朝的裊繞迷霧,走進了西周的華夏正禮。

整體來看,西周的青銅鼎風格更為素凈與簡約。

圓鼎一般腹部向外傾斜,變得更淺,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纖細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見為了區別於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樸素簡單的審美觀念。

到了西周中期,這股簡約風在青銅鼎上颳得更甚。

紋飾簡化為樸素的重環紋或竊曲紋,最多在青銅鼎的柱足上裝飾一些獸面紋。

除了風格和器型的變化,關於怎麼使用「鼎」?西周的禮制還明確按貴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幾個等級。

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列鼎制度」:

後世所謂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說話像天子一樣有分量。

如此一來,青銅鼎赫然成了貴族家庭的「身份證」,用多少鼎、怎麼用,完全取決於所處的 社會 階級。

在西周王朝念誦祥和的貴族禮樂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時期。

這天,一個叫「克」的貴族男人喜提周王賞賜,被封為「膳夫」,執掌宮廷飲食。

神廚從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鑄造了神器「大克鼎」,用來感謝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傳3000年的國之重器從此誕生。

這件神奇的大克鼎長的什麼樣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說是一件龐然大物。

高達約93厘米,重達200千克左右,擁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與此同時,這樣一幅厚實的身軀,被3隻蹄足穩穩支撐著,再配上一對挺拔的大耳朵,顯得格外敦厚可愛。

更加難得可貴的是,作為西周中期的青銅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紋飾上表達著時代變化下的風格轉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鑄刻了連綿寬廣的波曲紋,與環狀的紋飾緊密結合,大方簡潔,與商代銅鼎遍布的華麗花紋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沒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龍形紋,還在鼎足的部位裝飾了突出的饕餮紋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無論龍形紋還是獸面紋,漸漸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壇。

這些圖紋建立在動物變形的基礎之上,將商代的獸面紋簡化為抽象的形態,一眼望去不再猙獰可怕,反倒多了幾分萌萌噠的意味。

比如青銅鼎上的猛獸只剩下大大的雙眼可以辨別。

除了風格和紋飾上的變化,大克鼎誕生的時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

作為貴族標志身份的寶物,在青銅鼎上刻下銘文也開始漸漸風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銘文,則向今天的人們傳遞著千年之前的華夏之禮。

周人循規蹈矩,銘文的上半部殘留著方塊格,每個方格里規規整整地填著一個字。

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內壁,分為28行,筆跡蒼勁有力,圓潤工整,是現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國書法史地位超然。

這290個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分為兩段。

第一段描寫喜提「膳夫」崗位的克,飲水思源,窮盡自己能想到的美辭,熱切贊揚祖父師華父對周朝輔佐的功績。

這段記載印證了西周貴族代代相傳的制度,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膳夫克繼承的正是祖父的貴族身份,因為祖父曾擔任「師」的官職,他才得以獲得周王封賞。

而獲得周王的任命後有何賞賜?都寫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貴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賞給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這樣一塊地盤,怎麼能沒有人呢?

於是伴隨土地,周王還賞賜了克大批男女奴隸和基層官吏,當時貴族的生活里離不開音樂,還送了他一支樂隊。

在大克鼎這本青銅之書上,這些銘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會 寶貴的一手資料。

對於西周時期的貴族制度、禮儀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可以想像,鍾鼓齊鳴的雅樂,養尊處優的生活,克的貴族人生,享受著鍾鳴鼎食的特權,無需在意現實生活的風雨。

盡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貴族的形態,註定讓一些人活在了雲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當克悠然享用著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沒有抬起過眼簾,看一眼窗外忙碌終年卻仍舊一無所獲的奴隸呢?

如果看不見,不知他是否曾聽見奴隸內心的吶喊:

無論如何,後來的 歷史 驗證了,西周建立的禮樂並不能實現想像中的永恆。

在大克鼎鑄成之後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入西周都城鎬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國等諸侯國保護下東遷洛陽。

當曾經的周天子換了新家,天下也徹底換了主人。

諸侯並起之間,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春秋時代正式來臨。

爭霸的烽煙里,信奉的是強者為王。

以列鼎制度為代表的貴族禮樂被一次次破壞,最終漸漸退出了 歷史 舞台。

大克鼎當然不能倖免。

應該是在西周末日來臨前的某一天,戰火燒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亂之下,克的族人將大克鼎等家族珍寶埋入地下,隨即背井離鄉,踏上了漫漫的逃難之路。

在當時,像克這樣埋下珍寶流落他鄉的,一定還有很多其他貴族家族。

因為時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銅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當這些貴族走向逃難時,也許曾想過有一天他們還能重返故鄉。

但很顯然他們沒有,消失在了 歷史 的深處。

就這樣,大克鼎沉入黃土下的黑夜,直到將近3000年後,與另一位「真正的貴族」重逢在人間。

「慢點抬,當心啊!」

1937年的中秋節,蘇州城裡一點燈光也沒有。

遠方炮火隱約,毗鄰的上海淞滬戰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飛機卻先行一步,這天把蘇州城的電廠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蘇州潘家的這片小院。

能看見幾個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奮力往一個土坑裡搬著重物,原來是潘家的當家人潘達於,還有幾個家裡的親戚和木工。

而他們奮力藏匿的龐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寶,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蘇?

事情緣起於幾十年前的光緒年間,這一年在陝西扶風的法門鎮,一處遺忘近3000年的青銅窖藏破土而出。

據說發現時,這處窖藏十分豐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還有一套克鍾在內的1000多件青銅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當時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亂歲月,這批珍寶重見天日後,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賣給了洋人,有的徹底銷聲匿跡,無處可尋。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國內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後輾轉流入了美國芝加哥美術館、日本書道博物館等等,再也無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貴顯眼的大克鼎,自然讓更多人惦記著它的歸宿與命運。

消息不脛而走,不久後北京城裡流傳出了一條新聞,工部尚書、大收藏家潘祖蔭集齊了「海內三寶」!

一時之間,無數人艷羨不已。

所謂的「海內三寶」,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極品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歷經3000年風霜、重放光芒的國之重器!

那麼,這赫赫有名的潘祖蔭是何來頭呢?

潘祖蔭,出自蘇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吳茶潘醬園」的說法,也就是說潘家以經營醬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蘇州之後,除了傳統的醬料業務,還積極從事海外貿易。

比如當時的清政府常購買東洋銅料鑄造銅錢,潘家與對日貿易就曾聯系緊密。

如此幾世積累下來,潘家成為蘇州巨商,積累財富無數。

而難得可貴的是,雖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賈而好儒、富而好禮」,是江南一帶著名的文化世家。

這個「禮」字,也道盡了潘家幾代人的追尋與堅守。

首先,潘家歷來重視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雖然商賈起家,但走出了好幾位政壇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蔭做到了工部尚書的高位,他的爺爺潘世恩當年也曾高中狀元,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個時代半個多世紀,被稱為四朝元老,顯赫一時。

其次修身齊家,酷愛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動盪歲月里耗盡家財,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

因此,當潘祖蔭偶然之間發現了大克鼎的蹤跡,立刻耗費巨資買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僅僅一年後他就離開了人世,將所有收藏歸屬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寶貝的潘祖年,沒有辜負哥哥的信任,他堅持著家門的教誨,這些珍貴的青銅器沒有丟失一件。

並且,眼見當時的北京城風雨飄搖,形勢越發吃緊,潘祖年歷經掙扎,帶著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寶輾轉回到蘇州。

亂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許因為心力交瘁,不久後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可即便如此,臨終前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家裡的這些文物。

他對妻子潘達於說:「你一定要好好看著這些寶貝啊!」

正是這句話,讓年輕的潘達於記了一輩子。

可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在接踵而至的戰火里,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

一個女子,不但要撫養子女、撐起一個家,還要時時刻刻守著國寶,簡直難於上青天。

可潘達於無論遭遇怎樣的危險,遇到怎樣的困難,不離不棄守護著這些國寶,從不曾想過拋棄或變賣。

事實上,當時各路勢力都打過國寶的主意,形形色色的政客、掮客和騙子,絡繹不絕登門造訪,但都被潘達於巧妙地應對過去。

30年代中期,國民黨派人帶話給她,說在蘇州蓋了樓,想要「借」寶貝展覽。

潘達於聽出裡面有詐,於是直接婉拒,後來面對威脅利誘,她也始終不為所動。

也許在她的心裡,始終回響著丈夫臨走前的囑托:我要守好這些寶貝啊!

但更大的危險很快降臨了。

1937年剛入秋,日軍侵略踏過上海,眼見即將吞噬蘇州。

十萬火急之際,這年的中秋節,柔弱的潘達於帶著家裡親戚和木工,趕緊在後廂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裝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夠隱蔽,埋下大克鼎後,她小心地把方磚鋪在了上面,還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這樣過了7年安然無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裡人赫然發現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塊,她心裡一驚,趕緊讓人悄悄挖出寶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無損,只是木箱子腐爛。

雖然長舒了一口氣,但眼見地下沒法再藏,怎麼辦呢?

潘達於想來想去,又心生一計:事已至此,最危險的地方也許最為安全。

於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廂房的一角,讓孩子找來一大堆破衣爛衫,把鼎身遮蓋得嚴嚴實實。

這樣無論怎麼看都只是一個雜物堆,和家裡的陳舊正好融為一體,根本看不出來。

就這樣,雖然每天提心吊膽,但外面兵荒馬亂,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辦法了。

大克鼎暫時安全了,可事實上更難的是,歷經多年戰亂,此時的潘家,昔日財富如流雲飄散,早已不是從前貴族一般的生活。

這些年來,除了避難,她帶著一雙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蘇州城南石子街的舊宅里,艱苦維系著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經富貴,生活於重壓之下,只要看到牆角里靜靜卧著的大克鼎,盡管聽不見鼎身上3000年前的貴族頌詞,潘達於的心裡還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這件寶貝,還是保住了啊!

對著潘達於的「命根子」,漸漸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著這座鼎,是要留給誰呢?

面對這些疑問,潘達於雖沒有回答,但很快他們等來了答案。

1951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寫道:

這封言辭懇切的信件,正是來自潘達於。

原來,潘達於決定,將畢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內的國寶級青銅器,統統捐獻給籌建中的上海博物館。

隨後大盂鼎1959年轉入中國 歷史 博物館,也就是如今的國家博物館。

面對潘達於的慷慨捐贈,收到稀世珍寶的文物部門備受感動,很快給她送來了兩件東西:

2000萬元(當時流通的舊幣)獎勵和一張獎狀。

出人意料的是,潘達於退回了獎金,後來捐獻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張獎狀,在床頭掛了50年。

在退錢的信里,潘達於還寫道:「賜予獎狀舉行典禮已深感榮幸。」

對於她的義舉,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著親戚去上海博物館看鼎時,有人好奇地問她:

苦苦守了一輩子,為什麼不繼續留著這些寶貝呢?

對此,潘達於只淡然地說:

「放在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無怨無悔的她,一直教導著自己的子女:

可以說,跨越3000年的時光長河,被潘達於守護一生的大克鼎是幸運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為現存至今的中國青銅器轉型期間的代表禮器:

大克鼎無論是器物本身的非凡價值,還是承載 歷史 信息的珍貴銘文,都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禮儀之邦與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彌足珍貴的國之重寶。

與此同時,與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達於,則讓我們看見:

3000年前的西周貴族,把華夏之禮刻在青銅,而3000年後的精神貴族,把華夏之禮刻在了心裡。

如果說潘達於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禮」,拼盡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寶物。

那麼她的後半生,則守住了家國的「禮」,為了中華文明的傳承無私捐出了畢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銅上的禮,也許會被 歷史 遺忘,但刻在中國人心裡的禮,在 歷史 上永遠閃耀生輝。


凡是過往,皆能打開序章!

近期分享連載中,查看往期可點擊:

別羨慕日本茶道,這座中國古塔的倒塌,復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❹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要詳細過程

煉鐵:

輸料系統把燒結礦(由燒結廠燒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輸入到高爐頂的布料系統,由布料系統均勻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爐內。熱風系統將風吹進高爐,焦碳燃燒形成一定的高溫(1150--1200度)化學氣氛,燒結礦中鐵的氧化物在這種溫度和環境下發生還原反應。

礦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變成一氧化碳,還有一些雜質氣體被高溫排走,進入除塵凈化系統和高爐燃氣回收系統,無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礦石中的鐵被還原後在高溫下行成液態鐵水。

鐵水又叫生鐵。生鐵可分三類:一類是供煉鋼用的鋼鐵(硅SI含量小於1.25%);一類是供澆鑄機件和工具的鑄造鐵(硅含量大於1.25%);還有一類是鐵合金(主要是錳鐵和硅鐵)。

煉鋼:

實質上是將鐵水(生鐵)加溫並添加不同的元素,通過吹氧等手段,使鐵的含碳量降低到0.2-1.7%的冶煉過程。可煉出多種不同質地的鋼。如加錳,就煉出錳鋼;加鎳、鉻、鈦就煉出不易生銹的鋼。

(4)重慶極鼎金屬鑄造廠怎麼樣擴展閱讀:

鐵碳合金分為鋼與生鐵兩大類,鋼是含碳量為0.03%~2%的鐵碳合金。碳鋼是最常用的普通鋼,冶煉方便、加工容易、價格低廉,而且在多數情況下能滿足使用要求,所以應用十分普遍。按含碳量不同,碳鋼又分為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隨含碳量升高,碳鋼的硬度增加、韌性下降。

合金鋼又叫特種鋼,在碳鋼的基礎上加入一種或多種合金元素,使鋼的組織結構和性能發生變化,從而具有一些特殊性能,如高硬度、高耐磨性、高韌性、耐腐蝕性,等等。經常加入鋼中的合金元素有Si、W、Mn、Cr、Ni、Mo、V、Ti等。

合金鋼的資源相當豐富,除Cr、Co不足,Mn品位較低外,W、Mo、V、Ti和稀土金屬儲量都很高。21世紀初,合金鋼在鋼的總產量中的比例將有大幅度增長。

含碳量2%~4.3%的鐵碳合金稱生鐵。生鐵硬而脆,但耐壓耐磨。根據生鐵中碳存在的形態不同又可分為白口鐵、灰口鐵和球墨鑄鐵。白口鐵中碳以Fe3C形態分布,斷口呈銀白色,質硬而脆,不能進行機械加工,是煉鋼的原料,故又稱煉鋼生鐵。

碳以片狀石墨形態分布的稱灰口鐵,斷口呈銀灰色,易切削,易鑄,耐磨。若碳以球狀石墨分布則稱球墨鑄鐵,其機械性能、加工性能接近於鋼。在鑄鐵中加入特種合金元素可得特種鑄鐵,如加入Cr,耐磨性可大幅度提高,在特種條件下有十分重要的應用。

鋼鐵中碳的來源:煉鐵的原料之一是鐵礦石,鐵礦石主要成份是Fe2O3,沒有碳。煉鐵的原料之二是焦碳。煉鐵過程部分焦碳留在了鐵水中,導致鐵水中含碳。鋼鐵的生產 由鐵礦石煉生鐵。

由生鐵作原料煉鋼,煉鋼的過程主要是除碳的過程.還不能將碳除盡,鋼需要有一定量的碳,性能才達到最佳。

按冶煉設備

⑴轉爐鋼 用轉爐吹煉的鋼,可分為底吹、側吹、頂吹和空氣吹煉、純氧吹練等轉爐鋼;根據爐襯的不同,又分酸性和鹼性兩種。

⑵平爐鋼 用平爐煉制的鋼,按爐襯材料的不同分為酸性和鹼性兩種,一般平爐鋼多為鹼性。

⑶電爐鋼 用電爐煉制的鋼,有電弧爐鋼、感應爐鋼及真空感應爐鋼等。工業上大量生產的,是鹼性電弧爐鋼。

按鋼的品質分

⑴普通鋼 鋼中含雜質元素較多,含硫量ws一般≤O.05%,含磷量wP≤0.045%,如碳素結構鋼、低合金結構鋼等。

⑵優質鋼 鋼中含雜質元素較少,含硫及磷量ws、wp,一般均≤0.04%,如優質碳素結構鋼、合金結構鋼、碳素工具鋼和合金工具鋼、彈簧鋼、軸承鋼等。

⑶高級優質鋼 鋼中含雜質元素極少,含硫量ws一般≤O.03%,含磷量wP≤0.035%,如合金結構鋼和工具鋼等。高級優質鋼在鋼號後面,通常加符號「A」或漢字「高」以便識別。

❺ 司母戊鼎的鑄造者究竟是誰

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而鑄造,因鼎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鑄造時間:商朝時期—商後期(約前14~前11世紀);祭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後)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❻ 山海經:九鼎傳說之謎團其一,到底是大禹鑄造還是夏後啟所鑄

在古史傳說中,「九鼎」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徵之物,但關於九鼎的鑄造者,卻出現了三種不一樣的聲音,那麼傳說中那個「九鼎」的鑄造者究竟是誰,是大禹還是夏啟?還是後來的黃帝?

關於「九鼎」的鑄造者,一種說法是大禹,一種說法是夏啟,另一種則是黃帝。而在這三種說法之中,黃帝鑄九鼎應該是後世周人所創制的神話傳說,所以並不是九鼎傳說的源頭。

而在疑似夏都的二里頭文化中也的確有青銅鼎的存在,這足以說明,夏代已經具備鑄造青銅鼎的技術條件,但問題的焦點在於:是「平水土」的大禹鑄造,還是「家天下」的夏啟所鑄?

「禹鑄九鼎」的說法由來已久,流傳兩千年以來一直被當作信史,在古籍中明確指出九鼎為大禹所鑄者,是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

司馬遷以其著作的影響力,將這種說法流傳後世,此後諸多史家也沿襲此說,遂成定論。

但是,在先秦典籍中關於夏人鑄鼎的說法,最早可見於《左傳·宣公二年》,書中記載了著名的楚子問鼎的歷史事件,王孫滿回答鼎的來歷之時,就明確指出是夏人所鑄:

文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夏之方」到底是夏禹還是夏啟,但是在古代文獻中幾乎存在這么一個慣例: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麼事情,但卻沒有明確具體對象的時候,這個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啟!

諸子百家中同樣支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墨子,他在書中明確指出,是夏後啟鑄造了九鼎:

那麼,面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該何去何從?

首先,按照一般文獻的記載順序來看,啟鑄造九鼎的說法明顯更早一些,而禹鑄九鼎的說法則相對而言是後出的,所以應當取先說比較合適。

此外,按照文獻中兩人相關事跡而言,大禹的一系列行為諸如「平水土、定九州」都像是立國之前的准備工作,而真正意義上夏王朝的立國者,毫無疑問應該是夏啟,那麼夏啟通過鑄鼎行為來象徵自己對於天下的擁有,自然也是最為合適不過的。

以《山海經》為例,其中所記載大禹之事,基本可以歸納為這三類:

1.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海內經》

2.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海外北經》

3.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海外東經》

第一種是「始布土,定九州」為的是平息水患,劃分區域;第二種是「殺相柳,除民害」為的是鎮壓敵對,改善民生;第三種是「豎亥步天」確定四極,明確疆域。

再看《山海經》中關於夏啟的記載,出現了這么兩種「與眾不同」的事件。

這里「天穆之野」的夏後開,形象為珥蛇乘龍,顯然不僅是人間帝王,更像是一種神人結合體,那麼他做了什麼事?

誰也沒想到,他竟然上了三重天闕,拿了天帝之樂《九辨》與《九歌》之後滿載而歸,而這種說法顯然有著一種「受命於天」的意味。

而「大樂之野」的夏後啟,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跳著「九代」這種巫舞,明顯是在舉行某種祭祀活動。

所以如果從《山海經》所描述的「禹啟之事」來看,夏啟的種種行為,更像是在敘述他完成世界創造之後,作為人間帝王以及至上天神的宣誓活動,而此時鑄造九鼎以紀功立威,顯然更加符合邏輯。

❼ 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偉,整體古樸、莊重,有著凜然的氣勢就是司母戊丈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下面我跟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丈方鼎

介紹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2]。

國博展覽中的司母戊鼎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後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傳奇經歷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

自從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之後,質朴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於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堵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蔣介石參觀司母戊鼎(1948年)第二天夜裡,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一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裡,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方鼎的出土始終是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消息還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駐安陽飛機場的日軍警備隊長黑田榮次前來“參觀”,後北平古董商蕭寅卿也來秘密造訪,並表示願出20萬銀元購買,但要求村民將鼎砸成四至十塊,以便分批裝箱運走。村民受20萬銀元誘惑,真的開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鋼鋸條鋸,但由於方鼎的硬度高,沒鋸動。後來,村民認為把方鼎破壞了太可惜,還怕萬一蕭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會很難出手,於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將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來。

後來,消息傳到日偽憲兵隊耳中,憲兵隊多次前來搜尋。村民為了防止寶物被日本人搶去,便採取了迷惑敵人的辦法將方鼎轉移到較遠的地方埋藏起來,而在原來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別的出土文物。日本憲兵找到這一埋藏地點,將這批文物搶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來。(砸下的鼎耳亦因為歲月而丟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同年10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60壽辰,駐軍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1948年夏,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而國民政府終究因重量問題沒有把其運往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隻鼎耳一直沒有找到,專家們仿照鼎上另一隻鼎耳將它補鑄上去,算是完整了。

名稱爭議

司母戊鼎

認為“母戊”為墓主人的廟號。“司”讀“祀”,即祭祀的意思。認為這三個字的銘文表示該鼎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屬於殷墟3期)之母的廟號,該鼎即為商王文丁所鑄,是用來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員通過形制確定後母戊鼎屬於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後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時期,因此此說很快被否定。一般情況下,是判斷一個器物的年代,要通過它的地層關系,然後在底層關系的基礎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組合。但是後母戊鼎重現於世時既沒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沒有發現墓葬。因此對於後母戊鼎年代的判斷,只能從器物形制著手。專家們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為四個時期,每一時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徵。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細長,根據鼎腿與鼎腹的比例關系,專家們判斷,後母戊鼎應該是比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徵。

商的人名以天乾地支為自己的稱號,這樣,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現相同稱號的人。甲骨文中提到過,配偶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們分別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時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內,而武乙王屬於殷墟三期,後母戊鼎與這個時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後母戊鼎

將“司”字改釋為“後”字。“後”在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後”,並且新說認為“母戊”並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應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司母戊鼎銘文拓片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發掘給出了我們答案。婦好乃商五武丁的一個王後,史載她主持祭祀、打獵、英勇善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將軍。考古學家在婦好墓中發現了司母辛鼎,而通過對比發現司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後母戊鼎一致,兩鼎之間的合金配比情況也極其相似,這就有力地證明後母戊鼎確屬殷墟2期。這也幫助我們斷定後母戊的“戊”應該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個王後“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時候,祭祀者把銘文和紋飾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對著自己。這種紋飾大多為饕餮紋,它是陰間和陽界溝通的使者,也有專家認為,這種猙獰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龍,是龍的一種變體。在煙霧繚繞之中,龍會把祭祀的信息帶到天上。祭祀之後隨葬於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為武丁王的王後,後母戊鼎的體積幾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則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員在當年後母戊鼎出土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區中共有大墓11座,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規格是僅次於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後——女將軍婦好,她的墓葬並沒有進入王陵區。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幾個妻子,為什麼僅僅有武丁的王後“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規格呢?這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另一個謎。

更名

2011年3月底,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三層的青銅廳開展後,國寶級青銅器司母戊鼎將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據中國文物網記載,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國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鼎腹內壁鑄有銘文,舊說認為其表示該鼎為祭祀母戊而作。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已對司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將“司”改釋為“後”。因為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後”在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處則以釋“後”為妥。2011年3月,隨著基本陳列《復興之路》對公眾開放後,在完成改擴建的新國博,司母戊鼎已改名為“後母戊鼎”。

中國的鼎文化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國博藏品信息

藏品簡介

名稱:後母戊鼎

高:133厘米

口長:112厘米

口寬:79.2厘米

用途:炊食器

所處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出土時間:1939年

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

藏品信息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內壁鑄有銘文“後母戊”而得名,“後母戊”是某位商王母親的廟號。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此器形制巨大,雄偉庄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國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器。

饕餮紋,又叫獸面紋,它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等藝術處理,而創造出的一種神秘的形象。[3]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後母戊鼎於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此後,歷經磨難,躲過了日本侵略者的搶奪,新中國建立後,入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我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4]

文物研究

鑄造工藝

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6]

文物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有關青銅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記載,認為在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三個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以及根據銘文可知,後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

❽ 什麼是模具

模具是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

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製作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業之母」的稱號。

根據加工對象和加工工藝可分為:

加工金屬的模具;加工非金屬和粉末冶金的模具。包括塑料模(如雙色模具、壓塑模和擠塑模等) 、橡膠模和粉末冶金模等。 根據結構特點,模具又可分為平面的沖裁模和具有空間的型腔模。模具一般為單件,小批生產。

(8)重慶極鼎金屬鑄造廠怎麼樣擴展閱讀:

模具配件中關鍵的部件之一是模具彈簧。

1、模具彈簧包括:日標模具彈簧、德標模具彈簧、簧、聚氨脂彈簧,通常模具彈簧指的是矩形模具彈簧。

2、模具彈簧廣泛應用於沖壓模、金屬壓鑄模、塑膠模具以及其他彈性運動精密機械設備、汽車等領域。

3、模具彈簧材質一般選用鉻合金鋼。鉻合金彈簧鋼具有耐高溫、剛性大、壽命長的特點。

4、矩形模具彈簧具有體積小、彈性好、剛度大、精密度高、製作材料呈矩形,表面分色噴塗(鍍)以區分不同負重,外表美觀等特點。

閱讀全文

與重慶極鼎金屬鑄造廠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氨壓縮機皮帶傳動裝置 瀏覽:81
哪裡做養殖設備的多 瀏覽:206
廣州廣一閥門廠 瀏覽:242
閥門as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696
902軸承是什麼地方用的 瀏覽:179
維西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95
手持電動工具的導線長度不得超過多少米 瀏覽:551
閥門上面帶細管是什麼閥門 瀏覽:928
a6怎麼改啟動儀表 瀏覽:6
汽車儀表盤靜電干擾怎麼辦 瀏覽:766
白色儀表盤燈什麼顏色 瀏覽:265
ed工具箱2進不了游戲 瀏覽:555
冰櫃沒製冷紅燈不亮什麼原因 瀏覽:4
蒸汽和空氣管道用什麼閥門 瀏覽:964
球磨機支撐裝置的作用 瀏覽:75
機械設備有安全控制裝置 瀏覽:439
本田雅閣儀表盤有顆數是什麼標志 瀏覽:401
機械制圖如何繪畫表格 瀏覽:951
找墓用什麼器材 瀏覽:790
人受到超聲波有什麼反應 瀏覽: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