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發展經過那6個階段,這些階段對應的年代分別是什麼朝代
根據青銅器的發展過程,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
一。【形成期】
據古文獻上紀載,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
②按歷史時間大致上分為: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以後三類。
一。【商周時期】
最開始原始先民們只會做石器和陶器。後來,人們學會了開采冶煉金屬,上層社會開始用銅鑄造器物。早期青銅器大體上是模仿陶器製作的,沒有獨特的風格。到了晚商時期,青銅器在上層生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完全進入了青銅時代。這一時期,青銅器用於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型精美,巧奪天工,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能力。西周以後,青銅器進一步發展,表現為酒器衰落飲食器興起,鑄造的銘文很長,歷史價值超高。但是,商代銅器的神秘,雄奇的氣象減少了。
二。【春秋戰國】
春秋時,青銅器開始衰落,紋飾變得簡單,程式化,器形減少。但新工藝開始出現,銅器上出現了金銀錯,即用於裝飾圖案,又用於銘文。到戰國時,在南方的荊楚地區出現了失蠟法鑄造,同時,部分銅器的紋飾和銘文採用刀刻。另外,這一時期的銅器銘文逐漸減少,銘文的性質發生了質變,歷史價值降低,由早起的記錄歷史事件變為記錄鑄造工匠官府名稱。
三。【秦漢時期】
秦漢以後,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徹底衰落了。但是,仍有部分器物用銅鑄造,比如銅鏡。總之,青銅器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珍愛的器物。從漢代開始,就有人收藏青銅器,一直到今天一直到今天,青銅器都是國內外博物館的重要藏品。,青銅器都是國內外博物館的重要藏品。
⑵ 銅器的鑄造是在什麼時候
據史料記載,夏王朝初期就開始了銅器的鑄造。「昔有夏後(啟)使蜚鐮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說明夏代建國之初就在各地開采銅礦,用來鑄造兵器和禮器。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夏王朝的國都遺址,即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中,不僅出土了許多青銅器物,而且還發現了鑄造青銅器的作坊,從這些考古發現就可以看出夏代青銅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
後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於商朝的都城亳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又遷於周朝的鎬京。後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這就是所謂的「鼎在國在,鼎失國亡」。
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傳國之鼎僅傳三代。約2000年後,因周末戰火頻仍而神秘失蹤,至今不知所在,成為千古之謎。
⑶ 青銅器時代是哪個朝代
夏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達,被稱為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時代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中國的青銅時代是指哪三代
中國步入青銅時代,大體經歷了早、中、晚期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1、早期。
以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見二里頭遺址)為代表,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間。加上山西夏縣東下馮、山東岳石文化、遼寧長城東邊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黃河上游的四壩文化等,都相繼出現了品類繁雜的青銅製品,在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人殉和人牲。
2、中期。
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時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約當公元前16——13世紀,以河南鄭州二里岡文化為代表 ,此時期奴 隸 制 國 家進一步發展,青銅器數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禮器,貝幣大量出現,人殉、人牲更為普遍。後一階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約當公元前13——前10世紀(穆王以前)。此時中國青銅時代達於鼎盛,也是奴隸制發展的典型時期。
3、晚期。
從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階段。此時期列國都城形成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金屬貨幣大量流通。青銅鑄造工藝取得突出發展,出現了分鑄法、失蠟法等先進工藝技術。到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推廣,青銅製造業才逐漸衰落。
青銅器在哪個朝代時期最發達
商周時期,青銅器最發達。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⑷ 中國的青銅時代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夏朝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始,但這一時期青銅兵器的數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製原始兵器。商周時期,軍隊與戰爭規模擴大,對兵器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避免遭到更大殺傷,還開始用青銅製造各種防護裝備。與此同時,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也為製造青銅兵器和青銅防護裝備創造了條件。因此,商周時期兵器和防護裝備的面貌大為改觀,它們鑄造精美、種類繁多,成了這一時期刀光劍影戰爭奇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⑸ 青銅時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青銅時代指的是約從公元4000年至公年初期的這一階段。青銅時代處在銅石並且用時代以後,早於鐵製品時代以前,世界各國進到這一時代的時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邊、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在公元4000~前3000年已應用青銅器,歐洲在公元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擁有青銅器。埃及、北非之外的非洲應用青銅比較晚,大概不遲於公元1000年~公年初期。南美洲直到接近公年11新世紀,才發生冶銅核心。中國則在公元3000年前把握了青銅冶煉廠技術性。
中國的青銅文化藝術始於黃河河段,起源於公元21新世紀,止乎公元5新世紀,大致等同於參考文獻記述的夏、商、西漢至春秋戰國時期,約經歷了1500很多年的歷史時間。青銅時代在地質學上是以應用青銅器為標示的人們文化發展的一個環節。處在銅石並且用時代以後,初期鐵製品時代以前,在全世界范疇內的編年范圍大概從公元4000年至公年初期。世界各國進到這一時代的時代有早有晚。已有了青銅器和隨著的提升,農牧業和手工業者的生產率能力提升,物質條件標准也逐漸豐富多彩,青銅鑄造術的創造發明,與石器時代時代對比,起了劃時代的功效。
⑹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青銅器是哪個朝代的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到了夏朝,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工藝精美,種類繁多,青銅器冶煉技術和青銅器製造工藝高度發展,生產規模大。造型奇特的青銅四羊方尊和巨大的司母戊鼎等,就出自商朝。司母戊鼎是商朝後期的鑄品,此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製造雄偉,工藝高超,紋飾華麗,據說,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而西周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於祭祀,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曾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像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曾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商朝代表著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商朝人在青銅冶煉技術的基礎上,認識了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史上重要的金屬一一鐵,並最先發明了鍛鐵工藝,這對人類有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