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鑄造器皿過程
一 陶范鑄造的工藝流程 所謂陶范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體並傾倒入預先制好的陶質鑄型中,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幾何形狀和物理化學性能的器件的工藝過程,這是是一個復雜的多工藝過程,其典型工序流程如下:
圖1 青銅器鑄造工序流程(引自《中國上古金屬技術》)
殷墟鑄銅遺址從未發現煉爐和煉渣,表明冶煉和鑄造工藝是分地進行的。因此,安陽的青銅生產工序不包括上圖的左邊第一個方框里的礦石開采和粗煉,但不排除有精煉的工序。由上圖可見,在澆注開始之前,制備陶范的工序和熔煉合金的工序是同步進行的。以下我們概述各個環節的具體做法(鑄型的製作部分詳見即將發表於《考古》的《殷墟青銅禮器鑄型製作工藝》,本文從簡)。
(一) 鑄型的製作
1、造型材料的選取和制備
這一步驟即圖1所示的泥料選取和泥料加工工序。
為了解殷墟時期造型材料的選擇和制備工藝,必須對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進行科學檢測。迄今為止,殷墟已發現的幾處較大的鑄銅遺址中,只有苗圃北地和孝民屯東南地出土的部分陶范做了較為詳細的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殷墟陶范採用當地的粘土,經淘洗、練泥、陳腐的工序進行處理,並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鹽物質)、植物質等羼和料,主要是為增加陶范的耐熱急變性能,改善鑄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熱度和潰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數量多於陶器,這可能與鑄造性能的要求有關。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塗紅色細泥漿或者煙熏的現象,可能是為提高表面質量所採取的舉措。
必須指出,究竟使用何種粘土,是地下的生土,還是河流的沉積土,一直存在討論。而使用化學方法進行分析,難以得出直接的結論。目前筆者正在與威斯康辛大學的Jim Stoltman教授合作,利用偏光顯微鏡分析陶范的物理結構,了解原材料的選擇和孱和料的添加等工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做法更便於恢復歷史的本真。先民們在對材料進行改性的時候,首先看到是它的物理性能的變化。比如淘洗,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含泥量,雖然化學分析顯示氧化鈣有降低,但這不是古人的目的。換言之,可以通過氧化鈣的降低的現象反證造型材料可能經過淘洗,特別是面料經過淘洗。
2 鑄型的設計和製作
鑄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撐組合而成的帶有內部空腔的封閉實體,空腔即為待鑄物體的形狀。范形成器物的外表,芯則形成器物的內腔、孔以及某些中空部分。范與范的結合面謂之分型面。
殷墟鑄型的做法是將陶土塑製成模,可能採用了類似陶器的製作工藝,模的形狀是按照制范的需要設計的,因此較大器物的模一般是按照不同的部位分別製作,整體模型中不必要的部分會被省略,以節約材料和工時。模上花紋的製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表面貼附泥片,上面雕刻花紋;一種是在模的表麵塑制主體花紋的輪廓,再用硃砂描繪次一級花紋的線條。
用模翻范,在范上剔刻花紋的細部,有些花紋是直接在范上模印或刻制的,如�1�7肩部的圓渦紋(如圖9),這種做法可視作侯馬時期模印法的先聲。
安陽陶范有兩種做法,即李永迪命名的I式范和II式范。前者分型面上沒有榫卯,背部光滑,僅有一個水平或垂直的凸棱,較薄,可能主要在三家莊階段和殷墟一期使用。I式范中有些花紋范,多為一組較窄的花紋,可能是嵌入外面的陶范使用的。II式范主要在殷墟二期以後使用,它的背部凹凸不平,為指窩按壓的痕跡,分型面上有榫卯。
針對不同形狀和種類的青銅器,一般是按照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來分范,分范的形式比較復雜,這一問題將另文詳述。使用復合范的辦法製作高浮雕獸頭,即在器物范上留下空腔,在凹槽內放置一塊范泥,用活塊獸頭模壓印出獸頭,也有可能鑲嵌小獸頭范。
由於對耐火度、退讓性和潰散性的高要求,芯很可能是單獨製作的,而並非如石璋如所言是完全用模颳去鑄件壁厚製成的,特別是一些大型器物的芯,往往是依託不同部位的范,使用粗砂泥夯築而成。出土的芯一般呈磚紅色,質地較為鬆散和粗糙,不同於質地細膩的模。足等部位的盲芯往往設有泥芯撐,用以同范配合。形成器物空腔的芯帶有芯頭,芯頭側面有榫,中心有凹窩,用以同底范配合。帶有銘文的泥芯多半是由泥模翻印而來,翻印後的陽文還需經過刻制修整,在字的筆畫旁邊可見清晰的刻槽。其上頂面帶有配合用的凸榫,用以鑲嵌到器物泥芯上。
3 鑄型的乾燥、焙燒和裝配
鑄型制就的下一工序是乾燥,組裝之後整體焙燒還是分別焙燒之後組裝,還存在不同意見。組裝之後還要再次乾燥(同時也是預熱),方能澆注。 范脫模後,需在背陰處自然乾燥(陰干),使水分緩慢而均勻地蒸發,這對控制范的變形,保證其嚴密性至關緊要。小型鑄型可能是在烘范窯中焙燒的,窯形結構與小型陶窯相同。這一步驟的重點在於焙燒工藝,譚德睿曾認為陶范焙燒溫度高於850度,筆者和劉歆益合作研究,初步認為焙燒溫度可能只有600度左右,遠遠低於陶器的燒成溫度。這也與萬家保的復原實驗的數據比較接近。
多數鑄范都在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以配合組成鑄型。在芯和范之間有時還需要設置金屬芯撐。
大型器物需要使用底范,芯和底范是聯接在一起的。有些大型器物直接在底面夯築底范,比如孝民屯發現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
三足器通常在足的上方安放澆口范,其中一足作為澆口,另兩足是出氣孔,圈足器的澆口也設在足上,底范會做出澆道的部分。
至此,整個鑄型製作完成。
(二)合金的熔煉和配製
這個問題是整個鑄造流程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基本上所有的步驟都是推測,並且存在爭論。
1 關於熔銅器具的討論
安陽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均出土大量經高溫灼燒的陶質殘片,有些表面有高溫灼燒的裂痕(圖2),有的表面已經釉質化,呈玻璃態,背面有泥條盤築或者草拌泥的痕跡。以往的學者都認為這就是熔爐的殘片,採用內燃式加熱。對苗圃北地出土的殘片分析顯示,除1個樣品的燒流層內有較多量的銅外,另外兩個樣品只有微量的銅,3個樣品均有痕量的錫、鉛等存在。
圖2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質殘片(上:正面,下:背面)
筆者曾分析2片這種樣品,發現有較高的二氧化硅含量和氧化鈣含量,特別是背層,氧化鈣含量更高。推測殘片的原料很可能是在原生土內加入砂粒和蚌粉得到的。樣品背層的燒失量較大,說明還另外加入了植物莖葉,也就是由草拌泥糊成。其中1塊樣品的焙燒溫度高於900℃。有1塊樣品上附有很少一點銅渣,經檢測,含銅、錫、鉛三種元素 。
筆者在對安陽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量這種「熔爐」殘片進行整理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殘片表面都沒有附著金屬,即使灼燒得很厲害,表面已接近釉質的樣品,從外觀上也看不到金屬的遺跡,只有少量殘片表面粘附有木炭和金屬。但是,在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普遍發現一種表面粘有銅液的殘塊,有粗砂硬陶和細砂泥質兩種,出土時均為小片,不能復原(圖3)。此類殘片多數有數層襯面,每層襯面均粘有銅液,證明它多次修繕和使用。爐襯表面與銅液接觸部分呈灰綠色,且多已燒成了小孔蜂窩狀。背面多為較疏鬆的紅燒土。劉嶼霞曾多次提到許多紅燒土碎片上有煉渣,可能就是這種遺跡 。苗圃北地的發掘者也認為它屬於坩堝類的熔銅工具 。
圖3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坩堝殘片(上:正面 下:背面)
這不禁使人產生一種疑問�1�7�1�7遺址中的「熔爐」和「坩堝」殘片到底與金屬熔煉是何種關系?
鄭州南關外早商鑄銅基址出土了一座熔爐的殘底,爐的上部殘失,只剩一直徑約1.60-2.60米的近橢圓形凹坑,坑內填有銅渣、爐壁塊、木炭屑、大口尊、坩堝片和紅燒土塊等。作者推測這是一座熔銅爐,熔銅的工序是先放木炭、次置坩堝、最後再燃火熔銅 。
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出土了近千塊的「熔爐殘片」,表面燒成龜裂甚至玻璃化,有的還粘有木炭和銅粒,背面有草拌泥的爐圈。但是鍋底狀的所謂「爐缸」,則內附銅渣兩層,材質為紅燒土,非常類似於上述的這種坩堝殘片 。很難想像,這種不同質地的所謂「爐缸」和「爐圈」屬於同一熔爐的不同部分。
北窯鑄銅遺址還出土了兩座燒窯,窯壁平整垂直,內壁燒結成流狀,外壁為紅燒土,窯頂封閉,平頂,窯頂中心偏北設一圓筒型煙道(圖4)。雖然該窯還屬於橫穴形的升焰窯,但其燃燒室和燒成室的結構型配置已經接近於馬蹄形半倒焰窯,具有較好的加熱效果 。發掘報告中並未提及這個燒窯的用途,但很可能與熔煉金屬有關,因為如果是烘范窯,通常僅燒到幾網路,無法達到讓窯壁都燒流的程度。
因此,荊志淳教授和Jim Stoltman教授提出:真正的熔銅器物可能是坩堝,而不是那種陶質熔爐,換言之,是坩堝直接接觸金屬液,而熔爐則是加熱坩堝的器具,這樣才能滿足澆注時高達1200-1300℃的要求。巴納先生曾經設想過這樣的熔銅器具,陶窯內放置很大的外熱式坩堝,堝壁出銅處做得很薄,有管道和窯壁相通,熔化時將管道堵住;銅水化得後,打開管道用棍捅破堝壁,銅水即瀉出供澆注用(圖5) 。華覺明曾置疑其坩堝的尺寸太大,不能保證合金的熔融,如果坩堝一捅即破,則很難保證其熔煉過程中不會熔穿。盡管存在上述疑問,筆者仍舊認為這種設想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因為其能夠達到較高的溫度,也能解釋為何許多熔爐殘片表面都沒有粘附銅液,它們很可能是窯壁的殘片。但是,由於陶質熔爐殘片的燒流層也曾檢測出多量的銅,因此還不能否認其作為熔爐的可能性。
為此,筆者和Stoltman教授分別提取了大量樣品,欲對這兩種殘片的化學成分、顯微結構和製作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荊志淳和岳占偉在安陽著手進行復原實驗,測算這種窯爐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以期作進一步的討論和深入研究。
圖4 河南洛陽北窯地下升焰式橫穴窯
圖5 巴納設想的熔銅窯爐圖
2 鼓風
鼓風設施的應用和改進,對於冶金技術的發展至關緊要。
我們在安陽的所有鑄銅遺址都發現了陶管(圖6),少數陶管表面粘有銅渣,它與銅器鑄造有關是勿庸置疑的,侯馬鑄銅遺址也曾出土類似的遺物,並認為是鼓風的工具 。在周原也有類似的發現。泰利科特的《冶金史》一書中有埃及金匠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的材料(約1460B.C.,如圖7)。但是這種陶管的用法可能與這種埃及的吹管有所區別,具體如何使用,目前還不清楚。
圖6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陶管
圖7 埃及金匠用陶吹管吹火助熔(轉引自《中國古代金屬技術》,326頁,圖8-20)
「橐」這種風囊鼓風器,盡管並不知道確切始於何時,卻在古書中多有記載。盡管在商代並未發現橐或其他鼓風器的遺存,但是《金文編》附錄上11中有「 」 字,此字一般出現在爵、觚、鼎上,形如皮囊,應為「橐」的古寫,又《甲骨文編》中有「 」字,如同用手提引皮橐,這些都可以作為商代使用皮風囊的佐證。
在清代劉�1�7雲《礦政輯略》中說,這種鼓風的皮囊,是使用一整張黑山羊的皮縫合,僅在腹部留出小孔,塞入竹筒,深約兩三寸。使用的時候,將皮囊套在腳上用腳踩住,一手提住皮頭,從上到下按壓,則風就會從竹筒中噴出,可用於炊事或者冶煉。這種原始形式的皮風囊,至今仍在許多原始民族中使用,如民族學調查所見的藏族使用的皮囊(圖8),由通風管、皮囊和閉合裝置組成,操作者用手啟閉控制鼓風 。印度也有類似的材料,與藏族使用的非常相似(圖9)。這種工具對於小規模熔煉還是很適用的,便攜,製作也方便。
圖8 藏族使用的皮囊(轉引自王工碩士論文)
圖9 印度使用的氣囊
目前還無法確知安陽時期鼓風的器具和作用形式,但是據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即已使用多橐鼓風。以安陽當時熔煉合金的溫度以及規模而論,很可能已經使用多橐鼓風,並且,商代的鼓風器可能比藏族使用的皮囊還要復雜。
3 合金的配製
商代青銅合金的配製是在專門的鑄造場地或者作坊中進行的。到了晚商階段,已經熟練掌握了銅-錫-鉛三元合金的冶煉和熔化技術。當時的工匠對於青銅合金配比與機械性能的關系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並且對於操作也有相當嚴格的控制,已經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來有意地採取不同配比的合金。同時,原料的供應是否豐厚,社會風氣的變化以及等級身分的尊卑,都可能對青銅器的合金配比造成影響。
但是,迄今為止,殷墟青銅器的合金配製的工藝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苗圃北地鑄銅遺址曾出土了一件長方形銅塊,有學者推斷其是作為鑄造青銅器的備用料 。這塊銅塊究竟是人們有意生產的低錫合金錠?還是澆注錫青銅器時多餘金屬液的結塊?此銅塊中的錫是人為有意識加入的,還是冶煉含錫銅礦時帶入的?仍有待判定。由於沒有發現錫錠,故殷墟出土的大量錫青銅器是如何合金化的,尚需進一步研究。殷墟小屯村E16坑曾出土有2塊鉛錠。2塊鉛錠的金屬部分含高純量的鉛及微量鋅、砷 。鉛錠的存在表明是用金屬鉛直接配製青銅合金的。。近年來安陽在一處商代水井中發現一件橢圓形的大金屬塊,對其進行分析檢測,將對此問題有所幫助。
(三)澆注
澆注是將熔融的銅合金注入鑄型型腔的過程。為了提高充型能力,可能採用了預熱鑄型、過熱澆注和配製充型力強的合金等措施。
預熱鑄型是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之一,萬家保在復原試鑄商代青銅器時將鑄型預熱到300-400℃ ,馮富根等則預熱至400-500℃,澆注時的鑄型溫度在200~300℃ ,均得到了較滿意的結果。
無論是純銅還是銅合金,液態溫度越高,流動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強,反之則相反。因之,澆注溫度要高於熔點。現代鑄造工藝將這個溫度差稱之為過熱溫度 。殷商鑄銅的澆注溫度尚未見諸測定報告。萬家保復原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350℃ ,馮富根等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200℃、澆注溫度在1100~1200℃ 。根據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熔爐溫度為1200~1250℃ ,可知馮富根等人的試鑄更接近於真實情況。另外,過熱溫度越高,銅合金的吸氣能力越大,易使鑄件生成氣孔。因此,過熱溫度的掌握應恰到好處。
小型器物當是用澆包來澆鑄的,大型銅器則可能使用澆包和槽道澆注。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了一座半地穴式的工棚,底部安放有大型的長方形底范,如前圖16所示,同時殘存幾條有流向的灰色發亮的流面,據推測是銅液流經的槽道。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猜測,如果將澆包安放在當時的地面上,鑄造時捅開,銅液即可由槽道而注入安於棚底的鑄型 。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也位於半地穴的F43內,說明這種猜測是有道理的。大型器物鑄造時有可能已採用《天工開物》所載槽注法,採用四到八個澆包同時槽注。
(四)鑄後加工
《荀子�6�1疆國篇》稱「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蠡盤盂,刎牛馬,忽然耳。」這一段話不僅特指銅劍鑄作,於先秦青銅器製作亦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他把器件鑄作明確地分成鑄造、鑄後加工兩階段。
其中,前四句概括了古代青銅器冶鑄工藝的四個要素,意為:鑄型必須形制端正、尺寸准確,要用優質的銅錫配製合金,匠師具有熟練的技巧,合金的熔煉、澆注均要火候得當。這體現了先秦時期人們對於冶鑄技術要訣的理解,為人們多所援引。但是,後一段被提及的比例遠遠低於前者,說明人們沒有將鑄後加工置於應有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鑄後加工對於器件的最終質量具有關鍵的作用,通常包括脫范、清理、磨礪等。脫范後有局部缺損的鑄件還需補綴。
器物鑄成冷卻後,用力敲打即可去除鑄范,泥芯因附著器內,較難去除,需要使用工具將其剔鑿出來。然後使用錘擊、鋸截、鏨鑿和刮削等手法,以去除澆口、飛邊、毛刺和多肉等。所用的工具包括一些金屬器具,比如銅削、銅刻針等。
殷墟青銅器的補綴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熔補,即直接以熔融銅液傾倒在需補綴的孔洞或裂隙上;另一種是補鑄,如果青銅器的一部分或附件,如足或�1�7等,由於種種原因未鑄成或斷折,則需在殘體上做范,再經澆注與器體熔接而成。
鑄坯變為成品、具有較好的外觀,磨礪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青銅禮器上的磨痕現仍清晰可辨,應是用粗細礪石逐道加工而成。孝民屯鑄銅遺址就出土了數千塊磨石,大小、厚薄、形狀不一,質料有粗、細砂岩兩種,用之打磨修整銅器的表面,也說明該道工序的工作量之大。殷墟鑄銅遺址中木炭往往與礪石同出,在磨光之後,有可能使用木炭在水中打磨器物,使銅器發亮 。
那麼,鑄後加工的工作量到底在鑄作過程中佔有多大的比重呢?由於缺少記載,僅憑出土實物和冶鑄遺存的情況難以得到確證。華覺明根據史貽直、德成等於乾隆二十四年編纂的《欽定工部則例九十五卷》的記載進行了統計和計算,用撥蠟法製作爵、�1�7等禮器,鑄造階段用工量僅為用工總量的4.20%~5.30%。如以鑄造用工量為1,則前期准備的用工量是7.07~8.92,鑄後用工的加工量高達10.29~15.09。即使除卻鏇里合口、年號鐫刻、燒古諸項商周青銅器沒有的工藝,仍然高達6.29~10.18 。由此推測:商代青銅禮器形制復雜,又僅用銅質、石質工具進行操作,依器件復雜程度不同大概接近6~10的范疇,象司母戊鼎、司母辛鼎這樣的大件,或者還需更多。
也許正因為鑄後加工如此繁復,才迫使鑄師們代復一代地想方設法改進工藝,殷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的發達、鑄銅工序的嚴格可能與此不無干係。在一定條件下,不利因素之逼迫正是促進工藝更替的重要動因。理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演進的本質及有關因素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㈡ 明刀的鑄造年代
關於明刀的鑄行年代,古錢學家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鄭家相先生認為,明刀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通行最久最廣的貨幣。王毓銓先生認為,尖首刀和明刀是「同時期不同地區」鑄行的兩種貨幣。彭信威先生對明刀提出了具體的鑄行年代及鑄行原因。彭氏認為,明刀「大概流通於公元前4世紀末和第3世紀,這是燕國戰爭比較多的時候,磬折刀大概鑄行於公元前第3世紀的後半……」。朱活先生認為,明刀的開始出現,「可以上推到桓(前372~前326年)、文(前361~前332年)到昭王,晚期相當於燕王喜(前254~前222年)」。石永士、王素芳認為明刀最早鑄於春秋晚期,方折背刀幣鑄行於戰國中晚期。 燕國在使用明刀之前發行的是尖首刀。今所發現第一期明刀以河北中北部為最多,北京及遼寧地區以第二、第三期居多。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明刀占各地明刀出土總數的一半多,而且在郎井庄和高陌村還出土了鑄造明刀的陶范和泥范,由此證明燕下都是明刀的始鑄地。燕下都位於河北易縣東南25公里,北依北易水,南臨中易水,北、西和西南有山巒環抱,東南面向華北大平原。它是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進取和防禦趙、齊的軍事重鎮。關於燕下都的年代,其發掘者認為始建於春秋晚期。《水經注·易水》所記載的「昔燕文公徙易」中的燕文公應是公元前554~公元前549年在位的燕文公。此時,北方戎狄各部強大,對薊都構成威脅,為擺脫戎狄包圍,燕被迫遷都。公元前541年,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於太原後,燕國的北部疆域才日趨鞏固,故燕下都的營建年代應從文公徙易開始。文公徙易後,並改易為燕下都,更不徙都。文公遷都後,不可能一到新地就馬上開爐鼓鑄明刀,而且在燕下都還出土了眾多的尖首刀和尖首刀范,說明文公徙易之後最初一段時間還是以尖首刀為貨幣行用。?
80年代,在河北靈壽古城出土了一批明刀,包括本文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世本》載: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顧(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桓公徙靈壽。」《史記·趙世家》載:「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中山都城靈壽的布局與燕下都有不少相似之處,這應該是受到了燕文化影響的緣故。中山國的明刀仿製於燕明刀,說明燕一期明刀至遲在公元前414年已開始行用。?
綜合燕下都的營建年代和中山國的明刀使用情況,我們大致可以認為燕一期明刀始鑄於戰國早期,一期明刀作為燕國最早的法定貨幣,一直參與流通,直至燕亡。? 1978年,在易縣燕下都第10號遺址,T36清理了H456灰坑,出土了兩合刀幣范以及其他一些陶器的殘片,兩合刀幣范屬V式明刀的范模,即第二期刀范。?
根據陶器的排比關系和燕下都陶器的分期,H456號灰坑的時代約在戰國中期,或稍早一些,這就為H456號灰坑出土的刀化范提供了時間上的可靠依據。因此,我們將第二期明字刀化的流通時間定為戰國中期偏早階段。此時,燕正處於發憤圖強時期。燕王噲即位後,努力振興燕國。他以身作則,「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池台榭,外不畢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苦身以憂民」,「勤身而憂世」,「好賢」。他的鄰國——中山國的統治者也深切地感覺到他聰明過人,富有統治經驗,明於天下事理。因此,韓非曾經非常感慨地說:「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在燕王噲的刻苦努力和燕國各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燕國的實力很快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據《韓非子·說疑》篇記載,當時的燕國出現了「地方數千里,持戟數十萬」空前強盛的局面。 ?
今遼寧、赤峰、吉林等地所出明刀,常以第三期數量居多。吉林輯安、旅順後牧城驛戰國墓等,均單獨出土第三期明刀。赤峰蜘蛛山、遼陽三道壕等遺址出土的明刀常伴有其它貨幣,但都是些年代很晚的貨幣,包括「明化」、「一化」、「半兩」、「五銖」等方孔圓錢。經多年來的調查,燕北長城一線多發現有戰國時期的鐵農具、明刀,其中也以第三期明刀數量居多。?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卻東胡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那麼這條長城是何時開始修建的呢?《史記》並無明確記載,但卻說:「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可知秦開是秦舞陽的祖父,荊軻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如果向前推三代(60~80年),秦開應是昭王時期的人。是時燕國強盛,與秦開卻胡千里,築長城的史實是相符合的,所以長城修築的年代當在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初,燕也正是在這以後開始對東北實現有效統治。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這段時間內,這個地區一直是東胡族聚居,考古學上表現為以青銅曲刃劍為主要特徵的北方草原文化,燕文化遺存發現不多。直到戰國中期以後,燕文化遺存才逐漸增多,並且逐步取代東胡遺存。?
天津歇馬台遺址出土第三期明刀,同出於同一地層的陶壺和北京懷柔縣西漢早期墓中陶壺形制接近(26)。燕下都第44號墓出土明刀67枚,其中66枚屬本文中的第三期(27),同出的鐵戟、鐵劍、銅戈、帶鉤等皆屬戰國晚期形式。靈壽中山國古城內出土較多的明刀,獨不見第三期形制,所以我們認為第三期明刀當在趙滅中山(公元前296年)之後。?
因此推斷第三期明刀的始鑄時間為戰國後期偏早階段,一直流通到戰國末期。此時,燕國通過昭王的大力整頓而「殷富」,士卒樂軼輕戰」,真可謂是國富民強,商品經濟活躍。因而對貨幣的需求量也增大。在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明刀中,第三期數量佔76.47%之多(表1)。戰國晚期,燕國經濟的發展,使明刀鑄行量增多,但日趨激烈的兼並戰爭也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一些破壞和影響。第三期明刀鑄造開始粗糙,背文開始出現潦草作風。
燕下都出土明刀分類統計表
明刀雖以形制差異分為三期,但不能說三種形制不同的刀幣可以截然斷開,不存在過渡形式。它們是一脈相承的貨幣文化,它們之間的演化、發展是前後相關、首尾呼應,交叉進行的。因為貨幣不同於其它器物,有它的歷史沿襲性,所以我們不能排除燕亡後,在秦半兩錢進入燕地之前,明刀繼續在燕地使用的可能。
㈢ 什麼朝代鑄造過兩寸長的青銅釗
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戰國後期,隨著鐵器的興起,青銅劍逐漸走向了衰落。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那個時候沒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歡玉,從玉字的造字結構就可以看出。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用於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
㈣ 灰口鐵鑄件表面粗糙 什麼原因
灰口鐵鑄件,我認為表面粗糙是正常的吧,質量的好壞應由更多指標確定
質量要求主要包括外觀質量、內在質量和使用質量。外觀質量指鑄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缺陷、尺寸偏差、形狀偏差、重量偏差;內在質量主要指鑄件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能、機械性能、金相組織以及存在於鑄件內部的孔洞、裂紋、夾雜、偏析等情況;使用質量指鑄件在不同條件下的工作耐久能力,包括耐磨、耐腐蝕、耐激冷激熱、疲勞、吸震等性能以及被切削性、可焊性等工藝性能。
鑄件質量對機械產品的性能有很大影響。例如,機床鑄件的耐磨性和尺寸穩定性,直接影響機床的精度保持壽命;各類泵的葉輪、殼體以及液壓件內腔的尺寸、型線的准確性和表面粗糙度,直接影響泵和液壓系統的工作效率,能量消耗和氣蝕的發展等;內燃機缸體、缸蓋、缸套、活塞環、排氣管等鑄件的強度和耐激冷激熱性,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工作壽命。 影響鑄件質量的因素很多,第一是鑄件的設計工藝性。進行設計時,除了要根據工作條件和金屬材料性能來確定鑄件幾何形狀、尺寸大小外,還必須從鑄造合金和鑄造工藝特性的角度來考慮設計的合理性,即明顯的尺寸效應和凝固、收縮、應力等問題,以避免或減少鑄件的成分偏析、變形、開裂等缺陷的產生。第二要有合理的鑄造工藝。即根據鑄件結構、重量和尺寸大小,鑄造合金特性和生產條件,選擇合適的分型面和造型、造芯方法,合理設置鑄造筋、冷鐵、冒口和澆注系統等。以保證獲得優質鑄件。第三是鑄造用原材料的質量。金屬爐料、耐火材料、燃料、熔劑、變質劑以及鑄造砂、型砂粘結劑、塗料等材料的質量不合標准,會使鑄件產生氣孔、針孔、夾渣、粘砂等缺陷,影響鑄件外觀質量和內部質量,嚴重時會使鑄件報廢。第四是工藝操作,要制定合理的工藝操作規程,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使工藝規程得到正確實施。
鑄造生產中,要對鑄件的質量進行控制與檢驗。首先要制定從原材料、輔助材料到每種具體產品的控制和檢驗的工藝守則與技術條件。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按工藝守則和技術條件進行控制和檢驗。最後對成品鑄件作質量檢驗。要配備合理的檢測方法和合適的檢測人員。一般對鑄件的外觀質量,可用比較樣塊來判斷鑄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的細微裂紋可用著色法、磁粉法檢查。對鑄件的內部質量,可用音頻、超聲、渦流、X射線和γ射線等方法來檢查和判斷。
㈤ 我有一個古代的「爵」 不過不知道是什麼紋爵來的 什麼年代。
看工藝,不是明朝以前的古代的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相當常見的
你這個叫做青銅爵,是夏商周時期用以溫酒、飲酒的禮器。
青銅爵的常見形制為深腹,圓底或平底,三錐狀長足;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後端則上翹,形成一個尖尾;一側有把手;流與口之間還分立著兩個蘑菇狀的立柱。爵的整體造型舒展空靈,如同凌空飛翔的麻雀。於是古人取雀的形狀和鳴叫之義,將這種禮器取名為「爵」。
朝末期和商朝早期屬於青銅爵發展的初級階段,爵的胎體輕薄,鑄造粗糙,幾乎均為素麵,一般沒有銘文和花紋,偶見有連珠紋者。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體厚重,製作精美;爵身飾有饕餮、雲雷、蕉葉等精美的紋飾,上端和柱上也飾有動物形象;有少數無柱而帶蓋的爵,蓋也鑄成獸首形。西周前期還有一種器表鑄有扉棱的爵,往往以雲雷紋作地,飾有兩層或三層花紋,紋飾繁而精美。西周晚期的作品比較重視形制的輕巧和紋飾的簡練,同時,其威嚴、華麗、宗教性及等級性也相應減少。到了春秋時期,青銅爵的設計更加突出清新、自由的新氣象,在造型設計上顯得更加自由奔放。
光看圖看不出什麼;是真品的話,估計是東周時期的。依我看可能是近代現代仿製品。真品難求呀
㈥ 精密鑄造的發展
精密鑄造又叫失蠟鑄造,它的產品精密、復雜、接近於零件最後形狀,可不加工或很少加工就直接使用,故熔模鑄造是一種近凈形成形的先進工藝。
我國古代:王子午鼎、銅禁、銅獅等等,都是熔模鑄造的傑作。自20世紀40年代熔模鑄造用於工業生產後,半個世紀中一直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著。特別是歐美國家發展迅速。熔模鑄造用於航空、兵器部門外,幾乎應用於所有工業部門,特別是電子、石油、化工、能源、交通運輸、輕工、紡織、制葯、醫療器械、泵和閥等部門。近幾年我國發展也迅速。
熔模技術發展使熔模鑄造不僅能生產小型鑄件,而且能生產較大的鑄件,最大的熔模鑄件的輪廓尺寸已近2m,而最小壁厚卻不到2mm.同時熔模鑄件也更趨精密,除線形公差外,零件也能達到較高的幾何公差.熔模鑄件的表面粗糙度也越來越小,可達到Ra0.4μm。
㈦ 造成鑄件表面粗糙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有效的解決辦法
原因:
1、包埋料粒子粗,攪拌後不細膩。
2、焙燒升溫速度過快,型腔中的不同位置產生膨脹差,使型腔內面剝落。
3、焙燒的最高溫度過高或焙燒時間過長,使型腔內面過於乾燥。
4、壓鑄生產時鑄件的焙燒不充分,已熔化的金屬注入時,引起包埋料的分解,產生較多的氣體,在鑄件表面產生麻點。
5、熔化的金屬注入後,造成型腔中局部溫度過高,鑄件表面產生局部粗糙。
解決辦法:
1、不要過度熔化金屬。
2、鑄型的焙燒溫度不要過高或者過低。
3、在蠟型上塗布防止燒粘的液體。
4、避免發生組織面向鑄道方向出現凹陷現象.
㈧ 直讀天慶通寶是哪個朝代的
如果是真品應該是安南(越南)鑄造。陳朝滅亡黎利奉陳氏裔為安南王,改元天慶(1426年),並鑄天慶通寶。此錢銅色灰暗,肉薄字淺,「天慶通寶」四字隸書,直讀,光背無文。徑約2.3厘米,鑄造粗糙。遼天慶通寶遼代天祚帝天慶年間所鑄年號錢,小平錢,光背,旋讀。西廈鑄天慶元寶,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