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轴承油膜怎么形成的
首先,轴承静止的时候,由于润滑脂有一定的粘性,并且润滑脂分布的随机性,以及轴承本身部件的重力。他的润滑脂分布无任何规律可言,有的地方是滚动体和套圈直接接触,有的位置可能隔着很厚的润滑脂(注意,这里是润滑脂,不是油膜)。
当轴承刚开始运转时,由于其各个位置的油脂不同,像直接接触的地方,由干摩擦状态开始。稍微接触的不紧密的地方,由边界摩擦状态开始,其次是混合摩擦,再其次是流体静压摩擦。
接下来,轴承转动起来后,根据动压润滑理论,要形成油膜需要满足3个条件:1、运动副(滚动体,套圈,润滑剂)之间有相对的运动,2、由于弹性形变的原因,滚动体和套圈之间会形成一个楔形空间,润滑脂从楔形空间的大口进,小口出,3、润滑剂本身要求有一定的粘度。
达成这3个要求,才能形成润滑油膜。
另外,由于必须满足以上的3个要求,才能形成油膜。估在油膜形成后,等运动副位置改变时,油膜会消失,不是一直存在的。等下次运动副之间关系满足条件时,油膜重新形成。并且由于第3点的原因,油膜形成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和其粘度有关(注:这里是粘度,不是稠度,平时我们说的2号脂、3号脂,指的是稠度,稠度代表脂的软硬,脂在管路中传输的难易程度)。所以,不同的润滑脂,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形成油膜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选脂很重要。
Ⅱ 轴承的润滑方式有哪些,都适用于什么条件
轴承的润滑方式有以下几种:
干摩擦润滑:干摩擦润滑是指在无润滑剂的情况下,直接使用轴承材料的自身性能进行润滑。干摩擦润滑适用于低速和低载荷条件下的轴承,例如在滑动轴承中。
润滑脂润滑:润滑脂润滑是指将润滑脂败伏填充到轴承内部,以形成润滑膜进行润滑。润滑脂适用于中速、中载荷和较高温度的轴承,例如汽车轮毂轴承。
润滑油润滑:润滑油润滑是指使用润滑油在轴承内部形成润滑膜进行润滑。润滑油适用于高速纤液、高载荷和高温度的轴承,例如航空发动机轴承。
气体润滑:气体润滑是指通过在轴承周围形成气体膜进行润滑,这种方式适用于超高速轴承,例如涡轮机轴承。
润滑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轴承的使用条件,如速度、负荷、温度、振动等。润滑方式的选择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提供足够的润滑剂以减小轴承的磨损和摩擦,保证轴承寿命和性能。
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从轴承中排出,以控制轴承的温度。
能够适应轴承的运行条件,以确保轴承始终察竖携处于适当的润滑状态。
能够适应特殊的环境要求,如防水、防腐等。
Ⅲ 滑动轴承,按其摩擦状态为什么轴承和什么轴承.
滑动轴承,根据摩擦副表面之间的润滑情况,摩擦状态分为以下几种。
1.干摩擦。 两相对运动表面直接接触,不加入任何润滑剂的摩擦称为干摩擦(图16.1,a)。干摩将伴有大量的摩擦功损耗和严重的磨损,在滑动轴承中将导致剧烈温升,甚至烧坏轴瓦。所以,在滑动轴承中不允许出现干摩擦。
2.边界摩擦
边界油膜的厚度通常小于1微米,不足以将两金属表面完全分隔开,当两金属表面相互运动时,金属表面相当多的微凸体仍将相互搓削,这种摩擦称为边界摩擦。边界摩擦时的摩擦规律,基本上与干摩擦相同,但摩擦系数明显减小, f≈0.1~0.3。边界摩擦虽不能完全避免金属表面的磨损,但可大大减轻磨损。
3.流体摩擦
当两摩擦面间有充足的润滑油,形成的油膜厚度大到足以将两个表面的微凸体完全分隔开时,相对运动时仅有流体内部的分子之间的摩擦,称之为液体摩擦,此时,形成的油膜是可以承受一定大小载荷的压力油膜,阻止了两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所以摩擦系数极小(f≈0.001~0.01),显著地减少了摩擦和磨损。
综上所述,流体摩擦又称为流体润滑,是轴颈最理想的工作环境。长期高速旋转的机器,应确保轴承在流体润滑条件下工作。在实际使用中,较多的摩擦副处于干摩擦、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称为混合摩擦(或称为不完全流体摩擦)。
Ⅳ 滑动轴承中 油润滑 边界润滑 无油润滑都是什么概念
摩擦副的摩擦面之间有一层完整的润滑膜,将摩擦表面完全隔开,使摩擦变成润滑膜的内部分子之间的内摩擦,而不是摩擦副表面间的外摩擦,这种润滑称为全膜润滑,也就是油润滑,是理想的润滑状态。
摩擦表面间无润滑材料的摩擦称为干摩擦,这种润滑状态称无油润滑。
摩擦表面间被极薄的润滑膜隔开,而润滑膜不遵从流体动力学定律,且两表面的摩擦磨损不是取决于润滑油的粘度,而是取决于两表面的特性和润滑剂的性能,这种状态下的摩擦叫边界摩擦,它是流体摩擦进入干摩擦前的临界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润滑就属于边界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