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刀币详细资料大全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齐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为“齐法化 (货)”。四字刀为“齐之法化”。六字刀为“齐造邦长法化”。“齐”指齐国都城临淄。币面文字不带“齐”字的,有即墨刀、安阳刀和潭邦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刀币
- 馆藏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
- 所属年代 :周
- 所属博物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 所属地区 :上海
简介,历史,各国刀币概况,齐国刀币,燕国刀币,赵国刀币,齐刀,齐明刀,燕刀,发展历程,尖首刀,明刀,圆折刀,磬折刀,刀币种类陪掘孝,刀币出土,历史价值,现存数量,文化价值,
简介
名称释义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 一、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二、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 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四、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五、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使用范围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组成部分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历史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芦稿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各国刀币概况
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 《管子》 、 《地数》 、 《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
齐国刀币
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也有极少数形体较小。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传世齐刀钱文有长达九字者,似出于伪作。“安阳”、“节墨”皆为齐国城邑名。“安阳” 不见于文献记载,“节墨”即即墨,在今山东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横线3道, 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齐刀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的铸范有泥质和石质两种,尤以泥范为多。清代陈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数以千计。近几十年,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也屡有发现。范以砂泥制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铸 3枚。但所有泥范仅见“齐法化”一种,余尚未发现。
刀币 燕国刀币
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通高约13~14厘米。早期的形体较大,刀背略散竖弯,刀身上宽下窄,通高约14厘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为一字;中期的形体 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刀重减轻到10克左右,“明”字写成“债”,有人误释为“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数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数目字。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 明刀是战国刀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时可达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较多的地区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带。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的东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东省的临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过这种刀币。这些现象表明,明刀的流通范围并不限于燕国,甚至在赵、齐等国境内也可流通。现在出土的明刀绝大部分来自窖藏,也有少数是从墓葬中发现的。刀币中还有一种尖首刀,似属燕国的一种货币。这种刀通高约16厘米,重11~15克。从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线,刀柄较细,刀首较尖,故俗称尖首刀。有的刀尖长如锥形,俗称针首刀。这两类刀的特点是无一定的面文,甚至有无字的。钱文一般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这些字可能是记号。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北面如辽宁省的凌源,南面如山东省临淄,也都有出土。从出土地点看,大部分皆在燕国境内,可知此刀为燕币的可能性较大。有时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数量很少,或许这是一种比明刀更早的燕币,当明刀大量使用之际, 这种刀已经为数不多了。在山东省招远、寿光一带,过去出土过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 目前还不清楚。
赵国刀币
形体较小,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圆角,和齐、燕刀币首部有尖角大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于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郸”、“白人”、“城白”等文记。邯郸为赵都,“白人”即柏人,亦赵地。由此可确定这类刀为赵国的钱币。赵刀多出土于今河北灵寿、石家庄、邯郸、徐水、易县、滦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辽宁省一带也有出土。从出土地点可知,赵刀也可在燕国境内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圆钱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河北省灵寿曾出土过一件城白刀的石质铸范残块,为了解有些赵刀的铸造地区提供了线索。赵刀中还有更小者,通高不过11厘米,刀身宽仅1厘米,正面有“蔺”字,当是蔺(今山西省离石)地所造。还有较蔺刀更小的言阳刀,通高仅9.5厘米,面文为“言阳新刀”。“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战国早期属魏,后归于赵。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疑亦赵国所造。以上两种刀极稀少。
齐刀
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着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378-324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
刀币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主要有“齐造邦长法化”、“即墨之法化”、“齐法化”和“齐明刀”等。齐造邦长法化又称六字刀,铸于春秋末年,为田氏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此刀形态优雅,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历代藏家所重。齐明刀因刀面有“明”字而得名。其背文为“莒冶齐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燕将乐毅破齐,占临淄等七十余城的五年间所铸。此刀于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首先发现,因而又称“博山刀”。
齐明刀
亦称博山刀,因最早在山东博山发现,故俗称博山刀。博山系旧县名,位于山东中部,1958年撤销,并入淄博市。考博山刀来源,《金石索》载“博山刀为孙星舫所贻,云博山之杏峪村刨出一窖数百枚,文不能辨”,又,“此刀与前刀出一窖,虽舫又自博山携寄”。此刀币由于出土于齐,其钱文有燕币“明”(或称“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称“齐明刀”。 齐明刀特征,刀身较燕明刀刀身瘦狭,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区别于燕明刀弧折状。而刀背文有齐、齐化、齐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齐化等十几种不同字数的文字,多素背或符号者。此刀币铸制粗,含铜量略低,含铅量稍高,亦有铅质者。此刀齐燕兼而有之,一定为先秦战国时期铸币,笔者愿就其背景、归属等问题分析如下。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争霸天下,各自为政,各铸本国币,形成我国币史形制最多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生了贝、布、刀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齐明刀铸期较晚,也系刀币体系之一。刀币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来,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针首刀、切头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圆首刀、燕明刀、齐明刀、齐大刀等币种。这些刀币,成为我国北方、东方各国(族)主要货币。曾经铸造并行用过刀币的有鲜虞国、中山国、燕国、齐国、赵国及山戎等部族。 齐明刀是在何背景下形成的呢?前314年燕王哙让帝位于国相子之而内乱三年,齐宣王乘机伐燕,哙与子之被杀,燕几至灭亡。前311年太子昭即位,据《燕昭王求士》载:“卑身厚币,以招贤士”,经28年勤政,燕复国并于前284年令乐毅统军伐齐70余城,“入至临淄(齐都)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齐也几至灭亡。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中齐离间计,弃乐毅用骑劫为将,齐设火牛阵以少破燕,夺回所有失地。齐明刀即在前284年燕伐齐始至前279年齐破燕止。 齐明刀为什么行用时间短呢?原因是:1.百姓不愿使伐齐燕国币。拉锯战在战国为常见事,今战胜国一到,百姓用燕币,明燕撤再使齐币,燕币则分文不值,风险大,故人们有逆反、排斥心理和行为;2.战胜国需要社会稳定。齐燕两军交战,势必造成两国货币互相排斥,面对百姓排斥心理,战胜国需要一种“折中”的货币疏通流通渠道;3.商人迎合军心民意。当地商人抓住商机,低成本快速铸币以适应社会需要,用得上,退得出。且看其背文特点,先铸燕占领地如齐、齐化等,又铸齐莒城、莒冶化进退皆行。排它性小,认可度高,故行的通;4.完成使命自然消亡。随齐夺回失地,政权稳固,国币又排斥了自由商币。这是战事决定此币短命,也是此币原本历史价值所在。
燕刀
发展历程
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被日本人所得,现在多藏于日本。 燕国起初流行尖首刀、针首刀,战国时发展成截首刀与燕明刀。燕明刀上的“明”字呈眼形,与齐明刀明显不同。燕明刀由于出土数量较多,所以价格不高。赵国刀币出现较晚,大约在战国晚期,以形体较小且圆首的直刀为主,刀身多铸地名,有“甘丹、柏人”等。赵刀的出土数量很少,均很珍稀。刀币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
尖首刀
“尖首刀”(刀首呈锐角)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5-16克。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过去知道多出于河间、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国以来,1974年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队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币铭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东临淄原齐国之故城西东石桥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最宽1.8-2.2厘米,铭文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130余枚;1979年战国中山灵寿城遗址勘查,在早于城址的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的文化层内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柄有两道脊线,个别为一道脊线,不伸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形,其铭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云等,其背平素,刀长约16.2-17.4厘米,刀首宽2.2-2.8厘米,重11-15克。
刀币 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土,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 *** 铸行的“法化”,而是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
明刀
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于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元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
刀币 “明刀”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现已有几百种以上,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则多称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于燕之建国,而燕人铸币应该铸空首布或贝,也不会刚开始就铸“明刀”。因为燕人在关中时使用布、贝,到燕地后,燕昭王复国后才铸行“明刀”。其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背弧度小,中断,因文字以一个“明”字而著称,长约14-17厘米,宽约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及河间、保定、辽宁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状态分为“圆折刀”与“磬折刀”两种。
圆折刀
“圆折刀”一般说来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刀,长约12.8-13.5厘米,宽1.6-1.9厘米,重约14克。其型式与“尖首刀” 相同,只是刀的面纹有一个“燕”字,背文分别有左、右、内、外、中,并配以其他文字,这可能是纪范文。刀身与刀柄连线处呈圆形。背文比较复杂,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刀币 磬折刀
“磬折刀”(又称方折刀),一般体形较小,长约1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仅重1.4克,这是个别现象。刀身与刀柄连线处是方折,古钱家称这种方折为“磬折”。其字型长大,雄伟豪放,风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93;下、右邑、?#93;八、?#93;邑外炉,外有工、行、化等单字。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占领其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在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也有圆折的,颇厚重,通常视作燕刀中的珍品。“圆折刀”有减重现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约是惠王时出的,在此期间一方面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单失败,齐国的领土尽失,另一方面又与赵国失和,连年战争,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促成了货币减重现象。
刀币 此后,燕国可能推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废止了圆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旧,重量减轻。改革之后,好像安定了一个时期,又开始减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铸工粗糙,但数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学者们推断可能是燕王在辽地所铸,但不久就被灭亡,故而所出不多。这种外缘方折下垂特长的?#93;刀,出土多在山东半岛及济南、益都、肥城、莒县、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阳、齐等,有的记数及干支字,出土的数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币”应当在千年以上,前后共经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区可谓安定得多。只是地处偏僻,工艺落后,其刀币略显粗糙,然而却具有一种深厚的乡土风格,率直生动,齐赵两国有所不及。
刀币种类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
刀币 a、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b、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c、越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d、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e、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出土
1918年,山东荣成市石岛镇车脚河村北出土大批古刀币。1930年,山东省平陵故城西南出土一枚刀币残头,上有“莒邦”二字,称为谭邦刀。1971年韩家胡同居民院挖防空洞时出土,约是战国晚期燕国及其附近流通的一种货币。
历史价值
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发现的“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政权的钱币收藏价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币铸量少,且流通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还有一种被称为“罗汉钱”的钱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时,因军饷不足向当地喇嘛借了铜佛和18尊金罗汉,铜金共熔铸成钱币,当时在钱币正面印有标志,即“康熙通宝”的“熙”字少一竖,以便日后识别收回,因钱是熔金罗汉所铸,民间称其为罗汉钱。
现存数量
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集藏原则,既要看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的长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蚁鼻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一辽墓中发掘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也是罕见的珍品;1984年在宁夏银川贺兰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宝”篆、真书体对钱,引起藏界轰动;迄今为止仅发现一枚的南康“大齐通宝”、西汉时的“国宝金匮直万币”等,均堪称币中的“孤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文化价值
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系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迹,其书风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赵光义用楷、行、草三体书写,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使宋代钱币文字艺术走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还有宋代的一对钱,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宝”的古钱币均属此列。 掌握观赏品相至关重要。古钱币的投资价值、增幅大小与品相密切相关,同一钱币若有品相差异,则价格之差往往高达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足见其品相的重要。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贰』 节墨大刀四字刀币节墨化法值多少钱
节墨大刀的铸造时期晚于节墨之大刀,铸工较为粗糙,故存世虽少,但市场价格低于五字刀,目前参考价格在4~5万元。
节墨大刀,战国时期齐国刀币的一种,面文四字,“节墨”为齐国城邑名,“节墨”即即墨。弧背凹刀,尖首,刀柄扁平,上有二纵纹,柄端作环形,边缘隆起。长约16cm,宽约2cm,重23~45g。

『叁』 刀币的种类
刀币也称“刀化(货)”。主要流行于环渤海沿岸的北方少数民族居地以及燕、齐、赵、中山等国。凸背凹刃,有柄有环,应该是由刀削演变而来。根据刀币的整体特点可以把刀币分为六大类:尖首刀、针首刀、匽刀(明刀)、直刀、齐刀、齐境燕式刀。
尖首刀
尖首刀是最原始的刀币,与当时生活中使用的刀削很是相似,在北京延庆军都山墓地中还有青铜刀削与尖首刀共存的现象。其主要出土于河北省中部、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
尖首刀的特点为首端尖锐,首部明显宽于刀身,弧背弧力。薄刃厚背,背脊至柄部中断而为“断脊”或“断芦碰缘”。刀柄面二直纹,背二或一直纹,有圆形或椭圆形刀环。有的有一两宏宴个文字但是具体是在面还是在背都没有固定的标准,有的则没有文字。文字一般有“一”、“三”、“五”、“六”、“七”、“八”、“九”等数字;还有“已”、“亥” “行”、“化” “吉”、 ‘年”等百余种,以及不少很难理解的特殊文字等,有人认为是戎狄的族徽。重10~16.5克,通长138~180毫米。
1928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和1979年在河北灵寿中山国灵寿故城等处都有大宗发现。基本上是属于这个地区少数民族所铸造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狄刀”。也有一部分和“匽刀(明刀)”很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类明刀”,这可能属于燕国的货币,或者至少是匽刀(明刀)的直接前身。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的面文为“阴”,这一种应该是属于赵国铸币。
针首刀
针首刀主要出土于燕山一带,从山西北部山区向东延伸到河北西北部直至辽宁西南部。应属该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所铸造。与当时日常生活的刀削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看来针首刀出现的时间要比尖首刀晚。其特征为首端尖锐细长似针,刀身比首部要窄。四周有郭,基本没有“断脊”或“断缘”现象,有圆形或椭圆形刀环。
根据针首刀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A型大型和B型小型两种。
A 型大型
A型大型主要分布在河北张家口、承德、凌源一线,属燕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铸币。铜质不精,制作较粗。体形较大,弧首弧背弧刃,体柄较宽。重6.5~8克,通长135~148毫米。刀柄背一直纹, 面二直纹。
1987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其与匽刀共存。1999年,在辽宁凌源三十家子村有针首刀与早期区刀同出,其时代当在战国早中期。
B型小型
B型小型又被称为“小型尖首刀”,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蔽哗银属赵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铸币。铜质不精,制作较粗。体形小,刀体轻薄,直首,直背或略弧,刃略弧,窄体细柄。重3~5克, 通长105~129毫米。绝大多数刀柄面背都没有纹样,只有少数的有一、二。
『肆』 秦始皇那时的刀币值多少钱一枚
秦代一直是用半两。
刀币是燕国和齐国铸造的货币,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禁止使用了。
参考价格:
刀币针首刀700元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或单字裂兄源。
刀币尖首刀1200元
刀币博山刀1500元
刀币八明刀圆折70元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
刀币左二明九磬折40元
刀币明、齐化齐明刀8000元战国晚期,齐境内,青铜,刀身多轻薄,“明”字为方折,细长。
刀币甘丹直刀250元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青铜,圆首,尘罩刀身平直,肆态大者微带弧意,形体皆轻薄。
刀币晋匕直刀10000元
刀币即墨之法化齐大五字2500元
刀币齐造邦长法化齐六字刀8000元
刀币即墨法化齐四字刀2200元
刀币齐法化齐三字刀400元
『伍』 如何鉴别刀币的真伪
刀币是我辩乎蚂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一种。齐国首先铸行刀币。由于齐刀面文有"化"字,故知原来叫做刀化(货)。齐刀重量近似,大体上每枚的重量都在44克到50克之间,亦有特别厚重的,这种刀币面文都有"法化"二字。背纹上有三横。法化是标准铸币的意思。
"三字刀"就是刀币面上有三字:齐法化。
"四字刀"就是刀币面上有四字:齐之法化。
"五字刀"就是刀币面上有五字:节之法化。
"六字刀"有六字:齐建(造)邦长法化。
"三字刀"是刀币中最多的一种。其特征是面文没有"之"字,背缘隆起而不断。背问有吉、、化、匕、上、日等。文字比较秀丽。
“四字刀”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铸币,刀身边缘隆起,背部边缘在刀身与柄之间有中断痕,刀面模铸阳文城名加“之法化”三字。齐之法化通长18-18.9厘米,重44.5-50.5克。背文:日、上、昌、化、眩、法昌、法、十二等自字。
“五字刀”是齐城即黑铸造的。刀通长18.5-18.8厘米,最宽2.8-3厘米,重49-51克;小型的五字刀通长14-16厘米,最宽2-2.2厘米,重33-35.5克。背文:癖封、安邦、大行、法昌、携埋法、行、化、司、工、吉、卜、日、等字。
“六字刀”是田齐的开国纪念币,面文没有之字,背缘隆起不断,其余的和早期齐刀相同,通长18.2-18.8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2.3-47克。背文:上、匕、日、六、化、工、司等字。六字刀在齐刀中最稀罕。
六字刀在齐刀中的价格最贵,因而有人就将便宜的三字刀通过作伪变成一枚珍贵的六字刀。战国距离我们现在有两千多年,那时候兵荒马乱的,钱币保存到现在的很少,故每一枚先秦的钱币都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伪造齐国刀币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翻砂和改刻。有的用真钱翻砂赝品,更有大胆者自己刻模翻砂。真币满身都是锈,而翻砂新铸的币就没有锈,于是他们就会采取作假锈手段制造伪锈,这是泉友要注意辨别的。用改刻手法伪造六字刀是常有的事。前面我们讲过三字刀和六字刀的特征,大家已明白三字刀与六字刀除字数外,其形态是很相似的,于是在保留齐化两字的基础上改刻出建邦长法四个字,这刻出的四个字与原先的两字在风格上是不同的。刻字必然先要将原先的铸面磨平,只磨刀币的中间部分,一头一顷陆尾的齐化两字不能磨,于是刀的中部的四个字就会低于刀的两头部分的两个字,仔细观察会发现的;也有人干脆全部磨光,六个字都刻出来,但是作伪都存在一个锈色问题,大家要辨别币面、币背的锈色是否相同,币的字迹周围的锈色是假是真的等,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陆』 燕国的刀币是用什么制造
青铜
春秋后系带基本都是青铜打造,那时候工业水平缺乏,就是落后,基本都是判橡历青铜来的
主要刀币是明刀。背文,齐。通常被如乎认为是齐国掘搜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称为 燕明刀
『柒』 17厘米的四字古刀币值钱吗
以铜为币,铸镇派有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的一种战国铜币。在“刀布”和“刀币”这两个概念上,《管子》、《地数》、《揆度》都是铜币。战国时期,齐、燕、赵三国均铸有刀。
齐钱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它长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世界各国刀币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还有一小部分形态比较小。刀把稍微弯曲,刀身正面有“齐身化”、“齐身化”、“安阳之法”、“节墨之法”、“齐地长法化”等字样。近人型或释法型是「大剑」。齐刀钱文传世有长达九字之闹橡多,似为伪作。「安阳」、「节墨」都是齐国城邑的名称。《安阳》未见文献记载,《节墨》即即墨,在今山东境内。刀口上部有三条横线,线下一般有一字或二字,常见的有“上”、“下”、“上”、“下”、“大”、“安邦”等,也可以是铸工留下的痕迹。铸工御弯贺较好的是齐刀铜质。检验结果表明,含铜约占70%,其余铅、锡。齐刀,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的铸型有泥和石两种类型,尤其是泥型。清朝陈介祺藏书的泥度有数千种。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近几十年来也屡有发现。模型用泥沙制作而成,每片上面印有三个图案,每次铸造3个。但是所有的泥塑都只是“统一的”一种,并没有被发现。
『捌』 请问战国时的刀币是什么材料做的啊我的怎么会即生铜锈又生铁锈呢难道里面含铜又含铁
确实含铜也含铁。战国时期由于铸造工艺不发达的缘故,会在铜中掺入少量铁以增强刀币的硬度。参考资料:中国考古 网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kejikaogu/2013/1025/33525.html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一、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二、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 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四、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五、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类型:“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历史价值: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发现的“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陪岁政权的钱币收藏价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颤喊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币铸量茄乱野少,且流通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还有一种被称为“罗汉钱”的钱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时,因军饷不足向当地喇嘛借了铜佛和18尊金罗汉,铜金共熔铸成钱币,当时在钱币正面印有标志,即“康熙通宝”的“熙”字少一竖,以便日后识别收回,因钱是熔金罗汉所铸,民间称其为罗汉钱。
『玖』 刀币是哪个朝代的,值多少钱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裤陵一。比较出名的是“齐刀胡皮戚”,齐握巧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