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鉴别铜炉的铸造工艺翻沙和失蜡法各有什么特点
看表面,翻砂的表面粗糙,失蜡的表面光滑,因为照片看不出来,你可以依据老式的自来水龙头作为参考,表面光洁和龙头差不多的是失蜡的,反之为翻砂的
2. 铜脱腊铸造与铜翻砂有什么区别
铜脱腊铸造,一种精密铸造方法。而铜翻砂是先将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紧实刮平,下型造完,将造好的砂型翻转180度,放上半型,撒分型剂,放上砂箱,填型砂并紧实、刮平,将上砂箱翻转180度,分别取出上、下半型,再将上型翻转180度和下型合好,砂型造完,等待浇注。这套工艺俗称--“翻砂”。清朝末年,三镇的炉冶坊一般 为铜铁翻砂,主要生产日用品,如水烟袋、汤罐、鼎锅等。
3. 明清铜炉的铸造方法
1、失蜡法:先用一个橡胶模倒出蜡模的形状,在经过工人修正纹路,胚沙等,最后入窑使蜡融化流出,形成空腔,再倒入铜水。两者方法,在倒入铜水后就是冷却定型,然后去皮,修正。
2、模具法:把专用的红砂胚在木头磨具里层和外层,牢固,撤掉木头模具,倒入铜水。
4. 清朝铜香炉底款是怎么铸造的
其铸造的步骤:
1、制作底模:底模是铸造的基础,需要根据铜香炉的大小和形状制作适应漏禅的底模。
2、制作蜡模:蜡模是铸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将底模放在蜡中,用刀具将蜡刻出香炉的形状,制成蜡模。
3、制作炉心:炉心是铸造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底模的形状制作炉心,用返森尘于铸造出香炉的内部空间。
4、涂抹炉料:将底模放置在炉中,使用特制的炉料涂抹在模具表面,使得铜液在铸造时能顺利地流入模具中。
5、熔铜:将铜料加热至熔化状态,注入到模具中,让铜液填满整个模具,铸造出香炉的形状。
6、冷却:待铜液凝固后,将模具取出,让铜香炉在空气中冷却凝固。
7、打磨:将铜香炉表面的毛刺和瑕疵打磨平整,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8、刻字:在铜香炉的底部刻上制造厂家的标春拿志、刻字等。
5. 可遇不可求!明宣宗朱瞻基留给后世的瑰宝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生活中森桐好玩蟋蟀,被野史戏称为“促织天子”。但他虽在位时间不长,英年早逝,却被后世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明宣宗在其执政的十年(1425-1435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均有建树,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纵观中国历史,能称得上盛世那自然就有来自四方的朝贡。
宣德三年,当时的暹罗国(今泰国)就进京朝贡,贡品是3万多斤风磨铜。虽然在明朝之前中国就有了相当发达的青铜(铜锡合金)文化,但这个风磨铜(铜锌合金,即黄铜)却是未曾见过的。而这批风磨铜在朱瞻基的手中绽放出了其最大的魅力——宣德炉。
朱瞻基本就嫌弃当时祭祀使用的铜器过于简陋,这批风磨铜可谓正合他心意,于是亲自参与设计监制,要求工部和礼部用这批贡品制造一批精美的铜器。
首先是选型。他明确要求从《宋徽宗金石收藏大全》、《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以及宫廷收藏的数百件名窑中,精选出简洁典雅的经典款式来做参考。工匠们初步选定款式后,需要先绘制出图样,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经朱瞻基亲览筛选后,再依照设计图样铸出样品,样品经其过目满意后方可获准开铸。
最终宣德炉器型,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古代青铜器图录中选出88款,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29款,总计117款进行铸造。
然后是冶炼。一般情况下冶炼4次的铜器就已经很精细了,而朱瞻基的要求是要足足炼够12次。经过12次冶炼的铜1斤最多仅剩下4两精铜,用这种精铜制作出的铜香炉质地如婴儿肌肤一般细腻光泽。
接下来是铸造。在明朝之前,铜器铸造基本上都是采用翻砂法,就是把细砂做成模具来浇注成形,这种方法制作出的铜器表面都比较粗糙,有很多沙眼。为了保证工艺的精良,朱瞻基要求工匠们采用了当时最精密的失蜡法。
失蜡法是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由于蜂蜡较软可以进行精细的雕刻和热加工,工匠们可以对蜂蜡模具进行精细加工,从而制成复杂的铸件模具。模具制好后,再用耐火泥料填充模具的空芯部分形成泥芯,并进一步对模具包敷制成外范。外范固化定型后,对整个模具加热烘烤,蜂蜡受热后熔化并流失,这时整个铸模就变成可以浇铸的空壳。最后铜水灌注在“空壳”的模具内冷却后,便铸成器物。
失蜡法制成的铜炉精度细腻,光洁度好,能够实现复杂的造型和花纹,达到玲珑剔透的镂空效果弊伏。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染制上色。用失蜡法浇注出的铜胎精工经过磨光之后,用各种不同的植物、矿物等颜色,与铜胎精工染制上色。经过5次反复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栗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鉴金渗银的。
制作时铸工逐件染制,将宣炉本色完全包裹起来,器表便覆盖一层坚实入里的“皮色”,最后打上一层白蜡罩护并使其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便告完成。即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脱皮色,同时铜体本身隐藏在皮色之内,未与空气或水气接触,也就不会有生铜锈的顾虑。
在朱瞻基的全程监督下,当年三月,宫廷御用的能工巧匠们就铸造出了117款共计3000多件宣德炉,全部带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
朱瞻基的宣德炉开启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都是铜香炉的通称,西方人视此为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
宣德炉在当时太受瞩目,但朱瞻基出品的只有3000多件,而且绝大多数都深藏于皇宫之内。于是从宣德年间直到如今,对宣德炉的仿制从未间断过。
清朝乾隆之前的很多仿制品都是完成依照宣德炉的工艺流程进行制作的,其成品与朱瞻基时期的真宣德炉几可媲美。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此卜坦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失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
如今,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所铸之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制作精良的铜炉。
6. 什么是翻砂铜
先和大家说一下铜的种类,铜包括电解铜和铜合金,铜合金又包括黄铜、青铜和白铜。粗铜是在炼铜转炉吹炼后,铸造成型的铜,含铜量约98.5%,杂质较多,外表粗糙且含气孔。精铜是粗铜电解后形成的铜,含铜99.9%,纯度高。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白铜是铜和镍的合金。像62#铜和59#铜都指的是黄铜中的一个种类,其实说是62#铜和59#铜写法上并不准确,应该是H62铜和H59铜,指的是铜含量62%和59%。
铜的物理性能表现为延展性好,锌的物理性能表现为脆性高,强度高。一般黄铜的含锌量不会超过45%,含锌量再高就将会产生脆性,使合金性能变坏。H59铜价格便宜,塑性差,耐腐蚀性一般,所以一般用于机器零件,焊接件,热冲及热轧零件等。H62铜耐腐蚀性好,塑性好,用作水龙头是再好不过的了。所以大家挑选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到底是有什么铜铸成。
那么这个时候来说下翻砂铜,所谓翻砂铜,其实翻砂是一种工艺,“翻砂”也称为铸造
铸造是将熔化的金属浇灌入铸型空腔中,冷却凝固后而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采用铸铁制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约占全车重量10%左右,如气缸体、变速器箱体、转向器壳体、后桥壳体、制动鼓、各种支架等。制造铸铁件通常采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为主,并与粘结剂、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粘合强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状并能抵御高温铁水的冲刷而不会崩塌。为了在砂型内塑成与铸件形状相符的空腔,必须先用木材制成模型,称为木模。炽热的铁水冷却后体积会缩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铸件原尺寸的基础上按收缩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应加厚。空心的铸件需要制成砂芯子和相应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铸造也称为“翻砂”)。在制造砂型时,要考虑上下砂箱怎样分开才能把木模取出,还要考虑铁水从什么地方流入,怎样灌满空腔以便得到优质的铸件。砂型制成后,就可以浇注,也就是将铁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浇注时,铁水温度在1250—1350度,熔炼时温度更高。
那么翻砂铜一般用什么料呢?答,含杂质高、铅高、铜含量低的各种电器部件铜及回收来的工业建设铜组成,制成的水龙头铅含量是正规的10倍以上!央视已经曝光!时常上大部分建材卖的龙头都是翻砂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