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情况下采用过渡配合,过盈配合,及其间隙配合
1、过渡配合主要用于定位精确并要求拆卸的相对静止的联结,要求孔轴间有较好的对中性和同轴度且易于拆卸、装配的定位联接,如滚动轴承内径与轴的联接。
2、间隙配合主要用于孔、轴间的活动联系,如滑动轴承与轴的联接。
3、过盈配合属于紧配合中的一种,也就是说相配对的轴径(键宽)要大于孔径(键槽),必须采用特殊工具挤压进去,或利用热胀冷缩的特性,将孔(键槽)加热,趁孔径扩大,迅速套到轴上,待冷却收缩后二个零件就紧紧配合成一体。
(1)什么情况下轴承要外圈过盈扩展阅读
过渡配合的特性,是可能具有间隙,也可能具有过盈,但所得到的间隙和过盈量,一般是比较小的。
间隙的作用为贮藏润滑油、补偿各种误差等,其大小影响孔、轴相对运动程度。特点:孔的实际尺寸永远大于或等于轴的实际尺寸。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的上方。允许孔轴配合后能产生相对运动。
过盈配合特点:该结构简单,同轴性好,能承受较大的轴向力、扭矩及动载荷。但对配合表面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装配不方便。
B. 为什么轴承与轴的配合要选用过渡配合
过渡配合指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
过渡配合主要用于孔、轴间的定心联结。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小极限尺寸所得的差值为最大间隙Xmax,是孔、轴配合的最松状态;
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所得的差值为最大过盈Ymax
,是孔、轴配合的最紧状态。
轴承和轴配合的选择与载荷的大小,转速的高低,受力的方向有关
普通电机上主要受到的是径向力,产生的原因是电机功率输出或外加载荷;当然根据你的主机情况,也可能有一部分轴向力和冲击载荷等。轴承外圈一般使用松配合,如H7,J7;内圈一般采用紧配合,如k5,k6等
配合间隙可以根据轴承的大小来定,如为直径40mm的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公差为轴径+-0.01,这样配合很好。
C. 有哪些因素影响轴承的配合
轴承配合的目的在于使轴承内圈或外圈牢固地与轴或外壳固定,以免在相互配合面上出现不利的轴向或圆周方向的滑动。
这种不利的滑动(称做蠕变)会引起异常发热、配合面磨损(进而使磨损铁粉侵入轴承内部)以及振动等问题,使轴承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对于轴承来说,由于承受负荷旋转,一般必须让套圈带上过盈使之牢固地与轴或外壳固定。
轴及外壳的尺寸公差
公制系列的轴及外壳孔的尺寸公差已由GB/T275-93《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标准化,从中选定尺寸公差即可确定轴承与轴或外壳的配合。
轴承配合的选择
轴承配合的选择一般按下述原则进行。
根据作用于轴承的负荷方向、性质及内外圈的哪一方旋转,则各套圈所承受的负荷可分为旋转负荷、静止负荷或不定向负荷。承受旋转负荷及不定向负荷的套圈应取静配合(过盈配合),承受静止负荷的套圈,可取过渡配合或间隙较小的动配合(游隙配合)。
轴承负荷大或承受振动、冲击负荷时,其过盈须增大。采用空心轴、薄壁轴承箱或轻合金、塑料制轴承箱时,也须增大过盈量。
要求保持高旋转时,须采用高精度组合轴承,并提高轴及轴承箱安装孔的尺寸精度,避免过盈过大。如果过盈太大,可能受轴或轴承箱的几何形状精度影响轴承套圈的几何形状,从而损害轴承的旋转精度。
非分离型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内外圈如果都采用静配合,则轴承安装、拆卸极为不便,最好将内外圈的某一方采用动配合。
1)负荷性质的影响
轴承负荷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内圈旋转负荷、外圈旋转负荷及不定向负荷,其与配合的关系参照轴承配合标准。
2)负荷大小的影响
内圈在径向负荷作用下,半径方向即被压缩又有伸展,周长趋于微小增加因此初始过盈将减少。过盈减少量可由下式计算:
这里:
⊿dF:内圈的过盈减少量,mm
d:轴承公称内径,mm
B:内圈公称宽度,mm
Fr:径向负荷,N{kgf}
Co:基本额定静负荷,N{kgf}
因此,当径向负荷为重负荷(超过Co值的25% )时,配合必须比轻负荷时紧。
若是冲击负荷,配合必须更紧。
3)配合面粗糙度的影响
若考虑配合面的塑性变形,则配合后的有效过盈受配合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近似地可用下式表示:
〔磨削轴〕
⊿deff=(d/(d+2))*⊿d......(3)
〔车削轴〕
⊿deff=(d/(d+3))*⊿d......(4)
这里:
⊿deff:有效过盈,mm
⊿d:视在过盈,mm
d:轴承公称内径,mm
4)轴承温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动转时的轴承温度高于周边温度,而且轴承带负荷旋转时,内圈温度高于轴温,因此热膨胀将使有效过盈减少。
现设轴承内部与外壳周边的温差为⊿t 则不妨可假定内圈与轴在配合面的温差近似地为(0.01-0.15)⊿t 。因此温差产生的过盈减少量⊿dt可由式5计算:
⊿dt=(0.10 to 0.15)⊿t*α*d
≒0.0015⊿t*d*0.01......(5)
这里:
⊿dt:温差产生的过盈减少量,mm
⊿t:轴承内部与外壳周边的温差,℃
α:轴承钢的线膨胀系数,(12.5×10-6)1/℃
d:轴承公称内径,mm
因此,当轴承温度高于轴温时,配合必须紧。
另外,在外圈与外壳之间,由于温差或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反过来有时过盈也会增加。因此在考虑利用外圈与外壳配合面之间的滑动避让轴的热膨胀时,需要加以注意。
5)配合产生的轴承内部最大应力
轴承采用过盈配合安装时,套圈时会膨胀或收缩,从而产生应力。
应力过大时,有时套圈会破裂,需要加以注意。
配合产生的轴承内部最大应力可由表2的式子计算。作为参考值,取最大过盈不超过轴径的1/1000,或由表2的计算式得到的最大应力σ不大于120Mpa{12kgf/mm2}为安全。
配合产生的轴承内部最大应力
这里:
σ:最大应力,MPa{kgf/mm2}
d:轴承公称内径(轴径),mm
Di:内圈滚道直径,mm
球轴承……Di=0.2(D+4d)
滚子轴承……Di=0.25(D+3d)
⊿deff:内圈的有效过盈,mm
do:中空轴半径,mm
De:外滚道直径,mm
球轴承……De=0.2(4D+d)
滚子轴承……De=0.25(3D+d)
D:轴承公称外径(外壳孔径),mm
⊿deff:外圈的有效过盈,mm
Dh:外壳外径,mm
E:弹性模量,2.08×105MPa{21 200kgf/mm2}
6)其他
精确性要求特别高时,应提高轴与外壳的精度。与轴相比,一般外壳难加工、精度低,因此放松外圈与外壳的配合为宜。
采用中空轴及薄壁外壳时,配合必须比通常紧。
采用双半型外壳时,应放松与外圈的配合。对于铸铝或轻合金外壳,配合必须比通常紧一些。
7 )沟道圆形和圆度的影响
轴承的沟道的圆形、圆度和波纹度也会对旋转负载变化时的轴承配合施加影响,优良的磨削和超精工艺状况决定了轴承的综合配合精度水平。
D. 快速转动零部件,轴承内外圈与其他部件都需要过盈配合吗
不是都要过盈配合的。通常只是内圈与轴过盈配合,外圈与套过度配合起定位作用。
E. 轴承安装,动圈过盈、静圈间隙是什么意思
这里解释一下动圈和静圈:轴承在运行时,有的情况是轴承的外圈在转动,这时轴承的外圈就叫动圈。而有的情况下,轴承的外圈不动,而轴承的内圈在转动,这时轴承的外圈就叫静圈。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轴承外圈与壳体的配合种类是不一样的,如题所示。
F. 什么情况下轴承内圈配合需要比外圈紧,什么情况下轴承内圈配合需要比外圈松(不要谈论无外圈,或无内圈情况
一般是看在工作中是外圈旋转还是内圈旋转。
工作中是内圈旋转时,轴承内圈配合需要比外圈紧。
工作中是外圈旋转时,轴承外圈配合需要比内圈紧。
G. 滚动轴承内圈与轴,外圈与轴承座孔之间的配合各有什么特点其配合在装配图中如何标注
滚动轴承的配合是轴承内圈与轴颈,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孔的配合。
由于滚动轴承是标准件,故内圈与轴颈的配合采用基孔制,外圈与轴承座孔的配合采用基轴制。配合的松紧程度根据轴承工作载荷的大小,性质,转速高低等确定。转速高,载荷大,冲击振动比较严重时应选用较紧的配合,旋转精度要求高的轴承配合也要紧一些。
游动支承和需经常拆卸的轴承,则应配合松一些,对于一般机械,轴与内圈的配合常选用m6,k6,js6等,外圈与轴承座孔的配合常选用J7,H7,G7等。由于滚动轴承内径的公差带在零线以下,因此内圈与轴的配合比圆柱公差标准中规定的基孔制同类配合要紧些。
(7)什么情况下轴承要外圈过盈扩展阅读:
滚动轴承使用注意事项:
1、滚动轴承是否有生锈,碰伤:轴承内是否清洁干净,轴承的内,外套和滚珠有无毛刺和裂纹,轴承附件是否齐全,轴承运转起来是否轻快自如。
2、轴承的窜动间隙:单列圆锥滚珠轴承应有轴向窜动值,主要根据两轴承中心距之长度,轴与设备机体温度差,内外套温度差与轴承尺寸计算。
3、轴承的配合 :当选择轴承配合时必须考虑到负荷的大小和特征,旋转速度,轴承类型和安装条件,当轴承与轴颈之间有相互滑动时,会产生强烈磨损,引起轴颈损坏。
4、如果轴承内,外圈装配均过盈,则由于温度升高会引起滚珠或滚柱受挤压而损坏,轴承内圈与轴是紧密配合,采用基孔制(H7/k6),轴承外圈与设备壳体配合较松,采用基轴制(K7/h6)。
H. FAG轴承过盈配合是怎么理解的
轴承的过盈配合是指轴承外圈和接触面之间,轴承的外径尺寸要比安装面的孔径大。
I. (求助)轴承外圈紧配合,内圈松配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外圈旋转的轴承,外圈就是紧配合。内圈旋转的轴承,内圈就是紧配合" 这是站在轴承的角度,但是在整个的机械设计中,个体要服从总体,有些时候还是要权衡。比如内圈旋转,但是为了拆装方便,也有内圈松配合,用其他装置夹紧。还有些内、外圈都旋转的例子中,也有都松配合,但是使用止动特征的。
J. 说明轴承内外圈为什么采用松紧不同的配合
轴承外圈与机体的配合采用基轴制。一个原则:如果外圈固定,轴转动,选择松一点的配合;反之选择紧一点的配合。一般情况下外圈是固定的,可以选用H,Js。精度根据使用情况确定,一般不能低于8级,常用7级;如果外圈转动轴固定,可先K。
轴承内圈与轴一般采用过盈配合。
根据作用于轴承的负荷方向、性质及内外圈的哪一方旋转,则各套圈所承受的负荷可分为旋转负荷、静止负荷或不定向负荷。承受旋转负荷及不定向负荷的套圈应取静配合(过盈配合),承受静止负荷的套圈,可取过渡配合或动配合(游隙配合)。
轴承负荷大或承受振动、冲击负荷时,其过盈须增大。采用空心轴、薄壁轴承箱或轻合金、塑料制轴承箱时,也须增大过盈量。
要求保持高旋转时,须采用高精度轴承,并提高轴及轴承箱的尺寸精度,避免过盈过大。如果过盈太大,可能使轴或轴承箱的几何形状精度影响轴承套圈的几何形状,从而损害轴承的旋转精度。
非分离型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内外圈都采用静配合,则轴承安装、拆卸极为不便,最好将内外圈的某一方采用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