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铜钱,铜铲,铜戈,司母戊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它们都是青铜铸造的(内含少量的锡、铅)。(钱币明朝后期-民国开始出现黄铜合金铸钱币)
2.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
一、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请按照出现的时间罗列)
一. 块范法(商周时代)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剑,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芯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锉、錾凿、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二.失蜡法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二、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现,传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变化,就是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疏。这一时期的铭文长篇的甚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铭辞书体也无显著的变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前6世纪上半叶)
由于考古资料不够充分,尤其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缺少,因此难于严格地标定分期的年限,同时各国青铜器的发展也不平衡。虽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标准器或接近标准器的资料。
春秋中期青铜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处,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度的特点。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犷的风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形制比较复杂,各个地区的器用也不尽相同,而有的地区发现甚少,情况未明。但总的来看,现存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青铜器,其形制与纹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点。
春秋晚期新出现了红铜镶的纹饰,包括龙、兽、凤、鸟以及表现狩猎的各种题材。由于表现人之狩猎活动的图像处于初始时期,因而带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摆脱了青铜器纹饰的图案规律,而成为构图比较自然而生动的初级画像。春秋晚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以记载自作用器的为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内容总以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诩品德之美为主,记载婚媵的铭文亦不在少数。铭辞除了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以及部分有史迹可资考查外,关涉史料的内容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花纹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变化,其特点是过去的饕餮纹、兽面纹等繁缛样已淘汰,代之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图像纹等。东周的花纹成网状四方连续,说明采用了花版捺印技术,比过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艺前进了一大步,并出现了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兴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和工艺技术虽有很大发展和成就,但由于冶铁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终于为铁器时代所取代。
三、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铸造青铜器必须解决采矿、熔炼、制模、翻范、铜锡铅合金成份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锅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是用铜( )合金铸造的,具有优良的铸造性,抗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后来开发出一些无锡青铜,如铝青铜、铍青铜等。 青铜原指铜锡合金﹐后除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青铜﹐并常在青铜名字前冠以第一主要添加元素的名。锡青铜的铸造性能﹑减摩性能好和机械性能好﹐适合於制造轴承﹑蜗轮﹑齿轮等。铅青铜是现代发动机和磨床广泛使用的轴承材料。铝青铜强度高﹐耐磨性和耐蚀性好﹐用於铸造高载荷的齿轮﹑轴套﹑船用螺旋桨等。铍青铜和磷青铜的弹性极限高﹐导电性好﹐适於制造精密弹簧和电接触元件﹐铍青铜还用来制造煤矿﹑油库等使用的无火花工具。
4. 铸成青铜器的三种主要金属材料是什么
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方法有陶范铸造法和失蜡铸造法两种。中国主要使用陶范铸造法技术,铸成青铜器的三种主要金属材料是;铅 铜 锡
5. 古代青铜器发展过程简介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夏朝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
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不再有什么发展。
(5)罗是什么铜铸造的扩展阅读:
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由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武器类青铜器,所以到西周时期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
在西周时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只有极少数的青铜器是用石范铸法铸造,我们在鉴定这一类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时,就要和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鉴定要点区分开来,如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存在着器形和纹饰之间相同的现象。
从其它看,西周时期青铜器在以下几个方面和夏代青铜器的特征相似,如,在听声音上和青铜器的锈蚀上、以及青铜器的重量上,其辨伪的方法基本相同。
6. 我国最早使用黄铜铸造是什么朝代
我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黄铜矿“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
7. 商周时期青铜器,当时采用的是什么铸造法,制作青铜器
商周时期,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就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过程是:1.制模。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2.翻外范。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将相邻的两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花纹,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3.制内范。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4.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5.浇铸。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经过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所以青铜器没有完全一样的。
8. 黄铜,红铜,紫铜是什么,区别在哪里
黄铜是铜及锌的合金。最简单的黄铜是铜、锌二元合金,称为简单黄铜或普通黄铜。改变黄铜中锌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机械性能的黄铜。
黄铜中锌的含量越高,其强度也较高,塑性较低。工业中采用的黄铜含锌量不超过45%,含锌量再高将会产生脆性,使合金性能变坏。黄铜可分为铸造和压力加工两类产品。
红铜又名紫铜,是玫瑰红色金属,表面形成氧化铜膜后呈紫色,故工业纯铜常称紫铜或电解铜。密度为8~9g/cm,熔点1083℃,红铜铜导电性很好,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等,导热性好,常用来制造须防磁性干扰的磁学仪器、仪表,如罗盘、航空仪表等。
黄铜、红铜(紫铜)的区别:
1、用途不同
黄铜具有良好色泽、加工性、延展性,宜用于电镀或涂装。在黄铜中加1%的锡能显著改善黄铜的抗海水和海洋大气腐蚀的能力,因此称为“海军黄铜”。锡能改善黄铜的切削加工性能。制作连接件时,上螺丝的地方多选用黄铜。
红铜(紫铜)的导电性优,多用于制造电缆、电线等,且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常用于制作仪器仪表,罗盘等。
2、成分不同
黄铜:含有60%的铜,40%的锌,少数黄铜还含有1%的铅。
红铜(紫铜):含99.9%的铜,基本无杂质。
3、导电率不同
黄铜:导电率较低。
红铜(紫铜):导电率较高。
黄铜:
(8)罗是什么铜铸造的扩展阅读:
红铜(紫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仅次于银,广泛用于制作导电、导热器材。紫铜在大气、海水和某些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碱、盐溶液及多种有机酸(醋酸、柠檬酸)中,有良好的耐蚀性,用于化学工业。
锡能改善黄铜的切削加工性能。铅黄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易削国标铜。加铅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切削加工性和提高耐磨性,铅对黄铜的强度影响不大。雕刻铜也是铅黄铜的一种。
9. 锣是用什么铜做的
熟铜,经过精炼可供锤锻的铜,通常是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含量只有60%左右 。熟铜有较好伸长率,韧性好易拉伸,其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化学稳定性强,抗拉强度大,易熔接,具抗蚀性、可塑性、延展性。
10. 铜铸造的模具是什么材料
铜铸造的模具是铜合金,关于 新乡市海山机械 铜合金的介绍是,铜合金(copper alloy
)以纯铜为基体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所构成的合金。纯铜呈紫红色﹐又称紫铜。纯铜密度为8.96﹐熔点为1083℃﹐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主要用于制作发电机﹑母线﹑电缆﹑开关装置﹑变压器等电工器材和热交换器﹑管道﹑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平板集热器等导热器材。常用的 新乡市海山机械铜合金分为黄铜﹑青铜﹑白铜3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