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北京广播器材厂什么时候改名

北京广播器材厂什么时候改名

发布时间:2022-08-15 01:58:25

㈠ 北京广播器材厂是从上海迁到北京的吗

北京广播器材厂现在叫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BEF),组建于1950年,主要由上海虹桥路广播器材修造厂116人、上海人民唱片厂24人调迁北京并自带设备组建。当时厂址在北京德内大街草场大坑甲44号(后名四环胡同)。

㈡ 王殿甫的个人简介

王殿甫出生于辽宁。
196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子。
1961年-1962年任三机部一局技术员。
1961年至1979年,王殿甫担任国务院下属电子工业部高级管理人员曾任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工程师、处长、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
1979年12月至1991年,王殿甫出任北京广播器材厂厂长,高级工程师,该厂为中国最大广播器材厂。
1991年至1992年12月,王殿甫升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CEC总经济师,电子系统工程局局长,CEC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公司,拥有资产约超过人民币500亿元。
1993年1月至2000年3月,王殿甫任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赛格集团是首个在中国的电子行业里成立的集团,下属有4个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赛格集团是深圳市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
2000年4月至2004年12月,王殿甫任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深圳市电子商会会长。
王殿甫自1993年接任马福元主政赛格,在王主导赛格的7年多时间里,他完善了赛格的产业链,期间曾促成赛格与日立、三星、意法半导体等国际电子巨头的合资项目。
现任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深圳电子商会会长、高级工程师。

㈢ 中国最早的彩色电视机是什么牌子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1958年3月由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1941年,美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电视机。而中国在1958年以前,电视工业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6月,天津无线电厂接受了研制电视机的任务。在没有技术资料、材料,而仅有几台电视机散件的困难条件下,这个厂同研制电视发射机的北京广播器材厂密切配合,制订出适合中国情况的样机设计、安装、测试方案,终于在1958年1月装配成功第一台样机。同年3月17日,“北京”电视机试播成功。至此,结束了中国没有电视工业的历史。这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视工业突飞猛进地迅速发展,已形成产品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97年的统计公报数字表明,电视机的年产量已达到2643万台。到1998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视大国,全国拥有3.17亿台电视机;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近4000万台。

㈣ 中国第一个电视台是哪个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2018年3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组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

自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电视工作者艰苦努力,开拓进取,创造了中央电视台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第一”,这些“第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4)北京广播器材厂什么时候改名扩展阅读: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

到1960年5月,在广播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新楼”落成。建设有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室,有一个电影机房和两个导演控制室。

此外还有电影审看间、道具制作间、化妆间、演员休息厅等附属用房,在地下室筹建了洗印车间。北京电视台开始步入正轨。

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英语缩写为“CCTV”,对外称“中国中央电视台”。当晚,更换后的新台标映现在屏幕上,从此,揭开中央电视台新的一页。

㈤ 中国最早第一台电视机什么时候在哪儿生产出来的,其中有没有其他国家的零件如果有请说明是哪个国家的

1958年3月17日,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晚上,我国电视广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后改为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实地接收试验成功。

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我国在1958年以前还没有电视广播,国内不能生产电视机。1957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厂领导立即组织试制小组,黄仕机同志主持设计。当年,试制组多数成员只有20岁上下,他们对电视这门综合电、磁、声、光的新技术极其生疏,没有见过电视机,参考资料也很少,通过对资料、国外样机、样件的研究,他们根据当时国内元器件生产能力和工艺加工水平,制定了“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通道和扫描分开供电、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的电视机设计方案。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电视机生产的空白,是我国电视机生产史的起点,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电视机生产大国。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1958年3月由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

1941年,美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电视机。而中国在1958年以前,电视工业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6月,天津无线电厂接受了研制电视机的任务。在没有技术资料、材料,而仅有几台电视机散件的困难条件下,这个厂同研制电视发射机的北京广播器材厂密切配合,制订出适合中国情况的样机设计、安装、测试方案,终于在1958年1月装配成功第一台样机。同年3月17日,“北京”电视机试播成功。至此,结束了中国没有电视工业的历史。这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视工业突飞猛进地迅速发展,已形成产品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97年的统计公报数字表明,电视机的年产量已达到2643万台。到1998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视大国,全国拥有3.17亿台电视机;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近4000万台。

㈥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历史沿革

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抓紧进行人造卫星和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发射试验准备。1965年,国家科委在“中国的综合时号改正数”鉴定书中再次提出“从战略上考虑,建议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地区从速增设一个授时台”。在“651”计划(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计划)的“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初步方案”中,国防科委明确提出“在西安地区建立短波授时台,以满足第一颗人卫的需要”的建议,同时提出建立中国长波、超长波授时电台的问题。为此,国家科委于1965年12月12日在科学会堂主持召开“为备战需要应迅速在中国内地建立授时台(时间与频率发讯台)问题座谈会”,会议认为:西北授时台应立即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进行筹建。
1965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就建立内地授时台问题在“651”方案论证上提出四条建议,指出西北授时台不仅包括授时工作,今后还要开展天文方面的其它工作;台址选择要靠近人卫地面系统控制计算中心的位置,该中心已初步确定在西安地区。
1966年2月7日,上海天文台受中国科学院委托提出《西北授时台(暂名)筹建方案》和《西北授时台(暂名)第一期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
1966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会议,把建设中国标准时间授时台的计划正式确定下来。随之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便是选址,首先,选址一定要尽量靠近中国大地圆点附近;其次,地势必须开阔;再者,必须有利于备战。最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筹建授时台。该台属“三线”单位,代号为“中国科学院326工程”,县团级建制,党政关系归地方领导,筹建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负责,技术工作由上海天文台负责,主要技术力量从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抽调支援。
1966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报送《西北授时台基建设计任务书》,授时台建设地点为陕西省武功县。同年6月,根据陕西省军区的意见,授时台台址改定在陕西省蒲城县境。
1966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重新向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报送改称为西北天文台的基建设计任务书,提出“经与有关国防部门研究,并经我院研究,决定从速在中国西北地区增设一个完整的授时台,定名为‘西北天文台’。该台主要任务为天体测量,以开展时间和频率为重点……相应开展星表、纬表研究、人造卫星观测和用卫星确定地面绝对坐标的研究,与全国天文台合作建立中国独立自主的天体测量体系。”西北天文台人员编制定为125人。国家科委于1966年11月29日批复同意。
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而中国本身又地域辽阔,东西相跨5个时区,而授时台又必须建在中国中心地带。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蒲城,也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的标准时间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发播。 中国科学院抽调上海天文台、西北分院等现场组成326工程筹建处,并借调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部分技术人员负责筹建中的技术工作。筹建处于1966年10月17日起对外办公并启用公章,办公地点暂设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后于1967年6月13日迁驻蒲城。
326工程在蒲城县境的具体建设地点,开始选在县城东侧,后改为城南401高地和501高地,最后按“靠山进洞”的备战要求决定短波发射台建于县城西北西山脚下唐宪宗景陵附近,收讯、天文观测和生活区建于蒲城县城西南杨庄大队。
326工程的土建工程由建工部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建工部5局7公司施工,山洞打挖由工程兵设计院设计,工程兵5师116团负责施工。
1967年8月,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在北京召开326工程协作会议,成立协作组,统一协调工程建设涉及的问题。1968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蒲城召开326工程业务方向论证会,进一步明确326工程以授时为中心,开展世界时、原子时研究;采用短波发射时号,并原则同意采用中等功率的长波发射时号;世界时测时所需仪器设备(光电中星仪、光电等高仪、照相天顶筒等)由南京天文仪器厂等单位合作研制,326工程派员参加研制。 1968年10月初,中国科学院在蒲城召开试播工作会议,并于10月17日上报国务院,请求试播。在这个文件中,中国科学院将326工程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周恩来总理在此文件上作了如下批示:
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
这一与上海天文台互相配合的陕西天文台,在紧急情况下还要代替上海天文台的时间频率发播工作,不知所定的呼号、频率与国际标准有无冲突,对通信对象有无不便,均请科学院再加说明。如无不便,可否从十二月十日起试用,1971年1月1日起正式公开启用,亦请报复。
周恩来
2/12.70
中国科学院在1970年12月3日就上述批示提交报告,并建议1970年12月15日开始试播。周总理于12月5日批示“照办”。于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短波授时台于1970年12月15日开始试播。电台呼号为BPM,发播频率为2.5,5.0,10.0,15.0MHz。 筹建太阳物理和射电天文观测系统
陕西天文台在筹建天文时间纬度、人造卫星观测系统的同时,又根据中国科学院“四五”规划,筹建太阳物理(色球望远镜)和射电天文观测系统。
经中国科学院天文系统调整,专门为陕西天文台研制的照相天顶筒调配天津纠度站,太阳色球望远镜调配乌鲁木齐人卫站,陕台自行研制的7.5厘米和3.2厘米射电望远镜调拨云南天文台。
到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天文台天文观测仪器仅有用于天文时纬观测的光电中星仪、光电等高仪和用于人卫观测的光学跟踪打印经纬仪,天文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部分太阳物理学的观测研究。
短波授时台试播
中国科学院组织上海、北京、紫金山、云南天文台、测地所武昌时辰站、乌鲁木齐人卫站配合陕台进行长时间接收监测,陕台还派员赴喀什、海拉尔等地接收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发射功率小,信号波形未达到设计要求,信号有效覆盖半径仅为2000公里左右。这说明在建设过程中将天线原设计高度由30~60米改为10米的小天线方案是不成功的。1973年8月,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BPM短波授时台进行技术审查,确认了这些问题,并提出扩建建议。扩建内容包括:加大发射机功率,增加4台50KW发射机;恢复30~60米高铁塔天线,并增加天线铁塔数量,使之形成天线阵;时间基准由现用石英钟英钟逐步采用原子钟,并建立原子时基准。
1973年12月,BPM短波授时台停播,实施扩建。
远洋授时服务
国家科委要求中国科学院在短波授时中增加远洋授时服务,以满足“718工程”需要。1975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BPM短波台扩建中增加3台50KW发射机和相应的多副定向天线,并新建洞外发射机房。
扩建工程于1978年完成,1979年重新试播。试播期间圆满完成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的授时任务。198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在临潼召开了BPM短波授时台鉴定会。鉴定会认为,BPM短波授时台达到设计要求,可以交付国家使用。
1981年2月,中国科学院就BPM短波授时台正式发播问题向国务院提出请示报告。国务院同意从1981年7月1日起,BPM短波授时台正式承担发播中国短波时号任务,届时上海天文台停止BPV时号发播。
建立长波、超长波授时台
早在酝酿筹建西北授时台过程中,国防部门就建议建立长波、超长波授时台“651”工程“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初步方案”把采用长波授时,在西安地区建立以原子标准为基础的长波授时台列为最佳方案。
1965年12月,国家科委主持的座谈会提出“中国目前需要尽快解决发播超长波时间频率讯号问题”,要求中国科学院负责尽快与有关单位联系,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科委反映”。中国科学院在1965年12月31所提四条建议中提出“内地授时台已初步选址,在安排中由于对超长波用途的迫切性了解不够,该项工作未列入预算中。若超长波、短波电台一起进行投资,我院无力负担,希国家另行拨款。”1966年,总参再次提出:“根据将来的发展,要考虑长波和超长波发播,其覆盖半径为6000公里。”
1967年4月,上海天文台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设发射长波计划。中国科学院于同年5月上报国家科委,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设40KW长波发射机请示。国家科委未予答复。1968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论证326工程时,原则同意采取中等功率的发波发射。同年11月,中央军委办事组在中国科学院关于326工程防护要求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在工程设计上,要考虑到中国能够制造长波、超长波授时台的设备时,改装成长波、超长波授时台设备。
1970年9月,中国科学院再次提出:326工程应立即采用长波授时,并将其列入“四五”规划。1970年10月,8361部队对长波授时台进行调查,并向国防科委提出关于建立低频台问题的报告。国防科委经与中国科学院协商,于1971年7月14日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中国科学院迅速着手在陕西天文台增设长波授时台”的报告,并建议列入国家计划。1971年7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报告,随即国防科委、中科院抽调8361部队、8120部队、陕西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组成调查组,就建立长波授时台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调查组于1971年8月底和9月初分别提出“关于建立长波授时台的调查情况报告”和“筹建长波授时台方案(草案)”。
1972年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联合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筹建长波授时台的请示报告”。在这一报告中,中国科学院以长波授时台作为326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故确定其代号为3262工程。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向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长波授时台使用频率100KHz。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于5月18日批复同意。
1972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颁发“中国科学院262工程指挥部”印章,即日启用。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大楼。
①长波授时台设计方案
讨论长波授时台设计方案过程中,国防科委与空军司令部协商,决定将后者委托海军720研究所设计制造的空军导航试验主台(长河二号)结合建设。1973年2月,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中科院负责人武衡共同主持,召集国防科委四局、中科院3262工程指挥部、海军司令部通讯兵部、海军第七研究院的领导开会,商讨合建台的建设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通过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联合于1973年4月28日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的关于长波授时台与长波导航试验台结合建设的请示报告。
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73年6月16日以国发[1973]72号文批复同意,并指示:在建设步骤上应分两步走,先安装小功率发射台进行试验,以取得经验并解决国防急需,同时安排大功率发射台的研制和基本建设;设计计划任务书送国家计委审批后列入国家计划,合建台的建设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抓总。
197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3262工程指挥部、陕西天文台和计划局联合起草的“长波授时台计划设计任务书”文稿,决定长波授时台的建设和陕西天文台现有的天文测量、短波授时等工作合并后,仍名为陕西天文台,由一个班子统一领导;会议同意陕西天文台属地师级单位,实行中科院和陕西省双重领导。
②3262工程计划设计任务书
1973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计委报送“3262工程计划设计任务书”。国家计委于9月3日批复同意按任务书提出的方向任务、科研内容进行工作,人员编制控制在600人以内。
3262工程选址从1973年10月开始,年底结束。经过对蒲城县境及其邻近县城踏勘,并经中国科学院及地方政府批准,确定长波发射台建于蒲城县县城西侧,300KM小功率试验台建于城南501高地,时频基准实验室、科研大楼、台部管理机关和生活区建于临潼县城东侧,天文观测站迁建于临潼县斜口镇。
197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3262工程任务落实会议,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陕西省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协调小组协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至此,3262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197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3262工程总体方案论证会。会议由中科院副秘书长郁文主持,钱学森出席会议。《3262工程总体方案》是长波授时台建设的总依据。会议审议了该总体方案,原则予以通过,并就某些具体技术、实施计划和任务落实提出了意见。会后,3262工程指挥部、陕西天文台、各参加单位按总体方案要求开始各项建设和设备研制工作。
③小长波台
小长波台于1974年11月破土兴建,1975年7月完成,720所随即进行机器安装调试,天线架设,并联调成功。1976年5月26日至6月2日,中国科学院由刘华清主持在西安召开小台试播工作会议,确定试播测试方案。
小长波台于1976年7月开始试播。试播期间,工程指挥部于1978年9月25日至11月25日,在临潼、银川、定襄、酒泉、成都、西昌、大足、当阳等9地15个点上进行飞机搬运原子钟的长波电波传播试验;在20基地东风站——大树理、27基地西昌站——勉宁之间分别进行火车和汽车搬钟试验;1979年4月8日至5月24日,进行重庆——上海沿长江的接收测试;同年9月16日至10月初,进行上海——锦西沿东海、黄海的海上传播测试。除工程指挥部、陕西天文台外,参加测试的单位还有四机部1022所、国防科工委测量通讯总体研究所、西北电讯程学院以及各监测站。测试结果验证了大台建设总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从1979年11月1日起,小长波台开始每天定时发播,呼号为BPL,频率为100KHz。
1980年3月20~25日,中国科学院在西安召开小长波台技术鉴定会,确认小台授时精度达到设计要求,可以正式开展中国的长波授时服务,满足国防急需。小长波台的授时服务由于大台建成试播于1983年5月停止发播,并于1991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报废。
一期工程中临潼部分的土建工程于1980年完成,同年10月,台部机关各办事机构、时频基准、各研究室、工厂迁驻临潼新址,天文仪器(光电中星仪、光电等高仪等)迁至新址观测。蒲城部分,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定名为陕西天文台二部,县团级建制,在陕台领导下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长波授时台主体工程(大功率长波发射系统,即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发射机房、传输电缆、天线架设等土建工程和所需设备研制。土建工程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工艺设计由王治才抓总,陕西省第三建筑公司于1978年5月开始施工,1979年9月完成。3262工程全部土建工程于1983年11月通过国家计委主持的国家验收。二期工程的主要设备由国内研制生产。其中2000KW脉冲发射机网络参数由工程指挥部组织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广播器材厂、720所、1022所协作试验取得,四机部761厂按试验参数设计发射机,并加工制作。发射机于1979年11月运进现场,1981年6月完成安装,开始调试。发射天线,经多次论证,最后确定为四塔倒锥形天线,塔高206米,由1022所完成电气性能设计,西北建筑设计院完成结构设计,广播电视部广播设备厂于1981年5月完成加工制作和现场架设。
原子时频基准建立
原子时频基准由陕西天文台负责建立。陕西天文台从1979年10月1日起,由潘小培抓总,利用四机部768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研制的三台铷原子钟和上海市计量局研制的2台氢原子钟,建立了中国独立的原子时间标准,正式出版以原子时为标准的《时间频率公报》;1980年5月,引进3台美国商品铯原子钟参加守时。从1981年1月1日起,陕台原子时AT(CSAO)参加国际原子时系统TAI(BIH);国际时间局在其公报上每月刊布AT(CSAO)结果。
长波接收机是用户关键设备。工程指挥部原定研制两种接收机:由四机部1017所研制模拟接收机,海军720所研制数字化接收机。720所研制的数字化接收机样机也因存在问题而被撤销。为解决工程急需,工程指挥部张邦信与四机部750厂合作,仿制美国2000C型罗兰—C定时校频接收机,1977年11月完成样机,1978年2月通过四机部和中科院联合鉴定,定名为PO20定时校频接收机,并投入批量生产,提供用户使用。
按总体方案要求,3262工程分别在乌鲁木齐人卫站、酒泉东同基地、长春人卫站、广州人卫站、云南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设立七个电波传播监测站,各监测站的设备购置、人员配备在小台试播联测之前全部建成。
1983年6月7日,大功率脉冲发射机与天线联调成功,调试中发现发射机可靠性欠佳。为满足应用急需,陕台于同年月7日25日先以半功率试验发播,后由761厂再行调试。1985年5月26日,第二次联调成功后,发射系统正式交付使用。陕西天文台于1985年月7日1日起,以全功率正式试验发播BPL长波授时信号。
1986年6月16~20日,国家科委主持在临潼召开长波授时台国家级技术鉴定会。鉴定会议认为:长波授时台技术指标达到总体方案设计要求。1987年1月2日,国家科委为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颁发“长波授时台”国家级鉴定证书。BPL长波授时台由试播转为每天定时发播,正式开始中国的长波授时服务。
1986年,陕西省决定修建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斜口天文观测站搬迁另建。1988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经中国科学院同意,批准陕西天文台天文观测站建于骊山凤凰岭(海拔高度为1014米)。整个土建工程于1991年完成,天文观测站1991年10月由斜口迁至骊山新址。陕西天文台天文台工作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观测手段,学科发展上增长出历史天文学、银河系动力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短波台技术改造

1988年12月,陕西天文台提出短波台技术改造方案,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局于1989年3月在临潼召开改造方案论证会,认为短波授时台设备更新并搬迁台址是必要的。此后,陕西天文台在1990年、1991年、1992年连续向中国科学院申请短波授时台搬迁改造计划。中国科学院于1993年6月以(93)科发计字0520号文批复同意短波授时台迁建计划,并拨专款552万元实施搬迁改造。改造工程由王治才抓总,技术工作由王玉林负责。
短波授时台搬迁改造的主要内容是:台址由唐陵山搬迁至二部工作区,采用脉宽市制式发射机,天线为14~26米自立式铁塔10座和20.5米拉线式铁塔2座,沿用原有频率发射短波时号,增加发播时码信息,整个系统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土建工程和天线架设调调试于1996年7月完成,1997年5月完成发射机安装调试,1998年11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基建设备验收,1998年12月18日开始试播。
2000年6月16日,陕西天文台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试点单位启动创新试点工程。
2001年3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并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标志着中国建立了基本的时间频率体系。更名后的国家授时中心仍然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直属事业单位,属国家级基地型研究所。
2006年,院方向项目“中国综合原子时建立与保持的研究”通过结题验收。
2007年,临潼—蒲城微波时间传输比对系统技术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2008年,BPL长波授时系统现代化改造竣工,并开始24小时连续发播,极大提高BPL长波授时全时段授时保障能力,用户实现全自动定时。

㈦ 电视机什么时候来到中国

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不是引进的,而是自己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在1958年制造成功。

1958年9月2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成功,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直到2005年上半年,我国平板彩电的销售量达到72.5万台,同比增长260%;城市家庭液晶电视拥有率达到了3.56%,等离子电视拥有率也达到了2.81%。

(7)北京广播器材厂什么时候改名扩展阅读

1958年以前,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局面,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事业。

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即761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即712厂)。

天津无线电厂接到任务后,为了尽快攻下这个课题,立即组织成立一个电视机试制小组,由黄仕机担任产品主持设计师。

此外还有对无线电接收技术较熟悉的老工程师王克中和钱瑞芬,有对机电设计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黄现培,有担负仪器设计的技术员吴公超,有对电路调试比较熟练的技术员龚行健以及工人杨茂林和冯佩如等8人。

那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科学研究所正好有工程技术人员刚从捷克学习电视技术回国,参加北京广播器材厂电视中心设备的研制工作。

工厂为了使小组尽快了解和掌握电视机的设计技术,立即派黄仕机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去北京广播器材厂了解和学习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研制工作。其间,他们还多方收购出国人员带回国内的苏联“记录牌”“先锋牌”电视机,作为样机分析研究。

1957年年底,二机部十局的刘寅局长到苏联参观访问时,带回来几套苏联新型的“红宝石牌”电视机散件,提供给他们进行研究。

㈧ 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BEF)前身是北京广播器材厂,组建于1950年,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2001年5月29日,北广科技注册成立,成立时名称为北京北广数字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北京北广数字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广科技主要从事广播、电视、通讯领域发射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系统集成及服务。产品领域涉及无线发射及配套的电视发射设备、调频、中、短波广播发射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微波传输设备、天线与铁塔设备、有线电视设备、音视频设备等的研制生产。各类无线电发射整机功率等级从1W至2000kW、工作频段从长波、中波一直到微波大约有250余个品种。
作为中国电视设备工业的先驱,北广创立了我国电视设备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1958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部黑白电视发射机,揭开了我国广播电视历史的新篇章。1975年的第一部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1998年的第一部高清晰度电视发射机。同时,在民品领域还先后制造了我国第一部1000kW中波大功率广播发射机,第一部特大功率短波广播发射机,第一部调频广播发射机等,为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广在通过体制改革成立了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在广电产业链上,拥有了从无线到有线,从演播室到终端设备的全线产品,射频技术优势得到扩大,数字技术应用的跟踪和研究力量得到很快的发展,广播、电视系统设计、生产、集成能力得到全面加强。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广电、通讯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数字革命” 。北广科技为迎接数字时代到来对公司发展的全面挑战,从全面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带头人,储备高科技人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开发数字电视的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符合国标的数字电视发射机和数字广播发射机及接收机,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市场竞争力,结合自身状况,制订面向产品和服务的运作策略,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
北广科技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开发能力、生产规模、销售渠道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优化,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制造企业,公司产品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远销欧、美、非、东南亚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北广科技凭借雄厚实力,连续当选2007年、2008年“广电行业十大民族品牌”之首,并多次获得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奖。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并在企业内建立了CIMS管理平台,荣获了科技部颁发的“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称号;广播电视发射机等各类产品取得国家广电总局、无委会等机构颁发的相关生产证、入网证,并多次被认定为“北京名牌产品”。
作为广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北广科技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在汶川地震救援及北京奥运会期间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工人先锋号”锦旗,以及荣获电控系统的“奥运立功先进组织”称号。
60年来,北广科技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国防通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北广已成为集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国内最大、配套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广播电视设备研发、制造、安装的集成企业,北广人正以“团结、拼搏、创新、求索”的企业精神,凝聚一心,奋力开拓,用我们的行动实现北广产业报国的理想。

㈨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

1924年,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机械电视。其工作原理只能用机械扫描摄取图像,分辨率为30线,重复频率为每秒5帧,因此第一台电视其实算不上电子产品。

1933年,兹沃里金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发明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电子电视。

1958年,天津无线电子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取名“北京”,被人誉为:“华夏第一屏”。同一年,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0年,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也在天津诞生。当时的天津可以说是技术人员的集结地。而世界上第一台彩电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CT-100。12英寸屏幕,时间为1954年,比中国早16年。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使用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8年,中国成功发射同步卫星。两年后,该卫星转播了亚洲卫星一号发射实况,从这一刻起拉开了中国卫星电视的序幕。

1990年 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随后显示技术由彩色电视发展成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

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需要带眼镜观看3D效果。

2013年5月,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成功研制4K裸眼商用3D电视,可实现2D和3D之间的自由切换。

(9)北京广播器材厂什么时候改名扩展阅读:

从电视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显示技术越来越成熟,发展至今,液晶电视占据了大部分的消费市场,裸眼3D显示还处于发展的阶段。

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不断促进裸眼3D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裸眼3D显示的商业应用无论其规模还是深度都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资料:网络-电视机

㈩ 北京广播器材厂现在叫什么名

北京广播器材厂现在的名字叫:
国广电科技。
是广播电视专业服务商。
很有名气,服务很好的。

阅读全文

与北京广播器材厂什么时候改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mk阀门是什么公司 浏览:223
我的辅导韩国电影 浏览:518
可以和网友看电影的软件 浏览:964
外国不收费网站。 浏览:687
我会买许多健身器材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749
女儿被爸爸占用电影 浏览:740
男人免费小电影 浏览:845
藏红花电影 浏览:871
一条小蛇被电成大蛇的电影 浏览:304
百度网盘能看违禁视频 浏览:426
捉鬼合家欢在线国语版 浏览:505
哺乳期挤母乳电影 浏览:387
老电影露奶图片。 浏览:157
关于黄的电影 浏览:813
美国免费伦理电影 浏览:980
手机能在线看的网站 浏览:210
空气能热泵怎么设置制冷 浏览:191
实验室转鼓强度测定装置 浏览:350
锐界仪表盘最高多少公里 浏览:502
法国《love》剧情 浏览: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