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考古学通论题目!熟悉典型青铜器的名称与时代特征
1、 青铜礼器
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
(一) 饪食器: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盂、俎、匕等
鼎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夏代晚期——两汉乃至魏晋。有圆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 盛粥器,商代早期出现,西周中期以后盛行,战国后期消失。
甗 蒸饭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商代中期——周初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代中期——西周。重要的礼器之一,和鼎配合使用。
簠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西周中出现,基本形制为长方体,器盖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西周中出现,基本形制为椭圆体,盖可仰置盛物。
敦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春秋中期出现。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或完全对称的。
豆 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商代晚期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
铺 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盂 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商代晚期出现
俎 切肉、盛肉的案子,与鼎配合使用。商末、周初之俎形制为长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铃的。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常与鼎、鬲同出。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二) 酒器: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 饮酒器,夏代晚期始出,盛行于商代晚期。
角 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流行于商末周初。
觚 饮酒器,其形制为喇叭口、细腰、高圈足的容器。初见于商代早期,主要盛行于商末和周初。
觯 饮酒器,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形式。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 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初。
尊 容酒器,初见于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时代,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等三类。
壶 容酒器,有圆形、方形、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商代中期——战国流行,秦汉以后器形的变化相当复杂。
卣 容酒器,是专用以盛“柜”(一种酒)的祭器,有圆形、方形、椭圆形、鸟兽形等形式,并有提梁和盖。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 容酒器,方形,有屋顶形盖,有的两侧有耳,初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商末周初。
觥 容酒器,口部一侧有流,腹部作椭圆形或长方形,盖至流口的一侧往往饰兽头。另一种形式是整器为兽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主要盛行于商末周初。
罍 容酒器,高体的大型或中型有盖酒器,有圆体和方体两类。盛行于商末周初。
瓿 容酒器,大型酒器。流行时间短,仅在商代中、晚期。
盉 酒器,盛玄酒,以调和酒味浓淡。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于顶上,晚期的有提梁,流行时间很长,直至战国以后。
枓 挹酒器,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形的长柄。商代晚期——西周。少见。
勺 挹酒器,与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商代晚期器。
禁 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少见,最早见于西周早期,春秋偶尔也有。
(三) 水器:盘、鉴等
盘 承水器,与yi配合使用,以yi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商代中期——战国。
鉴 盛水器,也可盛冰。形体一般很大。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四) 乐器: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铙 打击乐器,形体似铃而稍大。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
钲 打击乐器,形体似铙,但比铙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于湖南、江、浙一带。春秋。
钟 打击乐器,在祭祀或宴飨时用,成编悬挂,用木槌打击。有钮钟和甬钟两种形式。西周早期出现。
铎 撞击乐器,形制似铙而小,中有舌,可用于军旅和田猎。
铃 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夏代晚期出土。有单翼铃、车铃、执铃、狗铃等。
钩 又名句,打击乐器,其形制体部似铙而长,器壁较厚,口向上,底部置一柄。
镦 于打击乐器,用于祭祀和集会,器形较大,上有环纽或虎纽,下似筒形。初见于春秋盛行于战国及西汉前期。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为主。
鼓 打击乐器,极少见,形如横置的筒形,上有枕形座,用以插杆饰,下为长方形圈足。目前所见的青铜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2、 青铜兵器
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戈 用以钩杀。夏代晚期——战国。
戟 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 用以冲刺,商代早期——战国时代。
钺 砍杀兵器,刑具。有些大型且制作精细的钺为仪仗用具。夏代晚期——战国。
刀 翘首刀一般为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为长柄。
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可斩可刺。西周早期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春秋晚期至战国最为流行的时代。
匕首 短剑,近身杀伤武器。匕首出土甚少。战国时期。
弩机 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最早春秋战国时期的弩机均无廓,仅有钩弦用的牙、作瞄准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悬刀,西汉以后均有廓。
矢镞 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大量铸造。
胄 又称盔,保护头。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
3、 青铜工具
主要有斧、斤、凿、锯等。
斧 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
斤 初见于商代晚期,以后一直沿用。
凿
锯 出土的数量不多。商代——战国。
4、 青铜农具
传世和出土的实物主要有耒、耜、铲、锛、锸、耨、镰等。
耒 是挖窖穴和开河渠用的原始农器,见于西周时代。
耜 曲柄的起土农具,也就是手犁。出现商代晚期——春秋
铲 于商代晚期——春秋战国。
锛 开垦土地用,商代晚期——西周
锸 开河渠和做垅用,商代中期——西周、春秋
锄 除草,间苗及松碎表土农具,西周——战国
耨 短柄除草农具,所见皆为春秋时代器
镰 西周——春秋战国
2. 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
1、 青铜礼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有数万件,这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单是中国青铜礼器的发展史,就已经能描绘出那遥远的,一个非常辉煌的青铜时代。
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
(一) 饪食器主要的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盂、俎、匕等器。
鼎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最早的青铜鼎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历经各个时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器,因而变化也很大。大致有圆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 盛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是大口袋腹器,西周中期以后鬲很盛行,常成组出土,到战国后期自然消失。
甗 蒸饭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青铜在商代中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末周初就较多。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特别是西周时代,簋是重要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场合,它和鼎配合使用。自西周早期起出现一种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连铸一个方座。
簠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基本形制为长方体,自口至足器壁斜坦,器盖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基本形制为椭圆体,盖可仰置盛物。
敦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或完全对称的。
豆 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但很少见。基本形制是上有盘,其下长柄连圈足,有的有盖。青铜豆盛行于春秋战国。
铺 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盂 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俎 切肉、盛肉的案子,与鼎配合使用。青铜俎传世和出土都很少,或当时所用的俎多为木制,朽蚀不易保存,目前所见皆为商末、周初之俎,形制为长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铃的。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二) 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 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流与杯口之际有两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下有三足。
角 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青铜角行于商末周初。
觚 饮酒器,其形制为喇叭口、细腰、高圈足的容器。青铜觚初见于商代早期,主要盛行于商末和周初。
觯 饮酒器,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形式,侈口,束颈、深腹、圈足,大多有器盖。青铜觯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 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形制为侈口、立两柱,深腹分段,圆底下有三足,颈、腹间设一*可执。青铜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初。
尊 容酒器,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酒器,上口侈大,下有圈足,青铜尊初见于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时代,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等三类。
壶 容酒器,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青铜壶最早见于商代中期,流行的时间很长,自商至战国,秦汉以后尚可见到,器形的变化相当复杂。
卣 容酒器,是专用以盛柜的祭器。柜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卣有圆形、方形、椭圆形、鸟兽形等形式,并有提梁和盖,盖套在器口之外。青铜卣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 容酒器,这类器皆呈方形,有屋顶形盖,截面是纵短而横长,腹部与圈足相连,圈足每一边的中央有一个缺口,分成四个规矩形的足。有的方彝两侧有耳,青铜方彝初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商末周初。
觥 容酒器,口部一侧有流,腹部作椭圆形或长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有盖,盖至流口的一侧往往饰兽头。觥的另一种形式是整器为兽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青铜觥主要盛行于商末周初。
罍 容酒器,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有盖酒器,其基本形式有圆体和方体两类,肩部两侧有耳,正面腹部的下端亦饰一耳。青铜罍盛行于商末周初。
* 容酒器,器形为小口、大腹、平底,有盖。在*形消失或罕见时,正是*的行用之时。青铜*出现于西周晚期,沿用到春秋时代。
瓿 容酒器,是大型的酒器,敛口、大腹、圈足。青铜瓿流行的时间很短,仅在商代的中、晚期。
盉 酒器,盛玄酒,以调和酒味浓淡。形制为侈口、宽腹、下连圈足或三足,颈、腹间有一斜置的流,后有*、器有盖。青铜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于顶上,晚期的有提梁,流行时间很长,直至战国以后。
枓 挹酒器,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形的长柄,青铜枓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时代尚有。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见。
勺 挹酒器,与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青铜勺大多是商代晚期器。
禁 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长方形的两种形式,四面有壁,并有长方孔。青铜禁传世和考古发掘都很少见,最早见于西周早期,春秋偶尔也有禁,流传甚少。
(三) 水器主要有盘、鉴等形式:
盘 承水器,与*配合使用,以之水浇于手,以盘承接弃水。青铜盘初见于商代中期。但为数为多,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战国。形制为敞口、浅腹下有圈足或三足,两侧有耳。
* 盛水器,与盘配合使用。青铜*最早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弯曲的流,椭圆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战国时代为平底。腹一侧有*可执。
鉴 盛水器,也可盛冰为冰鉴。形体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两侧有兽耳。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四) 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铙 打击乐器,形体似铃而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体部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部置有一个中空圆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
钲 打击乐器,形体似铙,但比铙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于湖南、江、浙一带。征都是春秋时代的乐器,在南方百越诸地则甚流行。
钟 打击乐器,在祭祀或宴飨时用,成编悬挂,用木槌打击乐钟的鼓部和鼓右的鸟图案,因此能产生两个音频。青铜钟有钮钟和甬钟两种形式,钟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名称。编钟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是三枚一组。
*打击乐器,形体特大,在祭祀或宴飨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铎 撞击乐器,形制似铙而小,中有舌,振舌发音,据文献记载,铎可用于军旅和田猎。
铃 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体较小,器壁薄,顶部有半环形钮,是单翼铃。此外还有车铃、执铃、狗铃等。
钩 又名句,打击乐器,其形制体部似铙而长,横截面呈椭圆形,纵向长度稍大于横向的尺度,器壁较厚,口向上,有很浅的凹弧口,底部置一柄,或作扁平,或为圆柱形。
镦 于打击乐器,用于祭祀和集会,器形较大,上有环纽或虎纽,圆肩,下似筒形。青铜镦于初见于春秋时代,盛行于战国及西汉前期。它的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为主。
鼓 打击乐器,青铜鼓传世和出土极少见,形如横置的筒形,上有一个枕形座,用以插杆饰,下为长方形圈足,目前所见的青铜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2、 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戈 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头、冒和末的樽构成的,目前所见仅存戈头。戈有长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青铜戈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戟 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 是用以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交雨部分,锋又分前锋和雨翼,交即矛的銎,可安长*,矛有用整条藤制的,也有用积竹制成。青铜矛最早见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钺 是砍杀的兵器,也可作为刑具。有些钺形制很大,而制作又精的,可作为仪仗用具。青铜钺初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刀 是指砍杀用的兵器,翘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长武器。
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青铜剑最初见于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春秋晚期至战国是剑最为流行的时代,剑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剑的形式愈到后期,体部愈益增长。
匕首 是一种短剑,近身杀伤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见,大多是战国时期器。
弩机 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弩机最早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弩机均无廓,仅有钩弦用的牙、作瞄准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悬刀,西汉以后弩机均有廓。
矢镞 是箭铤前端的锋刃,是由尖锐的锋,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各部分都有专名。青铜矢镞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大量铸造。
胄 又称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青铜胄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顶端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
3、 青铜工具
青铜的使用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
斧 是一种砍伐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使用得很多,青铜斧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小型的、有纹饰的斧都是专用于工业的工具。
斤 是砍伐工具,使用时銎内按一个曲柄,青铜斤初见于商代晚期,以后一直沿用。
凿 是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凿体细长,上宽下狭,直銎,下有尖或平的刃部。
锯 用于切割木、竹、骨、角等器。锯出土的数量不多,锯片常置木柄内,青铜锯最早出现商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4、 青铜农具
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这已是一个确定的现象,青铜农具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是青铜珍贵,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它不可能随便遗弃。而且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不一样,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必然是很少的。根据专世和出土的实物主要有耒、耜、铲、锛、锸、耨、镰等。
耒 是挖窖穴和开河渠用的原始农器,形制为扁方銎连接雨根长齿。青铜耒所见甚少,宝物见于西周时代。
耜 曲柄的起土农具,也就是手犁。青铜耜出现商代晚期,这一时期的耜头较长,銎部很深,銎口扁方。西周时代的耜头较短,呈宽扁形,銎部略浅,春秋时代为了节省铜料,銎部口沿有一条栏,上下皆镂孔。
铲 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青铜铲的形制,是在长方形青铜片的一端,连铸着一个截口为方的或椭圆形的銎,銎内可装柄。青铜铲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
锛 开垦土地的农具,形状与比较接近,但背面微拱,偏刃,銎内置曲形横柄。青铜锛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时代尚沿用。
锸 开河渠和做垅的农具,锸的刃口是套在木板前端的,木板的后部连着一条柄,是属于装直柄的农具。青铜锸最早见于商代中期,西周和春秋时代一直沿用。
锄 除草,间苗及松碎表土农具,锄的曲柄曲端纳于銎中,实际是横装木柄。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耨 短柄的除草农具,中间是銎部,两侧连接双翼,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齿槽,所见皆为春秋时代器。
镰 收割用的农具,也是手镰,一侧可装短柄,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齿槽。青铜镰最早见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
3. 天工开物是一本什麼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技著作,明代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撰。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该书文字简洁,记述扼要,书中所记均为作者直接观察和研究所得。问世以后,有不少版本流传,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
4. 如何找到关于春秋战国农业发展方面的考古资料
一、农业
楚人由北而南,后又辟在荆山、睢山一带,故自商、周至春秋初,农业生产仍属刀耕火种,以种粟为主。楚武、文王以后,楚国向南、向东开拓,逐渐占据江汉流域,又向当地居民学会火耕水耨,掌握了植稻的生产技术。《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裴駰《史记集解》东汉应劭释:“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古代先民烧荒,这是很普遍的,故无论种粟植稻,都要先烧草作为肥料。水稻又得“水耨”,除去杂草,沤于水中,既作肥料,又保证水稻生长。江汉平原,古代农业历来先进,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均有稻壳出土,可见楚人占据江汉平原后,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耕作水平也逐步提高。
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冶炼业已很发达,除了制造礼器、兵器和生活用具外,也制造出了不同用途的农业生产工具。见于考古发掘资料,主要生产工具有锛、镰、斧、削、锥等[1]铜镰的出现,说明农作物产量大为提高。当时各国奴隶主贵族由于役使奴隶大众劳动,故制造青铜生产工具较少,楚国亦不例外。
据现有考古资料和有关专家研究,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不仅能锻造“熟铁”,而且还能冶铸“生铁”,在冶铸铁器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出土的铁器,计有铁削、剑、凹口锄、鼎等(见于考古发掘资料,计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出土铁削一件、长沙龙洞坡楚墓出土铁削一件、长沙识字岭楚墓出土铁凹口锄一件、长沙杨家山楚墓出土剑、削、鼎形器各一件、淅川下寺楚墓出土铁剑一件、长沙丝茅冲楚墓出土铁凹口锄一件、长沙窑岭楚墓出土铁鼎一件。)铁器的使用虽然处于初期阶段,迄今为止出土的铁器数量还不多,但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对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最终导致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说来,随着铁农具的使用,牛耕这一新的耕作方式,也应该出现了。但楚地目前还未见有犁出土,故难断定春秋时期,楚国已使用牛耕(犁耕)。不过,楚庄王灭陈为县,申叔时以“蹊田夺牛”予以讽喻”[2]、楚康王时有一大夫复姓师祁、名“犁”[3]的,从当时尚牛尚犁耕看,也不是偶然现象,故楚国与中原各国一样,开始使用牛耕,不是没有可能。
楚国地处水泽之乡,水利资源丰富,随着青铜、铁农具的出现,水利灌溉事业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史记·河渠书》说:“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沟江、淮之间。”楚武、文王以后,南进东拓,在江汉、江淮间,修沟开渠,为楚国水利事业和水路交通,均奠定了基础。
见于史料记载,楚国最早出现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水陂和芍陂。前者如《淮南子·人间训》说:“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其灌区在期思、雩娄周围,即今河南固始一带。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后者如《后汉书·王景传》、《水经注》载,在今安徽寿县南,孙叔敖筑芍陂王象等撰《皇览》谓战国楚顷襄王时期,楚大夫子思造芍陂。今人亦多有持此说。
这项工程,楚亡后,历代不断维修利用,成为“淮南田赋之本”[4]《史记·循吏列传》裴駰集解引《皇览》说:“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沮水,即古睢水,与漳水汇合注入长江。这项沮漳水下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对包括郢都在内江汉沃野的农业生产,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另据《七国考·楚食货》载,孙叔敖还“截汶坟之水,作塘以溉田”。
《庄子·天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子贡劝其用桔槔提水,那丈人答道:“非吾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的记载虽属寓言,但却也反映了楚国确已普遍凿井灌田,并已使用桔槔这一先进的灌溉工具。
从上述史料可见,春秋时期楚国的水利事业是很发达的,既引水作池(陂塘),蓄、灌并用;又凿井灌田,就地取水,故楚国入据汉汉、江淮后,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粮食产量亦显著提高。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庸及群蛮百濮反叛,在此紧急关头,楚庄王“振廪同食”[5],打开国家储备的粮库,保证军队食用,前往平叛。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蒙冤出奔,楚平王悬赏捉拿,按“楚国之法,得伍子胥者赏粟五万石,爵执□”,[7]伍子胥及至吴后,助吴王阖闾攻楚,公元前506年吴人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8]这些记载,都说明楚国粮食充足,有储藏粮食的“廪”、“高府”,动辄赏粮五万石,这在春秋时代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据《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楚、吴还为两国边境民间女(小童)“争桑”而动用军队,相互攻打,足见在江淮一带,楚国的种桑养蚕业,亦得到普遍发展。至于其他农副业,上述《庄子》所记的“圃畦”,就是指的种植蔬菜果木一类的园圃,可见楚国农副业和经济作物,也有很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楚国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铸造业、冶铁业、丝织业和木漆器业等部门。
楚国青铜业的发展,是随着楚人的南下东进取得的。继熊渠对外扩展后,楚武文成穆庄诸代,南入江汉,北争中原,东拓江淮,师夏师夷越,兼收并蓄,在青铜器冶炼铸造、造型与纹饰等方面,均有重大创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今湖北大冶的铜绿山,是楚国产铜的主要基地。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有关专家研究,该铜矿实行地下开采,采取了竖井、斜井、平巷和盲井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安全,矿井中设置了矿井支架,下铺设木制水槽,以防塌崩堵塞和积水带来的危害。采掘工具主要有铜斧和竹、木、石质的生产工具。矿石取出后,即就地筑炉冶炼。炉为竖式,包括炉基、炉缸和炉身三部分。炉渣由于就地处理,故现在遗留有大量的铜渣。经化验,铜渣含铜量为0.07%,足见炼铜技术水平是很高的。楚国在这里炼出红铜后,运到郢都等地铸造成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目前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楚青铜器,数量多,出土地方遍及湖北、河南、湖南等地。1978年至1979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青铜器达4百余件,还有在其他地方出土的楚青铜器,为我们了解楚青铜器铸造工艺、器型和文饰等方面提供了实证。在铸造工艺上,楚人已掌握了分铸焊接法、铸镶法和失蜡法。所谓分铸焊接,即把器身和附件分别铸成,然后用铜、锡作焊剂把两者焊接起来。所谓铸镶,即因纹饰复杂,需先修整,置于铜器铸型内,然后合模浇入铜液铸成。所谓失蜡,即先做成蜡模,雕缕纹样或器物形状后,再在蜡模的外表涂以泥浆(土、炭等混合物),硬化后形成铸型,然后加热熔去蜡模,便可铸器。春秋中后期楚国掌握的这些铸造工艺,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第一流的。春秋时期楚国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等。和中原各国一样,礼器最多的是鼎。楚国的鼎,由于其形态特殊,考古界学者称之为楚式鼎,有于鼎、升鼎、罐形鼎等。其他礼器和生活用器有簋、盏、敦、壶、缶等。乐器主要是编钟,包括甬钟、钮钟、钟。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编钟共52件。楚人尚武,故楚青铜兵器数量多,制作亦精,有戈、矛、戟、剑、钺、匕首、镞等。楚国铜器纹饰大致和中原各国相同,但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细致柔美,具有自己的特点。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龙凤纹、窃曲纹、兽面纹(饕餮纹)、云雷纹、鸟纹、圆涡纹等。
随着治铜技术的提高,春秋中晚期,楚国也掌握了冶铁技术。见于考古发掘资料,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都出土了铁器,但目前所见数量不多。1976年,长沙杨家山楚墓出土的钢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一件的钢制武器,其含碳量为0.5%~0.6%(《长沙新发现春秋晚期的钢剑和铁器》(《文物》,1978年第10期)。
春秋时期楚国的丝织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无论从历史文献或地下发掘资料中都证实了这一点。如《国语·楚语》中有关于“玉帛之类”的记载,《史记·滑稽列传》则说楚庄王爱马,曾“衣以文绣”。《史记·楚世家》等记楚、吴边邑小童争桑而引起两国交兵,更直接说明楚、吴两国对种桑养蚕缫丝的重视。湖南衡东霞流市出土的蚕桑纹尊(青铜器),是植桑养蚕的生动例证。
楚国漆器出土数量多,制作精,成为荆楚物质文化一大特色。根据滕壬生研究统计,目前所见春秋时期出土的漆器有六件,包括漆瑟、耳杯、卮、豆,以及用黑漆镶嵌的铜鼎等。其他出土的漆器,有的器形不详,有的保存不好,难以断定漆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楚人生活水平的状况。
楚国建筑技术有重大的发展。入春秋后,楚国为了北上争霸,顺伏牛山,连结所经各水堤坝,南北连绵数百里,号称楚之长城枣“方城”。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率中原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军北上,屈完声称“楚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逼迫齐桓公与楚签订召陵之盟,可见在此之前已开始建筑方城。方城的建筑,注重以地制宜,一方面顺山形筑城,另一方面又沿诸水河岸筑堤为城,无疑是军事建筑一大创造,在古代战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楚国都市建筑也自具特色。郢都(纪南城)顺丘陵地势而建,北有纪山,西有八岭山,东北与雨台山相邻,东临诸湖(庙湖、海子湖、长湖),气候宜人,既无水患可虑,又可引水入城,便于漕运与交通。市区内布局也很恰当,王城、贵族府第居东,西南部则为冶炼作坊区。城门有三门道,中门宽,边门窄,人车分流,交通秩序井然。为引水入城,还建筑了水门,宽度达3米以上,便于行舟,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水上城门建筑工程。城墙高宽相等,坚固稳定。城垣建筑采用夯筑方式,每夯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坚实牢靠。宫室建筑既多又精。楚王室除建有王宫外,还有众多的离宫,如渚宫、章华宫(台)、荆台、匏居台等。楚灵王所修建的章华宫(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离宫。其遗址在今湖北潜江龙湾(关于章华宫(台)遗址所在,历来说法不一。除了今潜江龙湾外,还有说在今监利天竺山、沙市今章华寺、河南商城古汝阳城内、安徽亳县古城父境内等地。楚人有新迁居一地,仍袭其旧名的习俗,故作为楚君(王)的离宫,章华宫亦有多处,上述各说,当是有可能成立的),此经八十年代多次调查试掘,出土文物甚丰,是迄今所见楚宫室最完整的建筑群。其中放鹰台出土了筒瓦、板瓦残片及长方形等形状的红砖,可见楚灵王时期已掌握了烧制砖瓦技术,砖、瓦已用作建筑材料。还出土了一件青铜门环,青铜当亦已用作建筑材料。台基系夯土结构,台柱有方有圆,比一般房柱粗大。廊檐下面是用贝壳铺成的路面,结实美观(陈跃钧《湖北省潜江龙湾章华台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湖北省考古学会编《楚章华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8年5月)。从此足以说明春秋中晚期,楚国宫室建筑,无论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都达到了先进水平,“是我国古代第一座层台累榭”,“作为游宫建筑群和园林建筑群的鼻祖,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并非无足轻重的地位”[9]。
楚国还有地下宫室建筑。据《左传·成公十二年》载,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晋[谷阝]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楚国在宫中作地下室,把钟鼓悬挂在那里奏乐,无论是宫室建筑,或是钟鼓演奏的音乐效果,都是一个创造。另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公元前552年(楚康王八年)夏,楚令尹子庚卒,楚康王要公子冯任令尹。公子冯担心国家政局不稳,就装病住在地下室,“下冰而床”,“重茧,衣裘”,寒气裘人。可见王室与贵族府第,因楚地夏天酷热,建筑了地下室以避暑。
此外,楚国由于对外作战需要,已能制造车、船。据《左传·宣公十五年》和《左传·成公十六年》所载的“楼车”和“巢车”,说明楚庄、共王时期,楚国已普遍使用战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春秋中后期,楚国已大量制造战船,训练水军,与吴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据《墨子》有关篇章记载,鲁班曾至楚,为楚国制造“舟船之器”和攻城的“云梯”,说明楚国车船制造业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5. 稻草是什么意思
稻草,水稻的茎。一般指脱粒后的稻杆。
江浙地区叫“穰草”。陆羽的《茶经》说:“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之。不尔,即乃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
广东叫“禾杆草”。广东旧谚:“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
稻草-用途广泛
稻草工艺品:赶车
稻草用途广泛,大致有以下数种:
一、家庭燃料。
二、作为打草鞋、编草包、搓草绳的原料。
三、冬季铺垫床铺,起保暖作用。
四、冬季耕牛的食料。
五、盖房子的辅助材料。
六、制造草纸的主要原料。
七、冬季铺设在田间给农作物保暖。
八、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稻草的用途已缩小。
稻草工艺品:推船
草-救命稻草
“救命稻草”,讽刺在危机时抓住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不过是徒劳而已。因为稻草虽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却不似木头那样具有承载力,对于在水中挣扎、濒临灭顶之灾的人毫无用处,所以有此一说。
由此衍生出“捞稻草”的说法,讽刺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6. 复合材料在军事中的应用
复合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是比通用复合材料有更高综合性能的新型材料,它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等,它在军事工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耐烧蚀、抗侵蚀、抗核、抗粒子云、透波、吸波、隐身、抗高速撞击等一系列优点,是国防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类工程材料。
------------------------------------------------------------------
(1)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形工艺性、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低的密度、抗疲劳性、减震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介电性能、较低的热导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两类。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各种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加入各种增强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类复合材料;而热塑性树脂则是一类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它可以溶解在溶剂中,也可以在加热时软化和熔融变成粘性液体,冷却后硬化成为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制备工艺容易实现,原料丰富。在航空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制造飞机机翼、机身、鸭翼、平尾和发动机外涵道;在航天领域,树脂基复合材料不仅是方向舵、雷达、进气道的重要材料,而且可以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绝热壳体,也可用作发动机喷管的烧蚀防热材料。近年来研制的新型氰酸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耐湿性强,微波介电性能佳,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制作宇航结构件、飞机的主次承力结构件和雷达天线罩。
玻璃纤维
目前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玻璃纤维主要有高强度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纤维和高硅氧玻璃纤维等。高强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应用在军用方面,近年来民用产品也有广泛应用,如防弹头盔、防弹服、直升飞机机翼、预警机雷达罩、各种高压压力容器、民用飞机直板、体育用品、各类耐高温制品以及近期报道的性能优异的轮胎帘子线等。石英玻璃纤维及高硅氧玻璃纤维属于耐高温的玻璃纤维,是比较理想的耐热防火材料,用其增强酚醛树脂可制成各种结构的耐高温、耐烧蚀的复合材料部件,大量应用于火箭、导弹的防热材料。
碳纤维
碳纤维具有强度高、模量高、耐高温、导电等一系列性能,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运动器具和体育用品方面也广泛采用。
芳纶纤维
芳纶纤维比强度、比模量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零部件(如火箭发动机壳体、飞机发动机舱、整流罩、方向舵等)、舰船(如航空母舰、核潜艇、游艇、救生艇等)、汽车(如轮胎帘子线、高压软管、摩擦材料、高压气瓶等)以及耐热运输带、体育运动器材等。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比强度在各种纤维中位居第一,尤其是它的抗化学试剂侵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优良。它还具有优良的高频声纳透过性和耐海水腐蚀性,许多国家已用它来制造舰艇的高频声纳导流罩,大大提高了舰艇的探雷、扫雷能力。除在军事领域,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医疗器械、体育运动器材等领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纤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指以热固性树脂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等为基体,以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为增强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的特点是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耐腐蚀性、良好的粘接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机械、电子、水利、交通、汽车、家电和宇航等各个领域。酚醛树脂具有耐热性、耐磨擦性、机械强度高、电绝缘性优异、低发烟性和耐酸性优异等特点,因而在复合材料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乙烯基酯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热固性树脂,其特点是耐腐蚀性好,耐溶剂性好,机械强度高,延伸率大,与金属、塑料、混凝土等材料的粘结性能好,耐疲劳性能好,电性能佳,耐热老化,固化收缩率低,可常温固化也可加热固化。1971年以前我国的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工业主要是军工产品,70年代后开始转向民用,主要用于建筑、防腐、轻工、交通运输、造船等工业领域。在建筑方面,有内外墙板、透明瓦、冷却塔、空调罩、风机、玻璃钢水箱、卫生洁具、净化槽等;在石油化工方面,主要用于管道及贮罐;在交通运输方面,汽车上主要有车身、引擎盖、保险杠等配件,火车上有车厢板、门窗、座椅等,船艇方面主要有气垫船、救生艇、侦察艇、渔船等;在机械及电器领域如屋顶风机、轴流风机、电缆桥架、绝缘棒、集成电路板等产品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轻型飞机、尾翼、卫星天线、火箭喷管、防弹板、防弹衣、鱼雷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良好的高温性能、低的热膨胀系数、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在军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铝、镁、钛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基体,而增强材料一般可分为纤维、颗粒和晶须三类,其中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进入型号验证,如用于F-16战斗机作为腹鳍代替铝合金,其刚度和寿命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在具有高比强度的同时,还有接近于零的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成功地用于制作人造卫星支架、L频带平面天线、空间望远镜、人造卫星抛物面天线等;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磨损的特点,可用于制作火箭、导弹构件,红外及激光制导系统构件,精密航空电子器件等;碳化硅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抗氧化性能,是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理想结构材料,目前已进入先进发动机的试车阶段。在兵器工业领域,金属基复合材料可用于大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托,反直升机 / 反坦克多用途导弹固体发动机壳体等零部件,以此来减轻战斗部重量,提高作战能力。
(3)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纤维、晶须或颗粒为增强体,与陶瓷基体通过一定的复合工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材料的总称,由此可见,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在陶瓷基体中引入第二相组元构成的多相材料,它克服了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方面。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热机械性能和抗热震冲击性能好的特点,是未来军事工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之一。陶瓷材料的高温性能虽好,但其脆性大。改善陶瓷材料脆性的方法包括相变增韧、微裂纹增韧、弥散金属增韧和连续纤维增韧等。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作飞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喷嘴阀,它在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和降低燃料消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碳-碳复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增强剂与碳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抗热震性好、耐烧蚀性强、性能可设计等一系列优点。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是和航空航天技术所提出的苛刻要求紧密相关。80年代以来,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入了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的阶段。在军事工业中,碳-碳复合材料最引人注目的应用是航天飞机的抗氧化碳-碳鼻锥帽和机翼前缘,用量最大的碳-碳产品是超音速飞机的刹车片。碳-碳复合材料在宇航方面主要用作烧蚀材料和热结构材料,具体而言,它是用作洲际导弹弹头的鼻锥帽、固体火箭喷管和航天飞机的机翼前缘。目前先进的碳-碳喷管材料密度为1.87~1.97克/厘米3,环向拉伸强度为75~115兆帕。近期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端头帽几乎都采用了碳-碳复合材料.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装载质量不断增加,飞行着陆速度不断提高,对飞机的紧急制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碳复合材料质量轻、耐高温、吸收能量大、摩擦性能好,用它制作刹车片广泛用于高速军用飞机中。
---------------------------------------------------------------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要求材料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材料,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在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在“十五”期间的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21世纪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
7. 简述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1、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2、商尊,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
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
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
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3、簠 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青铜器文化
发展历史
发展时期青铜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
镶嵌兽面纹戈(商)
镶嵌兽面纹戈(商)
,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8. 这是什么虫
日本巢草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稻巢草螟、稻筒巢螟,分布于重庆,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拉丁学名:Ancylolomia japonicaZeller,1877
分类: 鳞翅目> 螟蛾科> 巢草螟属
分布:重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广东,广西,云南
识别特征
:翅展雄18-25mm,雌29-30mm 。下唇须淡褐色,伸出头长的2倍。触角褐色。头、胸部褐色,腹部淡黄色。前翅黄褐色,雄蛾色泽略深,各翅脉上有黑色点线,翅脉间有铅色纵条纹,亚外缘线暗褐色锯齿状,内侧有黄褐色条纹,外侧有灰白条纹,翅外缘有1排黑点,缘毛淡褐色。后翅白色。
9. 400分求军事高手,来帮我回答全部坦克的名称,不管老的型号旧的新的型号都来!!
二战时期比较著名的坦克有:前苏联的T-34、德国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T-34 :hcOceNz
在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前苏联坦克的比重1941年为40%,1944年上升到高达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发动机为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后又发展有多种型号,最重要的是装一门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苏联购买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 kd_! S[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S1udH^Zc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Dyig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OH@gwC
IS系列 “斯大林“ JG&E"j#q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Z [l+{
e@]m@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6 8fnh'I!
F_i"v5#
冷却系统也被改进,履带连接采用了“车尔亚宾斯克履带”。 f="ZplW
OoRg:"9{#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lxbC 7?O
f`K#=_Kq7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O2yD{i#l*#
GMkni'pV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Emzl@
pHye8v4fvi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49sou
:cIPX%S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rU<.1
*-.`Q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lU(9) L;&
53.jx38xS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G(o6/
O*N:.|dUw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坦克的战斗力具体到每辆坦克而言,可分为火力,装甲和机动性,具体到一型坦克,还有战略机动性和可维护性,就每辆坦克而言,当属二战后期的德国中型坦克“豹”式,其70倍75mm的火炮穿甲能力与虎式56倍88mm炮相当,装甲略弱而两种机动性更好;但德国坦克的弱点是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苏式坦克最均衡的应该属T34/T34-85,以后的苏式中型坦克的设计都不脱其窠臼,以广义的战斗力而言。 iFZ.a.NDc
NTSIClm}U
二战帝国3坦克 I8|"h8\
]Bs{9=2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R G~GVf
-j1]H"-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 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c4zGQoeH:
?!.J 0q
PzKpfw 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 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bDD29
6$l?D^{
主要性能 ;wTc_i
qnqS^K,':
型号: Ausf H Ausf L/M /SyAjZ
-9Ygn_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h iK}&
C0 /G1\
人员: 5 men 5 men oFT1d
4n1 g@A=y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aOQT-C[ O
8VuLL<\|
速度: 公路: 40km/h w,_LC)9
N vTp1kI]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z= ~7g
O@w_"TJP/z
土路: 20km/h 5=}CZYWB
l.Z+.<@
行程: 公路: 165km }lCQ+s!
2=%]Ax"R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q'IMt7}
J,s:CBCGL
土路: 95km e AaS }g 0
OYb:);o,iE
载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ps:E(\
gA3f@7}d
长: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NS;L FeGD
-.L )\
5.56m (w/o the gun) G]mD_J1$
OI3j!L2f
宽: 2.95m 2.95m Y##lFEt
}r;=<mc,O
高: 2.50m 2.50m x|()f 3{.
)5y" T0]
武器: 50mm KwK 38 L/42 V ZtFgN$J
oMOh4NH,x
2 x 7.92mm MG34 {+3g*s/HI
xr7M#n
(1 x MG - hull) {wDe#c{_
`O;4 b#!g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3C
c~OvoTF,
2 x 7.92mm MG34 nV`W0r(f'
_}T )\o
(1 x MG - hull) Cb.M
B7'yc`)H
(1 x MG - coax) ` K0PLxSv
#EB Rc4>,
弹药: 50mm - 99 发 7u5H o`
'#.D`9YI<
7.92mm - 2700 发 50mm - 92 发 XD_!5+\H1
i&DUlmt)f
7.92mm - 3750 发 ?8U]UM6Tu4
Dk8@x8
装甲: 10-37mm 10-57mm BglbQ'6p
% I2JS
产量表 peOoZdJd
AE Elaq.B
型号: 生产日期: 产量: 0[N1SY\lj
,Tk53 "
Ausf A 1937 15 .f>7a;V?}
S;%k?O 7v
Ausf B 1937 15 }qZ^S9
@,]W
Ausf C 1937/38 15 :_,3")-v
E0DquVrz
Ausf D 1938 30 )a `kL,
HnsLYY\
Ausf E 1938/39 96 $'<$:;4b3
eYUq0~3
Ausf F 1939/40 435 q]SH'Wd
E]^n\bE%
Ausf G 1940/41 600 U:[CcN/~3
C^,J 6;'
Ausf H 1940/41 308 -mLu!32I<
&h=f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dhrXK5
ApplWa3
Ausf J (后期) 1941/42 1067 R"\(a
r/HG{XH`
Ausf L 1942 653 cHVu6I?h
AgUjC
Ausf M 1942/43 250 n,_9Eh#WD
q^<;B Y
Ausf N 1942/43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