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呢
古人有一整套的铸造方法。
其实古代巨型鼎并不少,因为中国古人熟练掌握了方法。
南京博物院曾经根据研究古书,破解了古代铸鼎的方法。
这个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有青铜器中最大的,重达875公斤,可以煮整整一头牛。
因为古代缺少大型金属炊具,所以司母戊方鼎这种东西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尤其对于祭祀的意义更大。
司母戊方鼎的制造,大概是这样。
首先,用泥做范,也就是制作鼎的模坯。
至于花纹和文字,都是制作模坯时候搞好的,难度同样很高:南博的专家王金潮说,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
所以,青铜鼎的文字和花纹通常比较模糊。如果文字和花纹很清晰,就说明这是精品。
㈡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种材料制成的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后更名为“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它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875公斤。造型端庄,图案华丽。它反映了殷商时期中国青铜工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三脚架是用陶扇铸造的,三脚架的主体是用泥泞的方式铸造的,三脚架的耳朵是在它后面铸造的。三脚架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㈢ 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答案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
首先,铸造三脚架所需的铜至少应为1000公斤。问题是,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大容量熔炉和冶金技术,即使是煤和焦炭,如何一次熔化这么多的铜材料?
还应该提到的是,三脚架各部分的厚度不一样。三脚架的平均壁厚为3cm-15cm。如果四足动物被铸造成一个实心的核心,壁面冷却速度快,四足动物冷却速度慢。热胀冷缩的膨胀系数不同。如果四足动物是一次性铸造的,四足动物和身体可能会断裂,根本无法成形。后来,专家们通过对三脚架的X光检查,发现三脚架并非实心,而是空芯,解决了铸造过程中因厚度不均造成的问题,反映出当时的工匠明显掌握了热力学原理,故意将四足动物铸造成空芯。
㈣ 当时民众是用什么方法铸造司母戊鼎这种大型器物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㈤ 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巨型容器在商朝是怎样铸造的
古人有一整套的铸造方法。
其实古代巨型鼎并不少,因为中国古人熟练掌握了方法。
南京博物院曾经根据研究古书,破解了古代铸鼎的方法。
这个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有青铜器中最大的,重达875公斤,可以煮整整一头牛。
因为古代缺少大型金属炊具,所以司母戊方鼎这种东西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尤其对于祭祀的意义更大。
司母戊方鼎的制造,大概是这样。
首先,用泥做范,也就是制作鼎的模坯。
不过,在秦代以后,鼎就没有实际的作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了。
㈥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㈦ 司母戊鼎那么大那么精湛,古人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
作为我国的国之重器的司母戊鼎在当时那个年代所制造的过程中,是十分繁杂的,首先,在筑造之前,人们需要选用陶土先将鼎器的模型制作出来,通过陶土来塑造模型,之后再依次进行翻范,腹范,顶范,底范,洗口饭等系列操作!
其实在我国现在许多地方依旧可以看到这种铸造方式,例如我们小时候,关于铝制用品的制造也是这个样子,将所得到的铝制铁器化成液体以后,倒入提前制作好的模型内,通过冷却之后来得到相应的产品。当然司母戊鼎作为我们国家的国之重器,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青铜器所能比拟的,哪怕是在古代是这个样子,在如今依旧是这个样子,而且它的制作工艺很多都是现在所失传的!
㈧ 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
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后,组合成铸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其中3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一个鼎足作为排气口。 铸造时,将大型熔炉置于铸型鼎足的外侧,当熔炉中的青铜熔化之后,将铜汁从3个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铸型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注鼎耳。
㈨ 司母戊鼎是如何铸造的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因鼎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像这种古而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显示出商代青铜冶铸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㈩ 司母戊鼎是怎么铸成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千克计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