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速急速!!!!!!!!!
山西各地威风锣鼓介绍一、临汾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二、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三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流水”,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象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四、绛州鼓乐:
新绛县,古称绛州。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这里降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这是一首廿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五、花敲鼓:
花敲鼓,亦名花庆鼓,又叫干鼓。它以不伴锣镲,革木干打为特色,全围亦属罕见。因此在演奏中尽量发挥鼓的优势,挖掘鼓的潜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连鼓环、鼓钉都不放过,也汇总了击鼓的各种技巧,使人耳目一新,别开一方天地。花敲鼓因此得名,并传播四方。 岳村(钅瓜)子
因产生于文水岳村,(钅瓜)了是主奏乐器小镲打音的摹声,故而得名。这套锣鼓只有两种乐器,鼓和镲。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全凭着打击技巧的变化。比如鼓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它的著名曲目是《雷公闪电》,中有“天边积云”、“远处雷声”、“山雨欲来”、“乌云压顶”、“炸雷轰响”、“风雨交加”、“雨过天晴”、“田禾碧翠”、“人喜雀跃”,意境十分感人。乐队传统组合是42人,42件乐器。 斤秤锣鼓
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长治一带。这种锣鼓是以旧衡制十六两一斤与新衡制十两一斤的换算进行演奏,好象是写在锣鼓曲牌上的对数表。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因斤秤歌遍遍口诀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是按照“问斤求两”的规律:一是 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十五9375,十六一斤收尾。鼓点打法遍遍迥异。要求演奏者必须娴熟斤秤歌口诀和锣鼓点数。这种锣鼓数学,融知识、趣味、娱乐于一体,作者的用心堪称佳绝。它的数学应用虽已成过去,但其文化娱乐职能却将永存。 背冰插花锣鼓
这种锣鼓流行在黄河岸边的永济一带,起源于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全是男性,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块冰,再背一铁棍,上插花束。手提锣鼓,边走边打,山村外到村里。给人以粗犷激越的野性感,有一种古朴的意境。 六、舞蹈锣鼓: 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占老的艺术形式,山西有它相当大的家族,现择主要两种介绍。 转身鼓
这是一种主要流传在襄汾县的鼓舞,以转身击鼓而名。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鼓点曲牌很丰富,原有一百多首,现今还流传三十多首。曲牌大多短小洗炼,结体为 A-B-A,B段是主体,富于变化。表现的内容相当奉富,主要是农村生活题材,亦有历史故事、动物态势,生动的名称就给人极大的吸引力。什么“小娃摇耧”、“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狮子大张嘴”等。在击鼓技艺上亦变化多彩,因而能出现十多种不同的音响,摹拟生活,使人倍增亲切感。与音响谐调,伴舞轻盈明快,灵巧多变。因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 鼓
扇鼓亦称太平鼓。南以曲沃为最,北以朔州称佳,是一种说唱鼓舞,起端于神祀。其鼓形如蒲扇,名以形得。单面,用藤条或竹篾敲击。鼓柄缀串铁环数个,舞动时叮当有声,颇添几分情趣。扇鼓的鼓者、舞者、说唱者一身三任,无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种变化,说唱内容随时代更新,贴近群众心理。演奏无一定人数限制,服饰无特殊要求,场地随处皆可,活动简便,很受群众欢迎。曲沃扇鼓还留有占傩舞印痕,可以看出原始祭祀向群众娱乐的演变轨迹。 七、吹打乐: 史料记载,我省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省极普遍。 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而且常常两支、三支唢呐并吹,吹一段后专门有打击乐表演,打击音响与演奏表情动态相结合,抛露各种打击技法,十分引人。北路主要集中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繁峙。侧重在吹,锣鼓只作配合。吹管乐器以唢呐、管子为主,还有海笛(小唢呐), 口哨,必须有笙伴奏。实际上是把粗吹和细吹 (笙管乐,小件打击乐)融合在一起。使表现力更强,适应范围更广,技巧要求更高。曲目很丰富,除戏曲吹腔、民歌小调、传统曲牌外,庙堂佛曲亦为拿手。许多名家都出在这里,如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阎海登,著名唢呐演奏家殷二文、胡金泉,著名管子演奏家张计贵等。 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声音色彩清幽超脱。 这里介绍两种吹打乐的曲目:五虎爬山
这是根据洪洞金鼓乐《五福捧寿》改编的新作,它融吹奏、敲击,舞蹈于一体,格调豪爽、曲牌丰富、舞姿开朗、表现着人民英武向上的气质。由五人击鼓表演,唢呐吹奏开门歌开头引入,一面大鼓主奏,四面小鼓协奏,声音宏亮、铿锵密集、潇洒爽脱。全曲虎头,豹腰、凤尾,效果感人。 大得胜
晋北吹打乐代表曲目之一,用于喜庆和社火伴奏,火爆热烈,节奏明快。一般由“过队”、“耍娃子”、“过街”、“吊棒槌”、“步步紧”、“绕天飞”等五、六个曲目组成,表现战场凯旋归来,军民欢腾的主题。此曲为唢呐主奏,笙和锣鼓等打击乐伴奏。乐曲开始由大锣快速鸣奏十三响引入,保留着古战场鸣金收兵得胜归来的风范。一些吹奏专家,对乐曲进行整理加工后,多次在国外演奏。
『贰』 民乐队中应该有哪些打击乐啊有一套的,可以一个人全包的,像架子鼓那样的吗
打击乐器是指利用敲击本体引起振动而发音的乐器。打击乐器除少数有固定音高外(如:钟、磬),其余绝大部分无固定音高,它们主要通过节奏和音色来装饰和表现音乐,渲染气氛。常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鱼、大锣、小锣、云锣、钹、碰铃等。
大鼓
大鼓也称“大堂鼓”,是皮膜打击乐器中最大的,也是锣鼓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大鼓是在木制的圆筒两面蒙上牛皮制成,圆筒的四周有4个对等距离的金属环,将金属环挂在木架上使鼓悬空,便于演奏。
演奏大鼓是用两根较粗的木棰(称鼓棰),演奏方法分为单击、双击、演奏、顿奏、顿击、闷击等。大鼓的音色可以变化,鼓中心发音低沉,由中心向边缘演奏,声音逐渐变高而坚定,敲击鼓边声音干脆、清亮。
大鼓主要在锣鼓队或民族乐队中使用,起渲染气氛和激发情绪的作用。
堂鼓
堂鼓又称“小堂鼓”或“同鼓”,外形与制作与大鼓相同,但体积较小。
演奏堂鼓是用两根较细的木棰,奏法基本与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坚定而富有弹性,适合在地方戏曲、民乐合奏、锣鼓队及民间舞蹈伴奏中使用。
腰鼓
腰鼓是一种鼓身中的间粗、两端细的筒状打击乐器,鼓身的两端蒙以牛皮或骡马皮,鼓身的一侧装有两个金属环,用来系红绸将鼓挂在敲击者的身上(鼓位于腰侧),敲击者双手各执一棍击奏,击奏时可击鼓面、鼓身,也可以双棍相互敲击,往往是一边击奏,一边行走,还配合各种动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于腰鼓队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木鱼
木鱼因外形像鱼头而得名。木鱼大多用桑木、椿木或檀木、红木雕刻制成。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往往是大小木鱼成对使用。木鱼发音短促、悦耳,经常在活泼、跳跃的歌(乐)曲中使用,模仿马蹄声效果逼真。
大锣
大锣是锣类乐器中形体较大的乐器。用铜制作,圆形,直径在90厘米左右。大锣的品种很多,有双光锣、光锣、虎音锣、吊锣、大筛锣、抄锣等等,比较常用的双光锣。
大锣的击奏方法有放音、边音、闷音三种。
大锣不但经常经常用于民族器乐合奏中,而且也用于西方的交响乐队中。大锣在乐队中主要起增强节奏、暄染气氛的作用。
小锣
小锣又叫“镗锣”或“京小锣”。用铜制作,圆形,直径是22厘米左右,锣面呈斜形,中央有一小平面,称为“心”。
小锣清脆、文雅、诙谐,在京剧伴奏中常用于轻松活泼的场面。
云锣
云锣是锣类乐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调的乐器。传统的云锣一般由10面小锣组成。
60年代以来,云锣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出现了29、36和38音云锣,等等。改革后的云锣,锣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区别。音域可达3个八度,演奏方法与扬琴相似,有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还能奏出双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双手各执两棰同时敲击)。
改革后的云锣音色清晰明亮、优美纯净,不但能参加伴奏、合奏,还能进行独奏,如:《水库凯歌》就是一首有名的云锣独奏曲。
钹
钹又称为“镲”,用铜制作,圆形,中间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称“碗”),碗的顶部有一小孔,用以栓系绸或布,两面钹为一副。
钹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大钹、水钹、小钹、京钹四种。大钹又称“大镲”,钹面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长;水钹又称“光钹”,钹面比大钹小,且比较薄,音色比较轻飘;小钹又称“中钹”,钹面较厚,音色响亮、结实;京钹钹面较厚,音色清脆、明亮。
钹的奏法有平击、闷击、边击、磨击、交击和棰击等,钹常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以及歌舞、器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和锣鼓队中,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碰铃
碰铃也称“碰钟”,在古代称“号”,两只为一副。碰铃用黄铜制作,音色清脆、悦耳,如银铃一般。演奏时,利用穿过小孔的绳子左右手各执一只,相互碰击发音。
碰铃常用于民族、民间器乐合奏和歌舞戏剧的伴奏中。
『叁』 组建锣鼓队需要什么器材
人手,当然还有锣鼓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个指挥的~
『肆』 锣鼓队需要的乐器名称,具体都指什么
锣鼓队需要锣、钹和鼓这几类乐器。其中,因各类乐器的形状、型制与制做、使用上的不同,而又有许多品种。演奏锣鼓时,必须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由鼓板指挥才能奏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各种音响。
锣钹类有: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等。
鼓类有:单皮鼓(班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
作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鱼等。每种乐器以其音调高低宽窄的不同,又有着许多品种及其名称。
『伍』 锣鼓队的乐器有哪些
锣鼓队的乐器有鼓、锣、镲、唢呐、鼓板等。
1、鼓:
鼓,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陆』 怎样训练小学生的威风锣鼓队
临汾市尧都区新鼓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鼓乐艺术咨询、威风锣鼓、现代鼓乐、激情水鼓、舞龙舞狮、黄河唢呐演出与培训,经销服装、乐器、龙狮道具的专业公司。
『柒』 100人锣鼓队几个鼓
锣鼓队看具体是有哪些乐器的了,鼓是主要的,但是鼓声大,基本是配十个二十个就足够了。
『捌』 漳州锣鼓队的组成
锣鼓队的乐器有鼓、锣、镲、唢呐、鼓板。
漳州的锣鼓队主要是四平锣鼓队。
四平锣鼓队的乐器分吹奏类和打击类两大部分。吹奏类主要乐器是唢呐,长度47.5厘米,口径14厘米,唢呐由吹子(把它塞进去才吹得响)、高调音的称斤子、低调音的项口和中间调音量的排孔四部分组成。如今,安后村四平锣鼓队有一支120年前留下来的唢呐。打击类有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等乐器,一般以8个人为一个演奏单位,根据情况可增加2-4人进行演奏。演奏遵循戏剧节目按套路进行,如头音吹排、大破对阵、看阵、双剑记、铁弓对阵等,表演时以唢呐为主,鼓手指挥。辅以队形构成“唢呐主奏,以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演奏曲调有本土乐曲芗剧曲调,又有外来乐曲,二者长期并存,各自发展。演奏中吹音曲调、锣鼓节拍于吹音旋律紧密配合,锣鼓声喧,优美动听。
四平锣鼓俗称粗锣鼓,是福建省闽南山区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遗存。起源于古代的四平戏,是早期的南戏弋阳诸腔之一。元末明初,四平戏从山西传入福建,并演变成新的地方剧种,清朝时期,四平戏和四平锣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南靖汉族民间有“万盛锣,诱船婆;万盛鼓,诱查某”等俗谚,南靖有“四平吹,热煞囝仔胚”的说法。四平锣鼓队参加会庆、节庆、赛事等活动都按四平戏曲调创作大型吹打乐曲,节奏感强,气氛热闹,深受农民喜爱。
『玖』 关于鼓的种类
1、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2、狼帐鼓:又名“两杖鼓”。流行于福州地区。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3、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4、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5、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6、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7、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8、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9、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10、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11、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12、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9)学生锣鼓队器材有哪些扩展阅读: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
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拾』 民间打击乐有哪些
中国的打击乐太多了,这篇文章你可以做参考。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从古至今,锣鼓乐
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它始终伴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不断繁衍、传承和发展,成为人
民大众喜闻乐奏的艺术品种而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并始终发挥着它那无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生活的复苏,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乐,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国各地,专业与业余两支队
伍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国锣鼓乐的繁荣局面。专场锣鼓乐表演在海内外舞台的积极展现;各地锣鼓乐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一批优
秀的打击乐作品的相继产生,可以说,中国锣鼓乐自80年代以来,在演奏与创作方面得到空前发展,在音乐生活中独树一帜,可谓异军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谱写中国锣鼓乐新篇章,使其发展更具深度和广度,还有赖演奏家们的乐曲表演、作曲家们的积极参与、音乐理
论家的理论指导、教育家们的传授培养。
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音乐界前辈及众多同仁,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中国锣鼓乐特性这
一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仅针对乐队型态和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本人教学及演奏实践,谈谈自己粗浅
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关于乐器分类
我们的先人早在周朝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就创始了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俗称“八音”,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乐器的演变虽不断发展,但大体上仍沿用这种“八音”分类法。中国古代音乐家并未特别对
打击乐器再进行分类,所以打击乐器散见于八音之中。近代中国音乐界,对打击乐器的再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民族乐队乐器法》(中央音乐学院编,1964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锣、钹、板、星。
(二)《民族音乐概论》(中央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新编,1963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类、锣类、钹
类、板梆类、其它类。
(三)《中国民族乐器分类》(简其华《民族民间音乐》1985,四)将打击乐器分为六大类;鼓类、锣类、铙钹类、钟类、竹板木
梆类、铁板石片类。
(四)《中国乐器图志》(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著,1987年12月轻工业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三个类;皮膜类、金属类、
竹木玉石类。
(五)《中国乐器》(赵 主编,1991年现代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二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
(六)《中国乐器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1992年7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四大类;皮膜类、竹木
玉石、综合类。
(七)《中国打击乐器图鉴》(李民雄主编,1996年2月第一稿,待出版),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类、钟类、锣类、铙钹类、
其它类
从以上几种分类法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音乐界对中国打击乐器的分类,并无统一定论,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考虑进行分类,一是按
中国民间传统习惯分类。多种分类法本身说明目前任何一种分类法,都并非尽善尽美,对品种繁多的中国打击乐器,如何进行系统的、
规范的、科学的分类,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
二、乐队型态
中国锣鼓乐,就共乐队型态可分为清锣鼓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别。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等诸方面,无论清锣鼓乐队 或丝
竹锣鼓乐队,因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呈现不同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形成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乐
种在诸多方面又有着他们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共同性。
(一)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
1、清锣鼓乐队
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锣鼓二字在这里应是对打击乐器广义的泛指,是人们根据我国民间
的一种传统习惯称谓,这是因为清锣鼓乐队的乐器组合配制并非完全都是由锣与鼓两种或锣与鼓两类乐器所组成。代表性乐种有苏南十
番锣鼓(清锣鼓)、淅东锣鼓(清锣鼓)、陕西打瓜社、四川闹年锣鼓、安徽花鼓灯锣鼓、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太原锣鼓、
绛州花敲鼓等。主要特征为,其一,以群体合奏表演为主,少则3-4人,多由十几人,甚至今天发展为上百人人的大型锣鼓队;其二,
以鼓、锣、演为主,少则3-4人,多则十几人,甚至今天发展为上百人人的大型锣鼓队;其二,以鼓、锣、镲三大类为主要乐器的多种
组合与表演形式;其四,鼓为主导地位,并起领秦与指挥作用;其五,节奏性强音响色彩丰富。
我国传统的锣鼓乐在乐器配制方面有多种乐队组合形态。在打击乐器的使用上,因地区、乐种的不同乃至同一地区、同一乐种、不
同乐曲,打击乐器的配制也不尽相同,加之乐器形制的各异,形成多种风格特色的不同形式。
(1)鼓、锣、镲三类乐器为主的乐队组合形式.例如:
苏南十番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同鼓、板鼓、大锣、中锣、内锣、汤锣、春锣、喜锣、七钹、大钹、拍板、木鱼、双星等
西安鼓乐使用的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单面鼓、大锣、马锣、小叫锣、贡锣、双云锣、大铙、小铙、大钹、小钹、铰子
、梆子等。
东北秧歌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
四川闹年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堂鼓、大锣、马锣、大钵、水镲等。
安徽花鼓灯锣鼓使用的乐器有挎鼓、大锣、狗锣、手锣、大镲、小镲等。
京剧锣使用的乐器有板鼓、大堂鼓、大锣、小锣、钹、铙、小钹、水镲等。
(2)鼓与镲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
太原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钹。乐队编制可大可小。小型编制不少于五人,由一面大鼓、两付饶、两付钹组成。大型编制多
达几十人,乐器配制可按比例增加,以求得音响之平衡。
山西岳村 子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 子(即小钹)、大铙、大钹。传统配制大鼓一面、钹子十四付、大铙五付、大钹七付共二
十七件。
(3)鼓与锣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
山西临清驾鼓使用的乐器有大扁鼓、点锣(即四寸直径高音手锣)、筛锣。乐队编制少则11人,鼓八面、点锣二面、筛锣一面,多则34
人,鼓24面、点锣八面、筛锣二面。
山西背花锣鼓使用的乐器有扁鼓、花锣。传统乐队编制为扁鼓、花锣四面至八面。
四川薅草锣鼓使用的乐器有鼓、锣、马锣。
(4)鼓与板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
山西绛州花敲鼓使用的乐器有扁鼓、夹板梆子。传统乐器配制为二十八件,其中扁鼓24面、夹板两付、梆子两付。
苏南十番鼓鼓段使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板。
(5)锣与镲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
土家族打溜子使用的乐器有大锣、马锣、头钹、二钹。
(6)鼓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模式。例如:
山西转身鼓使用若干面同类鼓乐器演奏。传统乐器编制为鼓四面,演奏者八人,两人击奏一面鼓。
2、丝竹锣鼓乐队
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弹奏乐器与拉弦乐器相结合的乐队,总称为丝竹锣鼓乐队。按其不同的乐队形态又可分为鼓吹乐队和吹打
乐队两种,这是中国锣鼓乐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1)鼓吹乐乐队
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为主,偶有加进弹奏与拉弦乐器。这主要是沿袭了古代“鼓吹”乐队演奏形式,这种形式在今天仍带
有普遍性。随着戏剧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后来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的相互影响,鼓吹乐在演奏戏剧音乐中,吹奏乐器模拟唱腔“咔
戏”时,为体现音乐风格,根据不同剧种,加进了相应的拉弦乐器和弹奏乐器。代表性乐种有鲁西南鼓吹乐、辽南鼓吹、河北吹歌、泉
州笼吹、山西八音会、西安八音会、西安鼓乐(行乐)、陕北鼓吹乐、四川鼓吹乐等。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吹奏乐器居主导地位,
锣鼓次之,主要体现伴奏功能作用;其二,锣鼓虽居伴奏地位,但鼓这种乐器仍起指挥作用。在打击乐器使用上,也因地区、乐种的不
同,打击乐器的配制也不尽相同,形成与吹奏乐器多种不同组合形式。
a.一件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使用的乐器种类有鼓、梆子、小镲、铛锣、臻子(面径约十厘米小铜锣,系于金属环上,插入木柄中)等。
b. 二件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使用的乐器配制类别有堂鼓和小镲、堂鼓与云锣、堂鼓与铛锣、堂鼓与臻子、梆子与钹、铛锣与竹板、铛锣与铰子等。
c.三件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使用的乐器配制类别有堂鼓、小钹与梆子,堂鼓、铛锣与竹板,堂鼓、铰子与马锣,大鼓、大钵与小镲,堂鼓、大锣与铛锣,堂鼓
大镲与手锣,包锣、铛锣与梆子等。
d.四件以上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乐器配制鼓、锣、镲、与板梆类乐器,形式多种。
(2)吹打乐乐队
以吹秦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为主,时有弹奏乐器和位弦乐器加入。代表性乐种有潮州大锣鼓、淅东锣鼓、苏南十番锣鼓、西安鼓
乐等。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打击乐器同吹奏乐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独立的锣鼓乐段常与丝竹乐段交替轮奏出现,锣鼓成为整体
乐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丝竹乐交相辉映,共同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内涵。如淅东锣鼓(万年灯),全曲分为
十六小段,其中丝竹乐五段,锣鼓夹丝竹乐二段,锣鼓乐九段。其二,锣鼓与丝竹乐旋律用叠奏或对奏手法展开。其三,锣鼓段或锣鼓
乐名作为连接、过渡、转换旋律乐段、乐句的手法运用。其四,发挥锣鼓为丝竹乐旋律烘托气氛、加强节奏力度工、增添音响色彩的伴
奏作用。
(二)不同组合之间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中国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不同乐种,在乐器配制上有着不同的组合形式,有众多乐种的组合形式中,他们之间在乐器配
制、乐器使用、演奏方法等诸方面存有共同性与独特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互为相存。认识这种共性与个性,对我们进一步
了解中国锣鼓乐是必要的。
1、共同性
(1)以鼓、锣、镲三类击乐器为主的乐器配制法
锣、鼓、镲三种乐器,民间俗称中国锣鼓“三大件”。从最具代表性的清锣鼓以及及吹打乐中的锣鼓乐段,不难发现这一共性存在
于各地及各锣鼓乐种之中(个别乐种例外)。如果说各地、各乐种所使用的锣、鼓、镲有所不同的话,那也只是乐器形制、大小规格、
音响色彩的差异以及乐队编制多少不一。
(2)确立以鼓为中心地位的击乐群
在种类繁多的击乐群中,鼓这件乐器,经过长期的音乐文化活动实践,确立了它在锣鼓乐中的中心地位,担当了乐队领奏与指挥的
重要角色。在清锣鼓乐队中无疑是这样,就是在鼓吹乐或吹打乐中也仍然是这样,它与主奏乐器互为信托,成为整个乐队中的核心。
(3)音响平衡的一般规律
从乐队音响平衡角度看中国锣鼓乐在乐器配制上有几种形式常见,一是以板梆、铃类乐器组合的配制形式;二是以小鼓、小镲、小
锣类乐器组合的配制形式;三是在第一、二种乐器配制的基础上,加进大鼓、大锣、大镲类乐器组合的配制形式。这就形成三种不同音
响力度和音响色彩变化的层次。前两种配制形式,在乐曲中,这要表现为旋律乐器伴奏。第三种配制形式,在乐曲中,除仍具有伴奏性
质外,主要表现为以独立的锣鼓乐段或锣鼓乐句为主的演奏形式出现。
(4)演奏方法的共通性
在各类打击乐器中,诚然,各类乐器因形制不一,风格特色的差异,其演奏方法也有所区别。但从总体宏观来讲,无论是鼓类乐器
、锣类乐器、镲类乐器和其它类打击乐器,就演奏方法而论,在手腕运动、力度变化、音色控制等方面, 应为大同小异,有着诸多的
共通性。在我们部国锣鼓乐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确实掌握了一种不同类别的打击乐演奏法,再去学习别的同类打击乐器,就
较为容易许多,只是通过一定练习,就不难掌握。
2、独特性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各地锣鼓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地区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特点,逐步
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特色。如苏南士番锣鼓,以不同乐器,按一定的数列结构原则而轮番领奏为其特色;苏南士番鼓,以同鼓、板
鼓的鼓段独奏为其特色;淅东锣鼓,以多鼓与十面锣为其特色;西安鼓乐, 以多鼓与双云锣为其特色;潮州大锣鼓,以多面斗锣和独
特而优美洒脱、威武粗犷的司鼓技艺为其特色;安徽花鼓灯,以挎鼓演奏与狗锣的特殊音色和用法为其特色;山西太原锣鼓,以钹与镲
对奏为其特色;山西绛州花敲鼓,以群鼓齐奏,以及鼓槌的多种技巧变化为其特色;四川锣鼓,以川钹与马锣的特殊音色为其特色;土
家族打溜子,以头钹、二钹的独特音色与前后拍快速交替演奏为其特色等,这足以说明存在于中国锣鼓乐共性中的独特性,也正是这些
独特性,构成色彩斑斓的中国锣鼓乐。
三、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
(一)节奏与色彩功能
节奏性与色彩性是锣鼓乐的主要特性。就锣鼓乐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无论是鼓类、锣类、镲类及板梆、铃类,其绝大部分均属节
奏性乐器。它们音响强烈,发音相对短促,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每一件打击乐器,又以它本身所具备的不同音响色彩和节奏变化体
现于乐曲之中。同时,还可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使它产生多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即使在同一打击乐器也同样是这样,还有那无数的不
同乐器组合形式,又可产生丰富而多样的复合音响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各地打击乐器的形制也有所差异,同属一类乐器,
而产生不同音响色彩,这就形成了一个五光十色、变化丰富的而多姿多彩的奇妙音响世界。不同的锣鼓乐种,从打击乐器本身的色彩性
方面,就能反映出鲜明的地方音乐风格特点。我们试将北方锣鼓乐所使用的斗锣、大钹和四川锣鼓乐中所使用的川大锣、川钹作一比较
,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在音响色彩方面所呈现的迥然差异。
在各地的鼓吹乐和吹打乐中,锣鼓与丝竹乐密切配合,更加极大地赋于了乐曲的节奏性与色彩性,同样充分体现了锣鼓在鼓吹乐与
吹打乐中的节奏与色彩功能特性。
(二)、伴奏功能
吹奏乐器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担任着主奏的角色,无论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还是以管子、笛子、笙为主奏乐器,在它们演奏乐曲
旋律时,锣鼓一般情况下处于伴奏从属地位。在乐器的选用、组合形式、演奏手法、力度及速度变化、情绪的起伏等方面,无不服从于
乐曲及主奏乐器的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锣鼓已成为鼓吹乐和吹打乐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由于它音响强烈、色彩丰富、节奏
性强,在烘托、渲染主奏乐器情绪方面,发挥着别的任何乐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伴奏功能。在民间素有“三分吹,七分打”之说
法,也正是这种功能作用的恰当比喻。我想这里所说的“三”与“七”关系,并非指“吹”与“打”二者宰是一种数与量的比例,应当
理解为是强调“打”--锣鼓,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的重要性而不可忽视。
锣鼓的伴奏功能同时也体现于舞蹈、戏曲及说唱音乐之中,尤其是戏曲锣鼓尤为突出。锣鼓无论在配合演员动作、舞蹈、唱腔方面,或
是在渲染戏剧效果、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伴奏功能作用,成为戏曲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三)节拍加强功能
在鼓吹乐和吹打乐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中,像板、梆子、木鱼、小镲、铛锣等这类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它们主要表现为敲击节拍。
节拍性乐器演奏固然简单,如要担负起带领乐队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表现,就并非是一件易事。演奏者必须相当熟习乐曲内容才能担当此
任,故,节拍乐器,即使是一件梆子为其乐队伴奏,它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是在演奏四分之四拍、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一拍节拍
中或是在“紧打慢唱”的演奏中,都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节拍加强功能作用之感觉。这样的运用表现手法,不但是对整首乐曲起到稳定节
奏和控制速度的快慢及力度的变化,同时对吹奏乐器来讲,也是一种极好的“制约”和依托,使二者的演奏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演奏效
果。
(四)独立表现功能
各地的锣鼓乐都具有它自己独立的表现功能,大量的清锣鼓曲就是例证。近年来,不少锣鼓曲展现于国内外舞台,使人为之振奋。
它既能表现红火的场面,又能表现细腻的情趣。从80年代以来,锣鼓乐的兴起与繁荣,充分显示了它那广阔的发展前景。鼓吹乐和吹打
乐中的锣鼓段,在整首乐曲中,仍具有锣鼓独立表现功能的作用,它与丝竹乐共同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感情。
(五)鼓的领奏功能与即兴演奏手法
鼓,在中国锣鼓乐和鼓吹乐与吹打乐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为群音之长”、“八音之领袖”。在清锣鼓中,鼓为领奏乐
器,就是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它与主奏乐器同样具有领奏和指挥的功能。鼓师通过鼓点以及运用的变化来把握整首乐曲的速度、力度
、表情和整体结构中的“起、转、收”,以便使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演奏达到统一、协调、和完美。与此同时,鼓师还应当即兴演奏
的能力的,这就要求鼓师不但要熟习乐曲与锣鼓以,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娴熟的击鼓技艺。在乐曲演奏中,除锣鼓段落外,鼓
的演奏手法主要表现为随主奏乐器的旋律和节奏而自由发挥,决非采用完全同于主奏乐器的旋律、节奏的刻板演奏手法。鼓的即兴演奏
,为乐曲增添了活力和光彩,给人一种无穷节奏变化之感,这也正是我国民间音乐魅力所在,我们在向民间音乐家采风学习时,对这一
点颇有感受,是我们新一代音乐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的一种演奏技能。
鼓的领奏指挥功能还体现在,一支好的鼓乐队,纵然首先取决于优秀的主奏乐手,但鼓师的演奏技艺和领奏能力好与差,对乐队同样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地区民间鼓乐队中,有优秀的管乐家,必需要有优秀的鼓手相配合,二者相依相存,必不可少,这样才能成
其为一支高水准的鼓吹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