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捋一捋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工具箱”
最近一个多月来围绕房地产的两场座谈会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一场是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等10个城市政府负责人参加;一场是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组织的房地产企业座谈会,邀请融创、恒大、绿地、阳光城(000671,股吧)、中梁、华侨城、碧桂园、万科、新城控股(601155,股吧)、保利、中海、华润等12家企业参会。两场会议虽然各有侧重,但均透露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房地产长效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7月24日的座谈会上,“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值得充分肯定”。8月20日的座谈会,则是从制定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入手,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完善住房租赁市场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及加快形成“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关于房地产长效机制,很多人片面理解为房地产税出台才是终极目标,实际上近年来围绕房地产调控,从国家相关部委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大多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这些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构成了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
关于房地产长效机制,从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明确,主要是通过住房、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来建立。表明房地产长效机制并非“一药治百病”的单一制度,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8月12日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对房地产长效机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他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包括三点:一是明确规划期内的住房发展目标,完善市场与保障相结合、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二是与住房制度、住房发展匹配、联动的房地产金融信贷制度、土地供应制度、财税制度;三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整顿与调控。
基于两场座谈会透露出的信息,结合近年来房地产调控实践,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内容越发清晰。
首先是土地制度及相关措施。最大的突破莫过于《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和实施,这一举措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迈出关键一步,也成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限制地方政府征地权力,遏制扩张冲动;二是有利于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平抑房价波动;三是有利于搞活金融,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本轮调控,住建部明确提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并将“稳地价”放在首位。各地通过制定中长期住房发展规划、提前下达土地供应计划、调整土地出让方式、限制土地出让价格、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保障房用地供应等手段稳定地价,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手段也成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房地产金融政策。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构成了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房地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灰犀牛”,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成为监管重点。今年年初央行在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明确提出,将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从现实情况看,在个贷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框架,包括锚定LPR的房贷利率机制。在企业融资监管方面,正在形成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上半年央行通过降准、再贷款等方式大量释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但始终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对房地产信托、海外发债等融资渠道严格限制。从8月20日的座谈会可以看出,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已经形成,监管的基本原则是“稳住存量、严控增量”,实施手段是通过划定“三条红线”严控房企融资规模,降低杠杆率。
第三是住房保障体系和“租购并举”制度。住房保障体系是房改以来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短板,也是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发力点。从“棚改”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公租房建设到共有产权房试点,各地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完善。特别是在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方面,试点城市从13个增加到18个,涵盖了大多数热点城市。在租赁房土地供应方面,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集体土地入市的法律障碍被打破;在租赁房融资方面,6月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支持住房租赁金融业务创新和规范发展,支持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一系列政策引导下,“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将加速形成。
第四是财税政策。虽然法律意义上的房地产税迟迟没有出台,但与房地产相关的一系列税收制度在房地产调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契税调节高档房与普通商品房、不同套数住房的交易成本,通过增值税限制商品住房的持有成本,达到“房住不炒”的目的。这些财税政策均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体现。此外,刚刚出台的《契税法》也是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第五是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涵。从2017年开始,住建部密集开展房地产市场整顿行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堵塞市场管理漏洞;通过加强监管,大力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针对房地产企业,严厉打击捂盘惜售、违规售房行为,保障住房质量;针对中介企业,整顿各种虚假宣传和市场交易乱象。各地方政府本着“因城施策”的原则,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第六,部分行政手段可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长期沿用。本轮调控最直接的调控措施被归纳为“五限”,即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限制商改住),其中使用范围最广、对需求端最具杀伤力的莫过于限购。限购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有其合理性,特别是针对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但是在“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的原则下,限购政策不能过于僵化,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在各种限制政策中,过于生硬的限价政策是最广为诟病的行政手段,极易造成市场寻租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不应作为长效机制手段长期使用,应适时做出调整。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房地产税,这是房地产长效机制中分量最重、影响最深远的一颗棋子,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从正式提出到列入立法规划目录,从“稳步推进”到“稳妥推进”,每一步进展都挑动着业界的神经,历时数年始终是“只听楼梯响”,却不见明确的时间表。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实施和不动产信息全国联网,房地产税的制度障碍和技术障碍基本解除,相信已经进入立法目录的房地产税出台时间也不会太久。
② 验房工具箱里面都有哪些量房工具呢
验房工具箱内装钢化玻璃检测仪、激光测距仪、激光水平放线仪、噪声检测仪、网版络/电话信号检测仪权、伸缩响鼓槌、响鼓槌、尖嘴钳、手电筒、三孔验电插器、5m卷线器、检测镜、游标塞尺、内外直角检测尺、伸缩杆、多功能磁力线坠、焊接检测尺、百格网、感应验电笔、+字和-字螺丝刀、游标卡尺、5m卷尺、垂直检测尺、对角检测尺等。
③ 一个专业的验房师的验房工具都应该包括什么
验房时需要准备的工具:
1、桶装水
别嫌费事也别嫌沉,桶装水可是检验厨房、卫生间下水坡度的一大法宝哦!进入有下水口的房间之后,用大量的水泼洒在地面上,通过水流的方向就可以轻松的知道哪里积水以及下水坡度是否足够。
2、小镜子
对于一些不便观察的地方(如橱柜内部、门扇的顶部和底边)拿出镜子照一下就能让一切一目了然。要知道,任何工程在大面上一般都是过得去的,问题往往出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3、人字梯 人字梯不仅可以帮助测量室内的实际高度,对于一些“高高在上”的设备(如灯具、排风口、电源盒等)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检验工具。
4、电笔
这点我想就不必多说啦——带一支电笔逐个试一下室内电源是否全部完好畅通吧,发现问题就要马上要求开发商进行维修,等到收了房、家具进场之后才发现问题的话维修起来就麻烦多了。
5、直角尺 直角尺可是检验门框、窗角、墙体与地面的垂直角度等区域的利器哦。走到应该是直角的地方就用直角尺摆一下,任何变型、错位都逃不过你的眼睛。除此之外,直角尺还是检验窗台是否水平的宝贝呢!
6、标记笔与贴纸
在发现问题的地方要用标记笔或贴纸做个记号,最好再做个编号说明具体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让维修工人更加明了你的意图,也可以让自己二次验房时不至于遗漏对维修工程的检查。
7、记录本
虽然验房时开发商都会提供维修单,但我们最好还是自己准备一个记录本来将验房时所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为好。除此之外最好将陪同验房的工程人员的姓名与联系方式一同记录,以便随时保持沟通。
8、数显回弹仪
9、红外线测距
10、检测工具箱
④ 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全国多地丰富政策“工具箱”
多措并举、加大供给,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是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实招良策,也是解决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措施。人民网财经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住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以北京为例,今年全市计划安排租赁住宅用地300公顷,其中集租房、公租房各150公顷,较去年分别增加100公顷、70公顷,并持续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主体、多渠道增加有效供应,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覆盖面。
北京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积极引导多主体、多途径的多元化实施模式改革,综合利用现有土地一级开发、集体土地入市、存量资源改造、闲置房屋盘活等方式拓宽供应渠道,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此外,北京还将构建“房地联动、一地一策”机制,即根据不同地块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土地竞买或房屋销售条件,如设定地价上限、竞政府共有产权份额、竞建高品质住宅、竞建人才公租房、竞企业自持房屋比例、执行差异化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制定优先购房顺序等,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箱。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对于人口流入多、住房供应短缺、房价过高的城市,尤其是特大和超大城市,未来要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应建立“租购并举、以租为主”的住房体系。“租赁住房有两种,一种是市场化的长租公寓;还有一种是公共租赁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他说。
对此,杨伟民建议,特大和超大城市要更多建立一些共有产权商品住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同时,也可以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
当前,政策性租赁住房已经成为各地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重点。
“十四五”时期,广州将通过统筹配置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以及人才公寓等住房供给,通过城市更新可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约35万套,解决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6月初,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的通知》,要求在深圳从事住房租赁经营的企业,应开立银行专户,用于收取承租人押金及租金,被监管资金不得随意使用。据悉,新规自6月11日起执行,有效期2年,将有效规范住房租赁企业经营,维护住房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
辽宁省沈阳市房产局局长陈杰也于近日公开表示,沈阳市今年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全年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着重向新市民、青年人和及重点产业、基础公共服务行业人群倾斜,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障碍问题。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目前大城市的住房问题主要集中在新市民、年轻人,因为,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计划,兜底式的住房保障,基本上解决了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保障性租赁住房既然纳入保障,各方面的资金要形成激励效应、撬动效应,‘四两拨千斤’,鼓励市场资金进入。”在李宇嘉看来,在政府的规划、土地、税收等一揽子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后,要切实做到降低成本。
“建议通过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定向扩大租赁住房供给。保障性租赁住房可以本着‘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通过补贴或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市场化力量建设运营,这些房源的成本和租金也会相对较低。”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向人民网财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