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区土地零散分布,交通不便利,不适合机械化,你认为该如何发展农业
我老家地区大别山腹地,就是非常典型的山区农村。家里的土地本来就很少,五口人只有一亩多地,而且每个地块都是边边角角,巴掌那么大,大多数都是梯田形式,很难使用机械化操作。到今年为止,我们老家当地唯一使用的农用机械就是手扶犁田机。其他的那些大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根本都无法在我们当地山区进行操作。
而且我们山区农村因为田地比较少,种植的粮食仅仅够养活,家里人,也没有多少人靠种粮卖钱来维持生计。俗话说靠山吃山,在我们当地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方面是种植茶叶。
从上面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山区农村土地比较稀少,但是山林资源比较多,果树、茶叶、蚕桑、养殖业都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发展旅游业。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虽然不能中植大量的粮食作物,但是同样也可以依靠其他的经济作物来获得收入。
㈡ 面对这种农村土地不连片,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化呢
在农村地区,会发现很多问题。 特别是在土地方面,目前有些问题非常严重。 据笔者所知,在丘陵地区,许多耕地因农业条件恶劣、农业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面临着撂荒。 再加上这些地方耕地大多是坡地,家庭生产都靠人背,农业条件非常艰苦,很多村民只能在粮食收益低的情况下把耕地闲置,靠在外面工作生活。 但是平原地区情况不同。
很多村民为了便于管理、增加收益,在耕地上种树、发展林业,破坏耕地性质,挖池塘养鱼。 除了这些问题,农村地区耕地分散,碎片化问题也很严重,很多耕地不能利用是因为地处偏远,高低不平等。 此外,农村作为耕地的村民越来越少,很多老人认为自己只能选择附近的耕地种粮,远处、耕作质量不高的耕地被闲置荒废,长时间长满杂草。
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2017年,全国农机总输出将达到9.88亿千瓦,农作物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将增加到25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近4500亿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机械生产国和使用国。 农业生产方式从主要依靠人和动物的力量转变为主要依靠机器的力量。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设备产业的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足。 很遗憾。 要明白事情在人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一个看家的人。 实际上,许多山区农民在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上,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山河使山区土地连成一片。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一些山区,成为梯田,成为世界一流的农田风景。 陕西大寨山区,过去土地不相连,俗称七沟八梁一片山坡,经过修整填埋,形成了保证旱涝的海绵田
㈢ 农用机械有哪些
㈣ 现代农业用到的机械种类,具体名称,用途,有图片更好!!
粮食加工机械 按工艺流程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于将稻谷、高粱、粟和黍等原粮脱壳去皮,碾制成成品米。例如稻谷原粮先经各种除杂清理设备清除各种杂质后,进入砻谷机并分离稻壳。排出的谷糙混合物进入谷糙分离筛。分离筛利用稻谷和糙米在粒度、密度和表面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将未脱壳的稻谷分离出来并送回砻谷机。糙米则进入碾米机碾制成白米,然后经成品分级筛除去糠粞和碎米,即得成品白米。另一类用于将小麦、玉米、大麦、荞麦和莜麦等原粮去掉皮层和胚芽,研磨成成品粉。例如小麦原粮经各种除杂清理设备清除各种杂质和沾附在麦粒表面的泥土、灰尘后,进入磨粉机研磨成粉,并经一组平筛筛理提取成品面粉。中间物料再进入另一台磨粉机研磨,如此反复提取面粉,最后经刷麸机将麸皮排出。
油料加工机械 制油工艺主要分压榨法、浸出法等。不同的制油工艺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但制油原料都先经油料清理机械清除杂质,并用各种类型的油料剥壳机剥去外壳并使壳仁分离,然后用轧胚机压制成胚料。用浸出法时,将胚料浸在溶剂(己烷或轻汽油)中把油浸出,经过滤、蒸发和汽提等设备使油与溶剂分离,溶剂回收后可反复使用;用压榨法时,将胚料放在蒸炒锅内炒熟后,送入螺旋榨油机或液压榨油机内挤压出油。浸出或榨出的毛油再由各种精炼设备过滤、水化、碱炼、酸炼、脱色和脱臭等炼制成精油或成品油。
畜牧业机械
在放牧和舍养禽、畜饲养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
草场维护和改良机械 包括杀灭草场鼠类用的毒饵撒播机、改良草场以提高牧草产量的松土补播机和草场喷灌设备等。
放牧场管理设备 包括电牧栏及其架设机械、流动防疫车和药淋设备等。①电牧栏:将电脉冲发生器产生的高压脉冲电流通入电篱,使牲畜在触到电篱时受到非致命的电击,从而使其在电篱所围成的电牧栏内活动、采食。装设太阳能或风力发电机,可为电牧栏提供方便而廉价的电源。②流动防疫车:一种越野性能好的专用汽车,车内装有防疫和兽医用的化验、消毒、治疗设备和内燃发电机组等,可运载数个防疫或兽医人员及时赶赴疫区。③药淋设备:主要用于防治放牧羊群的疥癣和体表寄生虫。
牧草和青饲料收获机械 在田间收取牧草并形成散草、草捆、草垛和草块等的机械,主要包括割草或割草调制机、搂草机、捡拾压捆机、集草堆垛机械、牧草装运机械和青饲料收获机等。割草机有往复式和旋转式两种类型。70年代开始发展的旋转式割草机与传统的往复式相比,具有切割和前进速度高、工作平稳、对牧草适应性强的优点,适用于高产草场,但切割不够整齐,重割较多,能耗较大。在割草机上加装压辊即成为割草调制机,可将割下的鲜牧草茎秆压扁挤裂,以加速干燥过程。搂草机有横向和侧向两类,用于将割倒散铺在地面的牧草搂集成不同形式的草条。捡拾压捆机用以从地面拾起成条的干草,并将其压缩成矩形或圆形断面的紧密草捆,以便于运输和储存。青饲料收获机有甩刀式和通用型两类。前者用高速旋转的甩刀式切碎器把青饲作物砍断、切碎并抛送到挂车中,主要用于收获低矮青饲作物。后者备有全幅切割收割台、对行收割台和捡拾装置3种附件,因而可收获各种青饲作物。
饲料加工机械 主要包括:加工各种粗、精饲料的饲料粉碎机、锄草机和青饲料切碎机;配制混合饲料的饲料混合机;将粉状饲料制成颗粒状的饲料压粒机;处理秸秆饲料的茎秆调制机;用于加工薯类、瓜菜等多汁饲料的洗涤机、切片机、刨丝机、打浆机、菜泥机和饲粒蒸煮器等。
舍养禽、畜饲养管理机械 主要包括:禽畜舍的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和照明等环境控制设备;禽畜喂饲和饮水设备;禽畜防疫设备;除粪和粪便处理设备,以及禽蛋收集和挤奶设备等。现代化的蛋鸡舍包括从孵化育雏到鸡蛋装箱的成套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在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可按要求自动控制舍内环境。按不同鸡龄和产蛋鸡的需要定量喂饲全价配合饲料,并装设自动饮水器和定期除粪设备。鸡蛋则通过集蛋系统自动收集,经清洗、分级后装箱待运。
作物收获机械
作物收获机械包括用于收取各种农作物或农产品的各种机械。不同农作物的收获方式和所用的机械都不相同。有的机器只进行单项收获工序,如稻、麦、玉米和甘庶等带穗茎秆的切割;薯类、甜菜和花生等地下部分的挖掘;棉花、茶叶和水果等的采摘;亚麻、黄麻等茎秆的拔取等。有的收获机械则可一次进行全部或多项收获工序,称为联合收获机。例如谷物联合收获机可进行茎杆切割、谷穗脱粒、秸秆分离和谷粒清选等项作业;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可进行挖掘、分离泥土和薯块收集作业。(见彩图)
谷物联合收获机 由收割台、输送装置、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选装置、粮箱和传动装置等组成。按作物的喂入方式有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种。欧美各国都使用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图6),主要用于收获小麦和其他麦类作物,经部分改装和调整后也能用于收获玉米、豆类、水稻和向日葵等。作业时,收割台前端的往复式切割器在拨禾轮的配合下,将带穗禾秆割倒在收割台上,经收割台输送装置和中间输送装置送入脱粒装置,在通过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时受搓擦和打击作用而脱粒。大部分谷粒穿过凹板筛孔后进入清选装置,少量谷粒夹带在凹板上的脱出物中被抛送到分离装置,在链式分离装置的上下、前后往复抖动下谷粒被分离出来进入清选装置,茎稿等大杂物则被向后输送而抛出机外。进入清选装置的谷粒经风扇和筛子将细小的杂质清除,干净的谷粒被送入粮箱。粮箱装满后,启动卸粮输送器,将谷粒卸入运粮车内。70年代中、后期,在北美相继出现多种类型的轴流滚筒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它将脱粒装置与分离装置结合为一体,从而免除庞大的链式分离装置,缩短整机长度。在中国南方和日本先后发展了以收获水稻为主的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割下的水稻禾秆在夹持输送过程中仅穗头部分进入脱粒装置,脱粒后的秸秆比较完整,便于综合利用。混杂在谷粒中的碎秸量少,一般可不设单独的分离装置,因而与全喂入式相比,结构简单而功率消耗较小。
采棉机 它用旋转的带齿摘锭,将绽开棉桃中的带籽纤维抓带出来并靠气流送入棉箱。采棉机有两种主要类型:在美国使用水平摘锭式采棉机,其采摘率较高,但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和成本高;在苏联大多使用垂直摘锭式采棉机,其结构较简单、成本较低,但采摘率较低、落地棉较多、对棉株损伤较大。
机采籽棉的含杂率高,质量等级较手摘籽棉显著降低。机采籽棉需要配备成套的清棉设备,采摘的棉花在轧花前后进行反复清理后才能用作纺织原料。 农业运输机械
农业运输机械用于运输各种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和农村生活资料,包括各种农用运输车、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的挂车和半挂车、畜力胶轮大车、胶轮手推车以及农船等。
拖拉机牵引的挂车和半挂车与汽车牵引的挂车和半挂车类似,但挂接点位置较低,车厢形式多种多样,以适应运输不同农业物料的需要,如散装谷物和饲料挂车;牧草和青饲料挂车;草捆运输车;甘蔗运输车;鲜活禽畜运输车;厩肥、化肥和液肥运输车;农机具运输车等。半挂车的部分重量通过牵引杆压在拖拉机的牵引装置上,使拖拉机驱动轮增重,以利于发挥拖拉机的牵引力。
㈤ 如何实现山地农业机械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山区的贫困落后原因在于劳动生产力低下,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山地农机从研发、生产、推广的效益比较低,因而发展滞后的瓶颈一直未能突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山地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全国范围的农业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山地农机发展问题,需要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做好政府的顶层设计,从政策、方针、措施上形成一整套支持体系。抓住适用性、可能性、可行性三个关键点全面突破,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适用性——以国家的力量强化适合山地的农机研发
山地的共同特点:一是地形复杂,地块或成梯形或成坡状;二是地块大小不一,农机的转弯半径不能太大;三是机耕道的覆盖率低;四是土质结构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适合山地的农机必须是大功率、组装式、轻型化,便于运送到待耕地块。相对于平原使用的农机,山地农机要求科技含量更高,研发生产的成本也会更高。因此,强化山地农机的研发,仅靠经济、科技落后的西部山区省份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必须以国家的力量组织联合攻关。一是在科研上,要把山地农机的研发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财政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实行科研项目招标,调动全国的科研资源联合攻关;三是在科研产品生产上选择有实力的企业生产,在产品形成市场前,国家要在资金、原材料、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四是设立国家级农机研发成果奖,以调动科研人员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二、可能性——通过国家扶持,调动山地农民购农机、用农机的积极性
随着“打工潮”的出现与持续,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户不同程度都遇上耕地难的问题,农民从思想感情上是欢迎使用农机的,但有一个成本问题。以贵州为例,目前每亩地的耕地价,平地80—120元;水田120—150元,一年两季耕作费用就分别达近200元到300元,如果是山地,价格还会更高。以种粮食为例,每亩纯收入仅为500元左右,不利于调动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因此要想使山地农业机械真正“化”起来,在推广初期,国家应有适当的补助,让农民用得起,帮助农民逐步养成使用农机的习惯。同时,继续施行现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提高山地农业的规模效应,发挥山地农机的更大的效益。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种粮地与经济林地的不同的收费价格,让山地农机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山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三、可行性——加强山区农机人才培养,培育支撑农机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发展山地农业机械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一支可以支撑山地农业机械化产业整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山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一是扶持农机相关院校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为培养大量包括科研、制造、维修、推广培训、农机作业、农机具产业管理等适用型专业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提供人才培养平台,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农业主管部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可采取订单式培养人才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人才更具适用性;三是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四是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提升现有农机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五是扶持农机公司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发展,抓好技能培训,立足当地,服务当地,更好的发挥示范、推广、辐射和带动作用。
实现我国山地农业机械化,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千秋大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坚持农机研发国家主导,农机推广国家与地方各司其能各负其责。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山地农业机械化有一个长足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