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机械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论一样吗
一样的。
机械唯物论,又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特征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比如,培根提出的“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主要代表人物
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法国分子生物学家莫诺(J.Monod)还说,生命是架化学机器。
Ⅱ 机械唯物论与朴素唯物论观
应该是朴素唯物论观点
机械唯物论指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里面没有体现。
Ⅲ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呢。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著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
Ⅳ 机械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 有什么区别啊
1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2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3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4 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
拓展资料: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片面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也称自发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三个阶段的最初形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朴素唯物主义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或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Ⅳ 机械唯物主义是什么
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即欧洲16—18世纪以专机械性和属形而上学性为特点的唯物主义哲学。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却企图用纯粹力学的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陷入唯心史观。
Ⅵ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四个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第二: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第三: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第四: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观和二元论的局限。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又是它的一个局限。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所以不可知论并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观、机械性、二元论。
Ⅶ 什么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机械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狭义的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
广义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Ⅷ 机械唯物主义指什么 举例
唯物主义即唯物论。唯物论有两大核心: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意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有三大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并把世界的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霍布斯: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天不变,道亦不变。
Ⅸ 求给说一下机械唯物论的意思
机械唯物论一般指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cr.
Ⅹ 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机械唯物论
唯物论
同于唯物主义,是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将精神和意识视为人对物质的反应的(第二性)的、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
①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②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是统一的,唯物论、辩证法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认识论是反映人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认识和思维的内容规律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决定主观世界的认识规律,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唯物论,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的精神。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辩证法
开放分类: 文化、哲学、人文社科、哲学思想、思维逻辑
dialectics
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谈话的艺术。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哲学认为它是论证和分析命题中的矛盾、揭露谈话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国哲学家G.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研究对象本质的自身矛盾,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如何认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衡量一个人哲学思想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认识深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作为极限真理,它的特点就是纯粹的绝对性,没有任何相对性在其中。当然,不要忘记这种纯粹的绝对性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它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认识领域,或者说,在认识论中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属于极限真理,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理论观点。
我们知道,在哲学上,本质内部也是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对本质的现象直接概括出来的观点属于知性层次,对现象的本质进行间接的反映得出的观点属于理性层次。知性层次和理性层次,这是上升到本质内部进行的划分。知性层次的特点是直观性,它与现象之间保持直接的联系,具有同一性。在现实中知性层次解释的辩证法很容易被人理解,因为它具有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现象作为实例加以说明。理性层次的特点是间接性,它与现象之间没有直接性的联系,二者之间具有对立性。因此,理性层次的辩证法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因为它需要通过反思间接地认识到。
知性辩证法与理性辩证法相比,它的特点是直观性和通俗性。理性辩证法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深刻性。知性辩证法属于初级本质的辩证法,理性辩证法属于二级本质的辩证法。它们二者共同构成了辩证法内部的两个环节。如果我们用哲学的语言将二者区分开来的话,那么,知性辩证法把握的是不同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性辩证法把握的是同一质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同质,分别体现在外部,如偶数与奇数分别是不同性质的整数,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同一质,则进入到内部,如奇数内部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再分解的奇数,我们称它为素数,一种是能够分解成若干个素数因子之积的奇数,我们称它为积数,即数学上的奇合数。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理性辩证法把握的同一质内部的矛盾。显然,理性把握的矛盾从外表看起来,是不存在的,表现形式都是奇数,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深入到奇数内部,人们发现,奇数内部也是存在矛盾的,这个矛盾就表现为奇数的存在形式不同,由此构成了素数和积数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上就是知性辩证法和理性辩证法的本质区别之一。
知性辩证法和理性辩证法的另一个本质区别表现在论述问题的形式上,知性辩证法缺乏辩证逻辑,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外在对比法和现象描述法,而理性辩证法则使用辩证逻辑,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法,贯穿逻辑和历史相统一这一原则。
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知性辩证法和理性辩证法的本质区别还表现在认识深度上,对同一个矛盾,它们二者之间在认识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如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从直观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此时人们得到的结论与现象完全一致,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从本质高度上把握这一矛盾,人们就会得到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此时,人们的认识上升了一步,从直接性前进到间接性,从初级本质进到了二级本质的高度。当人们的认识进到二级本质高度之后,就形成了理性辩证法的观点。由此可见,理性辩证法得出的观点具有间接性,它不能直观感觉到,必须通过反思上升到本质高度才能把握住。而知性辩证法把握的观点与客观存在直接联系在一起,它是直观反映出来的产物。
机械唯物论:对待自然科学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