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站仪在坐标放样的时候 需要设置仪高和棱高么 需要的话怎么量
通常全站仪达不到高程放样的要求,放中桩只放平面坐标,高程用水准仪放样,但放样三维坐标必须量取仪器和棱镜高,棱镜高可以直接读出来,仪器高就用皮尺或者钢尺,当然有条件可以用量高杆。从控制桩到仪器上有条仪器中心的标示线,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仪器高。
如果不进行高程测量,没必要设置仪器高,需要设置的话,仪器高可以用钢尺量取或通过计算得,棱镜高直接可以读取从镜杆上。
(1)悬高测量仪器高度怎么求扩展阅读:
全站仪注意事项:
1、仪器的保管由专人负责,每天现场使用完毕带回办公室,不得放在现场工具箱内。
2、仪器箱内应保持干燥,要防潮防水并及时更换干燥剂。仪器必须放置专门架上或固定位置。
3、仪器长期不用时,应以一月左右定期取出通风防霉并通电驱潮,以保持仪器良好的工作状态。
4、仪器放置要整齐,不得倒置,开工前应检查仪器箱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
5、开箱后提取仪器前,要看准仪器在箱内放置的方式和位置,装卸仪器时,必须握住提手,将仪器从仪器箱取出或装入仪器箱时,请握住仪器提手和底座,不可握住显示单元的下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全站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放样测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仪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悬高测量
② 全站仪怎么测悬高
这样不行。全站仪里面的竖直角水平是90度。你要用a-90度然后再取正切值,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才是正确的,求得的高差要加上仪器高加上测站点的高程,这样得到的才是b点的高程
③ 什么是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示意图所谓悬高测量,就是测定空中某点距地面的高度。全仪进行悬高测量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把反射棱镜设立在欲测目标点B的天底B'点(即过目标点B的铅垂线与地面的交点),输入反射棱镜高v;然后照准反射棱镜进行距离测量,再转动望远镜照准目标点B,便能实时显示出目标点B至地面的高度H。
显示的目标高度H,由全站仪自身内存的计算程序按下式计算而得:
具体公式有两个吧;
1.H=H1+Hi+Scosα1tgα2 (H1为设站点高,Hi为仪器高,S为全站仪至反射棱镜的斜距;α1和α2分别为反射棱镜和目标点的竖直角)
2.H=H2+Scosα1tgα2-Ssinα1(H2为棱镜中心高度,测量棱镜时HT设为0即得,其余参数同上)
④ 请教:全站仪“悬高测量”主要功能是测人不能到达位置的高度,如塔尖、桥梁、高压线等,说明书要求使用该
有向上的强制对中基座。 或者是激光对中的基座 根据指示就能对准了
⑤ 请问徕卡1201+全站仪怎么进行悬高测量,求详细步骤。
具体过程:整平(可对中或不对中),开机,调用“程序”菜单里面的“悬高测量”程序(或者功能),对悬高点正下方竖立的棱镜进行测量,然后将仪器望远镜抬高,直到望远镜照准正上方待测悬高的点位为止,仪器显示屏中会给出该点的高程。
见图所示
⑥ 怎么才能精确的测量全站仪的仪器高度
1,用钢尺按规则多量取几次,取均值;
2,用另一台全站仪悬高测量;
⑦ 我想问下全站仪中的悬高是什么意思怎么用.谢谢
有些棱镜不能到达的被测点-悬高点(如空中的高压线路,高架桥梁底部等),可瞄准其投影到地面上的基准点处的棱镜,测量测站到基准点棱镜的平距,然后再瞄准棱镜正上方的悬高点(如高压线,桥梁底部),通过一个平距和垂直角度计算出地面基准点到悬高点的高差,这个高差就是悬高。
全站仪悬高测量基本操作方法:
1.将全站仪架设在距离测量对象较远处,使得测站望远镜到悬高点的垂直角度小于45度。因为垂直角较大的话,三角函数推算出来的高差误差较大。
2.在悬高点投影到地面上的基准点架起棱镜。 测站和地面基准点的连线,最好与悬高测量对象的走向(如高压线路走向)垂直相交。
3.进入全站仪的悬高测量程序,输入棱镜高度,瞄准棱镜并按测量键,观测测站与基准点棱镜的距离。
4.松开望远镜垂直方向的制动,照准棱镜上方的悬高点,仪器会随着垂直度盘的转动,显示出对应的地面点到悬高点的高差。
"投影点"是什么?
就是悬空点沿铅垂线与水平面相交的点。打个比方架设全站仪进行对中时,地面上的控制点就是你全站仪水平度盘中心的投影点。
⑧ 经纬仪悬高测量
不能还得有一把钢尺量距离!!!!!
⑨ 全站仪仪器高是怎么测出来的
全站仪测量高程可以归结为三种:
方法一:经典方法,全站仪在已知坐标(含高程)点上设站;
方法二:后方交会,全站仪在任意点上设站;
方法三:对边测量,全站仪测两点高差。
下面对三种方法进行阐述:
方法一:经典方法
说这个方法是经典方法,是因为:
1.其测量原理我们在学习经纬仪视距测量时就学习过,每种测量教材中都有;
2.测量教材中有关全站仪高程测量原理,都按此原理进行阐述;
3.全站仪高程测量的相关设置,都按此原理进行的。
其测量原理如下图所示:
方法三:对边测量
方法三的测量方法是一个纯粹的高差测量,操作也相当简单:
全站仪架设在任意位置,不做任何高程测量的设置(即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使用仪器内存值),分别对两个点测量其三角高差dZ(要保证棱镜高度不变),两者之差即为两点之高差,跟水准测量的后视减前视相反,这里应该是前视减后视。
其测量原理,在方法一中已经验证,在此不再赘述。
(9)悬高测量仪器高度怎么求扩展阅读:
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
三种方法有测量原理,都是可行的,如果硬要说哪种方法好,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个伪问题,因为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便不能确定到底哪种方法要好。以下是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的适用情况。
1、方法一是经典方法,原理明确,地球人都知道,而且全站仪的高程测量设置也是据此设置和计算,操作时按部就班,不容易出错,很多人都喜欢用它。
缺点是,仪器高度量取时误差较大,因此比较适用于初学者(按原理操作),以及对高程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比如路基填挖施工)。改进的方法是设置完成后,对后视已知高程点进行检验的时候,根据测量值和已知值的差异情况,调整仪器高度,直至差异小到满足要求为止。
2、方法二的优点是能在任意点上设站,不需要知道测站点高程而进行高程的测量,这个非常适用于进行三维测量时,平面也同时自由设站的情况,因此使用非常灵活,适应性强。
缺点是设置的时候,不是按照参数的原意进行设置,比如输入测站高程,需要输入后视点高程,输入仪器高度时,输入测量三角高差的反号值等等,这时候头脑要保持绝对的清晰。
而且,根据“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为恒等值的原理,实际操作中参数输入有无数种组合,比如:
1、后视点高程—>测站高程,后视点三角高差反号—>仪器高,0—>棱镜高
2、后视点高程-后视点三角高差—>测站高程,0—>仪器高,0—>棱镜高
3、后视点高程—>测站高程,0—>仪器高,后视点三角高差—>棱镜高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所以大家不要再争论如何输入参数了,只要满足“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为恒等值这个条件都是可以的。
方法二的拥趸,主要的自豪点在于免除了仪器高和棱镜高的量取,特别是避免了量取仪器高的误差,因此,即使在已知点上架设仪器,他们也会采用方法二来设置仪器。
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共同点,就是通过测量能直接获得测点的高程,因此适用于在一个测站上获取若干多个点高程的情况,比如地形碎部点测量、路基施工放样等。
3、方法三的特点是,避免了啰嗦的全站仪高程测量设置,只在距离测量模式中读取各点的三角高差dZ,通过各点dZ之差计算各点高差,跟水准测量类似,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水准测量的记录表格。
不足之处在于不能直接测量获取各测点高程,还得象水准测量计算那样进行下一步的推算。因此,方法三如果用于地形碎部点测量、路基施工放样等情形就麻烦多了,但方法三可适用于水准路线的测量,以及在一个测站不需测量多个测点的情形。
网络——全站仪
⑩ 跪求 全站仪悬高测量步骤 索佳的最好
整平仪器,对不对中你自己看着办。。
你要假设测一电线杆高度;
悬高测量,照准起始位置,仪器里高度输入0
,测量距离,确定,然后这时候应该可以照准上面了,屏幕里的高度H会随着你的照准部变化而变化。
大概步骤就这样了,很久没有用过了,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