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或现代有哪些仪器可以用来计时
历史上的计时划分和计时器发明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 30天的历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 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历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雅人创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太阳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确定一年为366天。到殷商时代(公元前1520~1030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测订时间。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其流派远播广东。
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
日晷所测的是真太阳时或视太阳时,因为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阳测时的方法成为事实,而且更为重要。欧洲在十四世纪早期,机械钟出现以前,主要靠日晷计时,而中国对水钟或刻漏则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2.1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从公元二世纪张衡的时代,到公元六世纪耿询的时代,使表演用的浑天仪和天球仪转动起来的水钟技术孕育了早期机械钟的出现。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机构,这种装置实质上就是早期的机械时钟,早于欧洲六个世纪。中国的浑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因为从张衡的时代起,天文技术人员一直想做一种缓慢放置的齿轮,以便达到与天上的周日视运动步调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瓒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皇室对设在宫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钟)感兴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苏颂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封建立的水运仪像台是机械时钟和观测用浑仪的完美结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
2.2香篆钟
水钟尽管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广泛的领域进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其他较水钟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说,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种香篆钟于十二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荷兰高罗培著“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述了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
2.3沙漏
⑵ 计时器有什么种类的
现代计时器的种类包括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坚持计时器、停车计时器、反应计时器、放大计时器以及windows计时器等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最为常见。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是4-6V,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工作原理:当给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线圈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线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永久磁铁磁场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运动,由于交流电的方向每个周期要变化两次。
因此振片被磁化后的磁极要发生变化,永久磁铁对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也要发生变化,当振片受向下的力时打点一次,当振片受向上的力时不打点,所以在交流电的一个周期内打点一次,即每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等于交流电的周期。
计时工具
圭表、日晷、漏壶、浮子、漏箭、漏水浑天仪、停表刻漏、恒定水位漏 、大称式刻漏、多壶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纵机构、莲花漏、多壶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运仪象台、地平式日晷、机械闹钟、秒表、沙漏、怀表、自摆钟、石英钟、原子钟、超冷铯原子钟、香钟。
计时器,是利用特定的原理来测量时间的装置。计时器可以用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操作界面简便易用,提供了基本的计时控制功能,包括:开始计时、停止计时、继续计时、操作界面简便易用复零、调整计时。
⑶ 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
漏和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⑷ 机械式测量仪器有哪些种类
机械式测量仪器如百分表、千分表、杠杆比较仪、扭簧比较仪及三坐标测量机等。
测量仪器的版概念其权基本内容包括:精度、误差、测量标准器材、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测量、传统光学仪器。在精密测量上的应用等等。
测量仪器有接触试和光学试测量两种(现在用的最多) 接触试:一般测量工具和3D测量工具(三坐标测量机又叫三次元)三坐标测量机又叫三次元 ,它可以测量很多复杂的空间尺寸:如模具和汽车产品。
⑸ 中国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什么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⑹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日晷 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来则指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作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汉书》《元史》中都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做了详尽的记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诗曰:“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也写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佳句。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中国古代从周代起,官方就已经开始懂得用漏刻来计时了,为此朝廷还专门设有计时的专职机构。秦朝时就设有“太子率更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然后为皇家报时服务。西汉时,漏刻甚至上升为一种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掌管。东汉时,朝廷设有“郎官”一职,也是负责管理漏刻的。
香篆钟
香篆钟 这种古代计时器鲜为人知。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著书记载,香篆钟是一种于12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的古代计时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也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盘内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计时,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大明灯漏
大明殿灯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五轮沙漏
五轮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结冰,所以明代时发明了“五轮沙漏”,用流沙驱动漏刻。同时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所著《宋学士文集》中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⑺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中国古代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日晷、水钟、沙漏
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浑天仪
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⑻ 目前最高的计时仪器是什么
重大发现!黄果树瀑布附近发现上古先进“计时器”日晷!
黔东南身边事
2019-11-24
2009年8月13日由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到蜂糖大坡考察时发现了这种上古先进的“计时器”——“日晷仪”。
这块巨石位于黄果树瀑布景区附近,材质为磨刀石,表面平滑,这块巨石长2.8米、宽2.2米、厚1.3米,约重12吨,其表面均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历史年代久远,具有重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9年11月20日,由镇宁自治县本寨镇政府,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在镇宁蜂糖大坡组织的“专家现场解读演示大型石刻日晷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参加活动的有本寨镇领导,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和部分竹王后裔代表;新闻媒体有镇宁电视台,安顺摄影协会、镇宁摄影协会、镇宁诗社等。
专家有:贵州民族大学考古学家研究员王德埙先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副研究员曾令一先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岩画考古/史前考古学者曹波先生;国家二级编导、副研究员、原贵州文化音响出版编辑游前声先生等。
活动由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主持
镇宁自治县本寨镇人民政府镇长余滑洋致欢迎辞
贵州民族大学考古学家研究员王德埙先生现场演示古代使用日晷计时方法
王德埙先生说:“这个石刻日晷,是目前中国地面发现的唯一一具最大的大型太极阴阳地平式日晷仪。“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副研究员曾令一先生现场演讲古代日晷
曾令一先生说:“人类学研究人类从非洲走向全世界后仰望星空俯察、大地发展了天文学古埃及法老金字塔巴比伦通天塔都是为了观察天象的人为的工具,最早华族古人伏义继续原始人类有关智力发现观察天象石制工具仪器。”
时间大根允旧石器晚期一万年左右.有利于中华农业文明繁荣兴盛!原始人很重视男女生殖器发展了生殖文化!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岩画考古/史前考古学者曹波先生现场解读日晷有关符号
曹波先生说:该凿刻岩画的发现丰富了贵州岩画、中国岩画、乃至世界岩画内容。它对人类学,历史学,天文学,科技史学,艺术史,民族学,岩画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家二级编导、副研究员、原贵州文化音响出版编辑游前声先生现场解读日晷有关符号
游前声先生说:“今天在镇宁县本寨镇蜂糖大坡原始“日晷仪”的考察活动,有深远的意义,这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巨石,以及镌刻在上面的符号、线条等信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是个非常重要发现"。
01
地理位置坐标:Y18 593681 X 2868530 。海拔:1432米,该地区是贵州省世居民族——蒙正苗族支系的民族村落群。
02
日晷仪的是镌刻在一块巨石上,四周无任何遮挡物。日晷仪上信息清晰规范,文化元素与我国古代历史天文学的符号一致。(该文物的学术解析已经由省民大王德埙做了充分的表述)
03
从宏扬文化和开发旅游的层面上看,大有作为,此文化资源能从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厚度上弥补我省著名的旅游景区黄果树文化底蕴不足的缺憾。
因此,希望从旅游产业更新的国家战略布局和要求应该通盘考虑和策划,把该项目做大做强。
王德埙先生现场接受镇宁电视台记者采访
专家共识:
一、镇宁蜂糖大坡的大型石刻为夜郎古国的太极阴阳地平式日晷仪;
二、是夜郎古国留下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要加强管护:四、省、市、县应重视组织科研团队把日晷图案、符号搞清楚;五、应把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与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黄果树瀑布附近能发现上古的先进计时仪器,不得不让人赞叹当时生活在在这一带先民的智慧。我们也希望在有关专家与部门的重视下,这一文化遗产能得很好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1.3万阅读
相关景点
携程旅行
黄果树瀑布
4.5分
60元起
查看详情
日晷时辰对照表
清华大学日晷的寓意
对日晷有什么发现
日晷仪图片
古代日晷图照片
日冕仪和日晷仪的区别
⑼ 古代的计时仪器有那些
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有太阳钟和机械钟两类。太阳钟是以太阳的投影和方位来计时,分别以土圭、圭表、日晷为代表。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机械钟应运而生,代表有水钟、香篆钟、沙漏。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圭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天体仪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
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
水运仪
水运仪象台是在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是苏颂、韩公廉等人在开封设计制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⑽ 高分求《机械计时仪器》天津大学精仪系计时教研室编===的目录啊!!!看清楚字就好~如果答案满意,追加100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时间计量的意义 1
第二节 时间计量单位和起算点 1
第三节 计时仪器的种类 4
第四节 振动计时仪器的基本原理 4
第五节 擒纵调速器简介 6
第二章 摆轮游丝系统 10
第一节 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周期及影响周期的因素 10
第二节 相图、埃利定理及埃利公式 12
一、相图 12
二、埃利定理 14
三、埃利公式 16
第三节 摆轮组件不平衡对振动周期的影响及减少影响的方法 17
第四节 游丝力矩非线性对振动周期的影响 23
一、快慢针夹子与游丝之间间隙对周期的影响 24
二、游丝内外端固定点对周期的影响 29
三、游丝安装误差对周期的影响 31
四、游丝材料对周期的影响 33
第五节 游丝质量对周期的影响 35
一、游丝重心对周期的影响 35
二、游丝转动惯量对周期的影响 37
第六节 摩擦阻力对周期及振幅的影响,品质因数Q的概念 38
一、常数摩擦阻力对周期及振幅的影响 38
二、线性摩擦阻力对周期及振幅的影响 40
三、常数摩擦与线性摩擦阻力共同作用下对周期及振幅的影响 42
四、品质因数Q的概念 44
第七节 环境温度对周期的影响 46
第八节 大气压力对周期的影响 50
第九节 磁场对周期的影响 51
第十节 动力作用对周期的影响 53
一、振动对周期的影响 53
二、过载对周期的影响 56
三、碰撞对周期的影响 57
第十一节 提高等时性和减少位置误差的途径 58
一、等时性的概念 58
二、位置误差的概念 58
三、提高等时性的途径 59
四、减少位差的途径 63
第十二节 摆轮游丝系统的设计计算 64
一、摆轮、游丝的结构和材料 65
二、摆轮的设计计算 65
三、游丝的设计计算 75
第三章 叉瓦式擒纵机构 78
第一节叉瓦式擒纵机构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78
第二节 擒纵调速器的传动比和力矩比 83
一、擒纵调速器的传动比 83
二、擒纵调速器的力矩和力矩比 84
第三节 擒纵调速器的能量损耗和擒纵机构的效率 87
一、摆轮游丝系统的摩擦能量损耗 88
二、擒纵机构的摩擦能量损耗 89
三、擒纵机构的碰撞能量损耗 92
四、擒纵机构的效率 95
第四节 擒纵机构对振动周期的影响 96
一、叉瓦式擒纵调速器的相图 96
二、用相图分析擒纵机构对振动周期的影响 98
第五节 叉瓦式擒纵机构主要参数的选择 100
一、擒纵轮和擒纵叉的中心距、擒纵叉和摆轮的中心距 101
二、落角、锁角和损失角 101
三、擒纵轮的齿数 102
四、擒纵叉对擒纵轮的包角、偏移角 102
五、摆轮升角和叉升角 103
六、瓦宽角和齿宽角、瓦冲角和齿冲角 105
第六节 叉瓦式擒纵机构的作图 107
第四章 齿轮传动 111
第一节 齿轮传动在钟表机构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111
第二节 钟表机构中齿轮传动的齿形 113
第三节 钟表齿轮几何参数和尺寸的计算 115
第四节 钟表啮合的啮合过程 117
第五节 钟表齿轮传动特性的分析 123
一、图解分析法 124
二、计算分析法 132
三、传动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140
第六节 几何参数误差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141
第七节 钟表机构中的辅助齿轮传动 144
第五章 发条 147
第一节 钟表机构对发条的要求 147
第二节 发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48
第三节 S形发条及其设计计算 151
一、S形发条 151
二、基本公式 154
三、设计计算举例 160
第四节 快速回转条盒 164
一、带盒发条的有用能量 164
二、带盒发条的最大有用能量 164
三、快速回转条盒的应用 167
第六章 自动上条机构与日历机构 168
第一节 自动上条机构 168
第二节 日历机构 178
一、日历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178
二、手动调整机构 186
三、禁区 193
四、保险机构 193
第七章 机械手表的总体设计 195
第一节 机械手表的基本传动形式 195
一、中心二轮式 196
二、偏二轮式 203
第二节 设计方案的拟定 211
一、机心形状及外廓尺寸 211
二、传动形式的选定 212
三、基本技术要求 213
四、各组成部分结构形式和主要结构参数的选定 214
第三节 平面布置设计 216
一、直传式的平面布置设计 217
二、三轮传出式的平面布置设计 236
第四节 轴向布置设计 244
一、轴向布置设计的步骤 244
二、尺寸链计算 245
第五节 日历机构和自动上条机构总体设计的注意事项 250
一、日历机构或自动上条机构的基础机心设计 250
二、自动上条机构总体设计中的问题 251
三、日历机构总体设计的注意事项 253
第八章 指示时刻用计时仪器 260
第一节 机械闹钟 260
一、销钉式擒纵机构 261
二、销轮啮合 267
三、闹时系统 268
第二节 机械摆钟 270
一、摆 270
二、摆钟中的擒纵机构 279
三、报时系统 283
第三节 子母钟 286
一、母钟 286
二、子钟 291
三、子母钟系统 295
第四节 同步电钟 296
第九章 测量时段用计时仪器 299
第一节 机械式秒表 299
第二节 电机械式秒表 303
第十章 控制时段用计时仪器 306
第一节 一般叙述 306
第二节 钟表信管 315
一、克鲁伯信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315
二、克鲁伯信管中擒纵调速器的振动系统 320
三、克鲁伯信管中擒纵调速器的擒纵机构 324
四、克鲁伯式擒纵调速器的调整 327
五、信管中钟表机构的特点 330
六、作用在信管钟表机构零件上的外力及其影响 330
第三节 作息钟的程序机构 336
一、程序机构的工作原理 336
二、程序机构的调整 338
附录1 340
附录2 343
附录3 344
参考文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