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液氯管道都用什么阀门
温度压力不高的话建议采用衬氟的阀门,否则最好采用哈-C的阀门。这类阀门应该不是非常特别的产品,很多厂家都有,只是质量差别很大,最好还是买知名厂家的,质量有保障。
Ⅱ 取样口双阀门关闭顺序
先开A阀门,后开B阀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取样过程中,首先关闭双联开启阀中靠近设备和管道的A阀门,而后开启B阀门,让介质流入两个阀门之间的空间。
取样阀是用于获取管路或设备中介质样品的阀门,用于需要经常对介质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的场合。
Ⅲ 氯气安全规程的使用安全
液氯气瓶的使用安全
6.1.1 液氯用户应持公安部门的准购证或购买凭证,液氯生产厂方可为其供氯。生产厂应建立用户档案。
6.1.2 使用液氯的单位不应任意将液氯自行转让他人使用。
6.1.3 充装量为50 kg和100 kg的气瓶,使用时应直立放置,并有防倾倒措施;充装量为500 kg和1000 kg的气瓶,使用时应卧式放置,并牢靠定位。
6.1.4 使用气瓶时,应有称重衡器;使用前和使用后均应登记重量,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充装量为50 kg和100 kg的气瓶应保留2 kg以上的余氯,充装量为500 kg和1000 kg的气瓶应保留5 kg以上的余氯。使用氯气系统应装有膜片压力表(如采用一般压力表时,应采取硅油隔离措施)、调节阀等装置。操作中应保持气瓶内压力大于瓶外压力。
6.1.5 不应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气瓶。可采用40℃以下的温水加热。
6.1.6 不应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与氯气易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气瓶附近。
6.1.7 气瓶与反应器之间应设置截止阀,逆止阀和足够容积的缓冲罐,防止物料倒灌,并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6.1.8连接气瓶用紫铜管应预先经过退火处理,金属软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
6.1.9 不应将气瓶设置在楼梯、人行道口和通风系统吸气口等场所。
6.1.10 开启气瓶应使用专用扳手。
6.1.11 开启瓶阀要缓慢操作,关闭时亦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关闭。
6.1.12 气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允许使用瓶阀直接调节。
6.1.13 作业结束后应立即关闭瓶阀,并将连接管线残存氯气回收处理干净。
6.1.14 使用液氯气瓶处应有遮阳棚,气瓶不应露天曝晒。
6.1.15 空瓶返回生产厂时,应保证安全附件齐全。
6.1.16 液氯气瓶长期不用,因瓶阀腐蚀而形成“死瓶”时,用户应与供应厂家取得联系,并由供应厂家安全处置。
液氯汽车罐车和液氯铁路罐车的使用安全
6.2.1 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的押运员和驾驶员应熟悉其所运输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防护措施,了解装卸的有关要求,具备处理故障和异常情况的能力。
6.2.2 液氯用户不应将单车式汽车罐车作为贮罐和气化罐使用。
液氯贮罐的使用安全
6.3.1 贮罐的贮存量不应超过贮罐容量的80%。
6.3.2 贮罐输入和输出管道,应分别设置两个截止阀门,定期检查,确保正常。
Ⅳ 氯气安全规程的生产安全
4.1
液氯应符合GB
5138中的有关规定。
4.2
氯气总管中含氢≤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应≤4.0%。
4.3
充装液氯的压力不应超过1.1
MPa。
4.4
液氯贮罐、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应大于容器容积的80%。液氯充装结束,应采取措施,防止管道处于满液封闭状态。
4.5
不应将液氯气化器中的液氯充入液氯气瓶。
4.6
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应装有排污(NCl3)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分析NCl3含量,排污物中NCl3含量不应大于60
g/L,否则需增加排污次数和排污量,并加强监测。
4.7
为防止氯压机或纳氏泵的动力电源断电,造成电解槽氯气外溢,应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a)氯气生产系统安装防止氯气外溢的氯气吸收装置;
b)配备氯压机、纳氏泵出口氯气连锁阀门或逆止阀;
c)配备电解直流电源、氯压机、纳氏泵出口阀门以及氯气吸收装置启动电源等与氯压机、纳氏泵动力电源联锁的装置。
4.8
氯气设备、管道和阀门,安装前应经清洗、吹扫、干燥处理,定期清除滞留在反应设备和管道内的反应生成物,消除堵塞。阀门应逐只做耐压试验,对于重要管道和阀门应建立定期更换制度。
Ⅳ 化工管道取样阀必须是双阀在哪个标准中规定
通常由两个连接的球阀组成,其特点是取样安全、稳定。在取样过程中,首先关闭双联开启阀中靠近设备和管道的A阀门,而后开启B阀门,让介质流入两个阀门之间的空间,而后关闭B阀门开启A阀门,将取样器皿放置在取样口盛放取样介质。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四版下册)
P169-6.4.8-c:取样阀启闭频繁,容易损坏,因此取样管上一般装有两个阀,其中靠近设备的阀为切断阀,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另一个阀为取样阀,只在取样时开放,平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