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B是气球).(1)若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B气球逐渐变大,A气球逐渐变小,故答案为:现象;A气球逐渐缩小,B气球逐渐胀大,原因:CO2气体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被吸收,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B;
(2)氯气可与水反应:C12+H2O=HCl+HClO,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aOH+HCl=NaCl+H2O,次氯酸钠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水,NaOH+HClO=NaClO+H2O,将这三个方程式相加,则会得到:C12+2NaOH=NaClO+NaCl+H2O,故填:C12+2NaOH=NaClO+NaCl+H2O;
(3)使装置中产生的现象与(1)中的现象相反,则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应加入能产生气体的物质,可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故填: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㈡ 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②_____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标号仪器分别是:酒精灯,试管,铁回架台,集答气瓶; 故答案为:酒精灯;试管;铁架台;集气瓶; (2)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目的是为了防止装置 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 故答案为:防止装置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 ②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伸入制氧气的试管里的导管不宜过长,防止气体不易排出; 故答案为:防止气体不易排出; ③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加热时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飞溅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故答案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④加热时先将点燃的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是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出现炸裂,因此在对试管加热时要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处加热; 故答案为:使试管均匀受热; ⑤在刚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气体中混有空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混有空气; 故答案为:连续均匀放出; ⑥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在存放时要求正放在桌面上,为防止逸散还要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故答案为:玻璃片;正. |
㈢ (5分)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操作时,打开A中的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部分溶液
(1)2H 2 O 2 ![]() (2)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 ;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写SO 2 也对);直玻璃管下口有气泡放出,水面下降 ㈣ 某同学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取三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
(1)如图分析来实验装置以及自结合题意可知甲、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甲的温度高,乙的温度低,结果甲的液面下降大,说明甲中的植物蒸腾作用旺盛,散失了大量的水分,促进了植物从试管中吸水,可见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甲和丙除了枝条的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因此甲丙是一组对照实验. ㈤ 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1)若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浓NaOH溶液,锥形瓶中充满CO2
(1)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锥形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 ㈥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
㈦ 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CO 2 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该同学连接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