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
上节曾论述过边坡地质结构多不均一,而设计边坡时,不能给边坡所有地段都具有相同稳定性的边坡角,如果那样的话边坡必然形成奇形怪状,即使如此,也做不到保证各处边坡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因为我们做不到将边坡各点地质结构都查清楚,因此再好的设计师也做不到所设计的边坡百分之百不发生破坏,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所设计的边坡必然是保守的。最好的设计应该是允许有一定的破坏。设计的边坡陡一些,节省一笔投资,在开采过程中允许发生一些破坏,而维修投资不超过节省的投资,这是最好的设计。既然露天矿边坡在开采过程中允许发生一些破坏,最好的管理是能在发生滑坡之前知道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将发生破坏,以便采取预防性措施,或者避开,或者及早加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对边坡变形进行监测。
边坡变形监测工作,包括大面积边坡岩体移动的观测、边坡表面或钻孔内部岩体移动的观测和地音监测等。
目前,在国内露天矿测量大面积边坡岩体移动时,主要仍应用经纬仪、水准仪及钢尺等测量工具;在国外,已应用了新型的激光测距仪、摄影经纬仪及各种电测仪器等。
测量边坡表面或钻孔内局部岩体移动的装置,是大面积岩体移动观测仪器的补充,这些装置应用简便,有的精度很高,还可配合自动记录仪或远距离监测装置以及报警装置使用,但它们只能应用于局部地段,一般量程均较小;有的安装复杂、费用高,这些装置用于长期测量时,易受大气、振动作用等影响而降低精度。当岩体位移较大时,装置易毁损失效。我国一些金属露天矿自行设计、安装了一些装置,已初见成效。
滑坡预报是露天矿迫切要求解决的课题。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特别是早期预报还难以达到,这主要是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定量掌握,即使测得了某些有关的数据,也不易将这些数据与时间建立一定的关系。尽管如此,多年来在国外已陆续见有根据岩体移动速度变化、噪音率等而成功预报的报道,我国大冶铁矿也于1979年7月成功地预报了滑坡,金川露天矿通过变形监测,超额地完成了露天采掘的任务。目前国内外都在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生产上需要的迫切性也必将促其日益发展。
边坡变形监测工作不应仅在边坡出现滑动迹象后才开始,对稳定性较差的重要边坡,如边坡上有重要建筑物、站场、运输干线等,应及早采用监测装置,监测边坡变形的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对于已开始滑动的边坡应监测滑体的范围、滑动的方向及滑动的速度,如滑落不可避免时,宜设置自动监测的警报装置。
边坡变形监测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长期的工作。
细致性表现在由于对监测结果的精度往往要求较高,因而监测点的设置、监测仪器和装置的安装、使用、读数等方面都要十分仔细。
复杂性表现在由于边坡地质、采矿、变形特征的多样性,因而监测方法往往不应仅是单一的,而应结合具体条件,周密设计监测系统,采用多种监测方法。此外,复杂性还表现在监测数据分析解释上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同一位移值,对有的边坡来说,仍能维持数月或经年不滑;但对另一些边坡却可能滑落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须结合具体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各种测定结果,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长期性一方面表现在监测工作应贯穿于露天矿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应针对不同时期的边坡特点,安排各种监测工作,逐渐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某些已开始的监测工作往往需长期坚持下去,特别是在雨季更应加强观测,否则,会漏测具有重要分析价值的数据。
❷ 建筑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警戒值是多少在具体什么规范中有写
施工技术第38卷(合挖深的3%。);地表沉降警戒值为49.0mm(合挖深的2%。)。4)基坑施工变形的模糊控制①根据墙体水平位移预测结果和当日变形速率指出:“较危险,请减小开挖步长r;②根据地表沉降预测结果和当日变形速率指出:“轻微异常,请加大土堤宽度””;③已从上述,由于开挖步长£比分层厚度w对变形的影响更大,也更敏感,最终模糊控制器给出的控制指令为“减小开挖步长£”;④指令执行:现场施工人员根据指令,调整基坑施工参数:开挖步长从6m变为3m,这意味着无支撑暴露时间也自然相应减小。5)从上例对墙体位移和坑外周地表沉降进行智能控制的效果如图8所示。日期,(月一日}a墙体水平位移f测点c2日期/(月一日)b地表沉降(测点s10)图8墙体位移和地表沉降控制效果F_g18cor曲,lefktnf出一鲫waudi四place‘and掣n帅dsud80esett】en婀n从图8可见:①在2月4日前的墙体位移和坑外地表沉降量均为正常;②2月4日后,上两项预测值将分别接近各自的警戒值,应适时考虑作上述的智能控制措施;③经采用上文所述的模糊控制(指调整基坑某一或某两种控制措施后),可将墙体变位和地表沉降值控制在限定的允许值范围以内,日后实际测得的监控值也与之相近;④如果2月4日后未及时施作变形控制,则后续施工变形的进一步恶性发展将不被允许,进而导致工程和周边土工环境出现危险迹象。1.6工程应用实践本项研究已在上海市和其它地区共4处地铁车站等深大基坑的施工现场进行过演示、验证和成功采用,效果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2地铁盾构施工的环境土工问题及其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2.1盾构施工变形智能预测与控制的要求和方法2.1.1问题的提出就广大软土地区言,市区盾构隧道的环境土工问题,系指:由于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掘进对土体的施工扰动,导致工程周边土体走动(变形位移)和过大的地表隆起/沉降;当其达到/超过规定的警戒阈值时,将对工程附近要求保护的地面,地下建(构)筑物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盾构机地下掘进在保证工程自身安全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其周边土工环境的维护与安全,这已是业界的共识。由于盾构机具的进步和掘进施工经验的积累,就上海市多年来的工程实践,上类环境土工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均能满足(+1~一3cm)的要求(指盾构作业面前方地表土体的最大隆起量≤1cm;而盾构通过后的地表最大沉降量≤3cm);但由于复杂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遇盾构密封仓压和注浆量等控制不佳时的不少区段和场合,对盾构施工变形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控制,仍是一项当务之急。这也是此处研讨的主题。试再以上海市为例,就目前盾构施工经验言,一般情况下的环境维护问题虽如上述已不再突出,但在许多场合条件下,则仍有需要严格控制地表变形的特定要求,这些困难场合主要有:松散砂层、砂砾和卵石类地层;近距离上下平行或斜交的交叠隧道;双圆盾构(DaT);盾构进出洞;小半径急转弯;超浅位掘进(浅覆土);过大的盾构纠偏;盾构从下方或居中穿越已建建(构)筑物;同一区间,上、下行盾构错时先后穿越,同向、并行或对向、交会掘进;这时,先筑部分的地层土体和管片衬砌将承受二次反复性的过大扰动。影响土体隆起,沉降的主导因素(盾构主要施工参数):密封仓土压(土压平衡盾构)或泥水压(加压泥水盾构),关系到盾构作业面前上方土层的隆起,沉降;排土量、注浆量,注浆压力、地层土体后期蠕变形的历时发展,关系到盾构通过后的土层沉降;盾构行进姿态不佳时的纠偏——由于能做到随偏随纠,已不构成对地层损失的主要因素。其它,如:千斤顶顶推力、盾构掘进速度等等,均可归属于仓压值控制之内;其二,如:同步注浆一般不会使时间延迟,故不致有早年所说的注浆滞后情况,通常也不再作二次压密注浆。故此,此处后述的这些因素现均已不另设定为独立的盾构施工参数。2.1.2盾构掘进施工的地层隆起,沉降及其影响因素盾构掘进中上方地表土层的横向沉降槽/沉降舷。及其侧上方土体的水平位移,如图9a所示。沿盾构掘进纵向地表的隆起(盾构作业面前上方土体)和沉降(盾构通过时和通过后的后上方土体),如图9b所示。地表横向水平位移..J—《鼍斗争务,二二二兰斗气∥\、、-0/左∞^『\十砘耥觚醐广——利{b蕊蕊皿础坳田——鲁2a地表沉降槽与侧向土体水平位移b沿隧道纵向地表的隆莛,沉降图9盾构掘进地表变形示意Flg_9(hLlndsudaced曲Imad叩incedbv8“eldconmmcnon2.1.3盾构施工参数对地表隆,沉变形影响的现场测
❸ 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研究
史彦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构建方案。首先简要叙述了开放式监测系统的概念,随后从监测系统的形成、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突出了监测系统开放、灵活的特点。
【关键词】开放式系统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预警
1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不断发展变化等诸多特点,随着高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系统化、网络化的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成为地质灾害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开放式监测系统,即采用开放的结构模式,采用统一标准或协议的一种软件或硬件的平台。在硬件方面,只要符合统一标准的模块,都可以接入该系统;在软件方面,运用模块化编程技术,结合模糊数学、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等先进理论,根据不同的监测模型,采取不同的算法,并制定统一的通讯协议,实现对各监测模块的管理、监测数据的采集、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系统通讯等功能[1]。
最近在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中,项目组在构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巫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建立了基于钻孔倾斜仪深部位移监测、GPS地表变形监测、TDR滑坡位移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等手段的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可实现一天24小时连续监测,监测数据可以从现场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及时获得监测结果,并实时发布[2]。
2监测系统的形成
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滑坡)预报方法,多为对位移监测数据序列进行数学方法处理,作趋势性外推,这种处理方法受监测点选择的随机性和多种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准确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必须对灾害体进行多手段、全方位的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地质灾害机理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已逐渐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监测内容、方法、设备日趋多样化,不只局限于对位移的监测,且已涉及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监测及地温、地声、射气浓度等地质灾害间接因素类的监测。只有对灾害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极大地提高监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因此,为了全面了解灾害体的位移变化情况及其他特征值,如孔隙水压力等,在巫山监测预警示范站构建了一套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该系统对几种监测仪器进行集成,从地表位移、地下位移、孔隙水压力3个方面对灾害体进行监测,完成各监测模块的管理、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为综合分析处理及实时发布监测结果奠定了基础。
3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该监测系统在巫山监测现场安装有4种传感仪器,4个监测模块分别是:
(1)固定式钻孔倾斜仪,监测钻孔内地下形变位移;
(2)TDR滑坡位移监测仪,该仪器由自行研制,监测钻孔内形变位置与位移;
(3)孔隙水压力监测仪,该仪器由自行研制,监测钻孔内土体的孔隙水压力;
(4)高精度GPS,监测地表相对位移。
用于数据存储、仪器管理及信息传输的是我们自行研制的TDR滑坡位移监测仪。该仪器既完成本模块的监测任务,又兼当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装置。其采用开放式工业控制的设计思想,以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采用RS-232进行数据通讯,对各监测模块进行管理,完成数据的采集、存储,最后利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将监测信息远距离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存入上位计算机中,在数据处理中心完成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并实时发布监测结果。
该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示意图
4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各监测传感模块自控软件设计
各模块自控软件将控制模块的定时工作和通讯协议的建立。各模块自控软件相对独立,分头设计,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算法,完成监测、采集任务,同时负责本模块通讯协议的建立。
4.2制定标准的通讯协议和特定的数据格式
通讯协议是现场监测传感仪与数据采集装置及数据采集装置与数据处理中心沟通的桥梁,当数据处理中心需要查看各模块的监测数据及设定监测参数时,均需通过数据采集装置,按照通讯协议上传下达。
针对地质灾害监测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主从机通讯方式,将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作为主机,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装置作为从机,实现一发一收联机通讯。在设定协议中,制定了4个字节的控制状态字,其中第一个字节是前端站点呼叫控制字,保证每个站点上数据的独立性;第二个字节是设备号控制字,能准确地调用各个监测模块的监测数据;第三个字节是读写控制字;第四个字节是握手应答控制字,呼叫并握手成功后,主从机之间即能相互传送或接收数据。传送数据过程中,设定一个表头文件。在表头文件中,首先用1个字节表示仪器设备号,再用5个字节表示数据时间,然后用3个字节代表点号、孔号和孔深,最后用8个字节存放监测数据。另外在修改各监测传感模块的参数时,可以通过主机发送一个配置文件(*.dat)到从机,从机(数据采集装置)接到这个配置文件,就会自动地去修改仪器参数,使各监测传感模块按设定方式采集监测数据。
通讯协议简述如下:
当监测系统启动通讯程序后,接收数据处理中心的命令并按以下格式进行数据字头文件的上传。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当数据处理中心下传监测参数时,以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通讯,系统接收命令后,按数据字头文件格式下传给各监测传感模块。其中的第2、3项改为下次监测的启动时间,第7项改为时间间隔,各监测传感模块接到指令后,其自控软件会控制监测仪按设定方式进行工作。
5结束语
以上所述的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已在巫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项目中得以实现,运行效果良好,并且随着示范站的建设,基于其开放式的结构模式,会有更多的监测模块接入到该监测系统中,使其技术更加成熟,功能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青,史彦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前景展望.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2004,6
[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设计书,2002,11
❹ 变形监测的成果表达式有哪些形式
1、简述变形监测的任务和目的。(P1)
任务:确定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目的:监测变形体的安全状态,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或地壳运动的假说,以及建立正确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2、导致地表局部变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减弱变形的措施有哪些?举2例。 原因: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活动(抽取地下水、采油和采矿等)会引起局部地表变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矿体上方岩层的移动,严重的会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监测 滑坡体滑动监测
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监测
3、简述滑坡体滑动的主要因素。(P3,9-12)
内在因素:岩石介质的各向异性、岩石结构的高度非均匀性、地形地貌以及地应力的复杂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温度等因素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简述倒垂线法观测坝顶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钻孔将垂线一端的链接锚块深埋到岩基中,从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准点,垂线另一端与一浮体箱连接,垂线在浮力作用下拉紧,始终静止于铅直的位置,形成一条铅直基准线。倒垂线的位置与工作基点相对应,利用安置在工作基点上的垂线坐标仪可测定工作基点相对于倒垂线的坐标,比较其不同观测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点的位移。 5、举例说明变形点的具体精度要求,举三例。(P23)
(1)对于有连续生产线的大型车间,通常要求观测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对于观测点高程的精度,应在1mm以内。
(2)地铁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许范围根据不同情况为5-20mm
(3)悬索桥的基础和锚碇的沉降变形只有几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顶的位移则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4)楼体最大沉降一般应小于16mm
(5)高速磁悬浮列车架空轨道挠度应小于1mm (6)滑坡变形监测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种工程设备一般要求变形监测的精度高达0.1mm 6
7、建筑物变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弹,也包括建筑物的裂缝、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简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点。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完成;可分4个阶段: 第1阶段是在施工期间,沉降速度较大,年沉降量达20-70mm;第2阶段,沉降速度显着减慢,年沉降量约20mm;第3阶段,为平稳下沉阶段,年沉降量约1-2mm;第4阶段,沉降曲线基本水平,即达到了沉降停止的阶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较慢,达到稳定时间较长,沉降在施工期间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压缩性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载影响 (2)地下水影响 (3)地震影响 (4)地下开采影响 (5)外界动力影响
(6)其它影响,如地基土的冻融、打桩、降水等。 10、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有哪些。P137 (1)建筑物沉降监测 (2)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 (3)建筑物倾斜位移监测 (4)建筑物裂缝监测 (5)建筑物挠度监测
11、建筑物变形监测周期一般是如何确定的?P137
(1)沉降监测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如砂土层上的建筑物,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根据这种情况,沉降监测周期应是变化的。在施工过程中,频率应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种周期;到竣工使用时,频率可小些,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间也可以按荷载增加的过程进行安排监测,即从监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第一次监测,当荷载增加25%时监测一次,以后每增加15%监测一次。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第1年监测4次,第2年2次,第3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4)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12、建筑物是否进入稳定阶段的判别标准是什么?P137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监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当建筑物又出现变形或产生可能出现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时,应对他重新进行监测。
13、简述一般性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采用的等级及精度要求。P138
布设监测点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基础形式、结构特征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1)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沉降变化较显着的地方,并考虑到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能顺利进行监测的地方; (2)在建筑物的四周角点、中点及内部承重墙上均需埋设监测点,并应沿房屋周长每隔10~12m设置一个监测点,但工业厂房的每根柱子均应埋设监测点。
(3)由于相邻影响关系,在高层和低层建筑、新老建筑连接处,以及在相接触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4)在人工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础砌深相差悬殊出以及在相接触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5)当基础形式不同时,需在情况变化处埋设监测点,地基土质不均匀,可压缩性土层的厚度变化不一等情况需适当埋设监测点;
(6)在振动中心基础上要布设监测点,对于烟囱、水塔等刚性整体基础上,应不少于3个监测点;
(7)当宽度大于15m的建筑物在设置内墙体监测标志时,应设在承重墙上,并且尽可能布置在建筑物的纵横轴线上,监测标志上方应有一定的空间,以保证测尺直立;
(8)重型设备基础的四周及邻近堆置重物之处,即有大面积堆荷的地方,也应布置监测点; (9)沉降监测点的埋设标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较为适宜,但在布置时应根据建筑物层高、管道标高、室内走廊、平顶标高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同时还要注意所埋的监测点要让开柱间横隔墙、外墙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监测点无法检测而影响监测资料完整性; (10)在浇筑基础时,应根据沉降监测点的相应位置,埋设临时的基础监测点。 15、简述全站仪3维监测原理。P151-152
为了减少量测仪器高误差对成果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精度,可采用无仪器高作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设测站基准点高程为
,仪器高为,定向基准点高程为
❺ 为什么要进行采空区监测
采空区会引起矿柱变形、岩移及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空区突然垮塌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给矿山安全生产、矿山环境、人员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对采空区进行监测预警对矿山的地压灾害予以提前预警预报,有利于矿山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灾害性事故发生。
矿山之星采空区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通过建立适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地压监测网,对地压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实现对采空区冒落以及地面沉降(或地表塌陷、地表变形)等采空区引起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
❻ 变压器在线监测装置有哪些,所用到的技术是什么
二、系统构成
典型系统包括:
主站计算机系统(软件平台)
前端采集部分版
传感器部分(局部权放电传感器)
电缆本体感应取电部分
综合检测柜
2.1 局部放电信号传感器
HFCT局放传感器由磁芯、罗高夫斯基线圈、滤波和取样单元以及电磁屏蔽盒组成。线圈绕在高频下具有较高导磁率的磁芯上;滤波及取样单元的设计,兼顾测量灵敏度和信号响应频带的要求。为了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并考虑到防雨、防尘等要求,罗高夫斯基线圈及滤波采样单元都安装在金属屏蔽盒中。屏蔽壳设计有自锁扣,可通过按压开启,最大化地提高了传感器安装的便利性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HFCT传感器用于测量PD在定子绕组中的绝缘。
❼ 建筑工程在基坑变形监测的相关时间及频次的要求有哪些
(1)首次监测应在土方开挖前进行,取两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数据。
(2)基槽回填土完成后停止进行监测。
(3)监测的频次以反应工程进度对支护体及临近建(构)筑物安全度产生危害性影响的变形量为准,一般土方开挖期间每天测1~2次。土方完成后且边坡稳定可以每周一次逐渐递减至每月1次。
(4)应特别加强冻融,雨后及各种可能危及支护安全现象发生时的观察和观测。
(5)当变形趋势明显异常或接近最大允许变形量时应增加变形观测频次。
❽ 建筑物沉降观测用什么仪器
静力水准仪监测
应用原理
在使用中,多个静力水准仪的测压强腔体通过通液管串联联接至液位容器,由高精度硅晶芯体传感器测量,通过RS485信号传输到信号采集系统,通过压力监测过程的信号变化传输至信号采集系统,通过分析计算,随压力测量的变化而同步变化,由此测出各测点的压力变化量而分析地表的相对沉降高度。
产品用途
静力水准仪是一种高精密液位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基础和建筑物各个测点的相对沉降。应用工地包括大型建筑物,如水电站厂、大坝、高层建筑物、核电站、水利枢纽工程,铁路、地铁、高铁等各测点不均匀沉降的测量 。
以上内容由 上海朝辉压力仪器 提供关于静力水准仪资料,希望对大家的使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