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膜态沸腾相变换热实验装置

膜态沸腾相变换热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2-03-25 02:44:41

Ⅰ 什么是第一类沸腾传热恶化什么是第二类沸腾传热恶化

膜态沸腾(film boiling)在一定条件下,亚 临界压力锅炉的蒸发受热面中水或汽水混合物与管壁 间被一层汽膜隔开,导致传热系数急剧下降,管壁温度 急剧升高,甚至出现过烧的现象。膜态沸腾又称传热恶 化,按机理分为第一和第二两大类。 第一类传热恶化发生在欠热区和低含汽率区。 热负荷很高时,蒸发管内壁汽化核心数剧增,汽泡生成 速度超过脱离速度而形成汽膜,也称偏离核态沸腾 (departure from nueleate boiling,DNB)。发生此类传热 恶化时,传热系数急剧下降,壁温飞升,往往出现过烧。 受热面热负荷是引起传热恶化的决定性因素,判定转 入传热恶化的热负荷称临界热负荷,其他影响因素有 质量流速、含汽率(或欠热值)、压力、管径及受热面 状态等。 第二类传热恶化发生在含汽率较高的环状流动 区。很薄的水膜被撕破或蒸发,管壁仅受蒸汽冷却,也 称蒸干(dry一out),此时传热系数下降,壁温飞升(均 小于第一类传热恶化),经常伴有壁温波动(幅度为60 ~125℃),常导致管壁发生热疲劳破坏。引起第二类传 热恶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含汽率。判定转人传热恶化的 含汽率为临界含汽率。其他影响因素有质量流速、热负 荷、管径及压力等。 保证一定的质量流速,采用内螺纹管、来复线管、 扰流子,降低受热面热负荷等均可推迟传热恶化或改 善传热恶化发生的壁温异常。 在超临界压力下,最大比热区也能发生传热恶化 (又称类膜态沸腾)。在一定热负荷下,传热恶化与否, 主要取决于质t流速。如果质量流速太高又会引起阻 力上升。因而超临界压力锅炉可采用复合循环方式,来 提高水冷壁的安全性。

Ⅱ 初二物理题目。 如图(a)所示是“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1)该装置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1)石棉网的作用就是使得容器底部受热均匀。

(2)水的沸点是100℃,版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液权态水就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准确的说就是水发生了相变,水分子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题目中的温度保持不变是液态的水温不变,达到了100摄氏度,一旦吸收一点热,液态水就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所以100℃是液态水的上限温度。

对于开放的系统,就是容器不会密闭的,如果测量液面附近的水蒸气的温度,是要高于100℃的,一般我们烧水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水蒸气遇见冷空气后很快就降温了,就像我们揭开锅盖的时候,刚开始一股热流温度很高,一会就凉下来了。

我们做饭用的高压锅就是一个封闭系统,这样锅内的水蒸气就一直被加热,温度就能远超过100℃,快速的煮熟食物。锅内的气体体积不变,锅内气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这就是高压锅的名字来源。

其实一种材料的熔点、沸点都与压强相关,我们这儿说的水的沸点是100℃是指的1个标准大气压下。

Ⅲ 膜态沸腾的膜态沸腾的避免方法

锅炉相变点区域通常设计在热负荷相对较低的地方,或提高工质的质量流速。

Ⅳ 什么是膜态沸腾

汽水密度相等时的压力称为临界压力Pc,其对应的临界常数为:

Pc=22.1MPatc=374.15℃ Vc=0.00317m3/kg

hc=2106.06kj/kg Sc=4.4432kj/kg

水在临界压力22.1 MPa加热到374.15℃时即被全部汽化,水变成蒸汽不需要汽化潜热,即水没有蒸发现象就变成蒸汽,该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或称之为相变点温度(超临界压力24.5--27.5MPa时的相变点温度为380--410℃)。在相变点温度附近存在着一个最大比热区,在该区内工质物性发生突变:紧靠管壁的工质密度有可能比流动在管中心的工质密度小得多,即在流动截面中存在着工质的不均匀性。当受热面热负荷高到某一数值时,在紧贴壁面的地方可能造成传热恶化,这一现象称之为类膜态沸腾现象。为避免这一现象,锅炉相变点区域通常设计在热负荷相对较低的地方,或提高工质的质量流速。

Ⅳ 空调的冷凝器和蒸发器是不是就是一种装置的两种用途

你好,你的说法只来能源说是对了一半。
冷凝和蒸发都属于相变传热,但是他们的换热机理有很大的不同。
蒸发器在设计时候,传热上要考虑蒸发温度,蒸发面积,蒸发机理(核态沸腾,膜态沸腾等),结构上要考虑制冷量的调节,回油(制冷剂由于经过压缩机不可避免的含有少量的润滑油,润滑油与制冷剂混在一起,一方面会使传热系数收到影响,吸气带液等问题),制冷剂液体不能跑入压缩机,引起液击,制冷剂迁移等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在控制要求与膨胀阀等联动控制制冷剂流量。

冷凝器,要考虑传热效率,结构上要考虑制冷剂的分配,与蒸发器不同。传热上考虑过冷的要求,过冷可以提高制冷效率,直接点就是省电。

所以二者在结构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控制上的不同,以及传热上的不同。

现在的空调其实都是热泵类型的,夏天用蒸发器制冷,热空气经过它冷下来。冬天用蒸发器当做冷凝器,冷空气经过它,热起来。

但是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转换,一般有四通换向阀,多用于空冷的机组。水冷的少。 在结构与控制上要反复试验才能最终生产。

Ⅵ 沸腾传热中的膜态沸腾是什么原理

是膜态沸腾吧 film boiling 又可称球腾蒸发.在外部加热的主管中,水在泵的压力下自下往上流动时,先因强制对流而受热,与管壁接触的水在某一高度形成一些汽泡而局部沸腾,汽泡的进一步聚结会扩展成连续的蒸汽流,形成膜态沸腾.该现象可在普通锅炉的蒸发管、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反应堆堆芯冷却剂通道中见到.当管壁壁面和流体之间生成蒸汽膜时,蒸汽膜的绝缘性使热量交换变得很差,以致壁面会达到很高的温度,而有烧毁的危险.

Ⅶ 热管里面是核态沸腾还是膜态沸腾

要看蒸发段实际功率输入。
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热虹吸管蒸发段内包括了各种流体流动及传热的现象,其中有池沸腾传热、膜蒸发以及管内工质的往复脉动引起的热量传递,可见热虹吸管蒸发段内的传热是相当复杂的。在低热流密度和高充液量情况下,出现间歇沸腾,即汽泡生成、长大至直径与管内径相等,将其上部的液体托至热虹吸管项部,汽泡破裂,液体在管壁上形成液膜产生沸腾,过冷的液体回到蒸发段液池被加热,产生下一个汽泡,不断循环形成间歇沸腾。虽然间歇沸腾不是热虹吸管的传热极限,但传热稳定性不好,应予以避免。在小充液量的情况下,从冷凝段回流的液膜在蒸发段形成溪流,由于溪流间有干涸现象,所以其换热系数较稳定的液膜要低,然而液池的换热系数是相同的,在壁温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这种局部干涸不认为是传热极限。当充液量非常小时,所有的液体用于循环而无液池存在,管壁面出现干涸,壁温陡然持续上升,此刻即认为是传热极限。
随着蒸发段热流密度的增加,液池和液膜溪流内发生核态沸腾,当液膜溪流内的汽泡破裂,液体溅至对面的管壁面,润湿其干洞的部位,这样不仅改善了壁温的均匀性,而且提高了蒸发段的换热系数;进一步提高热流密度,液池内的沸腾将得以增强,根据充液量的多少,飞溅的液体将不断湿润干涸的蒸发段管壁面,类似于问歇沸腾;蒸发段热流密度得以再增大,将达到沸腾极限。

Ⅷ 陶文铨的主要成就

陶文铨教授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 。
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研究了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湍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高效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研发、微细尺度流动和传热的研究、多尺度系统/过程建模 。
在数值计算方面,陶文铨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 。 陶文铨所创建的西安交通大学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团队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陶文铨已经培养研究生83人,其中39人获博士学位,46人获硕士学位。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1988年至2012年期间,陶文铨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毕业时间论文题目作者指导老师学位类别2012《强化制冷工质相变换热以及管壳式水冷冷凝器的实验和应用研究》冀文涛陶文铨博士2011《用于电子器件冷却的脉管制冷机与微通道热沉的研究》巩亮陶文铨博士2011《介观格子Boltzmann方法与宏观/微观方法耦合模拟多尺度热流科学问题》栾辉宝陶文铨博士2011《强化气体换热技术及强化技术性能评价图研究》樊菊芳陶文铨博士2010《受浮升力影响的湍流对流换热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阳祥陶文铨博士2010《基于VOSET方法的二维水平膜态沸腾研究》郭东之陶文铨硕士201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局部电流和局部电位实验研究》樊进宣陶文铨硕士2009《R134a水平管外沸腾和凝结传热的实验研究及理论预测》冯楠陶文铨硕士2009《汽车驾驶室热环境数值模拟与汽车乘客热舒适度评价》王甜甜陶文铨硕士2009《低阶模型在玻璃厚度的实时控制及传热反问题求解中的应用》丁鹏陶文铨博士2009《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局部电流分布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于乐陶文铨硕士2009《格子Boltzmann 方法对湍流问题的模拟及其在多尺度分析中的应用》徐辉陶文铨博士2009《恶劣热环境下无线通信设备散热系统的改进及优化设计》刘召军陶文铨硕士2009《壁面附近流体凝结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陈鹏飞陶文铨硕士2009《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特性及换热器热力设计方法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张剑飞陶文铨博士2009《气泡运动行为的研究及其在蒸发器液滴夹带计算中的应用》林再江陶文铨硕士2009《镍基渗层螺旋翅片管省煤器气侧积灰、流动与经济性研究》史月涛陶文铨博士2008《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空调循环及其平片、开缝片换热器实验、数值研究》吴志根陶文铨博士2008《低Ma可压缩对流换热的数模方法及在翅片开发中的应用》皮秀平陶文铨硕士2008《平行流冷凝器性能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孙玮陶文铨硕士2008《食品冷藏陈列柜强化传热及节能技术研究》吕彦力陶文铨博士2008《微细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李卓陶文铨博士2008《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数值与实验研究》李临平陶文铨博士200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局部电流分布以及动态响应研究》卫星陶文铨硕士2008《氟利昂替代制冷剂在水平管外相变换热强化的实验研究》冀文涛陶文铨硕士2007《波纹管内部的换热强化及外部绕流减阻的数值模拟》王小佳陶文铨硕士2007《制冷剂在双侧强化管外凝结和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张定才陶文铨博士2007《先进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体系的构建》金巍巍陶文铨博士2007《计算机CPU芯片等电子器件冷却散热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谢旭良陶文铨博士2007《强化空气及油类换热设备传热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李斌陶文铨博士2007《矩形截面通道内强化对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及湍流换热的高级数值模拟》马良栋陶文铨博士2007《弓形与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陶文铨硕士200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优化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闵春华陶文铨博士2006《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法在微尺度气体流动与换热中的应用》王裕峰陶文铨硕士2006《格子-Blotzmann方法及其在血液流动研究和非牛顿流体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吕嘉喜陶文铨硕士2006《燃料电池工作角度和反应气流量的影响及小型电池堆的研制》姜炜陶文铨硕士2005《紧凑式换热器表面的强化换热节能机理及其优化研究》周俊杰陶文铨博士2005《湍流的直接模拟及微尺度流动和换热研究》李光熙陶文铨博士2005《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和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吴扬陶文铨硕士2005《电子器件散热器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及三维数值模拟》高健陶文铨硕士200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刘训良陶文铨博士2005《光管与翅片管管壳式换热器的三维数值模拟》李欣陶文铨硕士2005《脉管制冷机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及混合工质应用的试验研究》丁文静陶文铨博士2005《流动传热问题先进算法及其在强化空气对流传热应用中的研究》屈治国陶文铨博士2005《具有运动边界通道内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大涡模拟》石磊陶文铨硕士2004《电脑CPU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陆正裕陶文铨硕士2004《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法计算微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周靖陶文铨硕士2004《波纹管内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曾敏陶文铨博士2004《开缝翅片换热表面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程永攀陶文铨硕士2004《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微通道和多孔介质流动模拟中的应用》伍华荣陶文铨硕士2004《微尺度气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及格子-Boltzmann方法分析》唐桂华陶文铨博士2003《具有运动边界的流动与换热问题的数值及实验研究》张东升陶文铨博士2003《换热器壳侧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邓斌陶文铨博士2002《翅片管换热表面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及场协同原理分析》宋富强陶文铨硕士1993《水平放置环状扇形通道内的对流换热》吕树申陶文铨硕士2001《旋转通道内的湍流流动与换热的研究》李增耀陶文铨博士2001《非结构化网格的生成及其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徐明海陶文铨博士2001《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常规与微尺度对流换热模拟中的应用》李明秀陶文铨硕士2001《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王良陶文铨硕士2001《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场与温度场的三维数值模拟》胡延东陶文铨硕士2000《R407C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馆外凝结换热的研究》成昌锐陶文铨博士2000《三维复杂区域内湍流流动的实验及数值研究》聂建虎陶文铨博士2000《R407C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成昌锐陶文铨硕士2000《周期性通道内非牛顿流体的流动与换热实验与数值研究》杨小玉陶文铨硕士1998《内翅片管中的对流换热及非结构化网格中有限容积法的研究》宇波陶文铨博士1997《R134a及R32/R134a水平管内流动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研究》陈民陶文铨博士1995《低沸点工质在水平管内的强迫流动凝结换热》李沛文陶文铨博士1997《用于燃气轮机叶片内冷的新型强化方法及冲击冷却的研究》苑中显陶文铨博士1997《壁面带有离散突起散热块的竖直通道中的自然对流换热》魏建国陶文铨博士1997《现代差分格式的发展及离心压缩机内部紊流场的数值模拟》倪明玖陶文铨博士1996《复杂截面及扭转通道中紊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王良璧陶文铨博士1996《封闭空腔内孤立物体自然对流稳定性及分歧现象研究》刘继平陶文铨博士1996《转弯通道及旋转盘腔内的紊流流动与换热研究》赵长颖陶文铨博士1996《倾斜封闭立方腔内多块孤立平板的自然对流换热》王秋旺陶文铨博士/《汽液界面特性和水的密度极值的分子动力学研究》熊建银陶文铨硕士/《管翅式换热器空气侧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张超超陶文铨硕士/《高压推力室流动与传热特性及液膜冷却的数值模拟研究》张宏伟陶文铨博士1992《R152a饱和蒸气在四种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程斌陶文铨硕士1991《封闭腔内孤立物体的自然对流换热》杨茉陶文铨博士1991《射流对矩形空腔冲击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李沛文陶文铨硕士1990《流体横掠非均长倾斜板簇的换热及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黄辉章陶文铨硕士1990《多孔结构中对流传质规律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流动的数值分析》刘保民陶文铨硕士 专著作品
陶文铨出版专著与教材13部。其中专著《数值传热学》已经被国内外期刊论文引用六千余次 。 出版时间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1981《传热学基础》陶文铨主编电力工业出版社1988《数值传热学》陶文铨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陶文铨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传热学的研究与进展 杨世铭教授从教50周年暨70寿辰纪念文集》陶文铨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陈学俊院士从事教育科技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纪念册》陶文铨主编2000-6-1 《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 陶文铨 科学出版社 2001-5-1 《数值传热学(第2版)》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7-1 《工程热力学——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陶文铨,李永堂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对流换热及其强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最新进展》陶文铨,何雅玲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 《传热学》 陶文铨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8-1 《传热学第四版》 杨世铭,陶文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1 《传热与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 陶文铨 科学出版社 期刊论文
截止2014年,陶文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国际杂志140篇,国际会议80余篇,国内重要期刊物近200篇。根据万方数据库检索的部分论文如下: 发表时间论文名称作者期刊名称2002/8/31Field synergy principle for enhancing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its extension and numerical verificationsWen-Quan Tao, Zeng-Yuan Guo, Bu-Xuan Wa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2/11/30A unified analysis on enhancing single phas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field synergy principleWQ Tao, YL He, QW Wang, ZG Qu, FQ So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1983/11/1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a flat rectangular ct with streamwise-periodic disturbances at one principal wallEM Sparrow, WQ TaoJournal of heat transfer2006/9/29Parameter sensitivity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EM fuel cell simulation model validation: Part I. Current status of modeling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WQ Tao, CH Min, XL Liu, YL He, BH Yin, W Jiang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4/1/1A novel segregated algorithm for incompressibl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roblems—Clear (coupled and linked equations algorithm revised) part I: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procereWQ Tao, ZG Qu, YL He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 Fundamentals1984/11/30Symmetric vs asymmetric periodic disturbances at the walls of a heated flow pass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EM Sparrow, WQ Tao2009/1/1Recent advances in multiscale simulation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problemsWen-Quan Tao, Ya-Ling HeProgres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87/4/1The transportive property and convective numerical stability of the steady-state convection-diffusioWQ Tao, EM Sparrow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2002/11场协同原理在强化换热与脉管制冷机性能改进中的应用 (上)陶文铨, 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2/15无网格数值求解方法陶文铨, 吴学红, 戴艳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2/1/1Buoyancy-driven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pair of interacting vertical parallel channelsEM Sparrow, WQ Tao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2007/11/1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tage heat exchangerWQ Tao, YP Cheng, Tzyy Sheng LeeHeat and Mass Transfer1983/1/31Heat transfer at an array of co-planar slat-like surfaces oriented normal to a forced convection floEM Sparrow, WQ Tao, DD Radtk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Ⅸ 沸腾传热的机理是什么谢谢~

膜态沸腾是导热,泡态沸腾是对流换热。

Ⅹ 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公式是:Q=KA(t1-t2)吗这个传热系数K哪里有的查啊请各位高手教我几招吧!

蒸发器和冷凝器属于强烈的相变换热过程,即沸腾换热与冷凝换热。
在蒸发器中,流体要经过核态沸腾,膜态沸腾直至最后汽化。在不同的沸腾状态下,换热规律不同,所以应该分别按照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换热系数。一般把沸腾分大致如下区域,泡状流,塞状流,弹状流,波状流,环状流和雾状流。每种流型都有一个准则数进行判断。
由于不能对换热系数进行一个公式计算,所以,蒸发器的设计大多要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在每个段内,进行流型判断,然后使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换热系数,求出每段的换热面积,最后把所有分段的换热面积累加。就得出总的换热面积了。

阅读全文

与膜态沸腾相变换热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铣齿轮用什么机床 浏览:236
包头土产五金批发市场 浏览:897
实验中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浏览:809
卫生间暖气小背篓阀门预留高度 浏览:435
海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待遇怎么样 浏览:499
国家机械部是什么牌子 浏览:534
电动工具广告牌 浏览:438
颗粒机械多少钱一台 浏览:934
接法兰盘的阀门叫什么 浏览:879
接入自动低频减速装置最大负荷功率 浏览:57
地暖阀门帽怎么处理 浏览:163
稀释溶液该用什么仪器 浏览:682
阀门厂起什么厂名好 浏览:137
仪表盘三角灯什么意思 浏览:419
ict制冷什么意思 浏览:332
在电子图纸上怎么画阀门标志 浏览:131
挂式防尘轴承怎么上油 浏览:22
电梯门联锁装置作用 浏览:554
超声波换能器数量怎么选择 浏览:427
制冷机怎么不上水 浏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