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空气调节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是什么 它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空气调节系统模拟实验装置是采用直流式空气处理系统,并配置压缩机、风冷冷凝器、蒸发器、加湿器、电加热器和风管等真实部件,可测量压力、温度、湿度等过程参数。通过对本装置的实验,能使学生熟悉直流式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并得到热工测量和计算的基本训练。本装置适用于“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制冷空调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二、装置特点
1.安全保护齐全:设有电压型漏电保护、电流型漏电保护、过流保护、过载保护、接地保护,可对人身及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2.直观性好:装置直观展示了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风道采用有机玻璃面板,可清楚地看到空气循环系统的组成部件
三、技术性能
1.输入电源:单相三线 AC220V±10% 50Hz
2.工作环境:温度-10℃~+40℃ 相对湿度<85%(25℃) 海拔<4000m
3.制冷剂:R22
4.装置容量:<2.5kVA
5.重 量:100kg
6.外形尺寸:320cm×60cm×130cm
四、实验装置的基本配置及功能
1.控制台
采用双层亚光密纹喷塑结构,造型新颖。最上层布置空气循环系统,可直观展示空气处理机组结构;正面设有电源控制及测量仪表功能板。底部装有四个带刹车的万向轮,便于移动和固定。
2.交流电源
单相三线220V交流电源供电,经漏电保护器,通过启、停开关控制总电源
3.测量仪表
(1)温湿度传感器4只,为了能够直观地读数,将各组温湿度信号取出另接表头显示
温度测量范围为:-40℃~+120℃
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
(2)真空压力表3只(精度2.5级)
量程分别为-0.1MPa~1.5MPa、-0.1MPa~3.5MPa和0~0.4MPa,分别实时测量制冷系统低压侧、高压侧、和蒸汽发生器的压力
4.控制仪表
(1)压力控制器2只
实时监测制冷系统低压侧压力、高压侧压力和蒸汽发生器压力,当高压高于设定值或低压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切断压缩机电源
(2)变频器1只
采用欧姆龙3G3MZ-AB004型变频器,用于控制轴流风机风速及运行状态
5.空气处理机组
空气处理机包括粗效过滤器、蒸汽喷管、表冷器、加热器(两个300W)和轴流风机(额定转速1450r/min、流量1000m3/h、全压35Pa、功率90W、噪声59dB)
6.风冷制冷机组:由1匹全封闭压缩机、风冷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表冷器和加液阀组成
7.加湿系统:由蒸汽系统由蒸汽发生器和蒸汽喷管组成
五、实验项目
1.全新风(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夏季运行工况实验
2.全新风(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冬季运行工况实验
3.自行设计组合工况实验
Ⅱ 激光切割机的精度原理
激光切割的精度原理
激光切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边缘的分离。对这样的加工目的,我们应该先在
CORELDRAW、AUTOCAD里将图形做成矢量线条的形式,然后存为相应的PLT、DXF格式,
用激光切割机操作软件打开该文件,根据我们所加工的材料进行能量和速度等参数的设置再
运行即可。激光切割机在接到计算机的指令后会根据软件产生的飞行路线进行自动切割。如:
现有激光切割机,可以根据电脑绘制好的模板,然后直接输入电脑,自动切割图形。现有的
激光切割机一般都有自己的硬盘,可输入海量数据源。
激光切割的精度
激光切割的精度由多方面因素组成:
1、激光束通过聚焦后的光斑的大小,激光束聚集后的光斑越小,切割精度越高,特别
是切缝较小,最小的光斑可达 0.01mm。
2、工作台的走位精度决定着切割的重复精度,工作台精度越高,切割的精度越高。
3、工件厚度越大,精度越低,切缝越大。由于激光光束为锥形,切缝也是锥形,厚度
0.3MM 的不锈钢比 2MM 的切缝小的多。
4、工件材质对激光切割精度有一定影响。同样情况下,不锈钢要比铝的切割精度高,
切面光滑一些。
激光切割机的切割质量好。切口宽度窄(一般为 0.1--0.5mm)、精度高(一般孔中心距误差
0.1--0.4mm,轮廓尺寸误差 0.1--0.5mm)、切口表面粗糙度好(一般 Ra 为 12.5--25μ m),切缝一
般不需要再加工即可焊接。
Ⅲ 分光计的实验原理
基本原理是,让光线通过狭缝和聚焦透镜形成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进入望远镜物镜并成像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通过目镜进行观察和测量各种光线的偏转角度,从而得到光学参量等。
分光计是精确测定光线偏转角的仪器, 也称测角仪。它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的实验仪器。光学中的许多基本量如波长、折射率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光线的偏转角来表示, 因而这些量都可以用分光计来测量。
分光计的基本光学结构又是许多光学仪器(如棱镜光谱仪、光栅光谱仪、分光光度计、单色仪等)的基础。它在物理实验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大学物理实验的必作实验。
在观察有关现象和测量角度时,为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必须保证让分光计的光学系统(准直管和望远镜)要适合平行光。
即要求望远镜光轴与分光计的主轴垂直, 以保证观察面是一个平面。这也是调节步骤中难度最大的。
中学里常用的分光计一般由装在三脚座上并在同一平面内的准直管、棱镜台和望远镜三个主要部件构成。棱镜台为一圆盘,可以绕中心轴转动,其底座上刻有游标。
望远镜则和底座外围刻有角度读数的圆环相连,它们也可以绕中心轴旋转。但准直管的位置固定。从光源发出的光。经准直管变为平行光,再经棱镜色散,改变方向,用望远镜观察而在圆环上读出所偏转的角度。望远镜中还装有准丝以增加测量的精确度。
1814年,夫琅和费在研究太阳暗线时改进了当时的观察仪器,设计了由平行光管、三棱镜和望远镜组成的分光计。这是第一个分光计的出现,其设计思想、基本构造原理是现代光谱仪、摄谱仪设计制造的基本依据。分光计经常用来测量光的波长、棱镜角、棱镜材料的折射率和色散率等。
Ⅳ 粗盐提纯的实验原理与实验目的
目的:
提纯盐;
原理:把粗盐溶于水,沉淀和过滤掉不溶的杂质,然后用加热等方法去除掉水分得到比较纯净的盐
Ⅳ 粗盐的提纯实验原理过程,现象,结论。
一,粗盐提纯: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质中的Ca2+,Mg2+,SO42-则可通过加入BaCl2、NaOH和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而除去,也可加入BaCO3固体来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 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过程:
用托盘天平称取2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搅拌,加快溶解速度)。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1.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加入过量BaCl2(去除硫酸根离子)BaCl2+Na2SO4==BaSO4↓+2NaCl
3.加入过量NaOH(去除镁离子)MgCl2+2NaOH==Mg(OH)2↓+2NaCl
4.加入过量Na2CO3(去除钙离子及BaCl2中的钡离子) Na2CO3+CaCl2==CaCO3↓+2NaCl
5. Na2CO3+BaCl2==BaCO3↓+2NaCl
(注:可互换2,3两步或3,4两步。Na2CO3的用量一定要将所有的BaCl2除去,可使用pH试纸控制加入量。)
6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HCl(除去过量NaOH,Na2CO3,可选择用pH试纸控制加入的量,或是直接蒸发)
7.蒸发结晶
四,实验现象:
溶解:粗盐固体为灰色,加入水中所得液体呈浑浊状。
过滤:滤液是无色透明液体,滤纸上的残留物呈黑色。
蒸发:随着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量减少;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蒸发皿底部有固体析出。蒸发得到的固体为白色。
五,结论:
(一)、选择漏斗和滤纸: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
(二)、组装过滤器:首先,将选好的滤纸对折两次,第二次对折要与第一次对折的折缝不完全重合.当这样的滤纸放入漏斗(顶角60°)中,其尖角与漏斗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但其上部却能完好贴在漏斗壁上.这样装成的过滤器比所有表面都贴在漏斗上的过滤器的过滤速度更快.对折时,不要把滤纸顶角的折缝压得过扁,以免削弱尖端的强度.然后剪去三层纸那边的两层的小角,以便在湿润后,滤纸的上部能紧密地贴在漏斗壁上.其次,将叠好的滤纸放入合适的漏斗中,用洗瓶的水湿润滤纸,用手指把滤纸上部1/3处轻轻压紧在漏斗壁上.把水注入漏斗时,漏斗颈应充满水,或用手指堵住漏斗颈末端,使其充水至漏斗顶角稍上部为止.漏斗颈保持有连续的水柱,会产生向下的引力,加速了过滤过程.
(三)、正确地进行过滤:
在过滤时,玻璃棒与盛有过滤液的烧杯嘴部相对着;玻璃棒末端和漏斗中滤纸的三层部分相接近,但不能触及滤纸;要保持垂直(笔者认为玻璃棒斜立易导致过滤液外溢);漏斗的颈部尖端紧靠接收滤液烧杯嘴部的内壁.每次转移的液体不可超过滤纸高度的三分之二,防止滤液不通过滤纸而由壁间流出.对于残留在烧杯里的液体和固体物质应该用溶剂或蒸馏水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润冲,将洗液全部转移到漏斗中进行过滤.
(四)、正确洗涤沉淀物:
如果需要洗涤沉淀物,则应立即进行洗涤,否则沉淀物在滤纸上放置过久会开裂或结块,不易润洗.可用原溶剂、蒸馏水或其它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润洗.换一个洁净的空烧杯以代替原来接受滤液的烧杯,这样可以避免因沉淀穿透滤纸而要重新过滤大体积的液体.每次洗液用量以能浸没所收集的沉淀物为宜.洗涤时,用少量洗液小心沿四周从上而下冲洗,将沉淀冲到漏斗底部,不可使液体流速过猛,否则会使沉淀冲出过滤器.也不可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物质,以免划破滤纸,前功尽弃.一般洗2到3次左右,可基本洗净。
(五)、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
可根据沉淀物上可能检出的杂质类别,在最后一次洗出液中加入适宜的试剂,来检验洗涤程度。
Ⅵ 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设计的原理在实验装置中是如何实现的
牛顿来环实验是大学物理实自验中理论和实验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实验,相关实验原理在大学物理理论课上有相关的章节,如何依据原理完成测量是实验要完成的任务,从而也体现了理论和实验的侧重点不同。牛顿环实验中形成的是等厚干涉条纹,是以中心接触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干涉条纹的半径与干涉级数、入射光的波长以及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有关,在已知入射光波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级数的条纹半价来测量曲率半径,实验中为提高测量精度实际测量的是条纹直径,并且考虑到条纹级数难以精确确定,对测量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尽管如此实验最终直接测量还是不同序数的干涉条纹与左侧以及右侧相切时的位置,实验装置为了完成这个测量用的是读数显微镜。
Ⅶ 精密过滤机有什么结构原理
精密过滤器的内部结构
精密过滤器(又称为保安过滤器),过滤器外壳一般采用不锈钢材质制造,内部采用线烧,折叠,钛滤芯,活性炭滤芯,PP熔喷等作为过滤的元部件,根据不同的过滤介质需求采用不同的过滤元部件,以达到出水水质的要求,机体也可选用快装式,能够方便快捷的更换滤芯以及更换。
该设备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材料,食品,水处理,石油,环保,印刷等行业,适用于各种液体过滤,提纯,澄清处理的理想设备。
精密过滤器采用高分子过滤材料,超强吸附能力。滤芯采用直通开放式设计,使过滤后的杂质直通储液腔,无需通过滤芯渗透,并经自动排水阀排出;部分压缩空气从上而下对滤芯内壁进行吹扫,使过滤后的杂质有效排除,同时减少滤芯对压缩空气的阻力;中部滤芯采用优质高分子过滤材料,对油雾等杂质具有一定吸附能力,充分保证了过滤效果。
Ⅷ 粗盐的提纯实验原理过程,现象,结论。
操作步骤1溶解:称取约4克粗盐加入12毫
中,并有
搅拌
目的:使NaCl,MgCl2,CaCl2,Na2SO4,等溶于水。
2过滤:将粗盐水沿
倒入
中。
目的: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3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
中,把
放在
的铁圈上,用
加热,同时用
不断搅拌滤液。
目的:从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
一、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二、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搅拌,加快溶解。
(2)过滤时,引流。
(3)蒸发时,搅拌使受热均匀。
三、过滤中的注意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四、蒸发中的注意要点:玻璃棒搅拌,余热蒸干滤液。
取粗盐少量放入
中,加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待粗盐充分溶解后,把浑浊的食盐水沿玻璃棒倒入已安装好的
中,再将得到的滤液在
中加热,一直到滤液出现多量固体,停止加热。
Ⅸ 蒸馏提纯原理和设备组成结构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锥形瓶,橡胶塞
原理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 其原理以分离双组分混合液为例。将料液加热使它部分汽化,易挥发组分在蒸气中得到增浓,难挥发组分在剩余液中也得到增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组分的分离。两组分的挥发能力相差越大,则上述的增浓程度也越大。在工业精馏设备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与部分冷凝的气相直接接触,以进行汽液相际传质,结果是气相中的难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气相,也即同时实现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溢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体置于密闭的真空体系中,液体分子继续不断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最后使得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的速度相等,蒸气保持一定的压力。此时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实验证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这是指液体与它的蒸气平衡时的压力,与体系中液体和蒸气的绝对量无关。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很明显,蒸馏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开来,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时,由于大气压往往不是恰好为0.1MPa,因而严格说来,应对观察到的沸点加上校正值,但由于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气压相差2.7KPa,这项校正值也不过±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将盛有液体的烧瓶放在石棉网上,下面用煤气灯加热,在液体底部和玻璃受热的接触面上就有蒸气的气泡形成。溶解在液体内的空气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气有助于这种气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进作用。这样的小气泡(称为气化中心)即可作为大的蒸气气泡的核心。在沸点时,液体释放大量蒸气至小气泡中,待气泡的总压力增加到超过大气压,并足够克服由于液柱所产生的压力时,蒸气的气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体中有许多小空气或其它的气化中心时,液体就可平稳地沸腾,如果液体中几乎不存在空气,瓶壁又非常洁净光滑,形成气泡就非常困难。这样加热时,液体的温度可能上升到超过沸点很多而不沸腾,这种现象称为“过热”。一旦有一个气泡形成,由于液体在此温度时的蒸气压远远超过大气压和液柱压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气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将液体冲溢出瓶外,这种不正常沸腾的现象称为“暴沸”。因此在加热前应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气化中心,保证沸腾平稳。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松多孔、吸附有空气的物体,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几根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以引入气化中心(注意毛细管有足够的长度,使其上端可搁在蒸馏瓶的颈部,开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况下,切忌将助沸物加至已受热接近沸腾的液体中,否则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气而将大量液体从蒸馏瓶口喷出造成危险。如果加热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补加时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入。如果沸腾中途停止过,则在重新加热前应加入新的助沸物。因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热时逐出了部分空气,再冷却时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已经失效。另外,如果采用浴液间接加热,保持浴温不要超过蒸馏液沸点20ºC,这种加热方式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瓶内蒸馏液中各部分之间的温差,而且可使蒸气的气泡不单从烧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着液体的边沿上升,因而可大大减少过热的可能。 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但是具有固定沸点的液体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化合物,因为某些有机化合物常和其它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们也有一定的沸点。不纯物质的沸点则要取决于杂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和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假如杂质是不挥发的,则溶液的沸点比纯物质的沸点略有提高(但在蒸馏时,实际上测量的并不是不纯溶液的沸点,而是逸出蒸气与其冷凝平衡时的温度,即是馏出液的沸点而不是瓶中蒸馏液的沸点)。若杂质是挥发性的,则蒸馏时液体的沸点会逐渐升高或者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了共沸点混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温度可保持不变,停留在某一范围内。因此,沸点的恒定,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的化合物。 蒸馏沸点差别较大的混合液体时,沸点较低者先蒸出,沸点较高的随后蒸出,不挥发的留在蒸馏器内,这样,可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故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但在蒸馏沸点比较接近的混合物时,各种物质的蒸气将同时蒸出,只不过低沸点的多一些,故难于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只好借助于分馏。纯液态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沸程范围很小(0.5~1℃)。所以,蒸馏可以利用来测定沸点。用蒸馏法测定沸点的方法为常量法,此法样品用量较大,要10 mL以上,若样品不多时,应采用微量法。 分馏实验原理 定义:分馏是利用分馏柱将多次气化—冷凝过程在一次操作中完成的方法。因此,分馏实际上是多次蒸馏。它更适合于分离提纯沸点相差不大的液体有机混合物。 进行分馏的必要性:(1)蒸馏分离不彻底。(2)多次蒸馏操作繁琐,费时,浪费极大。 混合液沸腾后蒸气进入分馏柱中被部分冷凝,冷凝液在下降途中与继续上升的 蒸气接触,二者进行热交换,蒸汽中高沸点组分被冷凝,低沸点组分仍呈蒸气上升,而冷凝液中低沸点组分受热气化,高沸点组分仍呈液态下降。结果是上升的蒸汽中低沸点组分增多,下降的冷凝液中高沸点组分增多。如此经过多次热交换,就相当于连续多次的普通蒸馏。以致低沸点组分的蒸气不断上升,而被蒸馏出来;高沸点组分则不断流回蒸馏瓶中,从而将它们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