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图为水电解的装置,通过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试管收集的气体是______,B试管收集的气体是______.
(1)根据电解水试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而氧一,由此可知:A试管收集的气体是 氢气 或 H2,B试管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或 O2;
故答案为:氢气 或 H2;氧气 或 O2;
(2)根据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上看:物质是有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讲数量;因此可得: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是: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描述物质微观结构的是:②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③每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①; ②③.
『贰』 如图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1)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电源B是______.(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二者体积比为1:2,所以C试管中专收集到的气体属体积较少,是氧气;与电源B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所以B是电源的负极;故填:氧气;负极;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 .
『叁』 如图是电解水的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写出反应的表达式______.(2)写出电解水实验的两条结
(1)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表达式是:水 通电 |
『肆』 如图为电解水的装置,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1)B电极为电源的______极,C管中生成的气体是______
(1)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B电极为电源的正极;C管内气体较多是氢气,燃烧生成水;故填:正;氢气;2H2+O2 点燃 | .
『伍』 水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1)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 .
『陆』 如图是电解水装置。根据装置回答问题。如果该实验产生氧气为32g,则生成的氢气是多少
由于生成气体体积比为O2:H2=1:2,产生氧气为32g可根据密度算出体积,再算出氢气体积,最后根据氢气密度算出生成的氢气是4g 该实验能证明的结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水的化学式为H2O
『柒』 如图为电解水的装置,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通电后两电极上均出现______,并汇集到试管的上端.B电
在电解水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有:电极上有气泡生成,正极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所以,B电极为电源的负极,D管中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是氢气;根据以上现象可推出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还能进一步推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故答为:气泡,负,燃烧,淡蓝色火焰,氢气.氢元素,氧元素,化合物.
『捌』 (1)下图为电解水的装置,据实验的有关现象回答: ①A为电源的_____极,(填正或负)。②
⑴ ① 负 ② 2 ⑵ ① 明矾;过滤 ② 物理 ③ 硬 |
『玖』 如图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1)图中A端为电源的______(填“正”或“负”)极.(
(1)因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内可知C、D两试管容中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可判定C试管中是氧气,所以C管相连的A端为电源的正极; (2)在水的分解反应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但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这类没有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 (3)因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由此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电解水前要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 (5)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C、D两试管中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可判定C试管中是氧气. (4)故答案为: (1)正 (2)氢原子和氧原子 (3)氢元素和氧元素 (4)增强水的导电性 (5)氧气;1:2
『拾』 如图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1)图中A端为电源的______ (填“正”或“负”)极.
(1)由电解水的装置可知,图中A端上的试管1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专A应为电源的负极,则试管2收集属的气体是氧气.做该实验时,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由上述分析可知,1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1、2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H2O 通电 | .
与如图为电解水的装置据实验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找回设备
发布:2025-09-28 15:43:55
浏览:188
自动加粉装置
发布:2025-09-28 15:04:20
浏览:40
cef工具箱
发布:2025-09-28 14:41:56
浏览:254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