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为点燃的蜡烛,c是和b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眼睛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c”实际上是(b)所成的(虚)像。
B. (2014漳州模拟)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根据实验要求,蜡烛A'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蜡烛A像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位置,由此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变化规律,物距变近,像距变远,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此时像的大小变大;
(3)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u<f,凸透镜成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故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
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点: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
(1)位置;大小;
(2)远离;变大;
(3)不能;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等大的,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放大的.
C. 2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a / b (1)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
(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1mm厚的.
(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所以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都不能使C与B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1;(3)方便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4)玻璃板不竖直.
D.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
(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版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权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蜡烛的像,因此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4)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5)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6)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大小相等可知,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7)在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不会接到平面镜所成的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故答案为:(1)较暗;(2)确定像的位置;(3)2;(4)到镜面距离;(5)大小;(6)不变;(7)不能;虚.
E.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小露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4)该实验利用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大小;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A.
F.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下面表格中的
(1)造来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源,例如:描的点不对应;玻璃太厚,成两个像;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等,因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
(2)①从“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5cm”,可知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远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稍大于焦距,所以透镜的焦距约为5cm;
由图可知,此时u>2f,成倒立缩小实像,2f>v>f.故光屏应向M点的左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
②蜡烛放在A位置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光屏现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确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③B点的位置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所以若把蜡烛放到B点左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故答案为:C;(2)5;左;左.
G.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
(1)右 (2)放大;靠近. |
H. 小乐和小霞分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1)如
(1)①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故实验中,M是玻璃板,不是平面镜.
②为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选取的两只蜡烛的要求是完全相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①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从15cm向12cm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③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则像距应该是2f>u>f.而此时光屏距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要使光屏靠近透镜.
④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在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
故答案为:(1)①玻璃板;②完全相同;
(2)①投影仪;②大;③靠近;④右.
I.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
(1)确定像的位置;相等(或相同) (2)远离;变大 (3)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凸透镜成的是实像;②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像,凸透镜 成的是放大的像;(或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橡,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像)(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