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培有哪些成就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安培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 :通电的线圈与磁铁相似 ;9月25日,他报告了两根载流导线存在相互影响,相同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和简单的实验,他认识到磁是由运动的电产生的。他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他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电流从分子的一端流出,通过分子周围空间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电流呈均匀对称分布,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受外界磁体或电流影响时,对称性受到破坏,显示出宏观磁性,这时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导出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27年,安培将他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 ,这是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对以后电磁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安培在电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他曾研究过概率论和积分偏微分方程,显示出他在数学方面奇特的才能。他还做过化学研究,几乎与H.戴维同时认识到元素氯和碘 ;比 A.阿伏伽德罗晚3年导出阿伏伽德罗定律
② 安培是什么时代得r
安培1775年出生在法国里昂,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才智出众。安培的父亲一开始曾教他学习拉丁文,但很快就发现安培的数学才能尤其出众,而转教其数学。但安培为了学习欧拉与伯努利的著作,还是坚持完成了拉丁文的学习。据安培自己后来回忆说,他的所有数学知识在18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安培的兴趣很广泛,对历史、旅行、诗歌、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都有涉猎。
1801年他被聘为博各学院物理学与化学教授,为此不得不与年幼的儿子及生病的妻子分离。
1802年他在布雷斯地区布尔格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
1804年他开始在巴黎科技工艺学校(polytechni school)任教,并在1807年成为那里的数学教授。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一些概率论及数学分析方面的论文。
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
1814 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安培马上集中精力研究,几周内就提出了安培定则即右手螺旋定则。随后很快在几个月之内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并设计了9个著名的实验,总结了载流回路中电流元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即安培定律。
1821年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设,第一次提出了电动力学这一说法。
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1836年,安培于法国去世。
③ 沃拉斯顿的电磁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沃拉斯顿的成果并未发表,因此我们只能通过1821年初发表在皇家学会会刊上的一则简报窥其一二。沃拉斯顿根据当时已知的电流磁效应猜测,电流可能会在通电导线周围激发出一种以导线为圆心环绕其运行的“电磁流”,这种“电磁流”与磁铁一样具有方向性,从而沃拉斯顿预言,当两根平行通电导线相互靠近,在双方电磁流的相互作用下,导线会双双绕自身的中轴发生旋转。
沃拉斯顿并不知道,就在几个月前,法国科学家安培已经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但更精致的理论,即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安培右手定则,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由于力学的原因,沃拉斯顿本人所预言的导线自转根本不可能被观测到。更重要的是,沃拉斯顿提出的是导线绕自身的几何轴线自转,而法拉第发现的是导线以一个外部磁极为中心公转,两种运动受力方式完全不同,而其中隐含的对磁场与导线之间作用方式的认知更存在本质区别。
未提沃拉斯顿的实验是因其并未公开
当然,也不能说法拉第的实验与沃拉斯顿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在1821年9月3日的日记中,法拉第记载了一个用以验证沃拉斯顿猜想的实验,并明确写到:“……无法使它(导线)如沃拉斯顿博士期待的那样转动,但会把它从一边推斥到另一边。”紧接着,法拉第在这一套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实验,其中最后一个就是后来引发争议的电磁旋转实验。可见,沃拉斯顿的理论确实对法拉第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然而在法拉第发表的论文中,对这一点只字未提,甚至连一句对沃拉斯顿的致谢都没有。而且在论文中,法拉第如实记载了9月3日的几乎所有实验,却唯独隐去了对沃拉斯顿猜想的验证实验,这更给人以欲盖弥彰的印象。
这也正是在这次事件中法拉第最受诟病的地方。为此,法拉第曾致信沃拉斯顿,希望向他当面解释。沃拉斯顿的回信措辞相当不客气,但他还是同意给法拉第一个解释的机会。关于这次会面的内容,没有任何记载,但它似乎真的完全化解了沃拉斯顿的不满。
在与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法拉第这样解释他没有提及沃拉斯顿工作的原因:“在这里,我本应很荣幸地提到沃拉斯顿博士关于导线围绕其自身的轴旋转的实验……然而在我的验证中它并不成功……然而沃拉斯顿博士尚未发表或公布他的理论,而我(也许是错误地)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权利提到它。”
沃拉斯顿的观点在当时尚未发表,而更糟糕的是,它还是错误的。公开批评尚未发表的理论无疑要比对其保持沉默更为不妥。事实上,为了与沃拉斯顿沟通该问题,法拉第在第一次得到实验结果后确实曾经登门拜访过沃拉斯顿,只可惜沃拉斯顿当时刚好出门在外。另外,当时有消息称安培在法国也做出了类似发现,并会很快发表。为了确保发现优先权,法拉第不得不马上将论文付梓,并最终选择不对沃拉斯顿的工作做任何评论。而沃拉斯顿在知道这一真相后自然也无话可说。
④ 1820年,安培在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引起到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图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
由图知:电流由右后端流入,做前端流出,由右手螺旋定则知:A端为S极、B端为N极;
所以东西方向放置的螺线管会转动起来,静止时,A端将指向南极,B端将指向北极;
故选A.
⑤ (1)1820年,科学家安培设计了一个实验
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B端为N极;
法拉第经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人类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发电机.
故答案为:B,电磁感应现象.
⑥ 1820年 安培在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
1、1820年,安培在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引起与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图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看到的现象是通电螺线管: A.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 B.转动后停在南北方向上;C.转动后停在任意位置; D.不停地转动下去. 尽量仔细些!!!
⑦ 安培是哪个国家的以及研究成果
安培,1775年生于德国里昂市。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安培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 :通电的线圈与磁铁相似 ;9月25日,他报告了两根载流导线存在相互影响,相同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和简单的实验,他认识到磁是由运动的电产生的。他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他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电流从分子的一端流出,通过分子周围空间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电流呈均匀对称分布,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受外界磁体或电流影响时,对称性受到破坏,显示出宏观磁性,这时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1] 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1821~1825年,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导出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 1827年,安培将他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 ,这是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对以后电磁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安培在电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他曾研究过概率论和积分偏微分方程,显示出他在数学方面奇特的才能。他还做过化学研究,几乎与H.戴维同时认识到元素氯和碘 ;比 A.阿伏伽德罗晚3年导出阿伏伽德罗定律。
⑧ 安培定律于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1820年9月11日,法国科学院召开会议,主题是由物理学家阿拉果报告奥斯特关于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的新发现。演示实验让大家目睹了电流作用磁针的现象。法国科学家们受到极大震动,他们一向认为电和磁没有联系的观念在事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科学院会议结束之后,奥斯特的新发现不停地在安培的脑海里盘旋,他已经完全被这个新发现迷住了。于是,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忙活起来了。在实验室,安培用不同的电源和导线反复进行实验。有时候,他把导线折成方框后通上电流,有时又把导线对折再通电流,有时候,他还把导线做成螺旋形或圆形通以电流。
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安培通过精心研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向科学院提交了三篇有关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不仅电流对磁针有作用,而且两个电流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在两根平行的通电导体中,如果电流的方向相同,它们就互相吸引;电流的方向相反,它们就互相排斥。
沿着这个研究道路,安培继续探索,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取得了大量成果。1822年,他发现了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安培定律。同时,确定了判断电流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和判断磁场对电流作用力方向的左手定则。
⑨ 安培定律于什么时候被发现
1820年9月11日,法国科学院召开会议,主题是由物理学家阿拉果报告奥斯特关于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的新发现。演示实验让大家目睹了电流作用磁针的现象。法国科学家们受到极大震动,他们一向认为电和磁没有联系的观念在事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安培计安培是一位易于接受科学事实的科学家,他在讨论过程中提出既然电流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小磁针,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导线中的电流也能够相互作用。这一见解引起了与会的毕奥和阿拉果的极大兴趣。会议结束后,他们一起找到安培,约好在科学院大门口见面。
安培刚到科学院门口不久,脑海中浮现出两条平行导线中电流的作用问题。正想得入神,略微抬头,突然发现前边有一块黑板,于是从口袋掏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计算起来。这一切被等在科学院门口的毕奥和阿拉果看在眼里。他们远远看见,安培正在用一支粉笔在一辆马车的后车身上写着,马车在不停地走着,安培跟在后面不停地写着。当他们跑到跟前时,已看见车身上写得密密麻麻,此时,马车走得越来越快,安培就跟着跑了起来。后来,马车一转弯就不见了,这时安培才发现,原来那是一辆马车的后车身。安培懊丧地站在路中央,看着马车带着他那块“黑板”载着他那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渐渐地消失了。
科学院会议结束之后,奥斯特的新发现不停地在安培的脑海里盘旋,他已经完全被这个新发现迷住了。于是,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忙活起来了。在实验室,安培用不同的电源和导线反复进行实验。有时候,他把导线折成方框后通上电流,有时又把导线对折再通电流,有时候,他还把导线做成螺旋形或圆形通以电流。
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安培通过精心研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向科学院提交了三篇有关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不仅电流对磁针有作用,而且两个电流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在两根平行的通电导体中,如果电流的方向相同,它们就互相吸引;电流的方向相反,它们就互相排斥。
沿着这个研究道路,安培继续探索,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取得了大量成果。1822年,他发现了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安培定律。同时,确定了判断电流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和判断磁场对电流作用力方向的左手定则。
安培计
⑩ 安培的贡献是什么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报告,很快被译成法文、英文和德文公开发表出来,并引起科学界的极大重视,纷纷转向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当时的法国巴黎,成了研究中心。这个时候正在国外旅游的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立即从瑞士返回巴黎,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奥斯特这一伟大发现的详细情况。阿拉果的报告,引起了法国科学界强烈的反响。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的是在科学上极其敏感的科学家安培等人。
安培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非凡的数学才能,完全靠自学获得全面的教育。1793年,他父亲被雅各宾党人处死,之后他妻子去世,这些打击使他一度陷入悲伤和苦闷。但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热爱使他又振作起来。在听到阿拉果对奥斯特发现的介绍后,他迅速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加以发展。在1820年9月18日、9月25日和10月9日科学院召开的会议上报告了他的重要发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电磁学现象,提出安培力公式和分子电流假说。麦克斯韦把安培誉为“电学中的牛顿”。
安培在9月18日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即现在所称的安培右手定则。既然电流可以像磁石那样吸引或排斥磁针,那么两段电流是否也像两块磁石那样相互作用呢?在9月25日的报告里,安培用实验证明了两根平行载流导线,当电流方向相同时,相互吸引;当电流方向相反时,相互排斥。安培认为,磁作用本质上可归结为电流间的作用。在10月9日的报告里,安培报告了他对各种弯曲载流导线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
在法国科学院10月30日的会议上,法国科学家比奥和萨伐尔报告了载流长直导线对磁针作用力的实验结果。他们发现,这一作用力正比于电流强度,反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作用力的方向则垂直于磁针到直导线的连线。拉普拉斯假设电流的作用归结为电流元独立作用之和,比—萨定律才被表示为微分形式。
在随后的3个月里,安培集中研究了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力。为测定这种作用力,他以精巧的实验技巧和高超的数学能力设计了4个“示零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他于12月4日提出任意2个电流元之间作用力的公式,即安培力公式。
安培是一个分子论者。在菲涅耳的批评和启示下,1821年1月,他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物体内部每个分子中的以太和两种电流质的分解,会产生环绕分子的圆电流,形成小磁体;当有外部磁力作用时,它们呈规则排列,使物体呈现磁性。
类比于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区别,安培首次把研究动电现象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
其实安培本应该建立“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的不朽功勋的。1832年法拉第宣布他发现了电磁感应之后,安培声称,实际上他在1822年就已经发现了一个电流能够感应出另一个电流。
那为什么安培未能发现电磁感应?
正如安培所言,早在1822年,他与德莱里弗在日内瓦做的实验便证明了感应能够产生电流。他们用铜环和马蹄形磁铁做实验。在实验中,他们两人都已清楚地观察到由于感应引起的吸引和排斥,使铜环发生偏转。
当时,法拉第及其他研究者们正热切期望和努力探索着电磁感应效应,安培本应该对他的发现大加宣传,但是安培却没有这样做。那么,安培为什么没有利用这一发现以获得他显然渴望得到的不朽声誉呢?在这一点上,各家众说纷纭。罗斯把原因归结为德莱里弗的年轻和缺乏经验,以至于在描述这个实验时没有强调感应电流;而安培则是由于疏忽,没有将他的发现探究到底。布伦德尔则简单地认为安培没有考虑1822年的实验结果,因为他坚持的是分子电流的学说。霍夫曼则解释为:安培发现感应现象,被他同时作出的关于同一导线上的电流元之间相互排斥的“发现”所掩盖,使得安培忽视了感应现象。
其实,布伦德尔的陈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令人难以理解,因为他没有指出隐藏在安培行动背后的原因。
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不久,他又创制了著名的电磁旋转器,并发表了批评安培理论的论文。对于新的发现和法拉第的批评,安培不能无动于衷,因为两者似乎都触动了他的新学说的基础。此时,分子电流说对安培已变得极为重要,因此他决不能放弃它。这就导致了他对自己的电磁感应的发现极度轻视。实际上,当德莱里弗宣读安培对该实验的叙述时,安培就在日内瓦,当时他是完全能够作出修正,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而对德莱里弗发表在《化学年鉴》上的文章他曾作过一些更改,但却没有修改对感应的叙述。这些事实为我们考察安培当时如何理解和对待感应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当时,安培为了保护他的分子电流理论,很想把同轴电流说否定掉。所以他把实验中由感应所产生的同轴电流也试图解释为分子电流。
安培未能发现电磁感应的原因是安培把他的分子电流理论看得太重要了,而电磁感应只是他最后才希望发现的事情。如果他承认他已经在实验中产生的同轴电流,那就会把他珍贵的理论置于无立足之地。因此,他做了他不得不做的事。他把他原来用以在同轴电流和分子电流之间作出选择的(1821年完成的)实验变成了一项毫无意义的练习。他1822年的实验结论表明:无论他观察到什么,他都会坚持把它解释成分子电流,或者至少是分子大小的电流存在的证据。他完完全全成了自己理论的囚徒。
试想,如果安培把他的理论暂时放一下,而将他1822年在日内瓦做的实验全部准确地公布出来,那么,法拉第肯定会重复这个实验,而且凭着他的实验天资,会马上从中探索出用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原电流和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其他所有的与他在1831年独立作出的电磁感应发现中得出的结果相似的结论。这样,电磁感应有可能会提早几年得到发现,而安培也就会得到“最早发现者”的荣誉,用不着在1832年恳求分享这一荣誉了。这里人们也许可以吸取重要的教训。
钝化
钝化,是使金属表面转化为不易被氧化的状态,而延缓金属的腐蚀速度的方法。另外,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中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也叫钝化。金属的钝化也可能是自发的过程(如在金属的表面生成一层难溶解的化合物,即氧化物膜)。在工业上是用钝化剂(主要是氧化剂)对金属进行钝化处理,形成一层保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