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个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两个实验装置:(1)你认为这一实验要检验的是
(1)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条件可知酶的催化效果与温度有关.
(2)唾液淀粉回酶是人体内的生物催答化剂,如其效果受温度影响,一定是在体温时催化效率最好.
(3)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体温时催化效果最好,由于甲装置温度远低于37℃,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淀粉糊中的淀粉未被分解,淀粉遇碘变蓝.
(4)淀粉先是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最后在小肠中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故答案为:(1)温度;
(2)甲;
(3)唾液淀粉酶;
(4)麦芽糖;葡萄糖
『贰』 给你两个如图所示的装置,锥形瓶里插相同植物的枝条,一枝有叶,一枝无叶,两瓶内水面高度相同.请设计一
(1)假设要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本实验要探究植物的叶是否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此应作出这样的假设: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根据题干提供的装置,可设计如下实验方案:①准备两个相同植物的相同枝条,一枝有叶(为甲),一枝无叶(为乙);②将大小相同的两个锥形瓶装入等量的水,编号为A、B.③将两个枝条甲、乙分别插入A、B两个锥形瓶内,并用棉花密封,并将枝条用塑料袋套住,下端扎紧.④放置光下,观察实验现象.
(3)由于B装置内具有叶片,在不断的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因此B装置塑料袋内壁上会凝结有水珠,其散失的水分来自于锥形瓶内的水分,故锥形瓶内的水位也下降;A装置由于没有叶片,枝条不散失水分,因此,A装置的塑料袋内壁上不会有水珠,锥形瓶内的水位也不会变化.
(4)科学探究的实验结论要么肯定假设,要么否定假设;本实验的实验结论应该是肯定假设的,即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故答案为:(1)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①准备两个相同植物的相同枝条,一枝有叶(为甲),一枝无叶(为乙);②将大小相同的两个锥形瓶装入等量的水,编号为A、B.③将两个枝条甲、乙分别插入A、B两个锥形瓶内,并用棉花密封,并将枝条用塑料袋套住,下端扎紧.④放置光下,观察实验现象.
(3)B;下降;A
(4)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叁』 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1)设计图A实验装置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以后,用手挤
(1)根据探究呼吸作用的概念,可以提出探究的问题是: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是不需要条件的,只要是活细胞,即使是无光也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微弱的蒸腾作用,但是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同时无光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装置是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过程中也能进行微弱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出来,遇塑料袋壁凝结成水滴.本实验选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遮光,以避免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掉二氧化碳而影响实验效果.
(3)装置图B是著名的普利斯特里实验,此实验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的空气.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可知,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呼吸,还提供给了动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这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同时还制造了有机物,是生物的物质来源.因此接下来普利斯特里还可以探究很多问题,如:老鼠能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原料吗?
故答案为:
(1)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变浑浊;气孔;光合作用;
(3)老鼠能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原料吗?
『肆』 探究题 给你两个装置,雏形瓶里面插相同的枝条,一枝有叶,一枝无叶。两瓶内水面高度相同。请设计一个实验
1.提出问题:叶是否是蒸腾作用的器官?
2.作出假设:叶是蒸腾作用的器官。
如果带叶的枝条外的塑料袋上有大量水珠,那么说明:叶是蒸腾作用的器官。
3.设计并进行实验:两个锥形瓶里面插相同植物的枝条,一枝有叶,一枝无叶。两瓶内水相同。并且把瓶口用纸或其它物品封好,防止影响实验结果,然后把它们每个都用封闭的所料带,或者比他大的玻璃容器封闭好,最后将两个实验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要漫射光,在同等条件同等温度下,经过4或者8个小时,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叶的塑料口袋内有大量的(水珠),且雏形瓶内的水位(下降);而无叶的塑料口袋内几乎没有变化,且雏形瓶内的水位(基本不变)。
5.实验结论:叶是蒸腾作用的器官。
『伍』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小红用两套图的装置,设计了下述实验步骤:(1)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
根据题意,为了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的特点,根据吸收热量的公式Q=cm△t可知,实验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故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是不合理的,应当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
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体现出来,相同的热源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步骤(3)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
步骤(2)和(4)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升高温度.
(1)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种类和升高的温度相同,质量不同,加热时间不同,表明吸收的热量不同,所以可得出结论:质量不相等的同种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是不同的;
(2)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的种类不同,加热时间不同,说明吸收的热量不同,以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3)因为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需使物质的质量和种类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的两组数据,所以可分析的数据是第3、4;
故答案为: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1)升高温度;不同;(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3)3、4.
『陆』 你知道怎么做吗一根据题目的设计多种方案二操作评价与改进三确定制作装置的目
气体实验装置,通常由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组成,对一些常见装置进行改进和重新组合,往往能够实现一些特殊的实验目的。典型的气体实验装置改进设计有:依据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的反应器,尾气吸收、防倒吸装置的设计,液封装置的设计,恒压装置的设计等。
解题策略
1.实验设计的创新往往要体现七个“一”,即:一个实验的多种现象,一种实验现象的多种原因,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一个仪器的多种用法,一种物质的多种制法,一组物质的多种鉴别方法。
2.选择反应原理的原则是: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实验操作简便安全、产物便于分离与收集。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实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掌握的气体制备实验有:三种单质(H2、O2、Cl2)的制备;三种氢化物(HCl、H2S、NH3)的制备;五种氧化物(CO2、SO2、NO2、NO、CO)的制备;两种有机物(C2H4、C2H2)的制备。复习时,除了掌握好教材中经典的制备方法外,还应对药品选择、反应原理进行拓展和创新。
典例导悟1 (2010·上海,26)CaCO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另外有少量的含硫化合物。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CO2气体。下列装置可用于CO2气体的提纯和干燥。
『柒』 为了追踪能量的去向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三
(1)可行
(2)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等溶于水放热的物质后,则小试管中的溶液温度升高,会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着U形管的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若加入硝酸铵,溶于水后吸热,会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遇冷收缩,外界大气压压着液面,U形管的液面左端上升,右面下降.
『捌』 下面是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装置,都是用来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请你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来1)蒸腾作用是水分以自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而我们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所以在进行探究实验我们设计对照时应有唯一变量--有无叶.同时我们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甲盆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因为把花盆中的土壤也扎在里面,水蒸气有可能来自土壤中的水分. (2)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所以森林和草地植被对调节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平衡很重要. 故答案为:(1)乙装置;甲盆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因为把花盆中的土壤也扎在里面,水蒸气有可能来自土壤中的水分 (2)蒸腾作用(叶) |
『玖』 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2、CO和HCl组成,请从下图中选择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假
(1)氯化氢可以直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开始要通过硝酸银,检验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要根据其还原氧化铜后的生成物,要把干扰气体提前除去,所以要先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检验生成的水分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要先检验水分,再检验二氧化碳,反之,石灰水中的水分会对实验造成影响;
(2)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生成铜,铜是亮红色固体,所以会看到黑色粉末变红;
(3)若省略第二个装置,则不能验证出气体是氢气,因为气体从硝酸银溶液中通过后会带出水分;
(4)最后一个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CDAEB
(2)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亮红色
(3)H2
(4)CO2+Ca(OH)2═Ca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