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学生实验中,实验装置图如下所示. (1)本实验采用了______传感器(
(1)本实验采用了位移传感器,代替了打点计时器,用DIS可以测小车的加速度. (2)①a图线中当F≠0时物体的加速度a=0,即只有当F增大到一定值时物体才开始具有加速度,故在物体保持静止的时候其所受的静摩擦力等于绳子的拉力,所以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够.故选B. 从b图可知在拉力F=0时物体的加速度不为0,即合外力不为0,B图纵轴的截距大于0,说明在无拉力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大于0,即在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过度).故选C. 故选BC. 故答案为:(1)位移(2)BC. |
Ⅱ 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如果采用冰醋酸作酰化剂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实验方案和反应装置如何,为什么
如果用冰醋酸作酰化剂,需要用分馏柱,分馏柱上端接温度计和冷凝管。将反应物加热到沸腾,直到有冰醋酸被蒸出。收集足量的醋酸直到反应完成。
这是因为冰醋酸的酰化是可逆的,蒸出的冰醋酸会带出反应生成的水,从而迫使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Ⅲ 若要进行恒压条件下的过滤操作,除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外,还可采取什么方法
采用先恒速后恒压的复合操作方式,过滤开始时以较低的恒定速率操作,当表压升至给定数值后,再转入恒压操作。
恒压过滤在过滤期间,过滤压力保持一定的过滤过程。 可以向料浆贮罐中通人压缩空气使之保持一定的压力。如利用往复泵等定量泵输送料浆时,过滤压力会逐渐上升,这时利用减压阀保持恒压。连续问转真空过滤机的过滤操作即属于恒压过滤。
(3)本实验若要采用恒速过滤你认为本实验装置在流程和设备上应作如何变动扩展阅读:
装置特点
1、整个装置美观大方,结构设计合理,具备强烈的工程化气息,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化实验室的概念。
2、设备整体为自行式框架结构,并安装有禁锢脚,便于系统的拆卸检修和搬运。
3、整套设备除去特殊材料外均采都用工业用304不锈钢制造,所有装备均进行不锈钢精细抛光处理,体现了整个装置的工艺完美性。
4、该实验装置是由过滤板、过滤框组成的小型工业用不锈钢板框过滤机,能完整地体现了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流程,采用高压浆料泵将物料注入过滤机,工程化概念强。
5、滤板采用平面螺纹网状形,结构先进,容易清洗,能有效延长各种滤膜的使用寿命。
6、产品所有密封部件均采用硅橡胶或氟橡胶(耐酸耐碱)密封圈,耐高温、耐腐蚀、无毒、无渗漏,设备采用机械压紧方式,密封性能好。
7、装置设计可360度观察,实现全方位教学与实验。
Ⅳ 迁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本实验的关键何在应注意什么
实验十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移动法 1 目的要求 (1) 加深理解迁移数的基本概念。 (2) 用界面移动法测定HCl水溶液中离 子迁移数, 掌握其方法与技术。 (3) 观察在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现 象。 2 基本原理 (1)离子的迁移数有多种测定方法,如希 托夫法(Hittorf)、电动势法、界面移动法等, 其中界面移动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其 测量原理是在一个垂直的管子中有M’A、 MA、MA′三种溶液,其中MA为被测的一对 离子,M′A、MA′为指示溶液。为了防止因 重力作用将三种溶液互相混合,把密度大的 放在下面。为使界面保持清晰,M′的迁移速 度应比M小,A′的迁移速度应比A小。图 2.10.1中的界面b向阳极移动, 界面a向阴极移 图 2.10.1 界面移动示意图 动。如果在通电后的某一时刻,a移至a′,b 移至b′,距离aa’、bb′与M+、A-的迁移速度 有关,若溶液是均匀的,ab间的电位梯度是均匀的,则 aa ? V? ? bb? V? 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可用下式表示? (2.10.1) t? ? V? aa ? ? V? ? V? aa ? ? bb? V? bb? ? V? ? V? aa ? ? bb? (2.10.2) t? ? (2.10.3) 式中t+、t-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数,V+、V-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的体积。测定aa、 bb`即可求出t+、t-。 (2)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一种指示剂溶液,只观察一个界面的移动,求算离子迁移数。当 有96500C的电量通过溶液时,亦即1mol电子通过溶液时,假设有n+的M+向阴极移动,n-的 A-向阳极移动,那么,一定有n++n-=1mol。由离子迁移数的定义可知,此时的n+即为t+,n- 即为t- . 设V0是含有MA物质的量为1mol的溶液的体积,当有1mol的电子通过溶液时,界面向阴 极移动的体积为t+V0,如经过溶液电量为Q,那么,界面向阴极移动体积为 V ? Q ? t ?Vo F (2.10.4) t? ? FV QVo 1 c (2.10.5) 又 Vo ? 式中c为MA溶液的浓度 (2.10.6) Q ? It 式中I为电流强度,t为通电时间。? 将式(2.10.6),式(2.10.7)代入式(2.10.5)中得到? (2.10.7) t? ? cFV It (2.10.8) 本实验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定HCl溶液中的H+、Cl-离子的迁移数。迁移管是一支有刻度 的玻璃管,下端放Cd棒作阳极,上端放铂丝作阴极(图2.10..2),迁移管上部为HCl溶液,下 部为CdCl2溶液。二者具有共同的阴离子,HCl溶液中加有甲基橙可以形成清晰界面。因为 Cd2+淌度(U)较小,即 (2.10.9) 通电时,H+向上迁移,Cl-向下迁移,在 Cd 阳极上 Cd 氧化,进入溶液生成 CdCl2, 逐渐顶替 HCl 溶液,在管中形成界面。由于溶液要保持电中性,且任一截面都不会中断传 递电流, +迁移走后的区域, 2+紧紧地跟上, H Cd 离子的移动速度(V)是相等的, 由此可得: (2.10.10) 结合(2.10.9)和(2.10.10)式得: (2.10.11) 即在 CdCl2 溶液中电位梯度是较大的,因此若 H+因扩散作用落入 CdCl2 溶液层。它就 不仅比 Cd2+迁移得快,而且比界面上的 H+也要快,能赶回到 HCl 层。同样若任何 Cd2+进 入低电位梯度的 HCl 溶液,它就要减速,一直到它们重又落后于 H+为止,这样界面在通 电过程中保持清晰。 3 仪器 试剂 直流稳压电源 直流毫安表 电迁移法迁移数测定仪1套? HCl溶液 (0.05mol· -1?)? L CdCl2溶液 (0.01mol· -1)? L 甲基橙指示剂 4 实验步骤 (1) 洗 净 界 面 移 动 测 定 管 , 先 放 置 CdCl2溶液,然后小心放置有甲基橙的HCl 溶液,按图2.10.2装好仪器。关上开关,使 通过电流为5mA~10mA,直至实验完毕。 (2)随电解进行Cd电极不断失去电子 而变成Cd2+溶解下来,由于Cd2+的迁移速 度小于H+,因而过一段时间后(约20min), 在迁移管下部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界面, 界面以下是中性的CdCl2溶液呈橙色;界面 以上是酸性的HCl溶液呈红色,从而可以 清楚地观察到界面,且渐渐向上移动。每 隔10min读一次刻度数据,记下相应的时 间和界面迁移体积数据以及电流值, 共读8 套数据。 5 数据处理 (1) 数据记录: 迁移时间(t/s) 迁移体积(V/m ) 通电电流 (I/A) 3 图2.10.2 界面移动法测定迁移数装置? 1?毫安培斗 2?开关 3?电源 4?可变电阻 5?Pt电极 6?HCl7?CdCl2 8?Cd电极 (2) 作出 V-It 关系图,由直线斜率求出dV/d(It)? (3) 根据公式(2.10.12)和公式(2.10.13)求出H+、Cl-迁移数 t+=cFdV/d(It) ? t= 1 - t+ 6 注意事项 (2.10.12) (2.10.13) (1) 测定管要洗净,以免其它离子干扰。? (2) 基橙不能加得太多,否则会影响HCl溶液浓度。 (3) 通过后由于CdCl2层的形成电阻加大,电流会渐渐变小,因此若实验中使用的不是 恒电流设备, 应不断调节电流使其保持不变。 7 思考题 (1)迁移数有哪些测定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迁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实验关键何在?应注意什么? (3).测量某一电解质离子迁移数时,指示离子(本实验中为镉离子)应如何选择?指示 剂应如何选择?
Ⅳ 用正己烷作为夹带剂制备无水乙醇,那么在相图上可分为几个区如何分本实验拟在哪个区操作为什么
正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14,属于直链饱和脂肪烃类,由原油裂解及分馏获得,有微弱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其具有挥发性,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乙醚、乙醇 [1] 。主要用作溶剂,如植物油抽提溶剂、丙烯聚合溶剂、橡胶和涂料溶剂、颜料稀释剂。 [2] 用于大豆、米糠、棉籽等各种食用油脂和香辛料中油脂等的抽提。此外,正己烷异构化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的重要工艺之一。 [3]
1.正己烷存在于直馏汽油、铂重整抽余油或湿性天然气中,含量1%~15%。目前,工业生产主要是从铂重整装置的抽余油(含己烷11%~13%)中分离,用精馏法除去轻重组分后,得到含正己烷60%~80%的馏分。采用双塔连续精馏,再经加氢,除去苯等不饱和烃,得到合格产品。 [11] 还可以采用吸附分离法制备正己烷 。 [12]
2.正己烷的精制:以工业品正己烷为原料,先用浓硫酸洗涤至酸层无色,然后用高锰酸钾的硫酸溶液洗涤至烯烃含量合格。再依次用高锰酸钾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水洗涤,然后用无水氯化钙干燥,过滤后蒸馏,收集中间馏分,即为纯品。 [13]
3.由石油馏分中分馏而得。 [14]
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若遇到下列情况,应如何操作(1
(1)液体仍浑浊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滤纸破损 如果这样你可以换滤纸;二是滤液液面高于滤纸边缘,那你就要重新过滤一次,要注意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是玻璃仪器可能不干净,这样你必须刷一刷仪器,另外还有可能是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等等.检查原因并改正后,再过滤一次.
故答案为:再过滤一次.
(2)用托盘天平称量2.5g食盐固体的过程中,砝码放在右盘,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还不到2.5g,故应继续加药品.
故答案为:向左盘中继续添加食盐.
Ⅶ 恒压过滤实验思考题装置真空表的读书是否真正反映实际过滤推动力,为什么
如果不放加的,时间长了,滤饼应该回空气中的尘埃落上而使得过滤效果不好!而且实验中采用硅藻土做为助滤济,来增加滤饼的压缩性和空隙率,因而做完试验后要回收!
Ⅷ 实验测定过滤速率常数时应测哪些数据如何整理所测数据得到过滤常数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恒压过滤常数 、 、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 、 、 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⒉ 学习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和物料常数 的测定方法. ⒊ 学习 一类关系的实验确定方法. ⒋ 学习用正交试验法来安排实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小实验工作量的目的. ⒌ 学习对正交试验法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出每个因素重要性的大小,指出试验指标随各因素变化的趋势,了解适宜操作条件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⒈ 设定试验指标、因素和水平.因课时限制,必须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正交表.故统一规定试验指标为恒压过滤常数 ,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可以设定的因素及其水平如表3-1所示,其中除滤浆浓度可以选二水平或四水平外,其余因素的水平必须按表3-1选取.并假定各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 ⒉ 统一选择正交表,按所选正交表的表头设计,填入与各因素水平对应的数据,使它变成直观的“实验方案”表格. ⒊ 分小组进行实验,测定每个实验条件下的过滤常数 、 、 . ⒋ 对试验指标 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指出各个因素重要性的大小;讨论 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提高过滤速度为目标,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 三、实验原理 ⒈ 恒压过滤常数 、 、 的测定方法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进行液—固系统的分离过程,过滤介质通常采用带有许多毛细孔的物质如帆布、毛毯、多孔陶瓷等.含有固体颗粒的悬浮液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液体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从而使液固两相分离.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固体颗粒不断地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滤饼厚度增加,液体流过固体颗粒之间的孔道加长,而使流体流动阻力增加.故恒压过滤时,过滤速率逐渐下降.随着过滤进行,若得到相同的滤液量,则过滤时间增加. 恒压过滤方程(3-1)式中: —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m3 / m2; —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虚拟滤液体积,m3 / m2; —实际过滤时间,s; —虚拟过滤时间,s; —过滤常数,m2/s. 将式(3-1)进行微分可得:(3-2)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于普通坐标上标绘 的关系,可得直线.其斜率为 ,截距为 ,从而求出 、 .至于 可由下式求出:(3-3)当各数据点的时间间隔不大时, 可用增量之比 来代替. 在本实验装置中,若在计量瓶中收集的滤液量达到100ml时作为恒压过滤时间的零点. 那么,在此之前从真空吸滤器出口到计量瓶之间的管线中已有的滤液再加上计量瓶中100ml滤液,这两部分滤液可视为常量(用 表示),这些滤液对应的滤饼视为过滤介质以外的另一层过滤介质.在整理数据时,应考虑进去,则方程式(3-2)变为: (各套 为200ml)过滤常数的定义式:(3-4) 两边取对数 (3-5) 因 ,故 与 的关系在对数坐标上标绘时应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由此可得滤饼的压缩性指数 ,然后代入式(3-4)求物料特性常数 . ⒉ 正交试验法原理,参阅《化工基础实验》第3章. 四、实验装置 ⒈ 本实验共有八套装置,设备流程如图3-1所示,滤浆槽内放有已配制有一定浓度的硅藻土~水悬浮液.用电动搅拌器进行搅拌使滤浆浓度均匀(但不要使流体旋涡太大,使空气被混入液体的现象),用真空泵使系统产生真空,作为过滤推动力.滤液在计量瓶内计量. ⒉ 滤浆升温靠电热,用调压变压器即时调节电热器的加热电压来控温.每个滤浆内有电热器两个. ⒊ 滤浆浓度的水平分别指存放在滤浆槽内浓度不同的滤浆. ⒋ 过滤介质的水平1、2分别指真空吸滤器(玻璃漏斗)G2、G3(G2、G3是玻璃漏斗的型号,出厂时标注在漏斗上).真空吸滤器的过滤面积为0.00385m2.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2 3 1 图3-1 正交试验法在过滤研究实验中的应用的流程图 1—搅拌装置;2—温度显示仪;3—真空吸滤器;4—电热棒;5—调节阀;6—滤液计量瓶;7—放液阀; 8—放液阀;9—真空表;10—进气阀;11—缓冲罐;12—调节阀;13—真空泵;14—滤浆槽五、实验方法 ⒈ 每个小组完成正交表中两个试验号的试验,每个大组负责完成一个正交表的全部试验. ⒉ 同一滤浆槽内,先做低温,后做高温.两个滤浆槽内同一水平的温度应相等. ⒊ 每组先把低温下的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回归过滤常数.当回归相关系数大于0.95时,该组实验合格,否则重新实验.使用同一滤浆槽的两组实验均合格后,才能升温. ⒋ 每一大组用同一台计算机汇总并整理全部实验数据,每个小组打印一份结果. ⒌ 每个实验的操作步骤: ⑴ 开动电动搅拌器将滤浆槽内硅藻土料浆搅拌均匀.将真空吸滤器按图示安装好,放入滤浆槽中,注意滤浆要浸没吸滤器. ⑵ 打开进气阀,关闭调节阀5.然后接通真空泵电闸. ⑶ 调节进气阀10,使真空表读数恒定于指定值,然后打开调节阀5,进行抽滤,待计量瓶中收集的滤液量达到100ml时,按表计时,作为恒压过滤零点.记录滤液每增加100ml所用的时间.当计量瓶读数为800ml时停表并立即关闭调节阀5. ⑷ 打开进气阀10和8,待真空表读数降到零时,停真空泵.打开调节阀5,利用系统内大气压把吸附在吸滤器上滤饼卸到槽内.放出计量瓶内滤液,并倒回滤浆槽内.卸下吸滤器清洗待用. ⒍ 结束实验后,切断真空泵、电动搅拌器电源,清洗真空吸滤器并使设备复原. 六、注意事项 ⒈ 每次实验前都必须认真核对将做的实验是否符合正交表中因素和水平的规定. ⒉ 每个人实验的好坏,都会对整个大组的实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认真实验,切不可粗心大意! ⒊ 放置真空吸滤器时,一定要把它浸没在滤浆中,并且要垂直放置,防止气体吸入,破坏物料连续进入系统和避免在器内形成滤饼厚度不均匀的现象. ⒋ 开关玻璃旋塞时,不要用力过猛,不许向外拔,以免损坏. ⒌ 每次实验后应该把吸滤器清洗干净. ⒍ 加热滤浆时加热电压不能超过220V.当滤浆温度快升到温度的水平2所规定温度时,加热电压应迅速降到40~50V.然后再酌情调节电压进行升温或保温. 七、报告内容 ⒈ 列出全部过滤操作的原始数据,表格由各组统一设计. ⒉ 用最小二乘法或作图法求解正交表中一个试验的 、 、 . ⒊ 把计算机输出的恒压过滤常数 、 、 填入实验结果表中. ⒋ 对试验指标K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并写出表中某列值的计算举例. ⒌ 画出表示K随各因素水平变化趋势的线图,并做理论分析. ⒍ 由本次正交试验可得出的结论. ⒎ 回答下列思考题 ⑴ 为什么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得把滤饼和滤液倒回滤浆槽内? ⑵ 本实验装置真空表的读数是否真正反映实际过滤推动力?为什么? 表3-1 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因素水平压强差△P(Mpa)过滤温度t℃ 滤浆浓度C 过滤介质M 1 0.03 室温: ℃ 5% G2 2 0.04 室温+10℃ 10% G3 3 0.05 15% 4 0.06 20%
Ⅸ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A
(1)该实验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三者关系,研究三者关系必须运用控制变版量法权,故BC错误,A正确.
故选A.
(2)A、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研究,即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拉力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故B错误;
C、要直观的反映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作图来解决.但是只有作出一条直线,才可以直观的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的关系,应作出a-
1 |
m |
mg |
m+M |
M |
m+M |
Ⅹ 过滤操作的详细过程
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
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
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
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10)本实验若要采用恒速过滤你认为本实验装置在流程和设备上应作如何变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烧杯中的混合物在过滤前应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进行过滤。
2、过滤后若溶液还显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3、过滤器中的沉淀的洗涤方法:用烧瓶或滴管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使水面盖没沉淀物,待溶液全部滤出后,重复2~3次。
4、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点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
5、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6、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的底端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