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合力与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

合力与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1-12-31 21:51:33

⑴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如图1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打

(1)根据表格数据,通过描点,作出图线,如下图所示.
1M;(3)B;(4)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⑵ 图1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示意图,(1)在探究拉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

(1)在探究拉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采用版将木板倾斜来平衡权小车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改变小车的质量,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为了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因为合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a-m图线是曲线,不能得出a与m的定量关系,应作a-

1
m
图线,横坐标应取
1
m
作为变量.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整体的加速度a=
mg
M+m
,则绳子的拉力F=Ma=
Mmg
M+m
mg
1+
m
M
,当盘和砝码的质量比小车的质量小得多时,绳子的拉力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a-F图象未过原点,知F不等于零,加速度仍然为零,可知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故答案为:(1)将木板倾斜,不需要,(2)
1
m
,(3)小,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⑶ 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一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有实验器材如下:A.弹簧测力计

(1)打点计时器本身是计时打点的,所以不需要秒表测量时间;要通过纸带回上的点计算加速度,故答还需要刻度尺;
(2)A、打点计时器运用时,都是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该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要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故A正确;
B、改变砂和砂桶质量,即改变拉力的大小,打出几条纸带,研究加速度随F变化关系,故B正确;
C、本题拉力可以由弹簧测力计测出,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也就不需要使小桶(包括砂)的质量远小于车的总质量,故CD错误.
故选:AB.
(3)对a-F图来说,图象的斜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
此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
2
F
故小车质量为m=
2△F
△m
=
2
k

故选:D.
故答案为:(1)秒表,刻度尺(2)AB;(3)D.

⑷ 如图1所示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1)

(1)研究加速度和力与质量的关系,需先控制一个物理量不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①由图线OA段可知,a与F的图线是倾斜的直线,可知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②因为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质量,AB段明显偏离直线,此时小车的质量不再远大于钩码的质量,斜率为钩码和小车总质量的倒数.
(3)研究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若作出a-M图线,图线是曲线,无法得出a与M的定量关系,应该作a-

1
M
图线,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M成反比.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2)①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②没有使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
(3)a-
1
M

⑸ 为探究“合外力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 1 A 2 是倾


小题1:
小题2:

⑹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图1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打点

(1)根据表格数据,通过描点,作出图线,如下图所示.

1
M
成正比,即F不变时,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
(2)图中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实验前木板右端垫得过高,即平衡摩擦力过度导致.
(3)该实验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三者关系,研究三者关系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成反比;(2)平衡摩擦力过度;(3)控制变量

⑺ (1)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小桶,C为一

(18分,每空2分,电路图4分)
(1)①BD ②丙 ③0.195
(2)①0.641~0.643②cabd
③a.A 1 b.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如图

⑻ 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2.体验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3.体会用“图象法”发现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很好的能体现科学探究所有要素的教学案例,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认识物理实验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设计首先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定性分析,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合理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评估,优化实验方案,在学生的充分的实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共享探究的成果。

【课时】2节课

【教学过程】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提出问题:赛车起动时可以获得很大的加速度,为什么?

结合身边的实例说明: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总结出定性的结论: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大,加速度小。

2.老师明确研究的问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定量关系

问题引导:加速度与力、质量都有关系,如何研究?

师生总结控制变量法:(1)质量一定,a与F的关系;(2)外力一定,a与M的关系。

老师引导: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a与F的关系、a与M的关系可能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学生猜想:(1)质量一定,a与F成正比;(2)力一定,a与M成反比。

老师引导:如何通过数据处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生总结数据处理的方法:画a与F、a与1/M图像。

二、师生交流评估,设计、优化实验方案

1.老师引导,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你要处理好下面两个问题:(1)怎样给物体提供一个可以测量的外力?(2)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利用打点计时器或数字毫秒计测量)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案。

2.自主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出下面两个典型的方案。从方案1到方案2可做适当引导。

方案1:F=mg-μMg

测出砝码与小车的质量、动摩擦系数,就可以得到小车受到的合力。

方案2:F=Mg(sinθ-μcosθ)=Mg(sinθ-tanβcosθ)

测出小车的质量、sinθ、cosθ、tanβ,就可以得到合力。β角为斜面上小车刚好匀速下滑的位置。

3.师生交流评估,优化实验方案。

老师引导:我们用方案2进行实验,为简化测量,取斜面长度为AB=1米,上述三角函数的测量就简单很多。斜面倾角为β角时,小车沿斜面匀速下滑,如图3有:

sinθ= AC/AB=AC cosθ=BC/AB=BC

μ=tanβ=DC/BC=DC/cosθ

也就是: DC=μcosθ (1)

sinθ-μcosθ= AC- DC=AD (2)

F合力= Mg×AD (3)

4.提出问题:用该实验装置,质量不变时候,怎样获得不同的外力?改变AD长度)

质量改变时,怎样保证小车的外力不变?(使Mg×AD不变)

如图4,老师介绍方案2的实验仪器的使用:中旋转基板定位于图3中BD位置。三角斜面插入轨道,将轨道相对中旋转基板转过一定的角度,由米尺1测量出AD(sinθ-μcosθ)的数值,得到F合力的绝对数值。也可以通过斜面上的刻度AE直接读出AD(sinθ-μcosθ)的数值。米尺就不需要了。AE对AD还起到放大作用。

图4

三、学生进行实验。要求首先设计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

(一)研究质量不变时,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的实验:

(1)如图4调整垫块的位置,通过数值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的监控,使小车恰沿着斜面匀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轨道,改变三角斜面斜边的插入长度,使AD为0.5cm、1 cm、1.5 cm、2 cm、2.5 cm,AD就相应变成1倍、2倍、3倍、4倍、5倍,通过数字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测出对应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次数
AD(F)
a(m/s2)

1
1F
0.496879464

2
2F
1.072624331

3
3F
1.59772887

4
4F
2.161010833

5
5F
2.572436751

(二)探究受力一定,a与M的关系的实验:

(1)调整可移动垫块的位置,通过数值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的监控,使小车恰沿着斜面匀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轨道,改变小车的质量,并同时改变插入的三角斜面的斜边的长度,使Mg×AD持不变,则合力不变化,通过数字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测出不同的质量所对应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测量表格2:Mg×AD 9.3,保持不变,合外力不变。

次数
M(Kg)
AD
1/M
a(m/s2)

1
0.31
3.0
3.23
3.105

2
0.41
2.27
2.44
2.361

3
0.51
1.82
1.96
1.924

4
0.61
1.52
1.64
1.483

5
0.71
1.31
1.41
1.281

四、得到结论

师生总结两堂课的实验结果,得到牛顿第二定律。

五、实验思考

如果采用方案1,应怎样简化数据的测量?(倾斜斜面,平衡摩擦力)

如果采用方案1,在加速度较大的时候,误差如何?应如何减少误差?

在方案2中已经包含了方案1中简化实验的思想方法,同学能够进行迁移,由于已经通过方案2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方案1的系统误差分析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降低了误差分析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让学生看到方案1中的实验图像弯曲,然后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分析。该实验仪器也可以用在探索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实验中。

⑼ 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写出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表格: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

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若干(质量已知)。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质量越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重力大小与质量的数量关系,会是怎么样的呢?

2.猜想与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你的猜想: 。

3.设计实验:

测出多个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大小,然后进行比较,发现普遍规律。

4.进行实验:

(1)检查所用的测力计指针是否指零? ;若不指零,调零;观察并记录你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铁架台上,将一只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如图1,注意使力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指针不与刻度盘摩擦,待静止时读数,将测得数据填入下表。
(3)继续将2只、3只……钩码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每一次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表。
(4)实验结束,整理器材

5.分析数据:

在图2中,以质量m为横坐标、重力G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
观察图像是不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果是,结合数学的正比例函数知识,可以说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6.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看到:质量增大,重力也增大,而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大约等于10N/kg,物理学中,我们用g来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由于我们所用的弹簧测力计不够精确,还有不同程度的误差,科学家们经过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大约为9.8N/kg,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表达式为:G=mg。

7.评估与交流:

(1)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看出,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2)重力的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情况下有些细微变化,例如:离地面的高度增加,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会减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会减小;由于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所以同一物体在纬度越高的地方,重力会越大。

(3)同一物体从月球到地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所以它的质量不变;但由于它在月球上受到的吸引力比在地球上的要小,所以重力变小。

与合力与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给水立管道阀门安装高度 浏览:161
15改机械增压能增加多少马力 浏览:335
尼尔机械纪元为什么叫屁股 浏览:792
化学实验装置易错点 浏览:151
沙发头枕铰链五金制品 浏览:953
监控设备脱机什么意思 浏览:772
消防稳压装置作用 浏览:436
实验室里用图示装置制取和收集 浏览:26
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读研怎么样 浏览:311
朗逸液晶仪表怎么调出剩余公里数 浏览:771
pe工具箱绿色版 浏览:945
qq积分兑24件套工具箱 浏览:874
gc仪器主要由什么组成 浏览:8
地暖没有回水小阀门怎么排气 浏览:312
收割机轴承是什么意思 浏览:815
数控机床中svm表示什么 浏览:27
迅速启闭管道的阀门是 浏览:539
装置设计博物馆 浏览:768
斜齿轮传动中轴承受什么载荷 浏览:879
精密仪器用什么方式表示品质 浏览:875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