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番茄原产于哪些地区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西部的高原地带,即今天的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一带。许多野生的和栽培的番茄近缘植物仍能在这些地区找到。番茄野生种可以生长在很少有降雨的沙漠或戈壁环境中,露水和霜是其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这些野生种可以多年生,也可以一年生。现在栽培的番茄是由一种樱桃番茄驯化而来的。这种驯化没有发生在起源地,而是发生在墨西哥。人们推测,最早野生番茄的种子通过鸟类的粪便传播到墨西哥新开垦的农田里。墨西哥人对这些野生番茄进行了驯化栽培,培育出了栽培品种。虽然不知道这种驯化是何时开始的,但至少发生在西班牙人占领墨西哥之前。1521年西班牙探险者占领了墨西哥城,随后番茄便很快被传播到了欧洲。欧洲最早有关番茄记载的文献是1544年Matthiolus写的《植物志》。据该书记载,当时在意大利把番茄称为“金苹果”,人们“加入盐、油和胡椒食用”。最早传入欧洲的番茄可能是黄色品种,而且果实较小。虽然在16世纪地中海国家已经有人开始使用番茄,但在北欧国家人们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把番茄作为观赏植物。在欧洲真正开始作为蔬菜进行大面积商品化生产是在17世纪。18世纪番茄传入美国,到1850年美国已经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番茄约于17世纪传入中国,后又传入日本。中国成书17世纪的《群芳谱》中已有有关“番柿”的记载。不过真正生产栽培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
与其他作物相比番茄的栽培历史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之一。番茄生产的不断发展与番茄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是同步进行的。在过去的200多年的时间内,人们一直在努力选育适合不同生态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消费目的番茄品种,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最早栽培的番茄果实较小,因此,那时的育种目标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果重来提高产量。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番茄的抗病育种上。不少从事番茄育种的人都是最初学习植物病理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1922年开始进行番茄育种,当时大部分的番茄育种者都是植物病理学家。为了获得抗病种质资源,人们对番茄的野生种和近缘种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筛选。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番茄起源地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持续的收集和研究,对多达42种病害的抗病基因进行了挖掘。现在番茄育种中所应用的抗病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野生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很少有其他作物对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像番茄做得这么好。
由于番茄适应性较强,故其分布范围也较广泛,在北纬65°至南纬40°之间的广阔地域,均有番茄分布的踪迹,番茄栽培几乎遍及欧洲、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各地。中国番茄栽培也十分普遍,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有分布。
② 发酵番茄制作鲜味粉的好处
下步骤:1)黄豆制曲;2)番茄发酵:番茄经过筛选、清洗、切分,加入0.1‑1倍重量的盐水,打浆处理;然后装入土陶发酵坛;按照番茄浆液100份计算,对应添加30‑50份的黄豆曲,5‑10份的玉米糖浆、20‑30份乳清粉,搅拌均匀,密封后放于42℃的培养箱中发酵7‑30天;3)番茄鲜味粉制备:发酵结束后,将料液搅拌均匀再经过胶体磨研磨,喷雾干燥,制得该番茄鲜味粉。本发明运用鲜味食材的发酵制备一种番茄鲜味粉,产品口感独特,鲜度自然,非常适合汤料和鸡精等产品。
③ 西红柿采收机如何平移
意大利MTS THV自走式番茄采收机产品特点
THV 型番茄采收机是为适应大型的生产要求特别设计的。THV 型番茄采收机配备了一个50通道电子分拣机,并且它是最合适农民番茄收获巨大的要求而没有恶化分拣需求的产品的选择。
特定振动器带有振动轮辐,这个版本中有三个配重,提供了最高的分离能力。生产速率虽高度增加,但仍能生产最美味的西红柿。升级的卸载传送带,有一个惊人的特殊输送能力。
分拣机自动调平系统:分拣机自动调平系统 – 完美的排序在地面上的12%,即使在存在的最大斜坡。
带刀的收割头:该装置由一个半圆形的振动器 它是理想的收获单列植物的设备,并且非常容易使用。
风机:增加了风力和液压动力,风口均匀,番茄被吹得更干净.在尾部横向输送带前设置了一个新的滚轮可以带走遗留的小番茄叶。
尺寸 传动系
最大长度尺寸[M] 11.5 发动机 沃尔沃发动机,6缸涡轮增压水冷 192kw更值得信赖 更多动力 减少环境污染
最大高度尺寸[M] 3.8 工作转速[rpm] 1500
路上行驶转向半径[M] 6,2 传动 丹佛斯高压液压系统
工作时候转向半径[M] 3,2 液压泵 75毫升流量可调节
最大宽度[M] 3.35 马达 80毫升流量可调节
采摘速度[M] 3 齿轮 电子以及液压双控机械式
采收机重量[kg] 9800 档位 1档工作速度(慢速档) 0-6[公里每小时]
前轮距离[M] 1.67 2档工作速度(快速档) 0-9[公里每小时]
后轮距里[M] 1.67 3档行驶速度档(慢速档) 0-16[公里每小时]
4档行驶速度档(快档) 0-27[公里每小时]
各个操作部分尺寸 色选仪
宽度尺寸可以调节[cm] 110-155 色选仪 50通道
采收台宽度[cm] 120 气缸 20mm
振动分离器宽度[cm] 120 冲程 25mm
色选仪进口皮带宽度[cm] 105 工作压力 3.5pa
人工捡拾皮带宽度[cm] 105 箱式电磁阀(mac)
提升大臂皮带宽度[cm] 81,5 色选仪皮带最大速度 70米每分钟
输送最大高度 [cm] 365 色选仪弹指速度 35次每秒
采收能力
采收能力 80吨每小时
④ 番茄怎么样可以年年产量暴多
播种前进行种子催芽,改变气温得到催芽效果,种子在白天和夜晚的的放置环境温度,每天使用清水1~2次清洗种子!认识番茄膨果期,管理时尽量控制平衡点,具体制作和分配养份的技巧,导致疯长的原因!合理的温度控制,7天浇一次水,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浇水方法,大棚起到保温的作用!冬天的管理技巧,多做分枝,打杈的工作,时间选择在晴天进行,合理调整番茄的高度,避免枝叶过于茂密!
⑤ 番茄种质资源的创新取得了什么成果
番茄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的基础,番茄育种中几乎每次重大突破都是与重要材料的创新与利用相联系的。种质资源越多,研究越深入,就越能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筛选和创新高产、抗多种病害、高品质、耐高温和低温胁迫、抗旱、耐盐等种质一直是番茄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番茄种质资源创新最有效的手段是常规育种,此外还有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途径。
一、常规育种与多种新技术相结合创新番茄种质
至今,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创新番茄资源最有成效的手段,几乎所有育成的品种和杂交种,所有的亲本、自交系,以及所有野生番茄中的抗病虫、抗逆、高品质等基因向栽培番茄骨干亲本的渗入几乎都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实现。利用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等手段所获得的番茄新种质,也最终需通过常规育种程序来选择和验证。
(一)常规育种与抗病性鉴定技术相结合加速抗病种质的创新
常规育种创新抗病材料突出的例子是Manapal番茄的选育、引进及其在育种中的广泛应用。Frazier,W.A.(1946)在夏成夷农业试验场采用秘鲁番茄(L.peruvianum)、醋栗番茄(L.pimpineuifolium)、多毛番茄(L.hirsutum)这3个野生番茄复合杂交选育得到H.E.S.2603抗病品系,SOOST,R.K.(1958,1963)根据抗病性的分离比例明确了抗病性由显性基因控制,Clayberg,C.D.(1960)将其定名为Tm-2,并将其定位于第9条染色体上,和nv(netted viresent)连锁。H.M.Munger(1971)利用回交育种方法连续9次回交将抗病基因和nv基因导入到了Manapal中育成Manapal Tm-2v,纯合的Tm-2v其植株表现为抗病、矮缩、黄化、生长缓慢。日本引入该抗病材料后,育成强力玲光、强力圣光、强力明光等品种,中国引入该基因后育成不同类型的亲本材料,选育出高抗番茄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中蔬、中杂、红杂、苏抗、佳粉、西粉、浦红、浙红、浙粉、东农、渝红等系列品种,解决了中国番茄生产中TMV的危害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制种10万kg,约占番茄用种量的50%以上。随后,中国又引进了抗枯萎病、叶霉病、根结线虫、青枯病、晚疫病等抗性材料,在番茄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创新优异种质
国际知名的种子公司如孟山都、先正达、安莎、瑞克斯旺、龙井、农友等已将分子育种作为其育种的重要手段,并将一些番茄重要性状如抗病毒、真菌、抗虫、抗逆、高品质基因等的分子标记引物序列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公司利用上述方法已聚合了一批同时含有3~6个抗病基因的育种材料。育成的番茄品种可抗ToMV、叶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黄萎病、细菌性斑点病等6种病害。同时,还加强了对番茄重要园艺性状如品质、抗逆性、产量等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国内的研究者从“十五”开始,逐步建立了番茄高产,抗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细菌性斑点病、晚疫病、青枯病、抗根结线虫,高番茄红素、高可溶性固形物等基因的实用分子标记,并利用分子育种手段创新了同时含有4~5个抗病基因且园艺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对中杂9号母本的选育及其抗病性改良为例简述中国抗多种病害番茄育种材料的创新过程(图24-13)。
图24-13 中杂9号母本的选育及其多个抗病基因的添加
1.中杂9号母本的选育
1986年从荷兰引进杂交种编号为86-5,经过多代自交分离选择,结合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培育出了同时含有Tm1、Cf5和I-1基因、复合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对低温弱光适应性强的优良自交系892-43,该自交系即中杂9号的母本。
2.添加抗根结线虫基因Mi和叶霉病基因Cf9基因
课题组用引进的含Cf9和Mi基因的材料041-373,将其与中杂9号母本杂交,再用中杂9号母本为轮回亲本进行连续回交,从回交2代开始,每个回交世代的幼苗在定植之前均进行DNA提取,再用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同时含Cf9和Mi基因的单株,淘汰其余单株。连续4次回交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后,再进行2次连续自交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获得了以中杂9号母本为遗传背景的含Tm1、Cf5、Cf9、Mi和I-1基因的优异种质07g-2,该材料除具有复合抗病性外,其熟性、丰产性、株型、耐低温弱光性等均与中杂9号母本相当。
3.添加抗细菌性斑点病基因Pto基因
课题组再次将引进的含Pto基因的材料Ⅱ6A-986,与07g-2杂交,再用07g-2为轮回亲本进行连续回交,从回交2代开始,每个回交世代的幼苗在定植之前均进行DNA提取,再用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含Pto基因的单株,淘汰其余单株。上述工作在顺利进行,有望获得以中杂9号母本为背景遗传背景含Tm1、Cf5、Cf9、Mi、I-1和Pto基因的优异种质。
图24-14 Mi基因
图24-15 Cf5和Cf9基因
图24-16 含Mi基因抗根结线虫的抗性表现
图24-17 以9706为遗传背景同时含Mi、Cf5、Cf9等6个抗病基因的新种质
(三)数量性状位点(QTL)技术在种质创新中的研究和应用
1.产量QTL
研究发现,在多毛番茄(L.hirsutum)、潘那利番茄(L.pennellii)、细叶番茄(L.pimpinellifolium)、小花番茄(L.parviflorum)、奇美留斯基番茄(L.ckmielewskii)等果实小、产量低的野生番茄中存在增加番茄产量的基因(QTL),目前共鉴定了40个与番茄产量(如果实大小、果实直径、果实重量、前期产量、总产量等)有关的QTL,克隆了一个具有副作用的QTL fw2.2,并建立了高产量QTL近等基因系或亚近等基因系。例如TA1229多毛番茄(L.hirsutum)的1个近等基因系,含有来自多毛番茄(L.hirsutum)第一染色体的长24cM的DNA片段,已经证明,该外源DNA片段为含有增加产量的QTL,能增加植株重量和果实数量,在植株生长的后期仍能维持其生长效率,维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转化率。
2.抗逆性和高品质QTL
研究者们还利用L.ckmielewskii、L.pennelli、L.pimpinellifollium、L.cheesmanii、L.hirsutum、L.parviflorum、L.peruvianum和L.esculentum的RIL、F2、F3、BC1、BC1S1、BC3、BC4S1、NIL群体,结合RFLP、AFLP、RAPD分子标记方法和QTL分析等技术绘制了不同的QTL连锁图谱,并且分离和定位了近1000个数量性状QTL。这些QTL分别与抗逆性(耐高低温、耐盐、耐涝)、品质(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可溶性固形物、糖、甜度、酸度、滴定酸、pH、维生素C、干物质、黏度)、果实性状(果形、外观颜色、内部颜色、果肩色素、硬度、弹性、果实心室数、果实种子数、种子千粒重、果皮厚度)、植株形态(植株鲜量、干重、分枝数、叶片节数、第一花序节位、叶长、开花期等)、风味品质[芳香味浓度、柠檬气味、糖味、橘子果实味、药味、pent-1-en-3-one,pentanal,pantan-3-one,2-methylbut-2-enal,haxanal,3-methylpentan-1-ol,(E)-hex-2-enal,Hex-3-en-1-ol,2-(Methylthio)ethnol,3-(Methylthio)propanal,6-Methylhept-5-en-2-one,2-Isobutylthiazole,2-Phenylethanal,Orthomethoxyphenol,Eugenol,Geranlacetone,Beta-ionone]等有关。
目前QTL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产量、抗逆性好、高品质等QTL的近等基因系中所含有野生番茄的DNA片段长度比较长,QTL与低产量、小果实等不良基因间连锁累赘的影响仍然较大,在育种实践中直接应用这些高产量QTL仍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打破优良QTL与不良基因之间的连锁,将高产和高品质QTL导入到目前国内栽培品种的高产量骨干亲本中,则番茄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育种将有望取得突破。
四)远缘杂交创新种质
一些野生种番茄具有普通番茄所缺乏的某些宝贵遗传基因,如多种抗病性、抗逆性(耐寒性、耐盐性),以及具有高可溶性固形物等有价值的性状(吴定华,1999)。因此通过与野生种番茄的远缘杂交也是创新番茄种质的重要方法。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番茄研究者对远缘杂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优异成绩。研究者们利用较多的野生番茄主要是秘鲁番茄、多毛番茄、智利番茄和醋栗番茄。表24-5列出了近年所筛选的抗源和育成品系。
表24-5 利用远缘杂交选育的新品系
⑥ 运用番茄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什么好处
番茄育种改良的实质就是对高产、抗病、抗逆、高品质等优良基因进行选择,并将其聚合到同一材料的过程。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种质中的优良基因,并提高目的基因的选择效率,是加快育种进程的关键。但是,番茄的重要园艺性状如产量、果实大小、颜色、硬度、果实中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风味等只有在番茄果实成熟时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对多种病害的抗性的评价贯穿在整个生育期中,加之番茄的产量、品质、抗寒性、耐弱光等重要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又不很明确,容易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干扰,依据其表现型进行的选择常常不能真实地反映基因型。因此对这些性状的评价和筛选不仅难度大,而且周期也长。
为了提高选择效率,研究者已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一些重要的番茄质量基因如抗病基因Tm-2、I、cf2、cf4、cf5、cf9、Cf-ECP3、Mi、Asc、Fr1、Py-1、Pto、Sw-5、Ve等、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有关的基因如y,r,B,Del,dg,hp,og,MB等(表24-4)、与番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脂肪、蛋白质、核酸合成和分解等途径有关的基因等均已获得了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借助于分子标记,育种家可以在苗期对含有目的基因的单株进行有效的选择,大量淘汰非目的基因的单株,从而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缩短鉴定时间,从而加速育种进程。随着Tanksley(1992)的高密度番茄RFLP分子遗传图的发表和不断完善,以及QTL分析技术的建立,育种家操纵控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数量性状位点(QTL)的愿望也在逐步得到实现。借助于QTL分析方法,未驯化和野生种质中大量有益的QTL得以鉴定和分离,AB-QTL(Advaced backcross QTL)分析方法的应用还实现了QTL分析和品种选育的有机结合。
表24-4 用分子标记定位的番茄抗病虫基因
表24-4 用分子标记定位的番茄抗病虫基因(续)-1
根据QTL研究成果,育种家可以利用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目的QTL进行高效地选择,实现由常规育种对表现型的选择到直接地选择目的基因的巨大转变。因此QTL分析技术一经产生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人们深信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运用将为作物育种带来重大的变化。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在番茄上的应用:基于DNA水平的分子标记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并具有多态性高、信息量大、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分析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番茄遗传和育种研究的各个方面,如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目标性状基因的标记与定位(包括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品种纯度鉴定等。分子标记主要有以下类型:
1.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Botstein(1980)等首先提出该技术,1986年Vallejos,Tanksley利用该技术获得与番茄R45s、RBCS1、RBCS2、RBCS3、CAB1,CAB2,CAB3基因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后来Lincoln(1987)、Pichersky(1987,1988,1989)、Scharf(1990)、Rottman(1991)等利用RFLP方法进行了番茄E4,E8A,E8B,CAB6,CAB7,CAB8,HSF8,HSF24,HSF30,ACC1,ACC2,ACC3,ACC4,ACC1等基因的标记研究,并得到了相应的RFLP标记。1989年,Young和Tanksley利用RFLP标记分析了随Tm-2或Tm-2 进入L.esculentum的野生种的染色体片段。他们选择了Tm-2位点两侧的RFLP标记,对12个不同育种来源的Tm-2 和Tm-2品系进行分析,发现渗入(introgressed)基因片段最大的几乎包括染色体9的整个短臂,图距可达51cM,最短的只有4cM左右。1992年Tanksley以普通番茄和潘那利番茄杂交后代群体为基础发展了近900个RFLP标记,并建立了高密度番茄RFLP分子遗传图谱。至今仅美国康乃尔大学公布的茄果类蔬菜作物中的RFLP标记已达2330个。
2.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Williams等(1990)基于PCR原理发明了RAPD技术。在番茄中Weide(1993)等利用含潘那利番茄第6染色体的普通番茄渐参系获得了第6染色体的100个特异RAPD标记,其中13个标记定位于形态学标记yv(yellow viresent)和tl(thiaminless)之间。Vander(1992),Egashira(2000)等利用RAPD方法对普通番茄和各种野生番茄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对番茄的分类提供了较好的证据。Rom(1995),Villand(1998),李继红(1999),蒲汉丽(2000),高蓝(2001)赵凌侠(2002)等随后利用RAPD方法进行了番茄的种质资源分析或品种纯度鉴定工作。Yaghoobi(1998)等用RAPD技术对新发现的抗线虫基因Mi-3进行了标记。在520个所用的随即引物中,找到了2个连锁标记。其中的NR14与RFLP标记TG180紧密连锁,借此,把Mi-3定位于第12染色体短臂上。由比等用了288个10个或12个碱基的RAPD随机引物,对青枯病抗病基因进行了标记,发现了4个连锁标记,有两个标记是与一个高效基因连锁。此外Ohomori(1995),Motoyoshi(1996),Pillen(1996),Dax E.(1998),田苗英(2000)等先后开展了抗番茄烟草花叶病毒基因Tm-2,Tm-2的RAPD标记工作,并获得相应的RAPD标记。
3.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
Broun(1996)用GATA和GACA的重复序列进行番茄作图,结果表明重复序列在番茄基因组中并非随机分布,在着丝粒附近分布较多,作者认为这两种重复序列可以用作检测品种的多态性。Kaemmer(1995)以(GACA)4为探针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每个品种都会产生独特而稳定的指纹,因此可广泛用于品种鉴定。栾时雨(1999)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并建立了9个番茄品种的SSR标记。目前美国康乃尔大学公布的茄果类作物中的SSR标记已达734个。
4.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homas C.M.(1995)利用番茄与野生种Lycopersicon pennellii种间杂交F2群体得到了42000条AFLP谱带,其中3个AFLP标记(M1,M2,M3)与Cf-9基因共分离,这3个标记位于Cf-9基因的两侧0.4cM的区域之内。用这些标记分析含有Cf-9基因的质粒,发现M1和M2标记分别位于Cf-9基因左右15.5kb的位置。最近,利用AFLP或转座子标签技术,在Cf-4,Cf-9基因附近发现了一些新的抗性较弱的抗叶霉病基因(Takken et al.,1999)。
5.SCAR(Sequence Ch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Williamson V M(1994)获得了番茄抗根结线虫基因Mi的SCAR标记,Chague V.(1996)获得抗斑萎病毒基因Sw-5的SCAR标记。
6.共显性SCAR标记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鲜食番茄课题组利用SCAR标记的原理和多引物PCR技术,建立了一种共显性标记技术(Codominant–SCAR),即在获得与父本、母本基因型一致的显性SCAR标记的基础上,同时将父母本的特异引物加入到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得到了能同时鉴定父本、母本及其杂合体基因型的标记方法。该标记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分子标记,在应用上具有重复性好、迅速、简便、低成本的特点,适合于样品的大量分析。对于鉴定农作物杂交种子的纯度、新品种审定、保护品种的知识产权等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7.STS(Sequence Tagged Site)
STS是根据单拷贝的DNA片段两端的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而产生的一段长度为几百bp的特异片段。由于其采用常规的PCR引物长度,其扩增结果稳定可靠。RFLP标记经过两端测序可以转化为STS。STS在基因组中往往仅出现一次,从而能够界定基因组的特异位点(Olson et al.,1989)。利用STS进行物理作图可以通过PCR或杂交的方法完成,使得物理作图方便快捷。由于STS可以作为比较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共同位点,故在基因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K.MeKsem(2001)将10个AFLP标记进行了转化,获得了6个STS标记。
8.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equence Tagged Sites)
CAPS同SCAR、STS等标记一样,也是一种转化RFLP、AFLP、RAPD等标记的方法,CAPS标记的特异引物经扩增后其产物的电泳谱带并不表现多态性,但用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消化后经电泳检测就能提示其多态性,CAPS标记揭示的是特异PCR扩增产物DNA序列内限制性酶切位点变异的信息,表现为共显性标记。在番茄中已获得抗线虫病基因Mi、抗TMV基因Tm2、抗叶霉病基因cf5、cf9,抗白粉病基因Fr1、抗细菌性斑点病Pto等基因的CAPS标记。目前,美国康乃尔大学公布的茄果类作物中的CAPS标记已有84个。
9.Multiplex-CAPS(Multiplex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equence Tagged Sites)
RFLP、AFLP具有操作复杂、时间长、需要放射性步骤和成本高等缺点,因此在构建分子图谱、分子育种及QTL分析时,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一些RFLP标记、AFLP标记和COS标记被转换为CAPS标记。在将RFLP和COS标记转为CAPS标记的过程中,发现一些CAPS标记分享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考虑到Multiplex-PCR在同一扩增反应中应用不同引物对能同时扩增相应序列的优点以及多个CAPS标记分享同一限制性内切酶的事实,利用Multiplex-PCR和CAPS原理建立了Mutiplex-CAPS技术,该技术将Multiplex-PCR和CAPS的优点结合起来,可应用于番茄快速的遗传鉴定和分子育种中(王孝宣、杜永臣等,2003)。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抗番茄叶霉病基因和抗根结线虫基因的分析中。
10.SNP(Single Nucleide Polymorphism)
通过测序,然后与相关基因组中对应区域的核甘酸序列进行比较,由此可以检测核甘酸序列的差异,其中一些差异由单核甘酸的差异引起,这种遗传多态性即为单核甘酸多态性(SNP)标记。K.Meksem et al.(2001)成功地将番茄中的AFLP标记转变为SNP标记。SNP标记极为丰富,涵盖整个基因组,应用前景广阔。
总之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很快,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番茄的常规育种相结合,可提高目的性状的选择准确度和选择效率,从而加速番茄育种进程。随着番茄基因组计划的实施[Tomato Genomics Project(#9872617),(http://www.nsf.gov/bio/dbi/dbi_pgr.htm)],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将为番茄饱和连锁图谱的构建提供大量DNA数据信息,并为大量群体的单株进行遗传分析提供了技术。利用番茄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可以直接对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个体间单个核苷酸水平上的多态性,从而发展极为丰富的覆盖整个基因组的SNP标记。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将分子连锁图谱上的所有基于DNA序列的分子标记(如RFLP、RAPD、CAPS、STS、SNP等)、已克隆基因的探针、EST等成千上万DNA序列固定于一个芯片上。只要将各个群体单株的DNA分别与之杂交,借助于自动化分析程序和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快速、准确、高通量地进行大量单株的遗传鉴定。随着芯片技术应用于番茄育种材料的遗传分析将有助于质量基因和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也有助于现代番茄品种改良技术、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和方法的进一步提高。
⑦ 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1)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
试题分析:(1)由图甲曲线可知,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种植密度对单株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不大,当种植密度过大时,会使单株光合速率快速下降,因此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要合理密植,另外,该图表示单株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与P点相比,Q点种植密度过大,不同植株之间争夺阳光,单株接受的光照强度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同时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空气流动,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B→F段,密闭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直到F点,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此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内ADP移动方向主要是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因此F点植物积累有机物质最多.
(3)设实验开始,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的干重为X,则12小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X-a,因此a=X-12小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b-X=12小时细胞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b=12小时细胞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X,因此b-a=(12小时细胞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X)-(X-12小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12小时细胞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12小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12h内截取部分叶片光合作用生产的总的有机物的量.
(4)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的光照强度,可以通过移动烧杯与灯之间的距离来控制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由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氧气,氧气可以使沉于水底的圆叶片上浮,因此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叶片上浮的数量判断光合作用强度大小.
故答案为:(1)合理密植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2)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F 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3)12小时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4)光照强度 单位时间上浮叶片的数量
⑧ 如何运用番茄工作法搞定日常工作
番茄工作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自己在一定的时间里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而不是分散自己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番茄工作法虽然很简单,但是能够实际应用好还是非常难的。那么在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专注自己,不受外界干扰
番茄工作的第一要义就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在固定的时间里只做自己的事情,高效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往往难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会忍不住看一下手机,身边的同事突然找你有事 等等都会有发生。因此在应用番茄工作法的时候要敢于拒绝别人,这样才不会受到干扰。
做你的理财规划师关注微信公众号:墨水坊,学习实用保险理财知识。
⑨ 番茄土豆和to-do list衔接了吗
番茄土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番茄』和『土豆』。
首先来介绍『土豆』,『土豆』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当你在工作中想到或者遇到任何需要在未来完成的任务时,都可以将它添加到番茄土豆中。
你可以在土豆描述之前或者之后空一格,然后使用 『#Tag』来为土豆增加标签属性。
标签可以用于筛选土豆,一个土豆可以同时拥有多个Tag。
还可以在土豆描述后空一格使用多个 『!』 来增加土豆的重要性,在网页版上给土豆添加 『!』 能让土豆染色。
与其他任务管理软件不同的是,我们不建议你将远期的计划放入土豆中。最佳的土豆应该是一周内就会完成的事务,每个土豆最好能通过10个以内的番茄完成。
当你整理好桌面准备开始工作时,可以先从『土豆』列表中挑选一些目标土豆,使用末尾的小图标将其 Pin 在页面顶部,提醒你现在应该专注于完成这个任务。你也可以同时 Pin 住多个土豆,在一个被 Pin 的土豆完成时,另外一个会自动补上去。
现在可以开始一个番茄,认真工作25分钟。等到时间结束后,番茄土豆会提醒你记录下25分钟的工作内容。如果此时土豆已经完成,可以点击土豆前面的圈将土豆勾选完成,这时土豆内容将被自动补全到番茄描述中;如果土豆并未完成,可以通过点击其文字部分,将描述补充到番茄中;
Pin住的土豆将会自动补全。休息5分钟后,你可以再开始一个番茄,来完成尚未完成的土豆。
休息的五分钟时间可以用于回复QQ消息,倒杯咖啡,或者和同事聊聊天,当然,如果你愿意做做运动就更好了。不建议在短期休息的时间刷微博或者知乎,更加不建议用来打游戏或者是看视频,这类活动容易使人精神集中并且往往难以立即停止。
连续进行4、5个番茄后,可以进行一段时间较长的休息,这段时间可以进行较为自由的活动,并且你可以自主控制休息的时间。
在番茄时间内保持专注是番茄工作法的核心要义,因此番茄土豆并不提供暂停番茄的功能,当你受到打扰需要转移到其他事务中就必须放弃这个番茄。
在移动端我们有自定义番茄时间的选项,但我们并不建议你使用自定义的番茄时间,长期的实践证明25分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周期。
另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统计和分析供你了解你的工作情况,包括最佳工作日、最佳工作时间和日平均番茄数。一般情况下,一天完成8个番茄就是一个相对不错的数字了。我们认为,合理的减少工作时间,有助于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如果你使用高级版,我们还有每周的周报通过邮件发送给你。
⑩ 番茄PVX花叶病病害的传播流行与防治方法是怎样的
番茄PVX花叶病发生为害:PVX能够侵染许多作物,特别是茄科作物,如茄子、马铃薯、烟草、辣椒和番茄等。另外,还有一些杂草和花卉。PVX单独侵染产量损失小,与ToMV或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常会造成严重减产。传播方法:汁液传,接触传,蚜虫、土壤、种子均不传毒。传毒介体:可能蝗虫等咀嚼式口器昆虫。种苗传植物:马铃薯种薯。自然寄主: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症状差异很大,某些株系完全隐症,而某些株系产生坏死条纹。芜菁Brassica.rapa.病叶表现轻花叶、斑驳、畸形,病株矮化。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虽然苋科Amaranth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十字花科Cruciferae也易感染,但主要限于茄科Solanaceae植物,如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茄子S..melongena、辣椒Capsicum.frutescens、番茄Lycopersicum.esculentum和烟草Nicotiana.tabacum.等。病害的防治:培育抗PVX品种,特别是兼抗ToMV的番茄品种十分重要,而且可行。现在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抗病育种工作做得很好,各地应因地制宜的引进或筛选抗病育种材料和抗病品系;番茄周围不能种植马铃薯;菜农在马铃薯地里干完农活后,要洗手和换衣服后才能进入番茄地里;用于番茄和马铃薯的农具要分开,或者洗净后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