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乙烯B.用水吸收氨气C.稀释浓硫酸D.海带灼烧
答案选择:B
A.反应在170℃下生成乙烯,缺少温度计,故A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倒置的漏斗防止倒吸,故B正确;
C.容量瓶不能用来稀释溶液,应先在小烧杯中稀释,故C错误;
D.灼烧固体应用坩埚,不能用烧杯,故D错误.
㈡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转移溶液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版小,可利用权向下排空气法收集;B.左侧烧杯中发生化学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C.转移液体,需要玻璃棒引流;D.碱石灰可干燥氨气,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能防止倒吸. A.乙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气体收集方法不合理,故A错误;B.左侧烧杯中发生化学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应将两边电解质溶液互换,故B错误;C.转移液体,需要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故C错误;D.碱石灰可干燥氨气,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倒扣的漏斗能防止倒吸,图中装置合理,故D正确;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干燥及原电池、溶液配制等,把握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基本能力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方案的评价性、合理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㈢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A.碘的CCl4溶液中分离出碘B.分离乙酸和乙醇C.食盐水中的食盐晶体D
A.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应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温度计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且冷凝水从下口进上口出,故B错误;
C.可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故C正确;
D.氯气和氯化氢与氢氧化钠都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除杂,故D错误.
故选C.
㈣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B.氧气验满C.干燥二氧化碳气体D.浓硫酸稀
A、图示用嘴直接吹熄酒精灯的方法是错误的,严重违反基本操作的规定;故A不正确;
B、图示氧气验满操作中,把带火星的森条伸入了瓶内,此操作不能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B不正确;
C、图示的干燥装置中,进气导管连接错误,无法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故C不正确;
D、图示的浓硫酸稀释的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操作,故D正确;
故选D.
㈤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A. 制取氨气B. 制取乙烯C. 除杂D.Fe(OH)3胶体的制
A.氨气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小试管中的导管应伸到试管底部,故A错误;
B.制取乙烯在170℃,图中缺少温度计,故B错误;
C.除杂是导管应长进短出,图中气体的进入方向错误,故C错误;
D.向沸水中滴定含铁离子的饱和溶液制备胶体,图中制备实验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㈥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ABCD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实验室制乙烯分离酒精和水
A.转移液体需要使用玻璃棒引流,以免液体溅出,故A正确;
B.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可溶性醋酸钠、乙醇极易溶于水,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以免发生倒吸,故B错误;
C.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应插入液面以下,故C错误;
D.酒精和水能互溶,不分层,故D错误.
故选A.
㈦ 下列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①④⑤ B.②③⑧ C.④⑥ D.⑤
①氢气还原氧化铜制有水生成,所以试管底要高于试管口,否则会产生水倒流现象而炸裂试管,故错误. 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管口没有伸入液面下,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故错误. ③称量药品时,托盘天平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故错误. ④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正确; ⑤铁丝的燃烧试验要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沙子或放少量水,防止铁丝燃烧产生的热量炸裂集气瓶,故错误. ⑥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正确. ⑦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否则易引起火灾,故错误. ⑧根据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的下端尖嘴部位要紧靠烧杯内壁进行过滤,该实验没有玻璃棒引流,故错误. 故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