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蓄冷蓄水槽布水器如何做到精细布水
佩尔优温度自然分层法利用低温水密度大易沉积于下层,高温水密度小易悬浮于上层的性质,来实现同一贮水罐中蓄存冷水与放冷后回流温水的自然分隔,无须人工隔离设施。
该技术的关键是如何阻止或抑制不同水温贮存水之间的混合与热交换。
为减少流动对斜温层的冲击和扰动,在蓄水罐的上、下进出水口处安装布水器,以使水流能够均匀、缓慢地流入罐内。
布水技术是温度自然分层水蓄冷的关键。
理想状况下,充冷时,当冷水从底部流入,热水从顶部流出时,水槽内等温层仍时刻保持水平,斜温层向上平移,
直至到达顶部,充冷结束。这就是所谓的重力分层流稳定。但很可能在充冷过程中斜温层遭到破坏。
在静止贮存的情况下,水槽内等温层是水平的,温度沿高度变化。斜温层是稳定的。
由于水的导热系数低于常用建材,因此稳定的斜温层能有效的阻止冷、温水的混合与热交换,保持蓄热温差。
难点在于如何在蓄能或释能的流动过程中保持斜温层的完整、稳定,上、下平行移动。
『贰』 建筑给排水给水设计系统布置图怎么画
可使用天正给排水画图软件,先画好给水平面图,然后将给水平面图中的管道,立管标高标注好,再使用天正给排水中的系统图自动生成功能自动生成,我们技术科都是使用这种方法,很简单的。
『叁』 虹吸式滗水器设计计算
在众多形式的滗水器中,虹吸式滗水器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2)无转动部件,维修简便;(3)运行可靠,容易加工,成本低。在整个滗水器系统中,唯一的运动部件是一个小直径的电磁阀,在国外应用较多,但有关设计计算的报道很少。虹吸式滗水器见图1。其工作原理是:在进水与曝气阶段,池内水位不断上升,短管内的水位也上升,但由于U型管中水封作用,管内空气被阻留而且受压。当池内水位到达最高设计水位时,短管内的水位也达到最高,但仍低于横管管底,U型管中上升管与下降管中的水位差达到最大,管内被阻留的空气的压力使短管内水位保持在横管管底以下,以避免水流出池外。沉淀阶段过后,进入排水阶段,此时打开放气电磁阀门,管内空气被压出,池内上清液在水位差的压力作用下,从短管进入收集横管并通过U型管排出,直至到达最低水位。当排水开始后,关闭电磁阀,这样可保证当池内水位低于横管时,仍能通过虹吸作用到达最低水位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djzgcxyxb/sdjz2000/0001/000106.htm你自己参考一下吧!
『肆』 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设计有哪些要求
概述: 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一般由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循环水泵、过滤设备、加药设施、换热器、消毒设备、化学药品和助凝剂(硅藻土)库房、特殊设施、系统运行操作控制设备等内容组成,但它会因其 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一般由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循环水泵、过滤设备、加药设施、换热器、消毒设备、化学药品和助凝剂(硅藻土)库房、特殊设施、系统运行操作控制设备等内容组成,但它会因其游泳池的规模、游泳池水处理设备及流程的不同会有所变化。本章就设备机房的位置、面积、通道和化学药品及加药的隔离环境等进行论述。 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要求: 1、保证池水有效循环 1.1、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的位置应靠近游泳池的周边,以减少游泳池与水净化设备机房间管道往返的长度,改善水利条件; 1.2、应靠近室外有排水干管的一侧,以便过滤器反冲洗水及池子的及时排水; 1.3、应靠近热源供应方向一侧,方便热源的引入。 1.4、应靠近室外主道路一侧,以方便机房所用设备、化学药品的运输和安全。 1.5、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一般组合在设有游泳池的建筑物内,也可以与其他设备机房合建,这对合理利用建筑面积和维护管理有利。但机房与其他相邻用房应有明确的土建分隔。以方便管理和安全运行。 1.6、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应远离办公、病房、旅馆客房等对环境噪声有严格要求的房间。 2、房间的设计 2.1、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面积和高度应满足设备布置、操作允许、施工安装、维修管理的要求。据英国资料介绍: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水净化处理流程及设备配置、可按池水面积的15%-30%来进行估算。 2.2、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如设在地面层时,应有直接通向室外的设备运输出入口。 2.3、游泳池水处理设备机房设在地下层或地面以上楼层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运输设备、化学药品、管道及阀门附近的垂直吊装孔和通道。其尺寸和承重能力应按最大设备尺寸的运输要求确定。 2.4、设备机房的设备、设施等的布置、容器及管道均应布置在高出地面不小于0.10m的基础或支座上。 3、循环水泵及均衡水池布置 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应靠近游泳池,其有效容积和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3.1、循环水泵机组应贴近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当无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时,宜靠近游泳池回水口。 3.2、水泵机组装置应设计成自灌式,且基础表面应高于设备机房地面不小于0.20m。 3.3、设在楼层上的水泵应有良好的隔振装置,且水泵运行噪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4、循环水泵房的高度不应小于3.0m。 4、过滤设备布置 4.1、过滤器宜接近循环水泵 4.2、石英砂过滤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石英砂过滤器距离建筑墙面的净间距不得小于0.70m; ②石英砂过滤器之间的净间距不得小于0.80m; ③石英砂过滤器之间的高度应满足设备安装、检修和操作要求,并应做到距离建筑结构最低的净间距不应小于0.80m,运输、操作的主要管道宽度不应小于最大设备直径的1.2倍。
『伍』 污水处理溢流堰布水器的设计。
一般抄以堰负荷考虑,150~250CMD/m.d,扰动大选负荷小,反之亦同.
堰之水沟约60cm深,约15~40cm 宽,请以流速较核之.
堰体之高约40cm,突出水沟约17.5cm,堰之波谷与谷之距约30cm.
堰体与水沟间一有橡胶垫防水,以30~50cm距固定之.因堰之目的之一为均匀堰之辐射方向出水,故堰体打孔为长椭圆形,以利将来水平校正.
『陆』 一个日处理10吨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里面是怎么设置布水和集水的
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5m。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的末端的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填料的使用:湿地床由三层组成表层土层、中层砾石、下层小豆石。表层土钙含量在2~2.5kg/100kg为好;砾石层粒径在5~50mm,铺设厚度0.4~0.7m。
潜流式湿地床的水位控制:当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当接纳最小流量时,出水端不能出现填料床面的淹没现象;有利于植物生长,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可能均匀。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几种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
1、颗粒型生物膜反应器
1.1上流式污泥床(USB)
上
流式污泥床(USB)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荷兰Lettinga开发的又一项新的颗粒型生物膜反应器,主要用于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即UASB。它主要
由配水系统、污泥床、三相分离器等组成。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将污泥和污水进行充分混合,三相分离器将颗粒污泥、气体和污水进行分离,污泥保留在反应器
中,气体和处理后的出水排出反应器,其结构示意见图1。
4.2无泡曝气的特点:
与常规曝气相比,采用中空纤维膜进行无泡曝气具有如下优点:
①由于曝气不产生气泡,氧直接以分子状态扩散进入生物膜,几乎百分之百地被吸收,传质效率可高达100%,因此溶解氧不再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决定因素。
②由于生物膜生长在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所以在供氧过程中,生物膜不会受到气体摩擦,不易脱落。
『柒』 水解酸化池如何布水
1、穿孔墙配水
2、一管一孔配水
3、枝状管路配水:水力筛缝隙>3mm,出水孔Ø=15~25mm,单孔布水负荷0.5~1.5m2,出水孔正对45°导流板,配水管路距池底高度h=20~25cm,管路设计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配水孔流速υ=0.2~0.23m/s。
4、脉冲配水:采用虹吸式脉冲布水器,脉冲频率为10次/h左右,周期为6min(进水时间4min左右,排气时间90~100s,布水时间40s左右),脉冲下水流速3~5m/s,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配水孔出水流速不小于2m/s,配水管直径Ø≥100mm。
『捌』 空调蓄冷技术与设计的图书目录
1绪论
1.1清洁能源与环境协调型能源系统
1.2电力供需状况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1.3蓄冷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4蓄冷空调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蓄冷技术基础
2.1热力学基本概念
2.2传热学基本概念
2.3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2.4蓄冷介质与蓄冷方式
2.5制冷剂和载冷剂
2.6蓄冷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分布图
3水蓄冷系统概要
3.1概述
3.2混合型水蓄冷槽
3.3温度分层型水蓄冷槽
3.4槽内水的混合特性
3.5相关定义
4水蓄冷系统设计
4.1多槽混合型水蓄冷装置的设计
4.2温度分层型水蓄冷槽的设计
4.3布水器设计
4.4水蓄冷槽设计
4.5隔热保温和防水设计
4.6与空调系统的连接方式
4.7工程应用举例
5冰蓄冷技术概要
5.1冰蓄冷装置的种类和特点
5.2制冰和融冰
5.3有关概念
5.4蓄冰槽的热力特性分析
5.5制冰量测定
5.6乙二醇水溶液
6冰蓄冷装置及工程应用
6.1盘管蓄冰装置
6.2封装冰蓄冰装置
6.3动态制冰蓄冰装置
6.4工程应用举例
6.5低温送风系统
7蓄冷系统运行及控制策略
7.1蓄冷系统的运行策略
7.2蓄冷系统的控制策略
7.3流程配置
8自动控制和优化控制方法
8.1蓄冷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
8.2蓄冷系统自动控制的主要内容
8.3优化控制方法
9制冷设备及系统调试
9.1制冷机组的选择
9.2板式热交换器
9.3水泵的设置及选用
9.4系统调试
9.5蓄冷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10相变蓄能技术
10.1相变材料的筛选
10.2相变材料的工作性能
10.3相变材料微胶囊
10.4定形相变材料
10.5相变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我国已建成和在建水蓄冷工程项目
附录2乙二醇水溶液密度表
附录3乙二醇水溶液凝固点和沸点表
附录4乙二醇水溶液比热容表
附录5乙二醇水溶液热导率表
附录6乙二醇水溶液动力黏度表
附录7乙二醇水溶液的热物理性质表
附录8水和乙二醇水溶液(25%)的物理性质表
『玖』 水蓄冷的水蓄冷的方法
水蓄冷是利用水的显热实现冷量的储存。因此,一个设计合理的蓄冷系统应通过维持尽可能大的蓄水温差并防止冷水与热水的混合来获得最大的蓄冷效率。在水蓄冷技术中,关键问题是蓄冷罐的结构形式应能防止所蓄冷水与回流热水的混合。为实现 这一目的,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将冷水的热水分别储存在不同的罐中,以保证送至负荷侧的冷水温度维持不变,多个蓄水罐有不同的连接方式,一种是空罐方式。如图1a,它保持蓄水罐系统中总有一个罐在蓄冷或放冷循环开始时是空的。随着蓄冷或放冷的进行,各罐依次倒空。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将多个罐串联连接或将一个蓄水罐分隔成几个相互连通的分格。如图1b,图中示出蓄冷时的水流方向。蓄冷时,冷水从第一个蓄水罐的底部入口进入罐中,顶部溢流的热水送至第二个罐的底部入口,依次类推,最终所有的罐中均为冷水;放冷时,水流动方向相反,冷水由第一个罐的底部流出。回流热水从最后一个罐的顶部送入。由于在所有的罐中均为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利用水温不同产生的密度差就可防止冷热水混合。多罐系统在运行时其个别蓄水罐可以从系统中分离出来进行检修维护,但系统的管路和控制较复杂,初投资和运行维护费作较高。
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不同而实现自然分层。系统组成是在常规的制冷系统中加入蓄水罐,如图3a所示。在蓄冷循环时,制冷设备送来的冷水由底部散流器进入蓄水罐,热水则从顶部排出,罐中水量保持不变。在放冷循环中,水流动方向相反,冷水由底部送至负荷侧,回流热水从顶部散流器进入蓄水罐。图3b是蓄冷特性曲线图。纵坐标为温度,横坐标为蓄水量的百分比。A、C分别为放冷循环时制冷机的回水和出水特性曲线;B、D分别为蓄冷循环时制冷机的回水和出水特性曲线。一般用蓄冷效率来描述蓄水罐的蓄冷效果。蓄冷效率的定义是蓄冷罐实际入冷量与蓄冷罐理论可用蓄冷量之比,即:蓄冷效率=(曲线A与C之间的面积)/(曲线A与D之间的面积)
一般来说,自然分层方法是最简单,有效和经济的,如果设计合理,蓄冷效率可以达到85%-95%。
图四所示为蓄冷罐和斜温层内温度变化简图。斜温层是冷水与热水之间的温度过渡层。明确而稳定的斜温层能防止冷水与热水的混合,但斜温层的存在降低了蓄冷效率。蓄冷系统能否在高效率下保持正常而稳定的工作主要取决于顶部和底部散流器的设计和蓄水罐的设计。散流器用于均布进入罐中的水流,减少扰动和对斜温层的破坏。 在蓄水罐内部安装一个活动的柔性膈膜或一个可移动的刚性隔板,来实现冷热水的分离,通常隔膜或隔板为水平布置。这样的蓄水罐可以不用散流器,但隔膜或隔板 的初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与散流器相比并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