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99式主战坦克的设计特点
99式的原始设计参考了T-72,其底盘酷似一辆放大的T-72,换装一座新型焊接炮塔,这是85-IIM以来中国新型坦克惯用的炮塔构型。与先前85/90式坦克相较,99式坦克外观最容易辨认之处,就是车头的V字形档弹板,此种设计先前见于俄罗斯T-72坦克,主要用于防止弹片沿着车头击中炮塔环。
驾驶席设置于车头中央,驾驶舱盖为单片式,舱盖设有三具潜望镜,中央的一具可换成双目星光夜视镜,夜间有效使用距离约200米。炮塔战斗室内有两名乘员,车长位于炮身右侧,顶上的车长指挥塔舱盖四周设有5个潜望镜,炮手舱盖沿袭俄式的向前开启设计,指挥塔前方设有车长全周界瞄准仪。99式的炮塔战斗室空间比以往中国坦克更大,预留了安装更大口径坦克炮的空间。炮手席位于炮身左侧,炮手瞄准仪位于炮手舱盖前方。车尾发动机舱与炮塔战斗室之间以装甲隔绝,整个动力包件可以一次吊换。由于车内装备较多,99式的炮塔也比先前的90式略大一些。
之后的99式改进型与原始设计外型上的差异就是炮塔正面的附加装甲和取消了正面V字形档弹板;99式的主要量产工作都集中在第二次的改良构型,原始设计只是一种过渡型号。99改进型炮塔正面的箭簇型装甲基本结构有两层,本体是一个中空的箱子,并在正面与侧面前部的外部再用增加一层装甲(以螺栓固定);因此,装甲套件本身至少有外部装甲板与内部结构本体这两部分的装甲,而本体的中空结构也有助于消散HEAT穿甲喷流的威力。除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外,99式改进型车的体正面与炮塔两侧也加装不少方形装甲块(应为反应装甲);炮塔两侧中部到整个炮塔尾部设置一个大型的整体储物架,中间可以加挂水箱等随车物品,而炮塔两侧的储物架外侧则设有装甲板;这个储物架能提前引爆敌方HEAT穿甲弹,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情况下,加强了炮塔两侧与后部的防护能力。 99式仍沿用过去的机械传动与液压辅助手排变速箱系统,传动装置由传动箱、两个侧变速箱与同轴侧传动器组成,侧变速箱为二级行星齿轮式,带摩擦离合器,使用液压操作,每个侧变速箱内有2个闭锁离合器和4个机械式制动器,总共有7个前进档和1个倒退档;
在99改型上,中国以1200马力的150HB发动机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的1500马力大功率柴油机,以德国MTU MT883作为性能指标。此种新发动机以及新的传动系统已经安装于98式改坦克进行测试,并展现了80公里每小时的最大道路速度以及60公里每小时的最大越野速度。
在行走部分上,99式坦克采用两条双销挂胶履带(每条由85块履带板组成,总质量为2.1吨,使用寿命为10000公里)、6对直径为730毫米的双缘路轮、两对挂胶托带轮、两对挂胶托边轮以及主动轮和诱导轮组成,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在第一、第二和第六路轮上安装有液力套筒式避震器和“Z”形轴避震器。悬吊装置的扭杆沿底甲板横向布置,操纵装置的拉杆沿侧甲板布置。由于对扭杆进行了改进,路轮行程增至340毫米,从而使车辆平均行驶速度提高了12%,从停车状态加速到42公里/小时只需10秒。 99式坦克配备先进的指挥式数位坦克射控系统,较先前85-IIM以及90-II的系统更为先进。99式的射控系统整合有双轴稳定系统、车长瞄准仪、 炮手瞄准仪(含红外线热像仪与激光测距仪)、炮耳轴倾斜感测器、炮塔水平角速率感测器、横风感测器、数位射控电脑、操纵介面以及相关电路控制盒所组成。
99式坦克的射控系统稳定方式为“上反稳像”,也就是在瞄准器镜头的上反射镜的俯仰与回旋轴上加装陀螺仪来实施稳定,并以电子同步方式维持炮身与瞄准轴线的连动,即在上反射镜俯仰轴上安装一个角度传测器(称为上反射镜解算器),用于测量瞄准线与炮塔内某考物之间的角度偏差,此外在炮耳轴上也安装另一个角度传感器(称为炮耳轴解算器),用于测量炮身轴线与炮塔某参考物之间的偏差角。
相较于先前85-IIM、96式较为简单的“下反稳像”99式射控系统的“上反稳像”是与西方第一线主战坦克相同的方式,其瞄准器视线系独立稳定与动作,观测镜直接透过稳定系统使瞄准点与目标压在一直线上,此外别无其他因素制约;火炮武器系统也是独立进行稳定与动作,根据炮手对目标的瞄准点与测距结果(如果射控硬件允许,则也可跟随车长瞄准仪的瞄准点),由弹道数据处理计算机搭配所有相关参数来计算出火炮射击参数,包括仰角、横风、姿态补偿、前置量等等,使武器弹道与瞄准点重合。 主动对抗系统方面,99式坦克装有一套特殊的主动式激光警告/对抗系统,包括一具激光预警系统(Laser Warning Receiver,LWR,其接收机就是激光通信系统), 以及炮手舱盖后方一具特殊的致盲激光发射器(Laser Self-defence Weapon,LSDW)。LSDW由激光压制机、干扰机(即气体激光发射器)、自动旋转基座、追踪系统以及微处理控制单元组成,采用数位式封闭循环控制。
当LWR接收到敌方激光标定器讯号后,系统便自动标定观测讯号来源的方位,并由车长或炮手决定是否启动LSDW展开对抗。炮手与车长席都设有LSDW的操控介面,按下按钮后,系统便在1秒内自动将LSDW对准目标。使用时,LSDW先向目标发射低能量激光,根据激光回波来标定位置,确实锁定后便发射高能致盲激光来干扰、破坏敌方光电感测器,甚至能伤害对方观测仪器操作人员的眼睛,而炮手与车长都可以操控LSDW。LSDW能对敌方激光测距仪、星光夜视镜、电视摄影机、光学瞄准仪、红外线热像仪等一切可见光/近红外线光学电子仪器实施干扰,使之饱和失效,甚至造成永久性破坏。LSDW水平旋转范围涵盖360度,俯仰范围介于-12~+90度,水平追踪角速率为45度/秒,俯仰速率40度/秒,激光输出能量1000兆焦耳,脉冲回复频率为10次/秒,最大使用距离约4000米,系统能连续工作30分钟,激光发射器的寿命为120万次。由于有效仰角甚大,LSDW甚至能用来对付敌方直升机的观瞄系统。 99式坦克采用中国较新型的VHF-2000型坦克通信系统,具备抗干扰能力,可靠度高且易于维修,电磁相容性也十分良好,多台同型通信机能同时工作而不互相干扰。99式坦克装有一具激光通信/敌我识别系统,安装于炮塔后部右侧上方,以激光光波作为载波传递讯号,具备收发敌我识别编码、数位指令传输及语音通信等功能,并具有发展为激光搜索系统的潜力;
99式装有一具9602型GPS导航定位系统,其接收天线安装于坦克炮塔尾舱右侧顶部,负责接收并放大导航卫星的高频定位讯号,并转为中频讯号送入位于炮塔战斗室内右侧的中频讯号盒;GPS的显示控制器安装于炮塔座圈内侧右下方,将导航资讯投射于显示器上,并作为输入/输出指令的介面。9602型GPS定位系统系一种二频道C/A码接收机,能对四枚卫星按时分制进行时序观测,以L1载波上调制的C/A码进行续距测量,并由导航处理器即时求出三维的位置解与速度,且直接将经纬数值转换成中国军用网路的三维座标,进而计算出坦克位置、行进方向与速度。 我国前后发展了120毫米和125毫米反坦克弹药,前者采用整装式结构,后者采用了分装式结构。125毫米坦克炮早在1985年就研发成功,经不断改进,定型后的125毫米坦克炮的膛压已高于120毫米坦克炮。最终安装在99式坦克上的是ZPT-98式50倍径125毫米高膛压光膛坦克炮。炮声身采用高强度 pcrni3nov,炮口动能比俄罗斯2a46m-1型125毫米坦克炮提高近45%,比“豹”2a5和m1a1/a2坦克上的rh-120型120毫米坦克炮高近30%。由于对身管实施了液力自紧技术,从而满足了高膛压火炮对身管强度的要求。为提高身管的耐烧蚀磨损寿命,火炮采用全膛镀铬工艺,使其寿命达到700发穿甲弹的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准。为增强热防护效率,身管上安装了双层铝板气隙式热护套,防护效率为70%。
与俄罗斯2a46m-1型125毫米光膛坦克炮一样,Ztp-98型坦克炮的炮闩也为横楔式,由冲杆弹簧式半自动控制,其上装有机械和电气式双功能击发系统。火炮反后坐装置为下置式,由带液量调节的筒式后坐节制杆式驻退机以及带针形杆复进节制器的三筒液气式复进机组成。火炮的药室长880毫米,正常后坐距离为280毫米~320毫米,最大后坐距离为330毫米。火炮身管质量为2.02吨,炮闩质量为72公斤,回转部分质量为2.6吨。火炮身管的抗弯强度为4320牛顿/米,厚度公差为0.6毫米,工艺加工弯曲度为0.7密耳,自由误差为0.18密耳。射击精度比俄式2a46m-1提高了25%。
ZPT-98型坦克炮配备的弹种包括采用半可燃药筒的(使用新型太根发射药)钨/铀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和尾翼稳定多功能杀伤爆破榴弹,弹药基数为41发,其中2发置于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内,19发放置在战斗室的各弹药箱内。在发射第三代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780米/秒),可在2000米距离击穿85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而最新型特种合金穿甲弹(贫铀穿甲弹)在该距离上的穿甲厚度可达到960毫米,其弹芯长径比为30:1。为强化反坦克作战能力,98式坦克还配备了多功能榴弹,为增加装药的高爆型,威力较大,足以使坦克丧失战斗力。
在之后的99改进型换装QJG-02 14.5mm车长用防空机枪,换装更可靠、操作更简易、性能更优良的数字化化自动装弹机。观测方面,99改进型的炮手瞄准仪换装中国新研发成功的凝视焦平面红外线热影像仪,其感测单元直接接收整个视场的热辐射讯号并形成凝视图像,不需要光学扫瞄动作。中国为99改进行推出更新的弹药,新APFSDS的炮口初速略增至1720m/s以上,而新的HEAT高爆穿甲弹威力也比早期型增加不少。
B. 苏联M1987式加农炮是用的哪种反后坐装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版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权,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一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
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
C. 苏联59式130毫米加农炮是怎样设计的
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
火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多孔式制退器;手动横楔式炮闩;变后坐制退机,液体气压式复进机,两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均为杆后坐形式。苏联59式130毫米加农炮炮架由摇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组成,大架装有炮身推拉器,行军时,解脱反后坐装置,将炮身后拉,以缩短火炮行军长度。苏联59式130毫米加农炮瞄准部分分为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组成,高低机为单齿弧外啮合式,平衡机为气压式,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苏联59式130毫米加农炮全重8.5吨,炮班8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27千米。此后结合了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炮架和结构设计,使得59式的全重减轻了2.1吨,射速提高到8-10发/分。
D. 现代德国坦克有哪些
目前德军的装甲力量包括:
1、主战坦克:
目前的德国陆军只剩下大约350辆左右的主战坦克,型号为豹2A6
——车重41吨,车体中部安装遥控炮塔,配用新型"毛瑟"MK 30-2/ABM式30毫米双路供弹自动炮和MG4式5.56毫米同轴机枪。将逐步取代黄鼠狼步兵战车。
E. 反后坐火炮发展历史
最早的炮架很简单,用槽形木架支撑炮身。十五世纪后期,炮身上采用了炮耳轴将其安装在基座上或带轮的架体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调整射程。这种与炮身通过炮耳轴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发射时全部后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后坐。火炮十分笨重,发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纪末,火炮上采用了反后坐装置(弹性缓冲装置),通过它将炮架与炮身连接起来,这种炮架为弹性炮架。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全炮不后移。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能量,炮架受力大减,因而大幅度减轻了全炮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发射速度。这是火炮技术上的一次飞跃。现在火炮除迫击炮和无后坐炮外,几乎都采用弹性炮架。随着机械、液压和电气技术在炮架上的综合应用,现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种类也较多
火炮反后坐装置的发明是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刚性炮架的时代,进入了弹性炮架的时代。通俗的说,火炮的反后坐装置就是一个“弹簧”,是火炮射击时一个有特殊功能的缓冲和复位装置:在火炮射击时,反后坐装置通过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产生一定的后坐力,从而控制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规律(速度和行程);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使后坐部分在后坐终止时再能自动返回到射击前的初始位置。可见,反后坐装置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将火炮射击时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巧妙地缓解掉,同时也使得后坐部件正常复进到位以便下次射击。
整体来看,火炮的反后坐装置一般由制退机和复进机组成,它们的组成有多种样式,如各自独立分置的,有机联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机是用弹簧缓冲的,也就叫弹簧式制退机。它结构简单、作用可靠,但对火炮而言,它的缓冲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气体式的制退机,基本上与弹簧式制退机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使用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液压式制退机。目前,电磁缓冲正处于研究之中。
复进机是火炮后坐部分的复位装置,它的功能是:平时让火炮的后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时都保持在待射击的位置;射击时吸收并储蓄足够的后坐能量,以备后坐到位后拉动其复进运动,所以它也是后坐阻力的组成部分。
目前,弹簧式的,液体气压式,气压式和火药燃气式几种结构形式的复进机都在用。显然,复进机可以用弹簧和气体作为弹性元件。弹簧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不易损坏。气体式的质量轻,便于调整复进速度。通常情况下,火炮口径小的用弹簧式,口径大的用液体气压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药燃气式,舰炮用气体式。
F. 火炮的发射原理及结构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等于和大于20毫米(0.78英寸回)(美国为答16.7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G. 火炮的炮架是怎么产生的
早期火炮的炮架很简单,只用一个槽型木架支撑炮身。后来炮身上增加了两个耳轴,将炮安装在基座上或带轮的架体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调整火炮射击距离,这类炮架称为“刚性”炮架。这种火炮发射时全部后坐力都由炮架承受,整个火炮都向后坐,不仅火炮十分笨重,而且发射速度也很慢。
1897年,法国制造出一种安装有反后坐装置的75毫米野炮。它发射后时产生的后坐力经过火炮反后坐装置缓冲处理,炮身只是相对炮架进行后移,而全炮不后移,这样炮架受力大大减少,这种炮架称作“弹性”炮架。火炮采用弹性炮架后,不仅大幅度减轻了火炮重量,同时也便于瞄准和操作,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这一发明,使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突破。
H. 最早采用弹性炮架的火炮是怎样的
早期火炮的炮架很简单,只用一个槽型木架支撑炮身。后来炮身上增加了两个耳轴,专将炮安装在基座上或属带轮的架体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调整火炮射击距离,这类炮架称为“刚性”炮架。这种火炮发射时全部后坐力都由炮架承受,整个火炮都向后坐,不仅火炮十分笨重,而且发射速度也很慢。
1897年,法国制造出一种安装有反后坐装置的75毫米野炮。它发射后时产生的后坐力经过火炮反后坐装置缓冲处理,炮身只是相对炮架进行后移,而全炮不后移,这样炮架受力大大减少,这种炮架称作“弹性”炮架。火炮采用弹性炮架后,不仅大幅度减轻了火炮重量,同时也便于瞄准和操作,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这一发明,使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突破。
I. 火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砲”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砲”、“飞摧炸砲”能发射爆炸弹。
00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
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
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
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
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
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
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