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制取空气实验装置

制取空气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1-03-10 21:34:08

『壹』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实验装置图.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带序号仪器的名称:①___

(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的仪器,水槽是盛水的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水槽专
(2)实验室制属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C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故答案为:C;石灰水
(3)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将集气瓶取出并正确放置的方法:在水面以下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故答案为:2KMnO4

.

『贰』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用

(1)标号仪器分别来是试管、长颈源漏斗;
(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MnO4

.

『叁』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什么!!

发生装置抄和收集装置袭: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具体如下图所示:

1、反应原理:Zn+H₂SO4=ZnSO₄+H₂↑

2、反应物的选择: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3、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4、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5、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3)制取空气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化学中常用的装置:

1、固固加热型装置;用于两种或多种固体化学试剂反应,并且需要加热。

2、固固不加热型装置;用于两种或多种固体化学试剂反应,并且不需要加热。

3、固液加热型装置;用于一种或多种固体化学试剂和另一种或多种液体化学试剂和反应,并且需要加热。

4、固液不加热装置;用于一种或多种固体化学试剂和另一种或多种液体化学试剂和反应,并且不需要加热。

『肆』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数字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

(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故答案为: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当气泡均匀连续的放出时,再收集氧气.故答案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当气泡均匀连续的放出时;
(3)装置a制取氧气时,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因此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水+氧气.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水+氧气;
(4)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故答案为:c;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5)实验室常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得氢气,因此发生装置选a;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组合装置为ad或ae;故答案为:ad或ae;
(6)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收集二氧化碳常用c装置,而不选用d或e装置,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答案为:a;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伍』 化学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图,高悬赏

实验室,常用铵盐与碱作用特性制备氨气: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实验说明:
1.建议在做氨的制取实验前,增加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为避免残留在导管里的水影响下一步的实验,可在导管的末端连接带有玻璃弯管的胶皮管。
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时,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易与氨结合生成氨合物CaCl2·8NH3而损失部分氨。因此在反应中氢氧化钙应稍过量。反应混合物要迅速混合均匀,以防止氯化铵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产生氯化氢和氨,使收集的气体中有白烟(NH4Cl)。
制取氨时最好用新制备的消石灰。放置较久的消石灰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钙,这样的消石灰不适用。如果用生石灰粉末代替消石灰,制得的氨比较干燥。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可使反应速率加快。
2.因为氨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玻璃导管口应伸到试管的底部,以利于排净试管中的空气。试管口堵一小块疏松的棉花,目的是为了防止氨逸出。装有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物的大试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止试管在加热过程中炸裂。
3.用小火加热,以免产生的氨的速率过大。
4.收集满氨后,在玻璃导管口上盖一小块蘸有稀硫酸的棉花,目的是为了使硫酸与氨反应生成(NH4)2SO4,防止氨逸出。

『陆』 确定实验室里制取空气的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需要判断:
(1)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
(2)当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制气体时,
根据 不同的物质,选用装置

『柒』 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

(1)仪器为:①试管,②酒精灯,③集气瓶,④水槽;
(2)高锰酸钾制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选用发生装置A,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药品堵住导气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加热

『捌』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2)实验室制取二

(1)a是铁架台,常用于固定、支持实验装置.
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B装置;
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B;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制取甲烷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故填:BC或BE.

『玖』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发生反应,方程式为:

第二个层面,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取的依据是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果是用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成上图中的“固体加热型”的装置(或直接选取该装置),来进行实验制取该气体。如果是用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在常温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成上图中的“固液常温型”的装置(或直接选取该装置),来进行实验制取该气体。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有:

(1)在“固体加热型”的装置中,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2)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浸在液面下,瓶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2、常用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取的依据是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等。如果气体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并且不与水发生反应,那么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排水法”的装置来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并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那么上图中的上图中的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向下排空气法”的装置来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并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那么上图中的上图中的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向上排空气法”的装置来收集。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

(1)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气体;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收集满气体(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若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就将集气瓶正方在桌面上备用;若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就将集气瓶倒方在桌面上备用;

(2)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使收集的气体的纯度不高。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使收集的气体的纯度不高。

与制取空气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轴承砍刀怎么做 浏览:438
暖气加阀门多少钱 浏览:902
swf是什么阀门连接方式 浏览:330
管道试压带不带阀门 浏览:866
空调制冷怎么定温 浏览:412
铸造铝时底部需要撒什么 浏览:84
离东坝最近的五金市场 浏览:639
皮带机自动液压装置 浏览:581
天津建科机械待遇怎么样 浏览:18
抓捕器材都包括哪些 浏览:402
水阀门打不开有什么方法 浏览:804
广场的锻炼器材都叫什么 浏览:576
数控机床中的对刀偏号怎么理解 浏览:734
消防手自动状态显示装置 浏览:237
蒸汽阀门什么材质 浏览:897
泰国曼谷五金建材市场 浏览:114
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跳闸复位 浏览:366
机械使用费属于什么科目6 浏览:786
爸爸的工具箱大班教案 浏览:854
台州路桥五金市场税务局开票几个点 浏览:898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