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节流膨胀降温的原理
热膨胀是指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但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膨胀。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证明这是等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大,压强降低,因而温度降低。所以绝热膨胀经常用于降低气体的温度,起到冷冻的效应。
绝热膨胀法是德国科学家林德等人在征服“永久气体”的过程中研究发现的。压缩—绝热膨胀法的过程是先向容器里装入气体,施加高压,通过外界做功,使气体体积变小,气体分子运动加快(增加分子的平均动能),温度升高,接着通过冷却剂的蒸发吸热,带走热量。
把受压气体冷却到原来的温度。然后断绝容器(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让受压的气体通过狭窄的口子急剧膨胀,对外做功,由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零,因此只能减少自身的内能,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制冷为什么节流后温度变低扩展阅读
甲烷尾气的膨胀制冷有两种方式:节流膨胀(即节流阀)和膨胀机膨胀。在国内一些早期的乙烯裂解装置中,尾气膨胀基本采用节流阀进行,节流膨胀接近于等焓膨胀,其膨胀过程不能用来做功,且因能量损失较大故膨胀后的气流温度降低不太多,制冷效果不佳。
采用透平膨胀机进行膨胀制冷则接近于等熵膨胀,由于绝热等熵膨胀可以对外做功,并且使膨胀后的气流温度达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因此绝热等熵膨胀是获得低温最有效的膨胀过程,能取得较好的制冷效果,同时大大减小了乙烯压缩机的负荷,降低了乙烯装置能耗。
由此可见采用透平膨胀机一方面可使介质的温度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还能利用膨胀机做功驱动压缩机,从而达到能量回收,综合利用的目的。
Ⅱ 电冰箱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从毛细管出来后为什么温度会达到零下几十度
因为节流作用,
高压---经过毛细管节流---(气态 变为液态)---再到蒸发器---(吸热)气化
这么一个过程。
Ⅲ 制冷剂在通过节流装置时为什么压力降低时温度也大幅下降
制冷剂经过压缩后变成高压液态,同时放热,经散热器后,仍然是高压液体。流经节流装置后,压力下降,液体汽化,这时因形态变化,会吸收大量热量,学名称“汽化潜热”。潜热的意思是,这部分热量是“潜伏”在物体的形态变化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称“潜热”。汽化潜热经常很大,以我们最常见的水为例,在一个大气压下,1克水升高1°C需要1卡(注:这是一个非法定计量单位,现在应当停用,不过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仍用一下)热量,但是1克100℃的水变成1克100℃的蒸汽,温度没变化,只是形态由水变成了蒸汽,需要540多卡热量!由于制冷剂在其汽化过程吸收了大量热量,周围温度自然就大幅降低了。
Ⅳ 等焓节流后压力温度变化
等焓节流后压力温度变化为通道断面越小,压力降就越大,流量也减少。当制冷剂以高压进入节流阀后,由于阀芯只有一狭窄的断面通过,阻力很大,于是制冷剂的能量受到损失,压力下降,速度上升。通道断面越小,压力降就越大,流量也减少。当压力降低之后,制冷剂分子运动的速度也降低其温度也随之下降。这是因为节流时,制冷剂比容增大,需要有一部分能量来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内部势能增大。势能的增大是靠降低内势能作为代价的,所以节流后温度是降低的。
Ⅳ 冷库膨胀阀节流调大之后制冷效果怎么变差了
制冷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制冷剂;堵塞等等。膨胀阀在出厂前是调节好的,一般不要轻易调节。
膨胀阀节流调大之后制冷效果反而变差了可能是因为流量过大,导致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后段管路蒸发,(制冷专业术语叫有害过热)所以制冷效果不但不会变好,反而会变坏。
排除膨胀阀脏堵、温包无泄漏的情况下,换大一号膨胀阀(若是DANFOSS膨胀阀的话换大一号阀芯)。考究点把吸气滤芯,供液滤芯也换了。
也不有可能是系统缺氟了,其储液罐的液位是不准确的,充氟后正常!
膨胀阀的开启度小,制冷剂通过的流量就少,压力也低;膨胀阀的开启度大,制冷剂通过的流量就多,压力也高。
根据制冷剂的热力性质,压力越低,相对应的温度就越低;压力越高,相对应的温度也就越高。
按照这一定律,如果膨胀阀出口压力过低,相应的蒸发压力和温度也过低。但由于进入蒸发器流量的减少,压力的降低,造成蒸发速度减慢,单位容积(时间)制冷量下降,制冷效率降低。
调节压力必须经过蒸发器与库温产生热交换沸腾(蒸发)后再通过管路进入冷库压缩机吸气腔反映到压力表上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每调动膨胀阀一次,一般需10~15分钟的时间后才能将膨胀阀的调节压力稳定在吸气压力表上,调节不能操之过急。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是膨胀阀调节压力的主要依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