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冷剂通过毛细管后,是怎样变的低于室温的
在冰箱中,“压缩-换热-膨胀-换热”的换热过程是在一个装置中完成的,可能不太好理解。"蒸发吸收热量,液化释放热量."相信大家在中学都听过类似的话,制冷压缩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实现制冷的。稍微理顺一下:压缩机压缩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制冷剂(混有制冷剂的冷冻油)变成高温高压;热量被冷凝器散发后,内能被传递到空气中(这就是冰箱的压缩机产生热量的原因)。此时,压缩后的制冷剂处于高压状态,温度会略高于室温。然后制冷剂会通过毛细管节流阀,变成低压低温液体。制冷剂中的高挥发性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后会迅速挥发,在此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分子动能,制冷剂的温度会迅速下降,达到-10℃甚至更低。低温制冷剂进入冰箱的蒸发器,在蒸发器中与冰箱内部进行热交换(此步骤仅实现冰箱中制冷的功能)。
2. 制冷剂在毛细管内流动过程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什么过程
你好!
毛细管的主要作用就是节流降压!
高压制冷剂进入毛细管后,由于流道横截面积变窄,流体流速增加,从而在流体与毛细管壁面之间产生剧烈摩擦,导致压力不断下降。过冷状态制冷剂进入毛细管后,因流动摩擦阻力影响,压力降呈线性变化。它的供液能力主要取决于毛细管入口处制冷剂的指旁状态以及毛细管的几何尺寸。随着入口压力的提高毛细管的供液裤逗启能力增加,毛细管的长度增加,内径缩小,相应地使胡如供液能力减小。
3. 制冷剂通过毛细管后是怎样变成低于室温的温度状态的
“蒸发吸热,液化放热。”想必大家在中学时候肯定听过类似的话,制冷压缩机就是利用该原理来实现降温的。
稍微理顺一下答主的问题描述:经过压缩机的加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冷媒(冷冻油混着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通过冷凝器的散热后,将内能转移至空气中(这就是冰箱压缩机部位发热的原因)。这个时候压缩状态的冷媒是处于高压状态,并且温度会略高于室温。接着冷媒会通过毛细管节流阀变成低压低温液体。通过膨胀阀后,冷媒中极易挥发的制冷剂会迅速挥发,过程中内能转化为分子动能,冷媒的温度会急速降低,其温度可达-10℃甚至更低。低温的冷媒进入冰箱蒸发器,在蒸发器中与冰箱内部进行换热(这步才达到冰箱制冷的作用)。详细信息如下图所示。
细心的同学可能在玩的时候,会发现瓶盖发射后瓶口会出现“白烟”。其实是水雾,由于瓶内压缩空气突然释放,释放过程中吸热,导致瓶口的水蒸气液化。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内能转化为分子动能的小游戏,阳阳当年可没少玩。
说道压缩机制冷,阳阳想在这多一句嘴:1834年,第一台通过压缩制冷的设备问世后,人们慢慢告别需要储冰才能制冷的生活方式。但是冰箱、空调等压缩设备不断开发后,氟利昂等具有性质的易挥发卤代烃作为性能优良的制冷剂接连问世。因当科技不知卤代烃对环境的危害,滥用之后造成了现在的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全球环境问题。
“科技改变生活!”不断创新是我们科技人的追求,但是也需要告诫自己“改善生态环境,才有美好未来!”
4. 空调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蒸发器为什么气化啊
撇开管路系统的漏热不谈,制冷剂从毛细管出来之后基本会是低温低压液态,在蒸发器铜管里走的过程中不断吸热,会出现液态-气液混合-气态的转变过程,也就是气化过程,或者叫
蒸发过程
。
5. 空调制冷过程制冷剂的物态变化
空调器制冷时液态的制冷剂经毛细管进入热交换器(室内机)汽化成气体,吸热;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冷凝器毛细管内液化放热,将室内的热搬到室外.
故答案为:液化;放;汽化;吸.
6. 制冷剂在冷凝器内变化的三个阶段的详解
2、制冷剂的变化
.制冷剂的压缩:制冷剂经过压缩机的压缩,从初始温度25度升高到排气温度80度左右,压强从进气管处的0.03MPa提高到排气管处的1.2MPa此时制冷剂处于高温、高压的蒸汽状态。b.制冷剂的冷凝:制冷剂经过压缩之后便依次经过小冷凝器、防凝露管、大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后制冷剂全部变为液体,温度约50度,压力有所降低但仍属高压
。c.毛细管的节流:经冷凝的制冷剂(高压)经过干燥过滤器进入毛细管。由于毛细管的孔径很小,长度较长,液态制冷剂通过时受到较大的阻力而产生压力降。这样就控制了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蒸发压力越低,蒸发温度越低,也就得到了对应的冷冻温度。制冷剂流经毛细管由高温高压液体变为低温低压液体。
d.制冷剂的蒸发:由于蒸发器的总容积大,毛细管又
有节流作用,制冷剂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蒸发器就
迅速膨胀蒸发,同时由液体变为气态,并且会吸收
大量的热量,达到制冷效果,且制冷剂由液体全部
变为气体。
e.经过回气管回到压缩机(回气管同时起到热交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