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冷设备 > ROV数控机床是什么意思

ROV数控机床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1-11 03:52:48

A. 数控机床动力源根据用途分为哪几种

应用机床夹具,有利于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稳定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有利于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有利于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实现“一机多用”。 T]0q3(b(,
IK!V5fM
一、机床夹具的类型 RrlVP":+
o]= z*
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装备,它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切削加工、热处理、装配、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 EAL9~ ^
3M5Ef^^Q
在金属切削机床上使用的夹具统称为机床夹具。在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加工的精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 iB=e Szpl
vu& :(19
机床夹具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机床夹具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ROv:Vv1C
h]u3,CIx[
1、按夹具的使用特点分类 a @B h .;
 {f5oXJ <br/>根据夹具在不同生产类型中的通用特性,机床夹具可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可调夹具、组合夹具和拼装夹具五大类。 ^^+Y Jb <br/>ttd;,|{ <br/>(1)通用夹具 已经标准化的可加工一定范围内不同工件的夹具,称为通用夹具,其结构、尺寸已规格化,而且具有一定通用性,如三爪自定心卡盘、机床用平口虎钳、四爪单动卡盘、台虎钳、万能分度头、顶尖、中心架和磁力工作台等。这类夹具适应性强,可用于装夹一定形状和尺寸范围内的各种工件。这些夹具已作为机床附件由专门工厂制造供应,只需选购即可。其缺点是夹具的精度不高,生产率也较低,且较难装夹形状复杂的工件,故一般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中。 *Ye8e[4Kt <br/>v?5 #7^hl <br/>(2)专用夹具 专为某一工件的某道工序设计制造的夹具,称为专用夹具。在产品相对稳定、批量较大的生产中,采用各种专用夹具,可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加工精度。专用夹具的设计周期较长、投资较大。 *rL` S <br/>cw<S6$N;r <br/>专用夹具一般在批量生产中使用。除大批大量生产之外,中小批量生产中也需要采用一些专用夹具,但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具体的技术经济分析。 {~dkU/u-!\ <br/>'1B J :);l <br/>(3)可调夹具 某些元件可调整或更换,以适应多种工件加工的夹具,称为可调夹具。可调夹具是针对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夹具。对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工件,只需调整或更换原来夹具上的个别定位元件和夹紧元件便可使用。它一般又可分为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两种。前者的通用范围比通用夹具更大;后者则是一种专用可调夹具,它按成组原理设计并能加工一族相似的工件,故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使用有较好的经济效果。 GUc HEyM <br/>hWaRk.g!F <br/>(4)组合夹具 采用标准的组合元件、部件,专为某一工件的某道工序组装的夹具,称为组合夹具。组合夹具是一种模块化的夹具。标准的模块元件具有较高精度和耐磨性,可组装成各种夹具。夹具用毕可拆卸,清洗后留待组装新的夹具。由于使用组合夹具可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元件能重复多次使用,并具有减少专用夹具数量等优点,因此组合夹具在单件,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和数控加工中,是一种较经济的夹具。 ,X9KUfK7m <br/>!UEDx;(? <br/>(5)拼装夹具 用专门的标准化、系列化的拼装零部件拼装而成的夹具,称为拼装夹具。它具有组合夹具的优点,但比组合夹具精度高、效能高、结构紧凑。它的基础板和夹紧部件中常带有小型液压缸。此类夹具更适合在数控机床上使用。 ("A0Sk <br/>K 8zr79a! <br/>2、按使用机床分类 i V ozF1*X <br/>/cK4*&<-@ <br/>夹具按使用机床不同,可分为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齿轮机床夹具、数控机床夹具、自动机床夹具、自动线随行夹具以及其他机床夹具等。 r ~X^kQl[ <br/>%D(Y+^ <br/>3、按夹紧的动力源分类 EK^,V(Z{ <br/>$ W\v ~ <br/>夹具按夹紧的动力源可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气液增力夹具、电磁夹具以及真空夹具等。 aIDE>A6i <br/>/?U(Gau[w}
二、数控加工夹具的特点 k.{\|NS
w-~GVpAP1
作为机床夹具,首先要满足机械加工时对工件的装夹要求。同时,数控加工的夹具还有它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Fl :{
N:sf_~A ~
1、数控加工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为能装夹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多品种工件,数控加工的夹具应具有柔性,经过适当调整即可夹持多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a9D03 l
m]'>[]k;
2、传统的专用夹具具有定位、夹紧、导向和对刀四种功能,而数控机床上一般都配备有接触试测头、刀具预调仪及对刀部件等设备,可以由机床解决对刀问题。数控机床上由程序控制的准确的定位精度,可实现夹具中的刀具导向功能。因此数控加工中的夹具一般不需要导向和对刀功能,只要求具有定位和夹紧功能,就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样可简化夹具的结构。 n6`, g79i;
pDtq20@
3、为适应数控加工的高效率,数控加工夹具应尽可能使用气动、液压、电动等自动夹紧装置快速夹紧,以缩短辅助时间。 4hAIky
,i,;}.&g
4、夹具本身应有足够的刚度,以适应大切削用量切削。数控加工具有工序集中的特点,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既要进行切削力很大的粗加工,又要进行达到工件最终精度要求的精加工,因此夹具的刚度和夹紧力都要满足大切削力的要求。 r9':B^T2d
"1K!,<l
5、为适应数控多方面加工,要避免夹具结构包括夹具上的组件对刀具运动轨迹的干涉,夹具结构不要妨碍刀具对工件各部位的多面加工。 gw/U^?3==
$TH"g.
6、夹具的定位要可靠,定位元件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定位部位应便于清屑,无切屑积留。如工件的定位面偏小,可考虑增设工艺凸台或辅助基准。 <hl+{jxoD
V d8F)?C9
7、对刚度小的工件,应保证最小的夹紧变形,如使夹紧点靠近支承点,避免把夹紧力作用在工件的中空区域等。当粗加工和精加工同在一个工序内完成时,如果上述措施不能把工件变形控制在加工精度要求的范围内,应在精加工前使程序暂停,让操作者在粗加工后精加工前变换夹紧力(适当减小),以减小夹紧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B. 为什么数控镗床在关机后,重新启动回零后,移动到原来设置的坐标点时位置不对,希望各位大师指点

问题太笼统???这里详细地介绍了发那克,三菱,西门子几种常用数控系统参考点的工作原理、调整和设定方法,并举例说明参考点的故障现象,解决方法。
关键词:参考点 相对位置检测系统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
前言: 当数控机床更换、拆卸电机或编码器后,机床会有报警信息:编码器内的机械绝对位置数据丢失了,或者机床回参考点后发现参考点和更换前发生了偏移,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设定参考点,所以我们对了解参考点的工作原理十分必要。

参考点是指当执行手动参考点回归或加工程序的G28指令时机械所定位的那一点,又名原点或零点。每台机床有一个参考点,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多个参考点,用于自动刀具交换(ATC)、自动拖盘交换(APC)等。通过G28指令执行快速复归的点称为第一参考点(原点),通过G30指令复归的点称为第二、第三或第四参考点,也称为返回浮动参考点。由编码器发出的栅点信号或零标志信号所确定的点称为电气原点。机械原点是基本机械坐标系的基准点,机械零件一旦装配好,机械参考点也就建立了。为了使电气原点和机械原点重合,将使用一个参数进行设置,这个重合的点就是机床原点。
机床配备的位置检测系统一般有相对位置检测系统和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相对位置检测系统由于在关机后位置数据丢失,所以在机床每次开机后都要求先回零点才可投入加工运行,一般使用挡块式零点回归。绝对位置检测系统即使在电源切断时也能检测机械的移动量,所以机床每次开机后不需要进行原点回归。由于在关机后位置数据不会丢失,并且绝对位置检测功能执行各种数据的核对,如检测器的回馈量相互核对、机械固有点上的绝对位置核对,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当更换绝对位置检测器或绝对位置丢失时,应设定参考点,绝对位置检测系统一般使用无挡块式零点回归。
一: 使用相对位置检测系统的参考点回归方式:
1、发那克系统:
1)、工作原理:
当手动或自动回机床参考点时,首先,回归轴以正方向快速移动,当挡块碰上参考点接近开关时,开始减速运行。当挡块离开参考点接近开关时,继续以FL速度移动。当走到相对编码器的零位时,回归电机停止,并将此零点作为机床的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0i/16i/18i/21i0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2.10076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5.10391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18210570~0575 7570 7571
每轴的栅格偏移量18500508~0511 0640 0642 7508 7509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 0. 不是 、1. 是 1815.50021 7021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没有建立、 1. 建立1815.40022 7022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内装式脉冲编码器、1. 分离式编码器、直线尺1815.10037 7037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16200522
快速进给速度14200518~0521
FL速度14250534
手动快速进给速度14240559~0562
伺服回路增益18250517
3)、设定方法:
a、 设定参数: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根据电机每转的回馈脉冲数作为参考计数器容量设定;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0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快速进给速度、FL速度、手动快速进给速度、伺服回路增益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 机床重启,回参考点。
c、 由于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每轴的栅格偏移量。
4)、故障举例:
一台0i-B机床X轴手动回参考点时出现90号报警(返回参考点位置异常)。
a、机床再回一次参考点,观察X轴移动情况,发现刚开始时X轴不是快速移动,速度很慢;
b、检测诊断号#300,<128;
d、 检查手动快速进给参数1424,设定正确;
e、 检查倍率开关ROV1、ROV2信号,发现倍率开关坏,更换后机床正常。
2、三菱系统:
1)工作原理:
机床电源接通后第一次回归参考点,机械快速移动,当参考点检测开关接近参考点挡块时,机械减速并停止。然后,机械通过参考点挡块后,缓慢移动到第一个栅格点的位置,这个点就是参考点。在回参考点前,如果设定了参考点偏移参数,机械到达第一个栅格点后继续向前移动,移动到偏移量的点,并把这个点作为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M60 M64
快速进给速度2025
慢行速度2026
参考点偏移量2027
栅罩量2028
栅间隔2029
参考点回归方向2030 3)、设定方法:
a、设定参数:
参考点偏移量=0
栅罩量=0
栅间隔=滚珠导螺快速进给速度、慢行速度、参考点回归方向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重启电源,回参考点。
C、在|报警/诊断|→|伺服|→|伺服监视(2)|,计下栅间隔和栅格量的值。
d、计算栅罩量:
当栅间隔/2<栅格量时,栅罩量=栅格量-栅间隔/2
当栅间隔/2>栅格量时,栅罩量=栅格量+栅间隔/2
e、把计算值设定到栅罩量参数中。
f、重启电源,再次回参考点。
g、重复c、d过程,检查栅罩量设定值是否正确,否则重新设定。
h、根据需要,设定参考点偏移量。
4)、故障举例:
一台三菱M64系统钻削中心,Z轴回参考点时发生过行程报警。
a、 检查参考点检测开关信号,当移动到参考点挡块位置时,能够从“0”变为“1”;
b、 检查栅罩量参数(2028),正常;
检查参考点偏移量参数(2027),正常;
检查参考点回归方向参数(2030),和其它同型号机床核对,发现由反方向“1”变成了同方向“0”,改正后,重启回参考点,正常。
3、西门子系统:
1)、工作原理:
机床回参考点时,回归轴以Vc速度快速向参考点文件块位置移动,当参考点开关碰上挡块后,开始减速并停止,然后反方向移动,退出参考点挡块位置,并以Vm速度移动,寻找到第一个零脉冲时,再以Vp速度移动Rv参考点偏移距离后停止,就把这个点作为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802D/810D/840D
返回参考点方向MD34010
寻找参考点开关速度(Vc)MD34020
寻找零脉冲速度(Vm)MD34040
寻找零脉冲方向MD34050
定位速度(Vp)MD34070
参考点偏移(Rv)MD34080
参考点设定位置(Rk)MD34100

3、设定方法:
a、设定参数:
返回参考点方向参数、寻找零脉冲方向参数根据挡块安装方向等进行设定;
寻找参考点开关速度(Vc)参数设定时,要求在该速度下碰到挡块后减速到“0”时,坐标轴能停止在挡块上,不要冲过挡块;
参考点偏移(Rv)参数=0
b、机床重启,回参考点。
C、由于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参考点偏移(Rv)参数。
4、故障举例:
一台西门子810D系统,机床每次参考点返回位置都不一致,从以下几项逐步进行排查:
a、 伺服模块控制信号接触不良;
b、电机与机械联轴节松动;
C、参数点开关或挡块松动;
d、参数设置不正确;
е、位置编码器供电电压不低于4.8V;
f、位置编码器有故障;
g、位置编码器回馈线有干扰;
最后查到参考点挡块松动,拧紧螺丝后,重新试机,故障排除。 二: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
1. 发那克系统:
1)、工作原理: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参考点回归比较简单,只要在参考点方式下,按任意方向键,控制轴以参考点间隙初始设置方向运行,寻找到第一个栅格点后,就把这个点设置为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0i/16i/18i/21i0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2.10076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5.10391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18210570~0575 7570 7571
每轴的栅格偏移量18500508~0511 0640 0642 7508 7509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 0. 不是 、1. 是 1815.50021 7021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没有建立、 1. 建立1815.40022 7022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内装式脉冲编码器、1. 分离式编码器、直线尺1815.10037 7037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16200522
快速进给速度14200518~0521
FL速度14250534
手动快速进给速度14240559~0562
伺服回路增益18250517
返回参考点间隙初始方向 0. 正 1. 负10060003 7003 0066
3)、设置方法:
a、设定参数: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根据电机每转的回馈脉冲数作为参考计数器容量设定;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0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快速进给速度、FL速度、手动快速进给速度、伺服回路增益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机床重启,手动回到参考点附近;
c、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1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1;
e、机床重启;
f、 由于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每轴的栅格偏移量。
2、三菱系统(M60、M64为例):
1)、无挡块机械碰压方式:
a、设定参数: #2049.= 1 无档块机械碰压方式;
#2054 电流极限; b、选择“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也可选择自动初期化模式);
C、在“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可碰压”;
d、#0绝对位置设定=1 , #2原点设定:以基本机械坐标为准,设定参考点的坐标值;
e、移动控制轴,当控制轴碰压上机械挡块,在给定时间内达到极限电流时,控制轴停止并反方向移动。如果b步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则控制轴反方向移动移动到第一栅格点,这个点就是电气参考点;如果b步选择“自动初期化”模式,则在第a步还要设置 #2005碰压速度参数和 #2056接近点值,此时控制轴反方向以 #2005(碰压速度)移动到 #2056(接近点)值停止,再以 #2055(碰压速度)向挡块移动,在给定时间内达到极限电流时,控制轴停止并以反方向移动到第一栅格点,这个点就是电气参考点;
g、重启电源。
2)、无挡块参考点方式调整:
a、设定参数: #2049 = 2 无挡块参考点调整方式;
#2050 = 0 正方向、 = 1 负方向;
b、选择“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
c、在“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无碰压”方式;
d、#0绝对位置设定=1 , #2原点设定:以基本机械坐标为准,设定参考点的坐标值;
e、把控制轴移动到参考点附近。
f、#1 = 1,控制轴以 #2050设置方向移动,达到第一个栅格点时停止,把这个点设定为电气参考点。
g、重启电源。
3、 西门子系统(802D、810D、840D为例):
1)、调试;
a、设置参数:
MD34200=0.绝对编码器位置设定;
MD34210=0.绝对编码器初始状态;
b、选择“手动”模式,将控制轴移动到参考点附近;
c、输入参数:MD34100,机床坐标位置;
d、激活绝对编码器的调整功能:MD34210=1.绝对编码器调整状态;
e、按机床复位键,使机床参数生效;
f、机床回归参考点;
g、机床不移动,系统自动设置参数:34090. 参考点偏移量;34210. 绝对编码器设定完毕状态,屏幕上显示位置是MD34100设定位置。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 802D. 810D. 840D 参数点偏移量34090
机床坐标位置34100
绝对编码器位置设定34200
绝对编码器初始状态; 0.初始 1.调整 2.设定完成 34210

在相对位置检测系统的参考点回归中,机床第一次参考点回归后,执行手动参考点回归或加工程序的G28指令时机械移动到参考点挡块位置并不减速,而是继续高速定位到事先存在内存中的参考点。机床下载PCL程序时将导致参考点位置丢失,在PCL调试完毕后,再调试绝对值编码器参考点回归设定。

C. 电子机械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工作,好比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电子机械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械论文题目

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

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

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

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

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

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

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

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

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 方法

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

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

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

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

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

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

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 措施 分析

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

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

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

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

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

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

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

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1、全纤维曲轴锻造液压机同步控制研究

2、电脑缝编机送经与断经检测系统研究

3、MEMS传感器三维引线键合系统研制

4、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排量及排量比研究

5、基于流场分析的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特性研究

6、齿轮型多泵多马达传动规律研究

7、液压泵的振动机理及评价研究

8、基于声发射的轴承滚动接触疲劳量化诊断技术研究

9、KDQ1300墙体砖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10、保偏光通信中ATP系统及姿态获取技术研究

11、模具生产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机床进给系统的多源误差模型分析与研究

13、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的控制问题及故障诊断研究

14、正交并联六自由度加载试验系统力控制及解耦研究

1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专业调整研究

16、典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17、杆状碳纤维零件缠绕成型技术研究

18、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洗出算法的优化研究

19、MKD-Delphi装备技术预测方法研究

20、中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1、气动软体机械手设计及实验研究

22、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2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24、J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25、关于交流变频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的仿真研究

26、一种新型的非圆轴数控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7、DY制冷发生器热源模拟试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8、U型砌块成型机设计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9、基于神经网络的工时定额技术研究

30、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1、电容式微机械静电伺服加速度计系统分析

32、玻璃微细加工工艺的研究与磁流体推进式微型泵样机的研制

33、射流助推式ROV型开沟机喷射臂及其冲刷过程研究

34、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的机床主轴箱装配故障诊断研究

35、基于外驱动内置臂的航天服上肢寿命试验系统

36、管路支撑参数对液压管路系统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37、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轮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38、基于STM32的车辆智能安全行车控制系统

39、超声功率和键合压力对金丝热超声键合质量的影响研究

40、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增力机构设计和仿真研究

自动化毕业论文题目

1、配网自动化相关技术的研究

2、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现场总线与工厂底层自动化及信息集成技术

4、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5、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6、简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

7、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分析与探讨

8、浅谈数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9、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0、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问题初探

11、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配电终端配置数量规划

12、基于组态软件的综合自动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3、生产线自动化及远程监控

14、地铁自动化控制相关系统的对比及应用

15、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

16、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报警技术应用研究

17、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运行维护分析

18、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

19、如何提高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20、动力部一降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及应用

21、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目标

22、中心城市大型配电自动化设计方案与应用

23、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24、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技术探讨

25、水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探讨

26、铝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7、配网自动化建设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28、浅谈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

29、铁路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制

30、浅析集控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

32、新型智能配电自动化终端自描述功能的实现

33、天津城市核心区配电自动化技术实施与进展

34、配电自动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35、矿井主扇风机自动化与信息化改造

36、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37、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操作失误、服务失败及补救措施

38、应用于拣选操作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作业优化调度

39、地质环境自动化远程监测项目社会评估--以山东省为例

40、矿井自动化项目技术管理模式浅论

41、自动化仓储系统优化方法的研究

4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43、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4、国外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对我国配网建设的启示

45、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回顾与展望

46、基于调度策略的自动化仓库系统优化问题研究

47、配网自动化建设抵御呼伦贝尔寒冬

48、藁城新区水厂的自动化建设

49、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压量传输新方式

50、以先进自动化技术确保中线调水畅通


电子机械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机械电子论文题目

★ 最新机械电子工程论文题目

★ 机械制造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 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大专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免费参考(2)

★ 机械电子论文参考范文

★ 大专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免费参考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机械方面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D. 数控机床的参考点丢失怎么办

摘要: 这里详细介绍了发那克,三菱,西门子几种常用数控系统参考点工作原理、调整和设定方法,并举例说明参考点故障现象,解决方法。
关键词:参考点 相对位置检测系统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
前言: 当数控机床更换、拆卸电机或编码器后,机床会有报警信息:编码器内机械绝对位置数据丢失了,机床回参考点后发现参考点和更换前发生了偏移,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设定参考点,我们对了解参考点工作原理十分必要。

参考点是指当执行手动参考点回归或加工程序G28指令时机械所定位那一点,又名原点或零点。每台机床有一个参考点,需要也可以设置多个参考点,用于自动刀具交换(ATC)、自动拖盘交换(APC)等。G28指令执行快速复归点称为第一参考点(原点),G30指令复归点称为第二、第三或第四参考点,也称为返回浮动参考点。由编码器发出栅点信号或零标志信号所确定点称为电气原点。机械原点是基本机械坐标系基准点,机械零件一旦装配好,机械参考点也就建立了。使电气原点和机械原点重合,将使用一个参数进行设置,这个重合点就是机床原点。
机床配备位置检测系统一般有相对位置检测系统和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相对位置检测系统关机后位置数据丢失,机床每次开机后都要求先回零点才可投入加工运行,一般使用挡块式零点回归。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电源切断时也能检测机械移动量,机床每次开机后不需要进行原点回归。关机后位置数据不会丢失,绝对位置检测功能执行各种数据核对,如检测器回馈量相互核对、机械固有点上绝对位置核对,具有很高可信性。当更换绝对位置检测器或绝对位置丢失时,应设定参考点,绝对位置检测系统一般使用无挡块式零点回归。
一: 使用相对位置检测系统参考点回归方式:
1、发那克系统:
1)、工作原理:
当手动或自动回机床参考点时,首先,回归轴以正方向快速移动,当挡块碰上参考点接近开关时,开始减速运行。当挡块离开参考点接近开关时,继续以FL速度移动。当走到相对编码器零位时,回归电机停止,并将此零点作为机床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0i/16i/18i/21i0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2.10076
各轴返回参考点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5.10391
各轴参考计数器容量18210570~0575 7570 7571
每轴栅格偏移量18500508~0511 0640 0642 7508 7509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 0. 、1. 是 1815.50021 7021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设定:0. 没有建立、 1. 建立1815.40022 7022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内装式脉冲编码器、1. 分离式编码器、直线尺1815.10037 7037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16200522
快速进给速度14200518~0521
FL速度14250534
手动快速进给速度14240559~0562
伺服回路增益18250517
3)、设定方法:
a、 设定参数: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方式=0;
各轴返回参考点方式=0;
各轴参考计数器容量,电机每转回馈脉冲数作为参考计数器容量设定;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0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设定=0;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快速进给速度、FL速度、手动快速进给速度、伺服回路增益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 机床重启,回参考点。
c、 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每轴栅格偏移量。
4)、故障举例:
一台0i-B机床X轴手动回参考点时出现90号报警(返回参考点位置异常)。
a、机床再回一次参考点,观察X轴移动情况,发现刚开始时X轴快速移动,速度很慢;
b、检测诊断号#300,<128;
d、 检查手动快速进给参数1424,设定正确;
e、 检查倍率开关ROV1、ROV2信号,发现倍率开关坏,更换后机床正常。
2、三菱系统:
1)工作原理:
机床电源接通后第一次回归参考点,机械快速移动,当参考点检测开关接近参考点挡块时,机械减速并停止。然后,机械参考点挡块后,缓慢移动到第一个栅格点位置,这个点就是参考点。回参考点前,设定了参考点偏移参数,机械到达第一个栅格点后继续向前移动,移动到偏移量点,并把这个点作为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M60 M64
快速进给速度2025
慢行速度2026
参考点偏移量2027
栅罩量2028
栅间隔2029
参考点回归方向2030
3)、设定方法:
a、设定参数:
参考点偏移量=0
栅罩量=0
栅间隔=滚珠导螺快速进给速度、慢行速度、参考点回归方向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重启电源,回参考点。
C、|报警/诊断|→|伺服|→|伺服监视(2)|,计下栅间隔和栅格量值。
d、计算栅罩量:
当栅间隔/2<栅格量时,栅罩量=栅格量-栅间隔/2
当栅间隔/2>栅格量时,栅罩量=栅格量+栅间隔/2
e、把计算值设定到栅罩量参数中。
f、重启电源,再次回参考点。
g、重复c、d过程,检查栅罩量设定值是否正确,否则重新设定。
h、需要,设定参考点偏移量。
4)、故障举例:
一台三菱M64系统钻削中心,Z轴回参考点时发生过行程报警。
a、 检查参考点检测开关信号,当移动到参考点挡块位置时,能够从“0”变为“1”;
b、 检查栅罩量参数(2028),正常;
检查参考点偏移量参数(2027),正常;
检查参考点回归方向参数(2030),和其它同型号机床核对,发现由反方向“1”变成了同方向“0”,改正后,重启回参考点,正常。
3、西门子系统:
1)、工作原理:
机床回参考点时,回归轴以Vc速度快速向参考点文件块位置移动,当参考点开关碰上挡块后,开始减速并停止,然后反方向移动,退出参考点挡块位置,并以Vm速度移动,寻找到第一个零脉冲时,再以Vp速度移动Rv参考点偏移距离后停止,就把这个点作为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802D/810D/840D
返回参考点方向MD34010
寻找参考点开关速度(Vc)MD34020
寻找零脉冲速度(Vm)MD34040
寻找零脉冲方向MD34050
定位速度(Vp)MD34070
参考点偏移(Rv)MD34080
参考点设定位置(Rk)MD34100

3、设定方法:
a、设定参数:
返回参考点方向参数、寻找零脉冲方向参数挡块安装方向等进行设定;
寻找参考点开关速度(Vc)参数设定时,要求该速度下碰到挡块后减速到“0”时,坐标轴能停止挡块上,不要冲过挡块;
参考点偏移(Rv)参数=0
b、机床重启,回参考点。
C、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参考点偏移(Rv)参数。
4、故障举例:
一台西门子810D系统,机床每次参考点返回位置都不一致,从以下几项逐步进行排查:
a、 伺服模块控制信号接触不良;
b、电机与机械联轴节松动;
C、参数点开关或挡块松动;
d、参数设置不正确;
е、位置编码器供电电压不低于4.8V;
f、位置编码器有故障;
g、位置编码器回馈线有干扰;
最后查到参考点挡块松动,拧紧螺丝后,重新试机,故障排除。
二: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
1. 发那克系统:
1)、工作原理: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参考点回归比较简单,参考点方式下,按任意方向键,控制轴以参考点间隙初始设置方向运行,寻找到第一个栅格点后,就把这个点设置为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0i/16i/18i/21i0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2.10076
各轴返回参考点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5.10391
各轴参考计数器容量18210570~0575 7570 7571
每轴栅格偏移量18500508~0511 0640 0642 7508 7509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 0. 、1. 是 1815.50021 7021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设定:0. 没有建立、 1. 建立1815.40022 7022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内装式脉冲编码器、1. 分离式编码器、直线尺1815.10037 7037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16200522
快速进给速度14200518~0521
FL速度14250534
手动快速进给速度14240559~0562
伺服回路增益18250517
返回参考点间隙初始方向 0. 正 1. 负10060003 7003 0066
3)、设置方法:
a、设定参数: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方式=0;
各轴返回参考点方式=0;
各轴参考计数器容量,电机每转回馈脉冲数作为参考计数器容量设定;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0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设定=0;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快速进给速度、FL速度、手动快速进给速度、伺服回路增益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机床重启,手动回到参考点附近;
c、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1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设定=1;
e、机床重启;
f、 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每轴栅格偏移量。
2、三菱系统(M60、M64为例):
1)、无挡块机械碰压方式:
a、设定参数: #2049.= 1 无档块机械碰压方式;
#2054 电流极限;
b、选择“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也可选择自动初期化模式);
C、“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可碰压”;
d、#0绝对位置设定=1 , #2原点设定:以基本机械坐标为准,设定参考点坐标值;
e、移动控制轴,当控制轴碰压上机械挡块,给定时间内达到极限电流时,控制轴停止并反方向移动。b步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则控制轴反方向移动移动到第一栅格点,这个点就是电气参考点;b步选择“自动初期化”模式,则第a步还要设置 #2005碰压速度参数和 #2056接近点值,此时控制轴反方向以 #2005(碰压速度)移动到 #2056(接近点)值停止,再以 #2055(碰压速度)向挡块移动,给定时间内达到极限电流时,控制轴停止并以反方向移动到第一栅格点,这个点就是电气参考点;
g、重启电源。
2)、无挡块参考点方式调整:
a、设定参数: #2049 = 2 无挡块参考点调整方式;
#2050 = 0 正方向、 = 1 负方向;
b、选择“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
c、“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无碰压”方式;
d、#0绝对位置设定=1 , #2原点设定:以基本机械坐标为准,设定参考点坐标值;
e、把控制轴移动到参考点附近。
f、#1 = 1,控制轴以 #2050设置方向移动,达到第一个栅格点时停止,把这个点设定为电气参考点。
g、重启电源。
3、 西门子系统(802D、810D、840D为例):
1)、调试;
a、设置参数:
MD34200=0.绝对编码器位置设定;
MD34210=0.绝对编码器初始状态;
b、选择“手动”模式,将控制轴移动到参考点附近;
c、输入参数:MD34100,机床坐标位置;
d、激活绝对编码器调整功能:MD34210=1.绝对编码器调整状态;
e、按机床复位键,使机床参数生效;
f、机床回归参考点;
g、机床不移动,系统自动设置参数:34090. 参考点偏移量;34210. 绝对编码器设定完毕状态,屏幕上显示位置是MD34100设定位置。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 802D. 810D. 840D
参数点偏移量34090
机床坐标位置34100
绝对编码器位置设定34200
绝对编码器初始状态; 0.初始 1.调整 2.设定完成 34210

相对位置检测系统参考点回归中,机床第一次参考点回归后,执行手动参考点回归或加工程序G28指令时机械移动到参考点挡块位置并不减速,继续高速定位到事先存内存中参考点。机床下载PCL程序时将导致参考点位置丢失,PCL调试完毕后,再调试绝对值编码器参考点回归设定

E. 有关机器人的问题!

机器人可以进行深海探测。深海采集。深海维修。
开发海洋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探索、考察和有效利用国际海域和海底区域是对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和未来海洋产业提出的挑战。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与开发水下机器人并形成产品的科研实体之一,首创我国第一台有缆遥控和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水下机器人各阶段的技术成果代表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与过程。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先进制造基地的一部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二十年来在水下机器人研制与应用方面为国家水下装备技术,特别是海洋重要装备技术及海洋开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该所拥有一支理念超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设计队伍。水下机器人实验室配备了齐全、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条件,3个深水模拟压力罐可分别进行水下1000米、1500米、7200米水深的水下模拟试验。长20米、宽12米、深9米的试验水池可做各种水下机器人整机性能试验和调试。现已形成了大、中、小型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在国际、国内开展了各种水下工程作业。

早在70年代末期,前瞻性地考虑到海洋是一个广阔的应用领域,从长远看以海洋为背景来发展机器人科学技术,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又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开发能力,因此准备在全院组织力量,支持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1977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将发展机器人项目列入规划。蒋新松院士在当年组团赴日考察回国后提出了发展水下机器人的设想。从此,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锁定了“下海”为海洋开发服务,搞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的战略目标,决心“要下五洋捉鳖”。1983年该项课题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开创了智能机器人科研领域,为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十年来,“水下机器人”由院重点,进而持续列入“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国家重点项目,成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主题项目的重点内容。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通过建立机器人示范工程基地,已开发出多种型号的水下机器人产品,应用于水下观测、海上作业以及救捞工程等。又通过国际合作,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使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与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RECON-IV水下机器人具有较强功能和可靠性,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的多台设备出口国际市场,还有的长年在为南海石油钻井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海潜一号”和“金鱼号”轻型水下机器人在沿海和内湖地区的水下探查、考古等作业起到重要作用;“海潜二号”水下机器人以其强作业功能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用于海底光缆埋设的爬行式水下机器人“海星号”是我国第一台海底自走式海缆埋设机,目前已完成研制工作并投入实际应用。

作为总体单位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完成的潜深1000米“探索者”和潜深6000米“CR-01”、“CR-02”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标志着我国自治水下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6000米水下机器人工程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重中之重。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实施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并于1995年8月完成了深海试验。6000米水下无缆自治机器人的研制,涉及到自动化、计算机、水声、深潜、水动力、材料、能源等各种专业,需要解决水中通讯、高压密封、自主航行控制、动力系统、能源系统、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特种材料以及可靠性等高技术。“CR-01”自治水下机器人多次成功地完成了太平洋水域深海资源的调查。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下6000米自治机器人的可靠性、实用性、后勤保障能力、机动性和续航能力,使其由可用样机发展为实用样机,1996年8月起正式实施了水下6000米自治机器人的工程化项目。其目标是为中国大洋协会进行大洋调查提供水下6000米自治机器人实用样机。工程化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原样机的可靠性,达到实用化的目的。试验表明,经过工程化改进后的CR-02水下6000米无缆自治机器人性能卓越,可靠性高,能执行所赋予的使命,从而实现了自治水下机器人从手编程型向监控型的转变,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有关专家认为,该水下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洋底探测设备。CR系列高性能水下机器人能进行六千米深水录像、拍照和海底地势与剖面测量、水文测量、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海底沉物目标搜索和观察,自动记录各种数据包括图像和机器人水下运动轨迹及其坐标位置,还可按预编程航行和工作,自动避障,具有故障自诊断和应急上浮功能,并能提供指令遥控。这表明,中国已有圆满解决这些高技术的能力和手段,而且已进入洋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探测应用的实用阶段。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具有研制这种自治水下机器人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它可到达世界上除海沟之外的全部海底区域,即全部有经济前景的海底,占海洋面积的98%,为中国进军国际海洋区域、开发大洋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该所目前正在研制潜深7000米水下载人机器人——又被称作“海底卫星”,预计将在2005年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对包括深海海沟在内的复杂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中国开发海洋资源的步伐将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拥有类似潜深的水下载人机器人。在可预见的将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开发,中国的水下载人机器人将有可能探测深达1万多米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水下载人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科考、海底资源探测,是中国863高新技术计划“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的重点攻关课题。 此次研制的潜深7000米水下载人机器人,由该所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机构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研制。其中,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由中方负责,俄罗斯提供如钛合金耐压壳等维护生命安全方面的技术。根据协议,中国将享有对机器人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由国家海洋局主持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装备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中型ROV“海极号”水下机器人,2名科技人员随船出征。这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首次参加北极科学考查。据报道,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队进入北冰洋的浮冰区后,“海极号”水下机器人开始投入使用。该机器人可以在300米深度自由运动,进行摄像、观察、测量、作业等,并利用仰视声呐系统观测海冰的厚度,具有作业时间长、范围广、安全性高、科考数据直观、事后处理和分析容易等人和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水下机器人在北极冰区进行冰层厚度等一系列科考示范应用在国内还是首次,对扩大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下机器人技术系列成果曾获国家、科学院、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奖等20余项,其中“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获1995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综合特大奖。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水下机器人研发过程中一贯采取开放、合作的工作模式,与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的一些研究单位和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经历和关系,与国内中国船舶科研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浜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船舶工程学院等相关优势单位形成了友好、有效的合作网络。为了适应水下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产业化开发,该所拟在沈阳浑南开发区建设更大规模的水下机器人试验和生产基地。

人类当今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陆地上的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海洋开发势在必行。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14亿立方公里的体积。在海底及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在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仍有生命存在,这种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命,格外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大洋底部还沉积着极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尤以铜、锰、镍、钴含量最高,估计储量为l.7万亿吨。海底锰的藏量是陆地的68倍,铜的藏量为22倍,镍为274倍,制造核弹的铀的储藏量高达40亿吨,是陆地上的2000倍。海洋还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能源库,天然气水合物总量相当于陆地燃料资源总量的2倍以上。海底储存着1350亿吨石油,近14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因此,洋底的探测和太空探测类似,同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挑战性。

1991年,中国被联合国批准为第五个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承担30万平方公里洋底的探测任务,并最终拥有对矿产资源最丰富的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优先开采权。中国政府已把海洋开发作为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水下机器人是多种现代高技术及其系统集成的产物,对于我国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开发和海洋高科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发展水下机器人,并将其作为海洋战略制高点,提升我国海洋重大装备水平,为海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成套技术与先进装备保障,为海洋未来产业和国家海洋战略创造有利条件与国际竞争能力,并将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转换成为强大的产业开发优势,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历史性的必然抉择,更是其使命性的郑重承诺。
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 1946 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 1954 年 , 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 1959 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此后英格伯格和德沃尔成立了“尤尼梅逊”公司,兴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他们因此被称为机器人之父。 1962 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尤尼梅特”和“沃尔萨特兰”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

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机器人,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也即三个时代。第一代为简单个体机器人, 第二代为群体劳动机器人,第三代为类似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有知觉、有思维、能与人对话。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 , 第二代则具备了感觉能力 ,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 , 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 , 而且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是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即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一遍,或者人用“示教控制盒”发出指令,让机器人的机械手臂运动,一步步完成它应当完成的各个动作 。

第一代机器人

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有了较大发展,第二代机器人则对外界环境实用阶段,并开始普及。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而且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并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因而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中央电脑控制手臂和行走装置,使机器人的手完成作业,脚完成移动,机器人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对话。 智能机器人在发生故障时,通过自我诊断装置能自我诊断出故障部位,并能自我修复。今天,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大大地扩展了,除工农业生产外,机器人应用到各行各业,机器人已具备了人类的特点。机器人向着智能化、拟人化方向发展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

机器人是虽然外表可能不像人,也不以人类的方式操作,但可以代替人力自动工作的机器。后来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 . 阿西莫夫为机器人提出了三条原则,即“机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这些“定律”构成了支配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标准,机器人必须按人的指令行事,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
从机器人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军用机器人和民用机器人。

F. 数控机床中的rov是什么意思

数控机床中的rov是:快速倍率控制信号

G. 海洋地学高技术发展战略

陈邦彦莫杰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海洋发达国家相继制订了实施加速海洋科技和开发的战略。特别是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海洋国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海洋主权和权益及其资源将又一次成为争夺的焦点。在海洋的竞争中,谁先在海洋科技方面获得突破,谁在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领先,谁就会在世界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能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些海洋科技发达国家,如美、日、法、德等国都分别制订了海洋方面的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的战略决策。1986年美国制订了“全球海洋科学规划”,1990年发表了“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高技术,以便继续“保持和增强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随后,英国发表了“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报告”;日本制订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开发推进计划”。由此可见,21世纪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和开发的重要领域。

一、国外海洋地学高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海洋高技术领域主要有三大技术系统,即探测技术、资源开发技术和深海采样(矿)技术系统。已形成的海洋高技术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资源调查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声技术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等。就其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与海洋地学有关的高技术产业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已具规模的海洋地学高技术产业

1.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业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是现代海洋开发中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目前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探测海底含油气构造;具有信息量大、清晰直观、实感性强的数控成像测井技术是当今世界油气测井技术发展的前沿;以深海自升式或浮式平台为代表的海上钻探、采油系统,使海上勘探开发最大水深达872m,并向陆坡区1000m水深推进,钻进海底的井深普遍超过3000m。近年来,人们正在设计一种将油气钻探和开采技术设备从海面移到海底作业的钻探采油系统。目前海底采油系统已在欧洲北海油田取得成功。

2.海底探测技术产业

海洋探测技术主要包括现代导航定位系统、传感系统和海洋数据处理硬件和软件系统。70年代以来,美、英、德、挪威等国研制成功各种多波束声纳测深仪,如美国的Sea Beam2000型和2100型、挪威的EM12型和德国的Hydrosweep DS-2型,测深达50~11000m,精度为0.2%~0.3%。这种高精度全覆盖测深仪可在走航实测中获得高分辨率和三维成像的立体海底地形地貌图像,具有全球海洋探测能力,是当今最先进的海底探测技术装备。

3.深潜采样或作业技术产业

深潜技术在常压载人深潜器(ADS)、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和自治式无人潜水器(AUV)上的应用,使潜水深度不断取得突破。

目前ADS的作业深度一般为300~2000m,最大已超过6000m。日本1989年研制出“深海6500”号,它安装有三维声、光、电成像系统,调查能力可覆盖日本列岛200海里水域的96%的面积,是目前世界上潜水最深的载人深潜器之一。

AUV和ROV是一种技术更先进的代替潜水员系统。日本研制出一种名为“海沟”号的无人深潜探测器,1995年首次成功下潜到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10911.4m),不仅创造了新纪录,而且还确认深海底有生物存在。目前ROV的设计趋势是向智能化机器人发展,使深海作业完全由电脑的设计程序指令来完成。

(二)可望转化为生产力的海洋地学高技术

在深海采矿技术领域中,目前已开发研制出三种类型,即液压提升式、空气提升式和连续链斗式的采矿系统。美、日、英、法等国已研制出样机,并成功地进行了试采。其中液压提升采矿系统作业水深达5000m,矿物采收率达90%,生产能力最高的可日产湿结核1万t。专家们认为,目前开发技术水平已接近实用化,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形成生产力,实现深海采矿产业化。

二、我国海洋高技术计划开始实施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我国海洋开发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我国海洋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率较低(约30%),科技储备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10~15年,特别是海洋高技术水平差距更大。

为了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必须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九五”期间(1996~2000年)国家已确定把海洋高技术纳入“863计划”,把海洋国土探查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确定为海洋高技术领域优先发展的项目,并设立了海洋环境监测818主题、海洋生物819主题和海洋地学820主题。在每一个主题中将开展若干有关专题和课题研究、研制和开发。海洋高技术计划的实施,将把我国21世纪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地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海洋地学高技术选题建议

海洋高技术计划的820主题“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技术”是调查研究海洋地质和探查矿产资源的高新技术。其发展战略是: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提供技术支撑;加快以油气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展多学科的技术集成,为海洋国土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服务;海洋探查技术的研究开发,将带动海洋地学多学科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成果将转化为具有生产力的产业。海洋地学高技术主要选题如下。

(一)海底地形地貌多波束全覆盖高精度探测技术

多波束测深系统(如Sea Beam、Sea Mark、Sea Bat、GLORIA等)和海底侧扫视像系统是地形地貌精密探测技术的核心技术。其主要关键技术有:多波束系统全覆盖精密探测技术;深拖系统的高分辨扫描成像技术;海底地形地貌资料的人机交互解释技术。

(二)快速海底地质填图技术

海底沉积物类型识别技术;海底地质结构与构造的探测技术;滨岸及浅海固体矿产勘查及评价技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资源评估技术。

(三)海底复杂油气田勘查评价技术

海洋岩层三维层析成像技术;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海上天然气地震勘探技术;复杂油气田资源快速综合评价技术;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成像技术;卫星热红外线探测技术。

(四)海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

海上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快速探查技术;海上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快速探查技术;海上油气资源区域性快速综合评价技术;海底地形地貌电子数字化成图技术。

(五)大洋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

深海底自行式作业车行走测控技术;深海底土力学特性原位测试技术;海底深拖侧扫与视像技术;深海自治式机器人测控技术。

为了发展海洋地学高技术,提高我国地球科学水平,要充分发挥地质矿产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海洋局、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等部门海洋地质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吸收航空遥感、物探、化探、钻探、传感、计算机等专业技术力量,进行“863计划”的联合攻关,积极推进海洋地学高技术的发展,实现海洋地质探查与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从略)

H. 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那么机械工程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机械工程专业论文题目_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械电子工程 毕业 论文题目

1、全纤维曲轴锻造液压机同步控制研究

2、电脑缝编机送经与断经检测系统研究

3、MEMS传感器三维引线键合系统研制

4、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排量及排量比研究

5、基于流场分析的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特性研究

6、齿轮型多泵多马达传动规律研究

7、液压泵的振动机理及评价研究

8、基于声发射的轴承滚动接触疲劳量化诊断技术研究

9、KDQ1300墙体砖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10、保偏光通信中ATP系统及姿态获取技术研究

11、模具生产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机床进给系统的多源误差模型分析与研究

13、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的控制问题及故障诊断研究

14、正交并联六自由度加载试验系统力控制及解耦研究

1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专业调整研究

16、典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17、杆状碳纤维零件缠绕成型技术研究

18、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洗出算法的优化研究

19、MKD-Delphi装备技术预测 方法 研究

20、中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1、气动软体机械手设计及实验研究

22、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2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24、J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25、关于交流变频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的仿真研究

26、一种新型的非圆轴数控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7、DY制冷发生器热源模拟试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8、U型砌块成型机设计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9、基于神经网络的工时定额技术研究

30、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1、电容式微机械静电伺服加速度计系统分析

32、玻璃微细加工工艺的研究与磁流体推进式微型泵样机的研制

33、射流助推式ROV型开沟机喷射臂及其冲刷过程研究

34、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的机床主轴箱装配故障诊断研究

35、基于外驱动内置臂的航天服上肢寿命试验系统

36、管路支撑参数对液压管路系统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37、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轮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38、基于STM32的车辆智能安全行车控制系统

39、超声功率和键合压力对金丝热超声键合质量的影响研究

40、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增力机构设计和仿真研究

机械专业mba论文题目

1、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Auto CAD二次开发及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3、基于特征的机械设计CAD系统研究

4、CAD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5、机械制造中机械CAD与机械制图结合应用研究

6、全纤维曲轴锻造液压机同步控制研究

7、电脑缝编机送经与断经检测系统研究

8、MEMS传感器三维引线键合系统研制

9、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排量及排量比研究

10、基于流场分析的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特性研究

11、齿轮型多泵多马达传动规律研究

12、液压泵的振动机理及评价研究

13、基于声发射的轴承滚动接触疲劳量化诊断技术研究

14、KDQ1300墙体砖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15、保偏光通信中ATP系统及姿态获取技术研究

16、模具生产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7、机床进给系统的多源误差模型分析与研究

18、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的控制问题及故障诊断研究

19、正交并联六自由度加载试验系统力控制及解耦研究

20、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专业调整研究

21、典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22、杆状碳纤维零件缠绕成型技术研究

23、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洗出算法的优化研究

24、MKD-Delphi装备技术预测方法研究

25、中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6、气动软体机械手设计及实验研究

27、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2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29、J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30、关于交流变频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的仿真研究

31、一种新型的非圆轴数控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32、DY制冷发生器热源模拟试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33、U型砌块成型机设计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34、基于神经网络的工时定额技术研究

35、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6、 泵叶轮注射模具的设计

37、 基于Ansys8.0的永磁直线电机的有限元分析及计算

38、 变频器控制原理图的设计

39、 宾馆客房管理系统

40、 并联式井下旋流分离装置的设计

41、 茶树修剪机的设计

42、 车备胎支架设计与制造

43、 车用柴油机总体及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

44、 成绩管理系统

45、 齿轮套注塑模具及注塑模腔三维造型CAD CAM

46、 大豆螺杆挤压膨化试验装置总体设计

47、 带式输送机减速器的设计

48、 单立柱巷道堆垛机的设计

49、 冰箱洗衣机 修理 翻转架的设计

50、 电火花切割机床的设计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

2、变频技术在锅炉机电一体化节能系统中应用

3、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4、电气自动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5、产品设计与腐蚀防护的程序与内容

6、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分析

7、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8、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研究

9、矿山地面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研究

10、浅析电气控制与PLC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及优化对策

12、我国真空包装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

13、煤矿皮带运输变频器电气节能技术的分析

14、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5、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17、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18、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19、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应用

20、农机机械设计优化方案探究

21、区域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

22、环保过滤剂自动化包装系统设计

23、元动作装配单元的故障维修决策

24、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趋势分析

25、试析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问题

26、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27、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在温室加温中的应用

28、关于在机电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

29、浅析生物制药公司物流成本核算

30、锡矿高效采矿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护管理

31、铸钢用水玻璃型砂创新技术与装备

32、空客飞行模拟机引进关键环节与技术研究

33、汽车座椅保持架滚珠自动装配系统设计

34、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液仿真研究

35、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36、石油机电事故影响因素与技术管理要点略述

37、基于铝屏蔽的铁磁性构件缺陷脉冲涡流检测研究

38、数控加工中心的可靠性分析与增长研究

39、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的改进方法研究

40、浅析熔铸设备与机电一体化

41、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析

42、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43、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改革策略

44、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策略研究

45、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 措施 的若干研究

46、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及电动机调试技术分析

47、智能家居电话控制系统的设计

4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与改革

49、PLC技术在变电站电容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5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 机械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机械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机械毕业课题论文

★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 大学毕业论文机械类范例(2)

★ 机械类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 4000字机械类论文参考例文

★ 大学毕业论文机械类范例

I. 西门子数控g0修调键是哪个

在AUTOMATIC方式下可以操作区“位置”软键“程序控制”可以使能快进修调,使得修调开关对快速移动也生效。
该功能激活后会在状态栏中显示ROV。在此设置从HMI到PLC接口信号IS“选择快进修调”(V17000001、3)。
此信号必须由PLC用户程序给出到IS“快速移动修调有效”(V32000006、6)。

J. 数控机床开机怎么回参考点

问题太笼统???这里详细地介绍了发那克,三菱,西门子几种常用数控系统参考点的工作原理、调整和设定方法,并举例说明参考点的故障现象,解决方法。
关键词:参考点 相对位置检测系统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
前言: 当数控机床更换、拆卸电机或编码器后,机床会有报警信息:编码器内的机械绝对位置数据丢失了,或者机床回参考点后发现参考点和更换前发生了偏移,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设定参考点,所以我们对了解参考点的工作原理十分必要。

参考点是指当执行手动参考点回归或加工程序的G28指令时机械所定位的那一点,又名原点或零点。每台机床有一个参考点,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多个参考点,用于自动刀具交换(ATC)、自动拖盘交换(APC)等。通过G28指令执行快速复归的点称为第一参考点(原点),通过G30指令复归的点称为第二、第三或第四参考点,也称为返回浮动参考点。由编码器发出的栅点信号或零标志信号所确定的点称为电气原点。机械原点是基本机械坐标系的基准点,机械零件一旦装配好,机械参考点也就建立了。为了使电气原点和机械原点重合,将使用一个参数进行设置,这个重合的点就是机床原点。
机床配备的位置检测系统一般有相对位置检测系统和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相对位置检测系统由于在关机后位置数据丢失,所以在机床每次开机后都要求先回零点才可投入加工运行,一般使用挡块式零点回归。绝对位置检测系统即使在电源切断时也能检测机械的移动量,所以机床每次开机后不需要进行原点回归。由于在关机后位置数据不会丢失,并且绝对位置检测功能执行各种数据的核对,如检测器的回馈量相互核对、机械固有点上的绝对位置核对,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当更换绝对位置检测器或绝对位置丢失时,应设定参考点,绝对位置检测系统一般使用无挡块式零点回归。
一: 使用相对位置检测系统的参考点回归方式:
1、发那克系统:
1)、工作原理:
当手动或自动回机床参考点时,首先,回归轴以正方向快速移动,当挡块碰上参考点接近开关时,开始减速运行。当挡块离开参考点接近开关时,继续以FL速度移动。当走到相对编码器的零位时,回归电机停止,并将此零点作为机床的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0i/16i/18i/21i0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2.10076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5.10391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18210570~0575 7570 7571
每轴的栅格偏移量18500508~0511 0640 0642 7508 7509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 0. 不是 、1. 是 1815.50021 7021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没有建立、 1. 建立1815.40022 7022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内装式脉冲编码器、1. 分离式编码器、直线尺1815.10037 7037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16200522
快速进给速度14200518~0521
FL速度14250534
手动快速进给速度14240559~0562
伺服回路增益18250517
3)、设定方法:
a、 设定参数: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根据电机每转的回馈脉冲数作为参考计数器容量设定;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0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快速进给速度、FL速度、手动快速进给速度、伺服回路增益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 机床重启,回参考点。
c、 由于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每轴的栅格偏移量。
4)、故障举例:
一台0i-B机床X轴手动回参考点时出现90号报警(返回参考点位置异常)。
a、机床再回一次参考点,观察X轴移动情况,发现刚开始时X轴不是快速移动,速度很慢;
b、检测诊断号#300,<128;
d、 检查手动快速进给参数1424,设定正确;
e、 检查倍率开关ROV1、ROV2信号,发现倍率开关坏,更换后机床正常。
2、三菱系统:
1)工作原理:
机床电源接通后第一次回归参考点,机械快速移动,当参考点检测开关接近参考点挡块时,机械减速并停止。然后,机械通过参考点挡块后,缓慢移动到第一个栅格点的位置,这个点就是参考点。在回参考点前,如果设定了参考点偏移参数,机械到达第一个栅格点后继续向前移动,移动到偏移量的点,并把这个点作为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M60 M64
快速进给速度2025
慢行速度2026
参考点偏移量2027
栅罩量2028
栅间隔2029
参考点回归方向2030 3)、设定方法:
a、设定参数:
参考点偏移量=0
栅罩量=0
栅间隔=滚珠导螺快速进给速度、慢行速度、参考点回归方向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重启电源,回参考点。
C、在|报警/诊断|→|伺服|→|伺服监视(2)|,计下栅间隔和栅格量的值。
d、计算栅罩量:
当栅间隔/2<栅格量时,栅罩量=栅格量-栅间隔/2
当栅间隔/2>栅格量时,栅罩量=栅格量+栅间隔/2
e、把计算值设定到栅罩量参数中。
f、重启电源,再次回参考点。
g、重复c、d过程,检查栅罩量设定值是否正确,否则重新设定。
h、根据需要,设定参考点偏移量。
4)、故障举例:
一台三菱M64系统钻削中心,Z轴回参考点时发生过行程报警。
a、 检查参考点检测开关信号,当移动到参考点挡块位置时,能够从“0”变为“1”;
b、 检查栅罩量参数(2028),正常;
检查参考点偏移量参数(2027),正常;
检查参考点回归方向参数(2030),和其它同型号机床核对,发现由反方向“1”变成了同方向“0”,改正后,重启回参考点,正常。
3、西门子系统:
1)、工作原理:
机床回参考点时,回归轴以Vc速度快速向参考点文件块位置移动,当参考点开关碰上挡块后,开始减速并停止,然后反方向移动,退出参考点挡块位置,并以Vm速度移动,寻找到第一个零脉冲时,再以Vp速度移动Rv参考点偏移距离后停止,就把这个点作为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802D/810D/840D
返回参考点方向MD34010
寻找参考点开关速度(Vc)MD34020
寻找零脉冲速度(Vm)MD34040
寻找零脉冲方向MD34050
定位速度(Vp)MD34070
参考点偏移(Rv)MD34080
参考点设定位置(Rk)MD34100

3、设定方法:
a、设定参数:
返回参考点方向参数、寻找零脉冲方向参数根据挡块安装方向等进行设定;
寻找参考点开关速度(Vc)参数设定时,要求在该速度下碰到挡块后减速到“0”时,坐标轴能停止在挡块上,不要冲过挡块;
参考点偏移(Rv)参数=0
b、机床重启,回参考点。
C、由于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参考点偏移(Rv)参数。
4、故障举例:
一台西门子810D系统,机床每次参考点返回位置都不一致,从以下几项逐步进行排查:
a、 伺服模块控制信号接触不良;
b、电机与机械联轴节松动;
C、参数点开关或挡块松动;
d、参数设置不正确;
е、位置编码器供电电压不低于4.8V;
f、位置编码器有故障;
g、位置编码器回馈线有干扰;
最后查到参考点挡块松动,拧紧螺丝后,重新试机,故障排除。 二: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
1. 发那克系统:
1)、工作原理: 绝对位置检测系统参考点回归比较简单,只要在参考点方式下,按任意方向键,控制轴以参考点间隙初始设置方向运行,寻找到第一个栅格点后,就把这个点设置为参考点。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0i/16i/18i/21i0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2.10076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 0. 挡块、 1. 无挡块1005.10391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18210570~0575 7570 7571
每轴的栅格偏移量18500508~0511 0640 0642 7508 7509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 0. 不是 、1. 是 1815.50021 7021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没有建立、 1. 建立1815.40022 7022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内装式脉冲编码器、1. 分离式编码器、直线尺1815.10037 7037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16200522
快速进给速度14200518~0521
FL速度14250534
手动快速进给速度14240559~0562
伺服回路增益18250517
返回参考点间隙初始方向 0. 正 1. 负10060003 7003 0066
3)、设置方法:
a、设定参数:
所有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返回参考点的方式=0;
各轴的参考计数器容量,根据电机每转的回馈脉冲数作为参考计数器容量设定;
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0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0;
位置检测使用类型=0;
快速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快速进给速度、FL速度、手动快速进给速度、伺服回路增益依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b、机床重启,手动回到参考点附近;
c、是否使用绝对脉冲编码器作为位置检测器=1 ;
绝对脉冲编码器原点位置的设定=1;
e、机床重启;
f、 由于机床参考点与设定前不同,重新调整每轴的栅格偏移量。
2、三菱系统(M60、M64为例):
1)、无挡块机械碰压方式:
a、设定参数: #2049.= 1 无档块机械碰压方式;
#2054 电流极限; b、选择“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也可选择自动初期化模式);
C、在“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可碰压”;
d、#0绝对位置设定=1 , #2原点设定:以基本机械坐标为准,设定参考点的坐标值;
e、移动控制轴,当控制轴碰压上机械挡块,在给定时间内达到极限电流时,控制轴停止并反方向移动。如果b步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则控制轴反方向移动移动到第一栅格点,这个点就是电气参考点;如果b步选择“自动初期化”模式,则在第a步还要设置 #2005碰压速度参数和 #2056接近点值,此时控制轴反方向以 #2005(碰压速度)移动到 #2056(接近点)值停止,再以 #2055(碰压速度)向挡块移动,在给定时间内达到极限电流时,控制轴停止并以反方向移动到第一栅格点,这个点就是电气参考点;
g、重启电源。
2)、无挡块参考点方式调整:
a、设定参数: #2049 = 2 无挡块参考点调整方式;
#2050 = 0 正方向、 = 1 负方向;
b、选择“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手轮或寸动模式;
c、在“绝对位置设定”画面,选择“无碰压”方式;
d、#0绝对位置设定=1 , #2原点设定:以基本机械坐标为准,设定参考点的坐标值;
e、把控制轴移动到参考点附近。
f、#1 = 1,控制轴以 #2050设置方向移动,达到第一个栅格点时停止,把这个点设定为电气参考点。
g、重启电源。
3、 西门子系统(802D、810D、840D为例):
1)、调试;
a、设置参数:
MD34200=0.绝对编码器位置设定;
MD34210=0.绝对编码器初始状态;
b、选择“手动”模式,将控制轴移动到参考点附近;
c、输入参数:MD34100,机床坐标位置;
d、激活绝对编码器的调整功能:MD34210=1.绝对编码器调整状态;
e、按机床复位键,使机床参数生效;
f、机床回归参考点;
g、机床不移动,系统自动设置参数:34090. 参考点偏移量;34210. 绝对编码器设定完毕状态,屏幕上显示位置是MD34100设定位置。
2)、相关参数:
参数内容 系统 802D. 810D. 840D 参数点偏移量34090
机床坐标位置34100
绝对编码器位置设定34200
绝对编码器初始状态; 0.初始 1.调整 2.设定完成 34210

在相对位置检测系统的参考点回归中,机床第一次参考点回归后,执行手动参考点回归或加工程序的G28指令时机械移动到参考点挡块位置并不减速,而是继续高速定位到事先存在内存中的参考点。机床下载PCL程序时将导致参考点位置丢失,在PCL调试完毕后,再调试绝对值编码器参考点回归设定。

阅读全文

与ROV数控机床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消防稳压装置作用 浏览:436
实验室里用图示装置制取和收集 浏览:26
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读研怎么样 浏览:311
朗逸液晶仪表怎么调出剩余公里数 浏览:771
pe工具箱绿色版 浏览:945
qq积分兑24件套工具箱 浏览:874
gc仪器主要由什么组成 浏览:8
地暖没有回水小阀门怎么排气 浏览:312
收割机轴承是什么意思 浏览:815
数控机床中svm表示什么 浏览:27
迅速启闭管道的阀门是 浏览:539
装置设计博物馆 浏览:768
斜齿轮传动中轴承受什么载荷 浏览:879
精密仪器用什么方式表示品质 浏览:875
天然气阀门管出错010 浏览:764
轴承传感器怎么安装 浏览:566
静态酸化实验装置 浏览:238
超声波提示肌瘤什么意思 浏览:595
某实验小组在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 浏览:812
如何设计一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在施工中注意什么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