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为何要建造空间站对于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
这个话题一出现,美国就想起对我国的封锁、对我国的技术压迫等,现在的这次措施让美国感受到,美国可以像不需要美国一样建立独立的空间站。具有强大的宇宙实力。当然,就其本身而言,今天的国际空间站也不在中国之内。据介绍,大家所说的中国“被拒绝加入国际空间站”,但事实上,根据公开报告,我国不仅没有被拒绝,而且没有实际申请过,因此这里可能会有一些误解。
在载人航天第三阶段战略中,中国已经突破了载人飞船发射的第一步,还突破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交会对接技术,正在进行下一阶段的航天实验室开发工作。已经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机主要用于交会对接实验,但也将进行部分宇宙实验,为宇宙实验室的运营积累经验。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掌握载人航天技术,进行大规模航天试验,为中国航天写下更加辉煌的一页。
Ⅱ 空间站有什么作用
空间站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空间站特点是体积比较大、结构复杂,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
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空间站可分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空间站:特点:单模块,一个对接口(礼炮1号、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4号、礼炮5号)。
第二代空间站:特点:单模块,两个对接口(礼炮6号、礼炮7号)。
第三代空间站:特点:多模块,积木式结构(和平号空间站)。
第四代空间站:特点:多模块,桁架结构和积木式的混合结构(国际空间站)型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空间站
Ⅲ 太空站有什么作用
太空站
太空站又称为“空间站”、“轨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航、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在太空站运行期间,宇航员的替换和物资设备的补充可以由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运送,物资设备也可由无人航天器运送。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站———“礼炮”1号,此后到1983年又发射了“礼炮”2—7号。1986年前苏联又发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号,目前仍在轨运行。美国1973年利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剩余物资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太空站。
太空站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军事上都有重大价值。它的用途包括天文观测、地球资源勘测、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新工艺开发、大地测量、军事侦察和技术试验等。太空站还可以作为人类造访火星等其它行星的跳板,并试验载人行星际探索技术。
太空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太空站由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直接发射入轨;组合式太空站由若干枚火箭或航天飞机多次发射并组装而成。太空站通常由对接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服务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电池翼等部分组成。对接舱一般有数个对接口,可同时停靠多艘载人飞船或其它飞行器。气闸舱是航天员在轨道上出入太空站的通道。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主要工作场所。生活舱是供宇航员进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站内一般设有卧室、餐厅和卫生间等。服务舱内一般装有推进系统、气源和电源等设备,为整个太空站服务。专用设备舱是根据飞行任务而设置的安装专用仪器的舱段,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构架,用以安装暴露于空间的探测雷达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太阳电池翼通常装在站体外侧,为站上各仪器设备提供电源。
去年11月20日,俄罗斯的一枚“质子”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成功地发射了“国际太空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舱。“国际太空站”计划是1984年由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原名“自由”号,由美国牵头,现有16个国家参与建造,定于2004年投入使用。继“曙光”号舱之后,美国去年12月4日又发射了“节点”1号舱,并同“曙光”号对接到一起。站上的各种设备将由俄罗斯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分45次运送到轨道上。
“国际太空站”由重新设计的“自由”号和俄原准备建造的“和平”2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的交接处就是已率先发射的“曙光”号舱。全站建成后重426吨,跨度为108.5米 88.4米,将运行在高约400公里、与地球赤道呈51.6度夹角的一条轨道上。该站初期可乘3人,后期可增至6人。它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和平”号。 载人航天技术在6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长期以来一直是苏/俄、美两国的天下,现在我国正致力于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1999年10月20日,“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我国航天工业有望在本世纪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本文基于该背景。向读者介绍最新国际太空科学发展情况。
21世纪将是人类正式进出太空时代,国际太空就是其基础工作之一。太空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环境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利用于以后的太空开发和产业上。此外也要进行地球观测和天文观测,也可能成为建设月球基地和载人火星探测的中继站。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此后美苏又分别把8个空间站先送上太空,在已建成的9个空间站中,有8个是苏俄的,只有1个是美国的,它表明苏/俄在空间站领域居当代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研制航天飞机方面去了。
人类显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目前还正在计划建造我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
1984年,美国里根总统在国会的年初国情咨文演说中宣称,以10年之内完成为目标。其实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太空站的概论设计,此计划经过里根总统宣布才正式起步。
美国于1982年就向日本、欧盟各国和加拿大等国呼吁参与太空站建造计划,参与各国于1985年跟美国交换备忘录,先行设计作业也就开始启动。依照备忘录,曾经提供航天飞机上的太空实验室的欧洲负责实验舱,提供航天飞机上的机械臂的加拿大则准备太空站上的机构臂。日本则是开始进行实验舱的先行设计工作。1988年,太空站计划进入开发阶段,并命名为“自由号”。
太空站计划在后来数年遭遇到削减预算等多项障碍下,屡次更改设计及时间表,到了1993年克林顿政府由于财政压力,大幅缩小建设规模。
1992年,美俄两国同意在太空开发领域里合作,两国宇航员可进入对方宇宙飞船内,并进行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计划。其中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任务的规模后来加以扩大,成为国际太空站第一阶段的主要实施项目。太空站计划获得俄罗斯参与之后,始得具备真正的国际太空站计划。其中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任务的规模后来加以扩大,成为国际太空站第一阶段的主要实施项目。太空站计划获得俄罗斯参与之后,始得具备真正的国际性,名称也改为“阿尔法号”,俄罗斯决定提供预定建造继和平号之后的和平2号的多项硬件。
Ⅳ 建立太空空间站的必要性是什么
几十年的载人航天实践已经证明,由于给养问题,无论是载人航天飞船或空地往返的航天飞机,在太空飞行时间不能很长,一般不超过2周;另一方面,航天乘员初到太空的头几天会感受到失重效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诸如头晕、自我失去协调等,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只有经过7~10天身体完全适应失重后才能全力工作。如果除去失重自动适应期,利用剩下的很短时间不可能在航天飞船和航天飞机上进行很多空间科学试验,更不可能进行较长时间的试验项目。发射这样短期的航天飞船或航天飞机,效益费用比太低了。打一个比方,一艘海洋研究船,要到远洋进行科学研究,如果它只能自带一两个星期的食物和淡水,就不可能在远洋进行长期海洋研究。要进行长期海洋研究,就必须派出运输船给海洋研究船运送生活补给品。为了把空间科学长期进行下去,就必须建立专门的太空空间站。至于给养和人员,另用航天渡船进行运输。因此,科学家认为,在太空建立空间科学研究点——空间站,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和必然的阶段。建立太空空间站,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建立空间站便可长期进行轨道飞行。它持续飞行的时间可长达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这就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人在空间长期失重状态的适应研究以及其他空间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在利用空间站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影响的基础上,可为长期航天、特别是星际旅行建造人的生命维持系统,试验长期飞行的设备和技术。在这方面,前苏联利用空间站的载人科学实验考察,迄今持续20多年,取得长足进步,为世界所公认。航天员季托夫和马纳罗夫长期在空间站工作,创造了在太空一次连续漫游365天的纪录,被世界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展望未来,人们清楚意识到人类星际旅行为期不远了。从技术角度看,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解决的。然而关于人体能力,主要是适应太空能力,还有很多未知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长期的空间实践,只有空间站才能提供这种客观的实践场所。一艘现代飞船飞达火星的最短时间大约270天。如果再做努力,人在失重状态下能持续2~3年,那么,人类就可亲临火星考察,探究它的奥秘,实现人们梦想的真正星际旅行。
第三,空间站也可成为今后建立月球居民区和未来火星载人飞行的中转站。随着太空计划的进展,也可能成为未来到月球、火星载人飞行器的一个组装、试验和起飞点;也可利用空间站试验和合成各种新材料,为建设太空工厂作工艺实验准备,将来在太空工厂生产星际旅行所需要的技术设备。
第四,在空间站上,可利用空间的失重和真空等特殊条件生产地球上不能生产的超纯度晶体、医学及生物制剂,这对发展电子工业和人类与疾病作斗争、造福民众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空间站上,航天员更可以从空间经常监督地球大气、海洋和谷物生长状况,估价地球上矿藏大小,保证超长距离通信,发出关于气旋、飓风和火灾起始等警告,还可为捕鱼船队、舰船、勘测和铁路、高速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者提供服务。
空间站需有什么样的轨道高度?根据空间站的用途与建设目的,可以从离地球200千米到数万千米。空间站和地面将通过货运、客运飞船作渡船,也可用航天飞机或航空航天飞机进行天地间的运输业务联系。
现代太空空间站都采用多模舱结构方案,可以通过对接口不断扩大和延伸,组成一个庞大的轨道复合体。把目光投向未来,前苏联科学家乔奇·普科罗维斯基教授说,轨道复合体可能建设得非常大,有时会绵亘数百千米。他说,建设沿着轨道延伸的椭圆形状的空间站是容易的,将来永久性运行的空间站可能会沿着整个轨道形成连续的环,或许到时还有必要建立若干这类的环。果若如此,这样的系统会构成太空空间站的最高形式。
Ⅳ 宇宙飞船和空间站是怎样的
随着人造卫星上天,空间科学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军事、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人类活动开始进入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从而使地理学、天文学和其他一些科学的面貌产生重大改变,并把气象观测、资源考察、环境监视和地图测绘等工作,提高到集中的自动化水平,还引起了通讯电视广播技术的根本性改革。
要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上天,必须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宇宙医学一生物学等问题。首先是制成高度完善和威力强大的火箭,把宇宙飞船送人轨道。其次还必须解决宇宙飞船安全而准确地返回地面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精密的控制系统,优良的制动火箭发动机和其他制动装置,保证宇宙飞船头部在通过稠密大气层产生高达数千度高温情况下不致烧毁。为了保证人在宇宙中的生存和活动,宇宙飞船舱中要创设同地面上基本相同的空气、温度、气压、湿度等条件,解决同地面上的无线电联系等。同时,宇宙飞船必须携带大量的科学考察仪器、制导装置以及安全降落系统等。另外还要对宇宙医学一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证明乘宇宙飞船飞行对人体无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电子学、无线电技术、冶金、仪器制造、自动化和遥控机械学、天文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许多重要学科提供最新科技成果。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说明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是不是任何人都能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呢?不是的,是有条件的。一是身体要能适应空间飞行,二是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人员需经过选拔,并进行专门训练。我们知道,在火箭起飞的时候,加速度很大,人的体重相当于在地面重量的九倍,甚至更大一些,这称为“超重”现象,同时震动也很大;而在几分钟后进入轨道人又变得没有重量了,即进入“失重”状态,而人就飘浮起来了。因此,宇航员要在离心机上进行超重训练,在震动台上进行震动训练,在飞机上进行失重状态下生活和工作的训练等。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宇航员要穿上特制的宇宙服,一方面可以防止宇宙线的辐射,另一方面可以密封起来,保证人体生存所需的温度、气压、氧气等。否则人们到达17千米以上的高空时,空气压力只有地面大气压力的十分之一,人体内的水在37℃(体温)左右就会沸腾。由于全身血液沸腾,人会立刻死亡。另外,一般人只能经受住3~5倍的体重突增,当加速度很大时,假设加速作用的方向是从脚到头,就可能使身体下部积存大量血液,而上部特别是头部的血液不足,中枢神经机能受到破坏,甚至失去知觉。如果加速作用的方向与人体垂直(即人体平卧上升),情况就会好得多。穿上特制的宇宙服时,血液不会在身体各部分积存,也就不会突然从头部流到脚部去,人们就可能忍受体重突增十几倍的变化。为了节省燃料而减轻负载,还要有特制的宇航食品和生活设备。例如空气调节设备,可以把带上去的液体氧放出来供宇航员吸人,同时用化学药品把呼出来的碳酸气和水蒸气吸收掉,并把其中未用掉的氧气放出来,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氧气。
人们乘坐宇宙飞船到星际空间的第一站——绕地飞行的轨道空间站进行航行后,身体情况有什么变化呢?据报道,前苏联“联盟26”从1977年12月到1978年3月16日止,与“礼炮6”刘接飞行%天后返回地面。检查宇航员的身体情况表明,在三个多月空间失重条件下的飞行中,宇航员的体重减轻了5千克,身高却增长了3厘米,但机体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在空间站头几天,宇航员还不适应空间飞行环境,还得互相扶持,在站内总是爱躺着。过了几天,在生理上、心理上便适应了空间飞行。返回地面后,宇航员又不能马上适应地面环境,虽然宇航员不感到劳累,但自觉似乎处于空间,所以仍要做空间体育活动,几天后才适应地面环境。
自从1960年发射宇宙飞船以后,每年都发射数颗载人或不载人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进行各种试验和观测工作。例如,美国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的宇宙空间站“天空实验室-1”,计划前后接待三批宇航员,共9名;载人飞行140天,携带58种科学仪器,进行440个项目的研究。至1973年5月25日发射了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2”,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第一批3名宇航员在上面进行了工作,对它发生的故障进行检修,同时进行既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在空间飞行28天50分后脱离“天空实验室-1”而返回地面。1973年7月28日又发射了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3”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第二批3名宇航员在上面进行了医学试验、地球资源探测及太阳观测,记录到近百次太阳爆发。“天空实验室-3”的形状、重量同“天空实验室-2”一样,在空间飞行59天11小时9分后脱离“天空实验室-1”而返回地面。到1973年11月16日发射了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4”,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第三批3名宇航员在上面进行了太阳和彗星观测、地球资源探测等。“天空实验室-4”的形状也同“天空实验室-2”一样。在空间飞行84天1小时16分后脱离“天空实验室-1”而返回地面。这样,到1974年2月8日为止,“天空实验室”的三批宇航员共171天的宇宙飞行宣告结束。他们在“空间实验室”上和地面保持电视和电话联系,进行医学考察共花费855小时(原计划是700小时);技术试验294项(原计划是264项):材料考察研究32项(原计划是10项);天体物理研究412项(原计划是168项);第三批宇航员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失重条件下飞行84天,返航时和返航后健康情况比前两批宇航员还要好。另外,第三批宇航员返航前还借助“阿波罗”发动机提高了“天空实验室-1”的远地点,以延长它的轨道寿命,同时把蓄电池放了电。
由于“天空实验室-1”这个空间站没有携带一种火箭发动机,使它能在寿命结束时按指令陨落到指定的公海,所以人们担心,如果任它自行陨落,那么这个重达82吨的庞然大物就有可能坠落在居民区。为此,自1976年以来,美国宇航局一直在研究如何复活“天空实验室-1”,以便再次使用它以及避免坠人居民区。“天空实验室-1”失去控制后以大约每5分一转的速度绕它的纵轴做慢滚动飞行,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它的姿态,将由于受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大气阻力增大,预计会提前坠入地面。1978年4月底,地面控制人员已对“天空实验室-1”的各主要系统做了复活试验。发现?天空实验室-1”密封舱的主次冷却回路系统、望远镜装置的遥测系统、密封舱及望远镜的蓄电池系统还能正常工作。到6月初采取了第一步措施,向“天空实验室-1”发了指令,首先复活姿控系统的推力器,使它的多用途对接装置朝着飞行方向,而它的纵轴平行于地球表面,然后再用“天空实验室-1”的两台控制力矩陀螺继续保持上述姿态,因这种姿态的大气阻力最小,所以能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然后计划从航天飞机发射一艘叫做遥控操作系统的遥控飞行器,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并利用遥控飞行器的推进系统把天空实验室推向更高轨道,以备再用,或者使它安全坠人公海。但此计划未付诸实施,“天空实验室-1”终于在1979年7月12日凌晨坠人南印度洋至澳大利亚一带。
前苏联在发射的一系列“联盟”号宇宙飞船和“礼炮”号空间站上还进行了频繁的军事活动。如在“礼炮”号空间站上用旋转焦距为10米的所谓太阳望远镜,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其分辨率可达30~50厘米。1977年9月27日发射的“礼炮6”空间站,其前后有两个对接装置,因此可以有两艘“联盟”号飞船和它对接飞行,1978年2月X日曾首次与运输飞船“进步1”号对接,形成了一列中间大两头细的所谓“空间列车”飞行。在“礼炮6”号与“联盟26”、“联盟27”、“联盟28”、“联盟29”、“联盟30”和“进步1”号对接后,宇航员在“礼炮”站上进行了对地拍照、天文观测、空间材料制造和生物医学实验等活动。完成任务后“联盟”号飞船脱离“礼炮”号空间站而返回地面。
宇宙飞船不断向自动化、多用途、低费用方面发展,以形成空间运输系统,世界各国正加快其发展速度。上面所说前苏联的“进步1”号就是这种空间运输船,专门为“礼炮6”空间站运送燃料、各种货物、科学研究和实验装置及材料、宇航员生活用品等。“进步广号”运输船长8米,直径2.2米,装载总重7020千克,其中供应品占2300千克(燃料1000千克、净货重1300千克),由货运舱、燃料舱和工作舱三部分组成,与“礼炮6”对接后,用一个星期时间卸下运去的物品和燃料。由地面进行遥控,一旦卸完货便装上废品,与工作舱自行分离、降轨,使之坠人太平洋上空大气中予以烧毁。前面提及的航天飞机,将是美国主要的空间运输系统。航天飞机由两枚捆绑式固体助推火箭发射。当这两枚固体火箭的燃料耗尽后,它们将抛回地面以备再用。而后航天飞机将由一个大型液体燃料火箭送人轨道。这时,燃料箱即被抛掉;航天飞机完成任务后,便像飞机一样返回地面。其外形也像飞机,所以称为航天飞机。其优点在于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能够回收并重复使用。美国计划研制5架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架可重复使用100多次。第一架航天飞机轨道器从1977年2月开始进行低空飞行试验。航天飞机有两种工作方式。在出击式飞行方式时,实验设备安装在轨道器货舱内,工作3~30天后返回地面。轨道器货舱长18.3米,直径4.6米,最大载重30吨,轨道器载荷包括一组密封舱和一些外部仪器架。在密封舱内,宇航员能较舒适地工作。在外部仪器架上,能装载可暴露于空间环境中的仪器。采用第二种方式时,航天飞机把其他的宇宙飞行器带到空间,并发放到预定的轨道上,即通过遥控操作系统把卫星从货舱仪器架中取出送人预定轨道。或根据需要对宇宙飞行器进行检修,即与原来在天上自由飞行的飞行器会合,遥控操作系统将其收回到货舱内进行检修,必要时还可以运回地球进行大修。
随着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的发展,空间载人飞行从80年代开始趋向正常化,人们的空间活动将频繁起来。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将加速发展动载系列,研制发射多种科学卫星与应用卫星,积极进行发射空间实验舱和宇宙探测器的研究。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可作为空间实验室,或把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外部空间作为实验场,探测重力波,验证相对论,研究等离子体物理,还可利用低重力、超低温和真空环境进行物理、化学、材料学、流体力学、生物制品等试验,并提供空间材料加工和药的研究。因此,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社会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Ⅵ 空间站中有哪些设备
空间站一般由几段圆柱形的舱段构成,是最早可住人的“太空楼阁”,这里设有工作舱、服务舱、对接舱,所有设备都装在舱内和舱的外表面上。
空间站进入轨道后,舱外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等自动展开。工作舱内,设置着各项研究试验用的有关仪器设备。服务舱内,装有机动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推进剂、氧气瓶、供电系统、无线电系统等。对接舱则用以对接载人飞船或运送给养的载货飞船等。
Ⅶ 花了20年,国际空间站究竟在研究什么呢
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关于人类能否在宇宙里面适应跟生存,还有宇宙的秘密这些问题。国际空间站的想法是由当时的美国总裁里根在 1989年首次提出的,即通过合作看到太空中最大的载人空间站。这个想法他们是知道的,如果一旦提出的话,就可能会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争议。因为探索空间虽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他们实际上会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
简而言之的问题就是,仅仅因为空间微重力的特殊原因,国际空间站可以对生命科学,还有生物技术还有航空航天医学还有材料科学还有流体物理学还有燃烧科学等等,这些研究出来的结果提供了比地球更好的东西,甚至不能提供地球上的条件,直接促进人类世界的科学进步。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Ⅷ “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有哪些设备
欧洲人一直没有掌握返回卫星的技术,也没有载人飞船。但是,欧洲人很早就看到了空间站的广泛用途和发展前景,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研制出了一种小型的空间站,命名为“空间实验室”。但是这种实验室的确也仅仅是个实验室,是个圆柱形舱段,它自己本身没有动力系统,也不能独立自主地在太空活动,只能在航天飞机的货舱里静卧着,其电源、气源和通信系统都要依靠“母体”来抚育,真是不折不扣的一个“腹中胎儿”。
这座实验室由密封舱、平台两部分组成。密封舱有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间、调试仪器设备;平台是非密封舱,其中安装着各种试验仪器设备。它的实验项目、设备包括:太阳光谱、合成孔径雷达、X射线天文学、太阳常数、带电粒子射线、生物静力、莱曼。射线和生物、微波等。
Ⅸ 什么是宇宙空间站
也称航天站,是在固定轨道上长期运行的供宇航员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大型空间平台。空间站是迎送宇航员和太空物资的场所,是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空间基地,人们又称它为“宇宙岛”。自苏联发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以来,已有一系列空间站进入太空,先后多次有数十批上百人次宇航员到站上工作,进行多次科学试验,取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宝贵的科学资料。美国也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在1983年11月28日发射了“空间实验室”航天站。空间站与一般航天器相比,有效容积大,可装载比较复杂的仪器,如长焦距照相机等,使获取的照片分辨率大大提高。由于空间站可以长期载人,许多仪器可由人直接操作,增强了分辨能力,可避免机械动作带来的误差,可以完成比较复杂、非重复性的工作任务。
Ⅹ 什么是空间站——建在宇宙空间的实验室
空间站是一个大型的、载人的、在太空能长期运行的人造卫星,是环绕地球运动的半永久性空间基地。空间站是整个航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接送来往的人员和物资,并担负通信任务;可以对其他航天器进行后勤保障、维修与保养;可以作为发射平台,把新的人造天体送入太空;也可以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从事科学研究,进行材料加工,完成对地监测、资源勘查、天气预报以及天文观测等任务;还可以与其他航天器在太空对接,组合成更大的轨道联合体,为宇航员在太空长期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空间站用途很广,鉴于太空中的高真空、高纯净、微重力和高位置,它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军事上都有重大价值。
1971年,苏联首先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送上了轨道。不甘落后的美国也在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截至2000年底,已经有9个空间站先后在太空遨游,先后已有190多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