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设备维修资料有哪些管理内容
设备维修资料的管理:
1、设备维修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设备维修技术资料的管理。
2)编制设备维修图册。
3)编制设备的典型修理工艺规程。
4)制定各种维修技术标准。
2、资料室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资料人、出库及借阅手续。
2)按有关人员的申请及时提供复制的资料,以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
3)重要的独本资料一般不外借,只允许在资料室阅览。
4)过期不归还的借阅资料应索回。
5)建立资料的换新、复制、报废等制度。
6)建立资料账、卡并定期清点,做到账、卡、物一致。
7)做好防火、防潮、防蛀虫等工作。
设备维修资料包括报修单、事故记录、中大修工程记录、更新记录等。设备维修资料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原始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和成果数据。这些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情况。
Ⅱ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表怎么填
设备维护保分为预见性和预防性,关键设备一定要识别!A)在每年12月生产专部应根据各类型设备保养属要求的保养周期和实际设备动作情况制定《年度生产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及保养记录表》,经部门经理审批后下发执行,设备保养人员在进行定期保养时要做好设备保养记录。B) 设备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设备易损件更换计划。C) 设备管理人员编制设备备品备件计划并实施,必须包括关键设备。D)对关键设备进行关键设备总效率的统计分析。A)设备发生故障,生产部维修人员维修后要填写《设备维修记录表》,并经使用班组人员确认。B)设备发生故障,若公司无此类故障维修能力,由供销部联系设备供应商或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维修合格后由使用班组、生产部共同确认,并填写好《设备维修记录表》以供分析和存档。
Ⅲ 设备维修记录应包括哪些内容麻烦告诉我
设备维修记录的主要作用,是了解设备日常的工作状态,及对设备日后故障的维修内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通常容设备维修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维修日期:填写日期方便了解设备的出现故障的周期长短。 2.故障设备名称:知道设备名称,了解故障原因的针对性。 3.故障原因:通过故障原因的填写,对引起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同样因素再次出现。 4.修理性质:根据故障的大小,及更换配件的多少和维修的难易度,给出相应的修理性质,如大修、小修、配件更换等。 5.修理内容:根据实际维修经过,填写维修的过程中更换、排除故障的详细过程,以备日后维修参考。 6.存在问题和结论:可能因为多种因素,故障不能完全排除,记录相关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下次维修,如果故障完全排除,则填写故障已修复的结论。 7.操作者和维修人:填写相关操作者及维修工姓名,方便日后维修责任的追查。
Ⅳ 设备运行、润滑及检查维修记录都有哪些
附上一份资料,请参考。
一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三级维护保养制
1 日常维护保养(日保)
保养人:操作工人
要点: 班前检查 加油润滑 随手清洁 处理异常
班后维护 真实记录 坚持不懈 周末养护
2 一级保养(一保)
保养人:操作工人(主)+维修工人(辅)
要点: 定期计划 重点拆解 清洗检查 擦拭润滑
间隙调整 紧固复位 行为规范 记录检查
3 二级保养(二保)
保养人:维修人员(主)+操作工人(辅)
要点: 定期计划 系统检查 校验仪表 全部润滑
修复缺陷 调整精度 损件更换 恢复公差
消除泄漏 认真记录 制订对策 标准验查
二 设备点检制度
1 点检分类
日常点检 定期点检 专项点检 精密点检
2 点检作业表
年 月 No.
设备编号: 设备名称: 检查者: 审核:
检查项目 允许状态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冷 观察镜破损 无裂纹及破损
水 观察镜水锈 无水锈
装 冷却水 充足
置 冷却水管 不泄漏
3 点检准备
定点:确定点检设备关键部位,薄弱环节
定项:确定点检项目即检查内容(技术水平匹配,仪器仪表配套)
定标:确定点检检查项目的判定标准(设备技术要求、实践经验)
定周期:确定点检周期(安全、耗损、工艺、负荷、经验、可调)
定法:确定点检方法(解体,非解体,停机,非停机,五感,仪表)
定人:确定点检人员(按照不同点检分类确定)
定表:确定点检表格
定记录:确定点检记录内容项目及相关分析
4 点检实施
检查:按照点检规范对设备的点检部位进行检查;
记录: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处理:检查中间出现的异常及时处理,恢复设备正常状态,并将处理结果记录,不能处理的要报告传达给负责部门处理;
分析:定期分析检查记录内容,找出设备薄弱环节或难以维护部位,提出改进意见;
改进:组织实施对设备薄弱环节的改进工作。
5 点检管理
点检模型管理:
点检工作模型包括:点检区域划分,点检路线图,点检业务流程(PDCA循环);
点检计划模型包括:日点检作业卡,定期点检计划表,长期点检计划表,专业点检计划表和精密点检计划表;
点检实绩管理:
记录管理包括:日点检记录,给脂加油记录,定期检查记录,维修报告书,改进维修记录,MTBF分析记录,维修费用记录等等;
实绩分析包括:分析会议,故障分析,劣化倾向分析和管理,维修方案研究决策程序,分析方法的运用等等;
点检人员技术素质管理:点检人员岗位职责,点检技术要求,点检人员培训,点检人员业务评价和业绩考评,点检人力资源管理。
设备润滑卡片
设备名 设备型号 设备编号
所在车间 总贮油量 kg 制造厂
设备用油脂
换油部位
润滑材料
润滑周期
油量(kg)
清洗换油计划管理:年、季、月清洗换油计划,按质换油计划;
油品质量管理:入库化验,在用品定期化验;
润滑“五定”管理:定点,定质,定量,定人,定期;
润滑“三过滤”管理:领油过滤, 转桶过滤, 加油过滤
润滑技术管理:润滑故障解决, 复杂设备润滑系统改造,旧
油回收与再生技术,新润滑材料和技术实验推广。
由于无法复制表格,所以如你需要可以留下联系邮箱,其余的资料我可以发给你。
Ⅳ 电气设备检修记录
问题不够详细,设备巡检、点检标准一方面是以设备自带的手册建议值为基准,同时按照当专前设备属性能状态评估出的点检频次和点检方法。对于设备的生产性点检很重要的一点是,设备在安装正常投用时初始值是作为设备点检基础的,然后再当前基础上结合可控差异值范围为点检标准,制定点检标准。如,工作温度、电流、压力等可测值,超过范围值则为维护指令或维修指令。
设备维护系统管理是一个广泛性的学科,涉及面较广,仅去了设备点检标准制定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另外我的建议是,你如果笼统地在网上找你所想的资料是很难找到的,虽然机电貌似一个专业,但涉及行业种类繁多,设备种类也不计其数,没有统一的标准,我的方法是针对性地去找到单体设备或零配件的资料,可在网上搜索,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向厂家索取资料并要求其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服务才是最恰当的,然而实际的应用就如上面所提的不是单方面的,积累经验结合实际和理论才能只能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维护标准或管理系统。
Ⅵ 设备维修记录范本,有的给个哈
请将下列内容直接嵌入表格即可
设备维修记录
编号:
设备名称 平面磨床 设备型号 M820
使用部门 生产部 使用人 王民
报修时间 2010年07月18日 维修人 李东
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
设备启动后,声音异常,噪音较大。
原因分析:主动轴与从动轴之间位置窜动,联轴节破损
报修部门(人)签字: 2010年07月18日
维修情况记录:
主动轴与从动轴连接位置复位,更换新的联轴器与联轴节。
维修人(签字): 2010年07月19日
检定验收记录:
维修后设备运行平稳,声音正常。
验收人(签字): 2010年07月19日
备注:
Ⅶ 机器设备维修记录表
用excel编一个很方便。
Ⅷ 设备日常维修记录怎么填写
记录故障时间、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处理过程、预防措施等几项内容
Ⅸ 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包括哪些类容
设备维修记录的主要作用,是了解设备日常的工作状态,及对设备日后故障的维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通常设备维修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维修日期:填写日期方便了解设备的出现故障的周期长短。 2.故障设备名称:知道设备名称,了解故障原因的针对性。 3.故障原因:通过故障原因的填写,对引起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同样因素再次出现。 4.修理性质:根据故障的大小,及更换配件的多少和维修的难易度,给出相应的修理性质,如大修、小修、配件更换等。 5.修理内容:根据实际维修经过,填写维修的过程中更换、排除故障的详细过程,以备日后维修参考。 6.存在问题和结论:可能因为多种因素,故障不能完全排除,记录相关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下次维修,如果故障完全排除,则填写故障已修复的结论。 7.操作者和维修人:填写相关操作者及维修工姓名,方便日后维修责任的追查。
Ⅹ 设备维修的内容都包括哪些内容
设备维修是指通过修复或更换磨损零件,调整精度,排除故障,恢复设备原有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其主要作用在于恢复设备精度,性能,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保持生产能力。设备维修的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和设备修理。
一、设备维护保养
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实践证明,设备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维护保养的好坏。维护保养依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分为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等。
日常保养,又称例行保养。其主要内容是:进行清洁、润滑、紧固易松动的零件,检查零件、部件的完整。这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较少,大多数在设备的外部。
一级保养,主要内容是:普遍地进行拧紧、清洁、润滑、紧固,还要部分地进行调整。日常保养和一级保养一般由操作工人承担。
二级保养。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清洁、润滑、局部解体检查和调整。
三级保养。主要是对设备主体部分进行解体检查和调整工作,必要时对达到规定磨损限度的零件加以更换。此外,还要对主要零部件的磨损情况进行测量、鉴定和记录。二级保养、三级保养在操作工人参加下,一般由专职保养维修工人承担。
在各类维护保养中,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工业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
二、设备检查
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
检查按时间间隔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由设备操作人员执行,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目的是及时发现不正常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查是按照计划,在操作者参加下,定期由专职维修工执行。目的是通过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零件磨损的实际情况,以便确定是否有进行修理的必要。
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机能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与测定,如是否漏油、漏水、漏气,防尘密闭性如何,零件耐高温、高速、高压的性能如何等。精度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实际加工精度进行检查和测定,以便确定设备精度的优劣程度,为设备验收、修理和更新提供依据。
三、设备修理
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1、设备修理的种类。根据修理范围的大小、修理间隔期长短、修理费用多少,设备修理可分为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三类。
(1)小修理。小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调整设备的局部结构,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计划修理时间。小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多,工作量小,每次修理时间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小修理一般在生产现场由车间专职维修工人执行。
(2)中修理。中修理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分主要零件与基准件,或修理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要检查整个机械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机器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中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较多,工作量不很大,每次修理时间较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中修理的大部分项目由车间的专职维修工在生产车间现场进行,个别要求高的项目可由机修车间承担,修理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并办理送修和承修单位交接手续。
(3)大修理。大修理是指通过更换,恢复其主要零部件,恢复设备原有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全面修理。大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少,工作量大,每次修理时间较长,修理费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设备大修后,质量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使用和承修单位有关人员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送修单位与承修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2、设备修理的方法
常用的设备修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标准修理法,又称强制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编制具体的修理计划,明确规定设备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设备运转到规定的期限,不管其技术状况好坏,任务轻重,都必须按照规定的作业范围和要求进行修理。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有时会造成过度修理,增加了修理费用。
(2)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据零件的使用寿命、生产类型、工件条件和有关定额资料,事先规定出各类计划修理的固定顺序、计划修理间隔期及其修理工作量。在修理前通常根据设备状态来确定修理内容。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利于采用先进修理技术,减少修理费用。
(3)检查后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部件的磨损资料,事先只规定检查次数和时间,而每次修理的具体期限、类别和内容均由检查后的结果来决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修理计划性较差,检查时有可能由于对设备状况的主观判断误差引起零件的过度磨损或故障。